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維亞大教堂,哥德式建築代表,航海家哥倫布的埋骨之地

2020-12-13 湘湘愛旅行

黃昏時的塞維亞大教堂

語言的盡頭是沉默,當我參觀塞維亞大教堂的時候,更加篤定了這種感覺,仿佛窮極人間之詞都無法全面描述這個充滿美感與神性的建築。

黃昏時,我找了一個安全的地方用無人機拍攝塞維亞老城。泛紅的夕陽給整座城市披上暖色調外衣,此時瓜達爾基維爾河畔的塞維亞大教堂,大概是它一天之中最美的時候。

塞維亞大教堂

哥德式建築與塞維亞大教堂

哥德式建築起源於11世紀下半葉的法國,13-15世紀漸漸流行於整個歐洲大陸,最明顯的建築風格就是高聳入雲的尖頂、巨大的色彩斑斕的玻璃窗。

教堂內部

先說彩色玻璃窗,它無疑是塞維亞大教堂的點睛之筆。看過《金陵十三釵》的小夥伴們可能有印象,張藝謀在這部電影中將教堂的一面彩色玻璃窗作為一個很重要的表達載體來拍攝。

彩色玻璃窗與聖經故事

為什麼教堂會大量使用彩色玻璃窗呢?

一是歐洲中世紀,建築風格本身的改變,使得可以繪製大量壁畫的牆面被大量彩色玻璃窗所取代。

彩色玻璃窗與聖經故事

二是由於當時許多天主教徒並不識字,於是教堂要求工匠將彩色玻璃進行切割鑲嵌成一幅幅由聖經故事構成的彩色玻璃窗,信徒們看過這些由聖經故事構成的彩色玻璃窗就等於閱讀了一遍聖經,所以這些彩色玻璃窗又被叫做「不識字人的聖經」。

彩色玻璃窗與聖經故事

這當中,細長的窗戶被稱為「柳葉窗」,圓形的則被稱為「玫瑰窗」,「玫瑰窗」一般在教堂正立面,被看作是天堂的象徵和神的居所。

「玫瑰窗」

彩色玻璃窗一改羅馬式建築因採光不足而沉悶壓抑的感覺,當光線透過彩色玻璃窗照射進教堂,斑駁的光影把教堂映照得五彩斑斕。一天中,教堂內部會隨著光線的不同,玻璃窗營造的氛圍也不同,這才是天堂理想中的樣子吧。

走進大教堂,震驚之餘,你會覺得它的每一扇玻璃窗、每一個甬道、甚至每一條縫隙都值得細細觀賞。因為我們購買了Roof Tour,有專門的嚮導帶領我們遊覽大教堂的屋頂,雖然中午被暴曬,但不虛此行。在屋頂上更加清楚了天才式的尖肋拱頂和飛扶壁是怎麼回事。

拱頂

尖肋拱頂和飛扶壁是哥德式建築對羅馬式建築的巨大改革。尖肋拱頂,將推力作用於四個拱底石上,這樣拱頂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並且尖肋拱頂也具有「向上」的視覺暗示。

哥德式建築圖解

飛扶壁

扶壁作為一種承重輔助設施本來在羅馬式建築中已經得到了大量運用,但一直是實心的、被屋頂遮蓋起來的,哥德式建築大膽將其露在外面,稱為「飛扶壁」,藉此「飛扶壁」對於整個建築的作用在外觀上得到了很大的體現。

再說說哥德式建築的門,它是層層往裡推進的,而且牆面上有大量浮雕,以塞維亞大教堂為例,它的正門牆面上是許許多多形態不同的聖經人物雕像,極其精緻,這對即將一步步走進大門的人該有怎樣的吸引力啊。

門與雕塑

門與雕塑

門與雕塑

塞維亞大教堂曲折的歷史

塞維亞大教堂長116米、寬76米,其規模和藏品僅次於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和義大利米蘭大教堂,位居世界第三。

公元711年,摩爾人佔領伊比利半島,塞維亞被阿拉伯政權控制。1184年,穆瓦希德王朝在如今塞維亞大教堂的基址上建造「清真寺」,1198年清真寺完工。1248年,「聖者」費爾南多三世在「光復戰爭」中收回了塞維亞,趕走了摩爾人。光復後的塞維亞,需要一座大教堂,於是原來的清真寺就被用作天主教堂。1381年,不耐煩使用清真寺作教堂的塞維亞人,決定拆除清真寺,在原址上建造「希拉爾達大教堂」,也就是今天的塞維亞大教堂了。

教堂裡藏著無數個隱秘的門,門後是四通八達的樓梯和甬道,樓梯一般呈環形上升,只容一人大小,如果沒人帶路,你根本不知道正在爬的這個通道通向哪裡。當然,通往希拉爾達塔的門也隱藏著其中。

希拉爾達塔

高達105米的希拉爾達塔,是大教堂最古老的部分。摩爾人統治時期,它是宣禮塔,直到1568年被改建為教堂的鐘樓,所以這座塔實際上融合了伊斯蘭教與基督教的雙重風格,安達盧西亞地區的很多歷史遺蹟都有這種不同宗教信仰交融的風格。

希拉爾達塔

爬上34層的塔頂,可以俯瞰塞維亞老城。神奇的是,層與層之間並不是樓梯而是緩緩的斜坡,據說當時是為了方便騎士騎馬上去。

樓頂

不大不小的內庭院種滿了橘樹,這個庭院摩爾時期就有了,也是教堂最古老的一部分。這時還沒有長滿橘子,但抬頭就能看到陽光從橘樹的枝葉中穿過來,層層橘葉後是雄偉的有象牙白石雕外牆的大教堂,大教堂後是整個藍天。

橘園

橘園

哥倫布不是西班牙人,為什麼他的墓在這裡?

哥倫布的靈柩在1898年運回西班牙,埋葬在塞維亞教堂內。四個抬棺者代表著當年統治西班牙的四個小王國(卡斯蒂爾、萊昂、納瓦拉、阿拉貢),這麼高的儀式規格,全是因為哥倫布為當時的西班牙建立了大片的中南美殖民地,並由此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哥倫布靈柩與抬棺者

哥倫布本來是義大利人,生活在港口城市熱那亞,在幫父親推銷家紡產品過程中,早早接觸到了來自歐洲各地的船員,並聽這些船員們講了非常多趣聞軼事,從而對出海遠航充滿無限嚮往。

後來他來到海上強國葡萄牙,在首都裡斯本,一邊與兄弟合夥開圖片社為客戶繪製航海圖,一邊學習拉丁文及歐洲其他國家語言,還與一位航海家的女兒結了婚,獲得了非常有價值的航海資料。

1484年,哥倫布正式向葡萄牙國王若奧二世提出了到東方探險的建議。這位國王當場拒絕了此建議,但又秘密派出三艘探險船沿著哥倫布繪製的航海圖向西航行。被激怒的哥倫布把目光轉向了西班牙,經過一番奔走,得到了伊莎貝拉女王的支持,1492年4月17日,伊莎貝拉與哥倫布籤訂了具有決定意義的《聖大非協定》,隨後哥倫布開啟了他的橫渡大西洋航行……

這個義大利人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航海事業,與當時的西班牙相互成全,贏得了彼此的財富和聲譽高峰,埋骨在此,就不難理解了。

教堂內有很多珍貴藏品

【來源:旅遊的精彩】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疫情過後出境遊,推薦小眾打卡地塞維亞,理由有7條
    「唐璜出生在塞維亞,那是一座可愛的城市,以橘子和美女聞名海內外,沒見過她的人真是不幸」拜倫在《唐璜》開頭就是這樣高度評價了西班牙塞維亞,一個來過了還想再來的暫時還是小眾的打卡地。拜倫的話有點過,但塞維亞沒有硬核乾貨亦不能讓大文豪出此狂言。
  • 有一種美叫做信仰:盤點西班牙最不容錯過的6大教堂
    2、塞維亞大教堂:哥倫布的返航塞維亞聖母主教座堂是世界最大的哥德式主教座堂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三大教堂。1987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塞維亞主教堂的所在地原是一座大清真寺,之後被改建為天主教堂。伊斯蘭教文化與基督教文化的有機結合,便有了這瑰麗的藝術傑作。
  • 石室聖心大教堂,中國風的哥德式建築
    在一德路的海味中,兩座高大的哥德式尖頂建築被騎樓群包圍著。這就是著名的石室聖心大教堂。自1863年起,這座教堂便矗立在這裡,其原址前身是封疆大吏兩廣總督的府邸。當時的總督府邸已經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毀壞。戰爭過後,羅馬教廷派來的宗座監牧明稽章看中了這裡。一番巧取豪奪後,地面上開始壘砌第一塊花崗巖。
  • 解鎖歐洲最著名的10座哥德式大教堂,其中1個耗時600年建成
    哥德式建築強調垂直和光線,最大的特點是尖頂、肋拱和飛扶壁。這種建築風格用於許多城堡、宮殿和市政廳,但真正展示哥德式建築之美的是歐洲宏偉的大教堂,下面盤點了歐洲中世紀的10座哥德式大教堂。7、米蘭大教堂米蘭大位於米蘭主廣場,是一座大型而精緻的哥德式大教堂,共花了五個世紀才建成,是歐洲最著名的建築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哥德式大教堂之一。1386年,在大主教安東尼奧·達·薩魯佐的領導下開始施工,採用了晚期哥德式風格,更具法國特色,而不是義大利風格。
  • 星球· 景點 | 充滿傳奇和風情的塞維亞
    「從溫馨的弗拉門戈酒吧到宏偉的大教堂,塞維亞是一個矛盾的城市,總是讓人驚喜和喜悅。如果你是一個《權力的遊戲》的粉絲,那麼你也會承認塞維亞是虛構的城市多恩,臭名昭著的馬泰爾的家。」莫斯首先這樣介紹到。
  • 曲藝︱目光的牽引者——哥德式大教堂藝術
    但本書不僅涉及大教堂建築,更涵蓋其中的雕塑、彩畫玻璃和金銀工藝等藝術門類,從中世紀信徒的禮拜空間和整體觀看經驗出發,結合建築的圖像學意義,並在時代的文學氛圍,神學、哲學思潮等思想體系中,回答究竟什麼是「哥德式藝術」的問題。
  • 哥德式教堂:用石頭和玻璃做的《聖經》教堂
    對基督徒而言,附近僅有一所教堂,每個人都去這同一所教堂禮拜。當然,那時還沒有浸信會教徒、聖公會教徒、衛理公會派教徒之分,所有人都是基督徒。既然教堂是大家的會堂,人們自然都願意為它付出錢財、時間和精力,儘可能地把它建得最好。所以,那時在法國和歐洲的其他地區建了很多世界上最豪華的教堂和大教堂。如今,那些教堂和大教堂仍然矗立在那裡。
  • 瀋陽唯一的哥德式建築,入選「中國十大最美教堂」,非常宏偉
    提到哥德式建築,最典型的一定是位於法國的巴黎聖母院了。可惜巴黎聖母院因大火尚在維修當中,深感遺憾。其實,我們國內也有不少壯觀的哥德式建築。在遼寧瀋陽就有一座,你能猜到是哪裡嗎?小南天主教堂,因位於瀋河區小南街上而得名,也稱南關教堂。
  • 哥德式建築風格是什麼,帶你一口氣看懂哥德式建築
    德國科隆大教堂(Klner Dom)哥德式建築風格的形成從時間上來講,遠遠早於我們上次講到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但是哥德式建築斷斷續續持續了8個多世紀的時間。為什麼哥德式的建築會出現呢?我們來捋一捋當時法國的背景,12世紀的法國已經不是領主割據一方沒事兒就打仗的年代了。
  • 單孔望遠鏡 | 塞維亞
    古市區的建築仍然保留著幾個世紀前摩爾人統治過的痕跡。塞維亞曾經是一個重要的港口,西班牙的船隊從新大陸運來大批黃金、白銀,經過塞維亞轉運往歐洲各地。在公元11世紀,摩爾人的一個部落在這裡建立了獨立王國,現存大部分古代建築都與這個時期的遺物有關。1248年,卡斯蒂亞國王費爾南多三世在「光復戰爭」中奪取這個城市,趕走摩爾人,設為都城,從此塞城逐漸繁榮起來。  1492年,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後,這裡曾設有「印度群島交易之家」,壟斷著西班牙海外貿易,這是塞城的鼎盛時期。「交易之家」在1717年遷至了加地斯。18世紀以來塞城曾一度衰落。
  • 北歐最大的「教堂」,優於所有的哥德式建築,建造時間超600年!
    德國科隆的天主教堂科隆教堂,僅次於烏爾姆的烏爾姆大教堂,位居世界第三。就規模而言,它是北歐現存最大的教堂,結合宏偉與精緻,建於1248年,工程時斷時續,建設時間超過600年。二戰期間,教堂部分被毀,已修復近20年。
  • 哥德式建築藝術被稱作歐洲中世紀藝術的高峰
    哥德式建築內部高大明亮,加上從色彩玻璃畫透過來的富有變化的彩色光線。使人產生一種騰空飛起、飛向天國的神秘宗教情感。典型代表有法國巴黎聖母院、沙特爾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義大利米蘭大教堂等。下面小編給大家來介紹一下巴黎聖母院的建築歷史。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位於法國,是一座用石頭建成的較為典型的哥德式建築,門窗和塔樓到處可見尖的形狀。這是哥德式建築的標誌。全部用石頭建築的巴黎聖母院,正面的兩個塔樓高60多米,屋頂正中直插藍天的尖塔高達106米。它的大大小小的尖券和尖塔爭先恐後地往上鑽。給人以一種強烈的生機勃勃的向上的感覺。
  • 百年建築看天津,淺談天津租界多國建築形式之哥德式建築
    望海樓教堂是法國傳教士謝福音主持修建的,所以這座建築也是帶有法國氣息的哥德式建築。這也是天津歷史上的第一座哥德式建築。哥特建築也是歐洲建築史上的最巔峰之作,它是集齊了建築學、力學、美學、聲學、繪畫、材料學等融為一體的建築,也可以稱為建築中的藝術品。世界上較為著名的哥德式建築有:巴黎聖母院、聖丹尼教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米蘭大教堂等。那麼綜上所述,我們用圖片來直觀感受一下歐洲的哥德式建築與望海樓教堂。
  • 哥德式教堂:凝固時光的藝術,透過建築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價值
    而現在歐洲各國教堂主要有四種建築風格——羅馬風格、哥特風格、巴洛克風格和現代主義風格,他們之間風格迥異,卻都有其獨特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而本文我們從其中的一種建築風格——哥德式教堂出發,透過這種建築去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價值。
  • 新書| 如何欣賞一座哥德式教堂
    而建築自身亦被處理成了圖像:它牢牢地抓住觀者的目光,一刻也不鬆開。在這裡發揮作用的是內心的光線,它似乎促使人們接近一個值得探求的真理。本文摘自《信仰與觀看:哥德式大教堂藝術》,澎湃新聞經授權發表,標題為編者所撰。巴黎聖禮拜堂底層。瓦薩裡對哥德式藝術的無情鞭撻,最終指向的不正是這一藝術的基本特質嗎?
  • 哥德式建築的教堂都有哪些特點?其中有哪些我們熟知的建築?
    ▲哥德式建築的教堂用肋架券的拱頂早在古羅馬帝國晚期已經出現,那時的「蹼」是天然火山灰混凝土澆築的,不過使用得很少。因為肋架券在每一「間」裡的跨度不同,對角線的就比橫向的跨度大,在用半圓券的時候,如一些晚期羅曼式教堂,每「間」的中央就會凸起,一條中艙的拱頂成了一串凸起的「間」,在視覺上破壞了空間的完整統一。用了尖券,這問題便解決了。在聖壇部分有環廊,有排成半圓的小禮拜堂,肋架券的跨度變化多,方向也多變換,拱頂很複雜,因此尖券最早在聖壇部分系統地使用。
  • 哈爾濱市最大的教堂?我們來看看這座現代哥德式風格建築
    有粉絲提供地址說這裡有一座哈爾濱市最大的教堂,小編本以為是一座古建築。這座建築始建於1998年,由黑龍江省基督教會跟哈爾濱市基督教會共同修建的現代化教堂,命名為哈利路亞禮拜堂,地址位於香坊區升永街2號。
  • 吉林市這些哥德式建築,充滿文藝範的旅行打卡地
    哥德式建築風格,源於11世紀時期的法國,13至15世紀流行於歐洲,風格多用於教堂建築,其特點為建築高聳挺拔、有尖塔,花窗帶有裝飾性圖案的玻璃,整體風格典雅又但十分精緻。在吉林市,就有這麼幾處哥德式建築,展現著這種建築風格的風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