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與判斷:直覺與偏差—歸因理論

2020-12-26 騰訊網

歸因理論是關於人們如何進行「因果歸因」的心理學理論,也就是對行為和行為的結果產生的原因進行解釋。正如期望效用理論那樣,歸因理論被認為是決策中的規範性理論(關於個體如何行為的理想化理論);但與之不同的是,歸因理論同樣針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提出了一個描述性模型。

人們通常使用 3 種不同的方式來解釋行為的原因:1)行為人——情境中的個體是行為產生的原因;2)環境——情境中的某些固有特徵可能是導致行為的原因;3)時間——特定時刻的某些因素引發了行為

心理學家哈羅德-凱利認為,這 3 種歸因方式主要依據 3 種不同的信息來源:1)共同反應:在相同的情境中,其他人是否採取同樣的行為反應?2)獨特性:其他的情境或者其他的刺激是否產生相同的行為?3)一致性:同樣的事情是不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做出個人歸因的最準確的手段是對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行為都進行測量

所以大可不必因為一件事就全盤否定一個人,但是如果多次、不同時間、不同場景下一個人的行為都產生了負性的結果,那麼我們就要調整對他的心理預期了。

根據凱利的理論,因果歸因的基礎是對共變關係的判斷,其效應可以歸因為預期共同變化的一個因素上。比如如果針對不同時間和個體的測量只是在一個情境中進行,此時我們應該進行「情境歸因」。

對於絕大多數行為而言,上述理論是正確的,但是也存在著幾個重要的例外。

缺乏共同反應:在某些情況下,個體不考慮共同反應的信息,因此人們的判斷會偏離歸因理論的預測。在給定情境的前提下,共同反應就等同於行為的基線水平。當基線水平被忽視時,觀察者將個人的服從行為歸結為個性因素,而不是當前情境裡所有人都面臨的共同情境因素。

當某些行為的傾向以一種統計的基線值的方式呈現給個體,人們往往會忽視或者低估共同反應信息的價值,也就是共同反應的信息並不能「真正產生作用」。與之對應的是,突出的因素——能夠引起個體的因素,更加容易引起因果歸因。

突出因素突出的、易得的、生動的信息能夠產生更大的影響力。通俗的講就是:1)如果一個事件經常發生,那麼看到它的頻率和可能性也就越大;2)信息越是生動,就越容易被回憶起來;3)事物越是突出,看起來就越像因果關係。人們對因果關係的知覺部分是由個體在環境中的注意指向決定的,而突出性可以影響個體的注意

突出的個體將被認為是更加有影響力的個體,相對而言更容易被進行因果歸因。當人們坐在一面大鏡子面前,他們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更加具有影響力。

所以房間裝修的時候不妨加面大鏡子,也許你的心情就會提升。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以後買得起房呢你說是吧。

基本歸因誤差:是指對於個體和個體行為的過分關注可以導致觀察者過度將行為歸因為個性因素而忽視了環境因素的影響,如個體的能力、特質和動機等。該理論認為行為決定一切,個體處於大前方,而其他的事情都處於大後方。

基本歸因誤差甚至是持久穩固的。基線信息通常是被忽視的,而基本歸因誤差也是不容易改變的。即使個體得知在某一個情境中存在外在的壓力,他們也會對相關情境中的行為進行個性因素的歸因。人們經常將行為過度歸因為個性因素

個體在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歸因時與他人對此的歸因有明顯的差異。個體對自己的行為和對他人行為進行歸因時,使用個性因素進行歸因的程度大致相同;但是他們在對自己進行歸因時使用的情境因素的程度是對他人進行歸因時的 2 倍

當對行為的原因進行解釋時,人們總是依賴於當時突出的因素。對於觀察者而言,行為者就是突出的因素;而對於行為者而言,情境的需要就是突出因素。在許多社會判斷中,將行為歸因為情境因素還是個性因素,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包括陪審團和假釋官的決策以及對學業失敗的解釋等等。

在心理治療領域,因果歸因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情境因素是問題的癥結,那麼治療師的目標就是努力改變環境;如果個性因素是主要因素,努力的對象就是改變他自己。不幸的是,這樣的判斷很大程度上是與治療師的視角和接受的培訓有關。就判斷疾病的起因和推薦治療方案而言,選擇什麼樣的治療師才是關鍵,與實際的問題並沒有多大關係

投資人選擇創業團隊也是這樣吧,還是要以人為本。

「自我服務」歸因偏差:對於與他人共同完成的結果,個體認為自己承擔了更多的責任。認識因素和動機因素的複雜結合,導致了這一偏差的出現,例如,錯誤的期望、對成功的渴望以及對自尊的保護等等。

對於不良行為,同樣存在自我中心歸因偏差。比如夫妻雙方都認為婚姻關係中存在的衝突主要是由自己引起的,這並不僅僅是個體為了提升自我,還因為個體自身的行為更加容易提取。

正性偏差效應個體傾向於將正性的行為歸因為個體的因素,而將負性的行為歸因為情境因素

如果將種族的因素考慮進來,這樣的歸因方式就有可能使我們認為受貶低的個體的行為結果完全是由他們不變的、基本的個性特點決定的——這就是種族主義的根基。

強化偏差歸因個體認為他人的多樣性並不如自己多。個體認為自己的行為在不同的情境中更具有多樣性,而朋友的行為則不然,還認為自己更多才多藝,自己的行為更具有不可預測性。這種對他人的種族的、民族的和性別的觀點相對泛化的做法會進一步加劇彼此的刻板印象。

結論

歸因的風格是直接與心理健康與情緒幸福感聯繫在一起的。

很多歸因偏差都是可以避免的。減少基本歸因偏差的一種方法就是更加關注共同反應的信息。另一種「消除誤差」的方法是反問自己如果身處相同的環境,自己將如何行為,這種方法可以扭轉「行為人—觀察者」的歸因差異,也就是常說的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由於因果歸因往往取決於事件發生時最為突出的因素,因此尋找隱蔽的因素也是相當重要的。即使是措辭方面細微的變化都可以影響信息的突出性,從而改變因果歸因。這意味著因果歸因和其他許多判斷相似,都是具有「可塑性」的。

往期文章

相關焦點

  • 判斷與決策~如何避免偏差
    面臨一個複雜的決策問題時,我們往往根據直覺或常識來決策,但在相當多的情況下,這種決策方式會產生極大的偏差,因為決策都是基於周圍的環境,基於我們以前的生活工作經驗,基於我們的記憶,基於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由此產生了我們感知事物的預期,我們往往會選擇性的去感知我們期望和願意看到的事物。
  • 決策與判斷:直覺與偏差—錨定與調整
    個體的判斷是以一個初始值,或者說是「錨」為依據的,然後會進行並不充分的上下調整。事先的「錨」可以影響個體對自己完成任務的估計——進而影響他們在這些任務中的堅持性。
  • 艾科瑞特(iCREDIT)-MBTI職業性格-內向直覺思維判斷(INTJ)
    內向直覺思維判斷(INTJ)職業性格特徵的人思維嚴謹、有邏輯性、足智多謀,他們能夠看到新計劃實行後的結果和生活中轉變為真實物質的理論體系。他們對自己和別人都很苛求,往往幾乎同樣強硬地逼迫別人和自己。他們並不十分受冷漠與批評的幹擾,作為所有性格類型中最獨立的,內向直覺思維判斷(INTJ)職業性格特徵的人更喜歡以自己的方式行事。面對相反意見,他們通常持懷疑態度,十分堅定和堅決。
  • 管理財富應弄清認知型偏差
    龐皮恩在其所著的《財富管理的行為金融》一書中指出,要判斷客戶的風險偏好、風險傾向和容忍度,並因此設計最佳資產配置方案,需要在投資者財富水平基礎上,區分情感型偏差和認知型偏差。  情感型偏差   情感型偏差是指基於受感覺或情感影響的推理,源自衝動或直覺,是感性推理導致的決策偏差。
  • 語言類型影響決策判斷
    作為跨文化交流中最為基礎的工具,外語不僅為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提供了可能,還潛在地影響甚至改變著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決策與判斷:小到海外商品購買,大到國際風險投資,甚至是日常道德倫理判斷。面臨與天橋困境類似的情形時,為救五個人而犧牲一個人合乎道德嗎?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明白問題的意思,無論選擇是什麼,都不會受到描述問題的語言類型(母語/外語)影響。
  • ——易得性直覺
    不要被易得性直覺騙了。什麼叫易得性直覺?如果能夠根據映入頭腦的現成例證(記憶中現成可得的)做出回答,那麼我們就會假定該事件是經常發生的,當運用這一認知規則進行判斷時,稱其為易得性直覺。簡而言之,就是說人們總是喜歡偏向於自己熟悉或者容易提取的信息來對某事進行決策。
  • 我們是否能相信自己的直覺,直覺和分析兩種思維,我們應該相信誰
    儘管您無法弄清這種直覺來自何方,但你很高興自己遵循了正確的感覺。實際上不遠處的您前面的汽車也以這種方式彎了一下(他們是當地人並且熟悉路況),因此你在不知不覺中做到了。如果你在特定領域有很多經驗,大腦將有更多信息可與當前情況進行比較。這使您的直覺更加可靠。換句話說,就像創造力一樣,您的直覺會隨著經驗的發展而提高。
  • 用自利性偏差解讀《小英雄託託》裡男主人生慘澹的原因及解決對策
    我以託託為例,在文章第一部分進行詳細闡述;在第二部分,我將結合「歸因理論」,談談「自利性偏差」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文章最後,我將結合《小英雄託託》和心理學知識,談談我們怎麼做,才能免受「自利性偏差」帶來的負面影響。01、託託身上的「自利性偏差」到底是什麼?
  • 關於直覺的8個真相
    直覺能把我們引向各種各樣的認知和社交上的偏差,比如錨定效應(我們的決策容易受最開始獲得的信息的影響)和種族偏見。即使是在浪漫情愫這種我們認為應該「追隨內心」的事情上,我們的直覺也可能盲目受騙。心理學中經典的「吊橋實驗」就佐證了這一點:有吸引力的女性調查員在橋上將男性被試攔下,請求他們完成一份調查問卷。
  • 艾科瑞特(iCREDIT)-MBTI 職業性格-內向感覺情感判斷-ISFJ
    MBTI人格理論由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創立兩種態度類型和四種功能類型構成,後由美國心理學家布裡格斯(Katharine Cook Briggs)和邁爾斯(Isabel Briggs Myers)母女在其基礎上提出判斷和知覺兩種新類型,由此構建性格特徵的四維八極,彼此相互結合構成十六種性格類型。
  • 洞察認知偏差 回歸理性投資
    在投資決策中,投資者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人的本能和心理。因此投資者很難永遠保持理性。即便想這樣做,也做不到。大多數投資者都要糾纏於反射系統所造成的非理性影響,被人類的局限性所界定。這個系統會誘使人們出現各種各樣的系統性心理偏差,這就是心理學意義上的認知偏差。這些偏差讓投資者陷入誤區,它們都具有個體性,並且以隨機方式發生在投資者當中。
  • 內傾直覺情感判斷型INFJ
    與所有內核型個體一樣,內傾直覺型個體的外在表現主要受輔助心理功能的影響。在科學研究和工程設計領域,內傾直覺型的人往往表現出眾。與INFJ型相比,INTJ型的人可能會對科學和技術問題更感興趣,但如果INFJ型的人願意,他們同樣可以在這些領域取得卓越的成就。
  • 基於後悔理論的多屬性決策方法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基於後悔理論的多屬性決策方法」,一起來看看吧!一、後悔理論(1)兩個方案的感知效用後悔理論是1982年由Bell,Loomes和Sugden分別提出的一種行為決策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往往不僅關心自己可以得到的,而且會將要選擇方案的結果與其他備選方案可獲得的結果相比較。如果發現選擇其他方案可以獲得更好的結果,那麼其心理會感到後悔,反之,則會感到欣喜。根據後悔理論,決策者的感知效用函數由兩部分組成,即關於當前結果的效用函數和後悔-欣喜函數。
  • 大腦有兩套決策機制,了解了之後,你就會發現之前太笨了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能駕馭自己的思想,但作者告訴你,我們的直覺和記憶很多情況下都是不可靠的。大腦存在兩套完全不同的決策系統,系統1和系統2。系統1是憑直覺、記憶、聯想和簡單的因果關係進行判斷和決策的,它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和內在情緒的影響而產生偏見;而系統2是理性、謹慎的,但它是緩慢,且費時費力的。
  • 你的歸因方式決定了親密關係的滿意度
    ▼閉上眼睛,聽~———第 035 期主播:蘭琪文:Juno丨壹心理創作者 很多女生在談戀愛的時候似乎都會經歷這樣的心理歷程:以前對方天天準時打電話早安晚安噓寒問暖他是不是不再那麼喜歡我了?是不是移情別戀了?看到對方和女生聊天,就會覺得他不甘寂寞和別人搞曖昧。看到對方手機設置了密碼就會覺得他肯定做了什麼對不起你的事。總之,對方一切的變化看起來都像是劈腿的信號。於是兩人的關係在懷疑和不信任的走向分手。
  • MBTI人格理論
    -psytopic.com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一種迫選型、自我報告式的性格評估測試,用以衡量和描述人們在獲取信息、作出決策、對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動規律和性格類型。
  • 到底是什麼造成了你選擇和判斷的失誤
    因為很多人面臨問題,都會去尋求他人的幫助和聽聽他人的看法,聽多了他人的看法,是極其容易讓自己造成誤判的,因為你們倆的認知框架和思維方式不一樣,聽了別人的話,就會從主觀判斷變成了客觀判斷,從理論上講客觀判斷要比主觀判斷較為全面,但是那畢竟是客觀,並不是從自身的立場出發,其行為模式會被外人和大眾所牽引。
  • 什麼時候可以相信專家的直覺?
    為了避免在未來的研究中重蹈覆轍,我們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因此需要展示思維進程的每一個細節,研究過於自信的偏差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將人類思維描述成通過兩個虛擬系統——系統1,系統2來進行活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