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購買不符合國標的低速四輪電動車,有關部門會如何處理?
低速四輪代步車,又稱老年代步車,這種車本身就屬於灰色產業,一方面這種車是參照電動自行車的標準進行生產的,因為國家根本沒有關於老年代步車的生產標準,因此這種車型大部分安全性和質量水平都較差,上路行駛有一定的風險,目前很多一二線城市都已經禁止這種車上路,只有四五線城市和縣城等地區,還可以看到這種代步車的身影。
老年代步車為什麼會火?其實原因不難理解,這種車符合市場需求,正好切中了一些老年人和一些家長接送小孩的出行市場,相比電動自行車,這種車型能夠遮風擋雨,相比汽車又便宜的多,一般一兩萬塊錢就能買到,而且這種車型體型不大,非常適合城市穿梭。
但是這種車型也帶來了很多問題,首先就是這種車型生產標準較低,質量良莠不齊,安全帶都沒有,別說安全氣囊,鋼材強度等等都不符合汽車生產的標準,而且這種車型不需要駕駛證和牌照,因此很多人不經任何培訓,買來就上路,沒有交通法規意識,橫穿馬路、逆行、不打燈變道、闖紅燈等情況屢見不鮮,由此造成的交通事故數不勝數。這種車本身應該屬於非機動車,但是很多人駕駛老年代步車直接走上了機動車道,與汽車搶道。而且,這種車型沒有牌照因此追責困難,而且沒有保險,一旦發生事故,受害者受到的傷害和經濟損失的賠償都是問題。
根據數據統計,全國低速電動車保有量,達到了600多萬輛,但是據統計,近5年以來,全國發生低速電動車交通事故就達83萬起,造成1.8萬人死亡、18.6萬人受傷,由低速電動車引發的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近3年年均分別增長23.3%和30.9%。相比機動車的保有量,老年代步車的交通事故比例要高得多。
於是很多地區對老年代步車,都是一刀切地禁止上路,一旦查證就罰款,甚至扣車,很多老年代步車的車主不禁抱怨,準許生產卻禁止上路,為什麼老年人出行就這麼難?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5388萬人,佔總人口的18.1%。老年化是趨勢,老年人出行的問題的確應該得到重視。一方面很多地區的公共運輸的確不夠方便,雖然也有五菱宏光mini這樣親民的符合上路標準的車型,但是很多老年人考駕照是不現實的。因此,目前很難有代替老年代步車的方案。
因此我認為,一禁了之或許解決不了農村地區和小城市的老年人出行問題,應該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減少老年代步車帶來的交通隱患:
1、從生產源頭出發,提高低速四輪電動車的生產門檻,出臺老年代步車的製造標準,讓這種車型的生產更加標準化規範化。
2、完善老年代步車的上路流程,根據規定老年代步車必須上牌才能合法上路,讓老年代步車違法可以追溯,減少老年代步車的交通違法情況。
3、加強老年代步車駕駛者的上路培訓,必須培訓合格才可以準許駕駛者上路,對於多次違法的駕駛者,禁止其再次上路,減少老年代步車的不遵守交通規則的情況。
好消息是,國家相關部門已經認識到了老年代步車的問題,2018年11月8日,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低速電動車管理的通知》正式對外發布。希望老年代步車市場能夠在監管下,獲得有序健康發展,老年人的出行問題也能夠以一個妥善、合適的方式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