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因理論是關於人們如何進行「因果歸因」的心理學理論,也就是對行為和行為的結果產生的原因進行解釋。正如期望效用理論那樣,歸因理論被認為是決策中的規範性理論(關於個體如何行為的理想化理論);但與之不同的是,歸因理論同樣針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提出了一個描述性模型。
人們通常使用 3 種不同的方式來解釋行為的原因:1)行為人——情境中的個體是行為產生的原因;2)環境——情境中的某些固有特徵可能是導致行為的原因;3)時間——特定時刻的某些因素引發了行為。
心理學家哈羅德-凱利認為,這 3 種歸因方式主要依據 3 種不同的信息來源:1)共同反應:在相同的情境中,其他人是否採取同樣的行為反應?2)獨特性:其他的情境或者其他的刺激是否產生相同的行為?3)一致性:同樣的事情是不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做出個人歸因的最準確的手段是對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行為都進行測量。
所以大可不必因為一件事就全盤否定一個人,但是如果多次、不同時間、不同場景下一個人的行為都產生了負性的結果,那麼我們就要調整對他的心理預期了。
根據凱利的理論,因果歸因的基礎是對共變關係的判斷,其效應可以歸因為預期共同變化的一個因素上。比如如果針對不同時間和個體的測量只是在一個情境中進行,此時我們應該進行「情境歸因」。
對於絕大多數行為而言,上述理論是正確的,但是也存在著幾個重要的例外。
缺乏共同反應:在某些情況下,個體不考慮共同反應的信息,因此人們的判斷會偏離歸因理論的預測。在給定情境的前提下,共同反應就等同於行為的基線水平。當基線水平被忽視時,觀察者將個人的服從行為歸結為個性因素,而不是當前情境裡所有人都面臨的共同情境因素。
當某些行為的傾向以一種統計的基線值的方式呈現給個體,人們往往會忽視或者低估共同反應信息的價值,也就是共同反應的信息並不能「真正產生作用」。與之對應的是,突出的因素——能夠引起個體的因素,更加容易引起因果歸因。
突出因素:突出的、易得的、生動的信息能夠產生更大的影響力。通俗的講就是:1)如果一個事件經常發生,那麼看到它的頻率和可能性也就越大;2)信息越是生動,就越容易被回憶起來;3)事物越是突出,看起來就越像因果關係。人們對因果關係的知覺部分是由個體在環境中的注意指向決定的,而突出性可以影響個體的注意。
突出的個體將被認為是更加有影響力的個體,相對而言更容易被進行因果歸因。當人們坐在一面大鏡子面前,他們會傾向於認為自己更加具有影響力。
所以房間裝修的時候不妨加面大鏡子,也許你的心情就會提升。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以後買得起房呢你說是吧。
基本歸因誤差:是指對於個體和個體行為的過分關注可以導致觀察者過度將行為歸因為個性因素而忽視了環境因素的影響,如個體的能力、特質和動機等。該理論認為行為決定一切,個體處於大前方,而其他的事情都處於大後方。
基本歸因誤差甚至是持久穩固的。基線信息通常是被忽視的,而基本歸因誤差也是不容易改變的。即使個體得知在某一個情境中存在外在的壓力,他們也會對相關情境中的行為進行個性因素的歸因。人們經常將行為過度歸因為個性因素。
個體在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歸因時與他人對此的歸因有明顯的差異。個體對自己的行為和對他人行為進行歸因時,使用個性因素進行歸因的程度大致相同;但是他們在對自己進行歸因時使用的情境因素的程度是對他人進行歸因時的 2 倍。
當對行為的原因進行解釋時,人們總是依賴於當時突出的因素。對於觀察者而言,行為者就是突出的因素;而對於行為者而言,情境的需要就是突出因素。在許多社會判斷中,將行為歸因為情境因素還是個性因素,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包括陪審團和假釋官的決策以及對學業失敗的解釋等等。
在心理治療領域,因果歸因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情境因素是問題的癥結,那麼治療師的目標就是努力改變環境;如果個性因素是主要因素,努力的對象就是改變他自己。不幸的是,這樣的判斷很大程度上是與治療師的視角和接受的培訓有關。就判斷疾病的起因和推薦治療方案而言,選擇什麼樣的治療師才是關鍵,與實際的問題並沒有多大關係。
投資人選擇創業團隊也是這樣吧,還是要以人為本。
「自我服務」歸因偏差:對於與他人共同完成的結果,個體認為自己承擔了更多的責任。認識因素和動機因素的複雜結合,導致了這一偏差的出現,例如,錯誤的期望、對成功的渴望以及對自尊的保護等等。
對於不良行為,同樣存在自我中心歸因偏差。比如夫妻雙方都認為婚姻關係中存在的衝突主要是由自己引起的,這並不僅僅是個體為了提升自我,還因為個體自身的行為更加容易提取。
正性偏差效應:個體傾向於將正性的行為歸因為個體的因素,而將負性的行為歸因為情境因素。
如果將種族的因素考慮進來,這樣的歸因方式就有可能使我們認為受貶低的個體的行為結果完全是由他們不變的、基本的個性特點決定的——這就是種族主義的根基。
強化偏差歸因:個體認為他人的多樣性並不如自己多。個體認為自己的行為在不同的情境中更具有多樣性,而朋友的行為則不然,還認為自己更多才多藝,自己的行為更具有不可預測性。這種對他人的種族的、民族的和性別的觀點相對泛化的做法會進一步加劇彼此的刻板印象。
結論
歸因的風格是直接與心理健康與情緒幸福感聯繫在一起的。
很多歸因偏差都是可以避免的。減少基本歸因偏差的一種方法就是更加關注共同反應的信息。另一種「消除誤差」的方法是反問自己如果身處相同的環境,自己將如何行為,這種方法可以扭轉「行為人—觀察者」的歸因差異,也就是常說的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由於因果歸因往往取決於事件發生時最為突出的因素,因此尋找隱蔽的因素也是相當重要的。即使是措辭方面細微的變化都可以影響信息的突出性,從而改變因果歸因。這意味著因果歸因和其他許多判斷相似,都是具有「可塑性」的。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