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屬於β-內醯胺類,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的生成而達到殺菌目的,為繁殖期殺菌藥。
大環內酯類由鏈黴菌發酵產生,由14-16元內酯環組成的弱鹼性抗生素。通過阻斷50s核糖體中肽醯轉移酶的活性來抑制病原菌蛋白質的合成,為生長期抑菌藥。
傳統藥理學認為,快速抑菌藥(大環內酯類)與繁殖期殺菌藥聯用,前者可快速抑制病原菌細胞內蛋白質的合成,使得病原菌處於靜止狀態,會減弱後者的殺菌作用。近年來的實驗研究和臨床實踐可歸納為以下六點,為兩類藥物聯合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01
擴大抗菌譜
臨床上大多數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原菌混合感染,頭孢菌素類對G+、G-和部分厭氧菌,大環內酯類對大部分G+、部分G-,以及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等非典型病原體有效。因此兩者聯用可擴大抗菌譜。
02
體內分布不同
大環內酯類肺組織濃度遠高於血藥濃度,例如昂樂欣體內吸收後最高可達148倍,14天後也可達97倍;頭孢菌素類雖組織穿透力強,體內分布廣,但組織濃度低於血藥濃度,如硫酸頭孢喹肟,吸收後組織濃度約為血藥濃度的50%。
03
作用部位不同
頭孢菌素類主要在細胞外液中發揮抗菌活性,進入細胞內較少;大環內酯類在各類細胞內有明顯蓄積,可用於殺滅細胞內病原菌,如支原體。兩類藥物作用部位不同,因而藥物間發生拮抗作用的可能性很小。
04
針對不同生長期的細菌
頭孢菌素類主要殺滅繁殖期細菌,大環內酯類則抑制生長期細菌的繁殖。細菌內毒素是引起全身性炎性症候群或膿毒症的主要原因,頭孢菌素類在殺死細菌的同時,促使內毒素從細菌細胞膜上釋放出來。研究表明,頭孢菌素類單用誘導的細菌內毒素釋放量較多,與大環內酯類聯用可降低細菌內毒素的釋放量,改善臨床症狀,達到良好的臨床效果。
05
用藥劑量差異
已研究證實,當頭孢菌素類藥物達到對機體具有完全保護水平時,對大環內酯類的活性影響不會出現。臨床上頭孢菌素類藥物使用量較大,與大環內酯類合用不會出現拮抗作用。
06
充分發揮藥物的特性
大環內酯類藥物可在巨噬細胞內聚集,遷徙到感染部位釋放,提高抗菌效果。頭孢菌素類破壞細菌細胞壁和胞質膜的完整性,影響細菌對藥物的主動外排,可維持大環內酯類藥物在菌體內較高濃度,有利於殺滅細菌。有些大環內酯類藥物(如替米考星、泰萬菌素)可促進動物機體免疫功能,如促進NK細胞活性和巨噬細胞增生、吞噬,提高中性粒細胞趨化,更有利於頭孢菌素類發揮殺菌作用。
來源:齊魯動保
免責申明:本微信訂閱號所發資料信息來自網際網路收集,主要用於供給大家學習、交流。我們尊重原創作者和單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直接留言或電話聯繫我們,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