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2020-12-17 科學網

研究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6:14:16

中國醫學科學院胡友財等研究人員揭示真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自抗性機制。相關論文於2020年12月14日在線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大環內酯類抗生素A26771B(1)自抗性的獨特策略,該策略通過闡明其在Penicillium egyptiacum中的生物合成途徑而確定。高度還原的聚酮化合物合酶和反式硫酯酶生成大環內酯骨架,P450和醯基轉移酶分別催化羥基化和琥珀醯化反應,從而形成前藥berkeleylactone E(2)。然後,由分泌的黃素依賴性氧化酶引起的細胞外氧化激活形成1,而由短鏈還原酶進行的細胞內還原失活重新形成2,從而形成氧化還原循環。

這項工作說明了氧化還原介導的一種獨特真菌抗生素耐藥機制,並有助於理解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和耐藥性。

據介紹,許多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微生物生產者都採用自我抗性基因來避免自我傷害。

附:英文原文

Title: Self‐Resistance in the Biosynthesis of Fungal Macrolides Involving Cycles of Extracellular Oxidative Activation and Intracellular Reductive Inactivation

Author: Youcai Hu, Yalong Zhang, Jian Bai, Le Zhang, Chen Zhang, Bingyu Liu

Issue&Volume: 14 December 2020

Abstract: Self‐resistance genes are employed by many microbial producers of bioactive natural products to avoid self‐harm. Here, we describe a unique strategy for self‐resistance toward a macrolide antibiotic, A26771B (  1  ), identified by elucidating its biosynthetic pathway in the fungus  Penicillium egyptiacum  . A highly reducing polyketide synthase and a  trans  ‐acting thioesterase generate the macrolide backbone, and a P450 and an acyltransferase respectively catalyze hydroxylation and succinylation to form the prodrug berkeleylactone E (  2  ). Then, extracellular oxidative activation by a secreted flavin‐dependent oxidase forms  1  , while intracellular reductive inactivation by a short‐chain reductase reforms  2  , forming a redox cycle. Our work illustrates a unique redox‐mediated resistance mechanism for fungal antibiotics and contribute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antibiotic biosynthesis and resistance.

DOI: 10.1002/anie.202015442

Source: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2015442

相關焦點

  • Nature:突破性新方法合成出上百種新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2016年5月2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合成新型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一類被用來抵抗細菌感染的藥物---的方法。多年來,用於治療各種細菌感染的首選藥物一直是大環內酯類藥物,它們是通過改變一種天然形式的紅黴素而產生的---但是最近幾年,細菌已對這些藥物的很多種產生耐藥性。因為 發現改變紅黴素的新方法存在困難,這也就意味著研發成本一直在上升,所以新的大環內酯類藥物較慢地來臨。
  • 科學家發現新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科學家發現,最近在智利沿海斷層線附近發現的一種愛好海洋硫的微生物可以產生一種新的18元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macplocimineA。 「尋找新藥的形式和途徑很多,但微生物常常是成功的。」該研究的資深作者,麥可·G·德格魯特傳染病研究所的內森·瑪格維博士解釋說。在抗生素雜誌。
  • 大環內酯類藥物,你要的都在這裡了!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以下簡稱大環內酯類)係指由具有大環內酯環結構的不同化合物構成的一個家族,其活性源自大環內酯環。大環內酯環是由一個多元碳的內酯環附著一個或多個脫氧糖所構成的一類聚酮化合物,如紅黴素化學結構如下:
  • 獸藥知識|頭孢菌素類與大環內酯類藥物聯合應用的理論依據
    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屬於β-內醯胺類,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的生成而達到殺菌目的,為繁殖期殺菌藥。 大環內酯類由鏈黴菌發酵產生,由14-16元內酯環組成的弱鹼性抗生素。
  • 昆明植物所在韌革菌素的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進展
    韌革菌素(Vibralactone)是劉吉開研究組2006年從高等真菌褐蓋韌革菌(Boreostereum vibrans)的發酵液中分離鑑定的具有4/5融合雙環內酯骨架結構的天然產物,其良好的胰脂肪酶抑制活性在作為減肥候選新藥分子的開發方面具有良好市場前景和研究發展潛力(Org. Lett. 2006, 8 (25), 5749-52)。
  • 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在急診成人感染性疾病中的合理應用
    大環內酯類藥物為臨床上常用抗感染藥物之一,在急診抗感染治療中佔據重要地位。 大環內酯類藥物在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AECOPD)和社區獲得性肺炎(CAP)等的治療中發揮重要作用。
  • 研究揭示纖維素生物合成秘密—新聞—科學網
    雖然紙纖維和棉花纖維都含有90%以上的纖維素,而且纖維素被用來製造從冰淇淋到生物燃料的眾多東西,但我們仍然不清楚植物是如何合成這種聚合物的。 科學家們已經獲悉,纖維素合成酶(CESA)複合物(CSCs)在內質網或高爾基體中組裝並傳遞到質膜(PM),在質膜上它們從尿苷二磷酸(UDP)葡萄糖中主動合成纖維素。
  • 大環內脂類抗生素的市場分析_39健康網_藥品
    近年來,大環內酯類抗生素髮展迅速,陸續開發和上市了一些新品種。目前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市場發展形勢很好,已佔到抗生素市場14.5%的市場份額,而且有擴大的趨勢。現將主要品種的市場狀況進行分析。  2.羅紅黴素  本品經國內外臨床使用證明,它在體內的抗菌性、生物利用度、血藥濃度、半衰期、組織滲透性等方面大大優於紅黴素。臨床研究還表明,羅紅黴素在治療敏感菌或中度敏感菌引起的感染,無論在療效還是在細菌清除率方面,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
  • 抗生素是抗感染藥物的重要分支,近年來,世界抗生素市場的平均年...
    抗生素是抗感染藥物的重要分支,近年來,世界抗生素市場的平均年增長率約為8%,歐美發達國家更是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中投顧問醫藥行業研究員郭凡禮指出,對比國內外的用藥結構可以發現,國外頭孢類抗生素的使用率和我國頭孢類抗生素的使用率有較大的反差。
  • 多篇文章解讀抗生素耐藥研究新進展!
    【4】Nat Chem:新研究揭示靶向殺傷耐藥菌的抗生素合成機制doi:10.1038/s41557-019-0335-5鮑曼不動桿菌是WHO官方宣稱的三大嚴重病原體之一。最近沃裡克大學化學系的研究人員闡明了抗生素enacyloxin酶促反應的機制,或許有助於對抗鮑曼不動桿菌的感染。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巴西烷型倍半萜生物合成新機制
    巴西烷型倍(Brasilane-type)半萜類化合物的研究由來已久,但其生物合成途徑和機制尚不清楚。最近,有課題組鑑定了一種木黴萜環化酶,該酶能催化產生巴西烷型倍半萜- trichobrasilenol,並利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該天然產物形成的機理,然而,在所提出的機理中,高度協同的骨架重排的可行性備受爭議。
  • 科學家揭示殺蟲真菌侵染結構附著胞分化形成的表觀遺傳機制及調控...
    該研究揭示了殺蟲真菌通過表觀遺傳KMT2-Cre1-Hyd4通路調控真菌侵染結構——附著胞的發育分化和殺蚊毒力的分子機制。 蚊蟲是瘧疾、革登熱等多種疾病的傳播媒介。蚊蟲控制是阻斷蚊媒傳染病的重要措施。
  • 【科技前沿】上科大饒子和等團隊解析植物和真菌的乙醯羥基酸合成...
    該項工作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解析了植物和真菌的乙醯羥基酸合成酶的完整三維結構。乙醯羥基酸合成酶(AHAS)是目前世界範圍廣泛用於水稻、小麥和大麥作物的50多種商用除草劑的靶標,也是針對人類結核病致病菌(結核分枝桿菌)和侵襲性真菌病原體(白色念珠菌等)的新靶標。與抗生素一樣,除草劑(包括那些作用方式是AHAS的除草劑)的抗藥性問題逐漸產生並引發廣泛關注。
  • 「創澳分享」天然植物替代飼用促生長抗生素的研究與展望
    傳統的2D細胞系或原代細胞難以再現動物體內器官(尤其是胃腸道)的生理功能,發展3D類器官利於宏觀到微觀相結合的探索性研究,還能顯著縮短試驗周期,大大減少為實驗研究而犧牲的動物,類器官將成為動物醫學和動物營養研究的有力平臺。可在6d內建立的感染模型胃腸道類器官和3D立體生長的豬肝臟類器官也是研究抗生素替代物的良好模型。
  • 中科院植物所秦國政團隊揭示番茄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的泛素化調控機制
    但對類胡蘿蔔素的生物合成調控仍有賴於更深入的研究。最近,中科院植物所秦國政團隊發現番茄E3泛素連接酶PPSR1具有調節類胡蘿蔔素生物合成的功能。蛋白質泛素化涉及一系列酶的協同作用,這些酶由泛素激活酶(E1)、泛素結合酶(E2)和泛素連接酶(E3)組成。底物特異性主要由E3泛素連接酶決定,它能夠特異性識別和調節許多功能不同的底物。
  • 科學網— 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遺傳基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本報訊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植物學報》。 板藍,又稱為南板藍根,具有較豐富的靛藍色素,因此一直是傳統的藍色染料植物。
  • 生物物理所在光合藍藻長鏈脂肪烴合成的結構基礎研究中獲進展
    長鏈脂肪烴作為傳統液體燃料汽油的主要成分,對其生物合成途徑進行改造和優化是極有前景的替代產油方案。早期的研究發現光合生物藍藻中存在一條代謝途徑,可以直接利用光能合成長鏈脂肪烴,無需額外碳源,但是效率較低,對該途徑進行改造,獲得能夠高效產烴的藍藻,是開發清潔生物能源的一條可行途徑。
  • Nat.Chem.Biol|棉酚生物合成途徑中的關鍵酶--特化的解毒酶催化棉酚中芳環的形成
    許多天然產物中含有苯環結構,這些產物中的苯環有的直接來自於芳香性胺基酸,而非芳香胺基酸來源的苯環形成則需要特殊的芳香化反應。棉花可以合成棉酚(圖1化合物12),棉酚含有萘環,其基本骨架是(+)-δ-杜松烯。以棉酚為代表倍半萜是保護植物免受草食動物和病原體侵害的主要防禦化合物(植物抗毒素)。
  • NAR|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當細胞停止伸長和擴張時,只有一些特殊的細胞可以在初生壁和質膜間合成次生壁。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一文了解:9大類抗生素的功效與代表藥物
    第一類 β-內醯胺類 β-內醯胺類係指化學結構中具有β-內醯胺環的一大類抗生素,包括臨床最常用的青黴素與頭孢菌素,以及新發展的頭黴素類、硫黴素類、單環β-內醯胺類等其他非典型β-內醯胺類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