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濱江,岸線長8.3公裡,2017年實現沿岸公共空間的貫通與開放——北起蘇州河、南至日暉港,沿著濱江「三道」(慢步道、跑步道、騎行道)可一路暢行。濱江貫通後,緊隨其後的是景觀提升。記者了解到:未來,沿著黃浦濱江畔,將有近20個口袋公園與生態綠地,形成「時空花園·城市漫步」的濱江景觀;結合周邊地塊開發,黃浦濱江邊將打造「立體城市」,創造更多市民可親近、可感受的高品質新空間。
「時空花園」讓漫步更有趣
9月,黃浦濱江畔的「臺地花園」花草正盛,趁著傍晚的涼意,很多市民到這裡吹江風、賞花草,好不愜意。如今,在黃浦濱江畔,一個個「藏」在街角的城市花園、生態綠地,正成為市民的日常休閒場所。
作為市民可駐足、停留的休閒新空間,在規劃中,沿著黃浦濱江將新建與改建19座城市花園與生態綠地,相當於平均不到500米就有一處。
做到這樣分布密度並不容易。「與浦東濱江、楊浦濱江等腹地空間的『大開大合』不同,黃浦濱江穿越上海中心城區核心區,腹地建設已相對成熟,沿線可新拓的公共空間非常少,我們因地制宜,儘量讓每一寸空間都能最大限度地服務市民。」黃浦濱江景觀提升工程設計總負責、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鐘律說。
龍華東路、西藏南路道路交叉口,靠近黃浦濱江,世博段原來兩條路當中有兩塊綠地,但多年來無人使用。「綠地內草木林立,人不可能走上去;綠地高度與周邊馬路齊平,人在其中會感覺到來自馬路上車流的壓迫感。」在黃浦濱江公共空間貫通開放後,兩塊綠地被設計團隊相中。上海市政總院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設計團隊巧妙地將綠地地面高度整體抬高,設計了如梯田般的臺地式復層通道,兩塊綠地也因此得名「臺地花園」。人沿著通道進入綠地,不再會受到兩邊馬路上車流的壓迫感,也可以望到黃浦江。兩塊綠地被賦予了新的功能:一塊綠地中打造了籃球場、滑板道等活力運動區域,另一塊綠地中打造了慢步道等休閒健身設施。一快一慢、一動一靜,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由於設計規劃合理,且周邊缺少此類公共設施,如今,居民對於「臺地花園」的使用頻率非常高。
黃浦濱江沿線由外灘、十六鋪、南外灘、世博園區以及南園等區域組成,有著百年發展歷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打造這些花園與綠地時,設計團隊注重保留與傳承黃浦濱江的歷史文化。「19座城市花園與生態綠地,各具特色,文脈印記作為主線貫穿其中。市民沿著黃浦濱江走來,仿佛閱讀一座座『時空花園』,既能體驗都市活力,也能重溫光陰故事。」
黃浦濱江南外灘段,由中山南路、外馬路、外萃豐弄、毛家園路合圍的一塊區域最近被清空,即將啟動施工。這裡要打造「靜謐花園」——一座江畔花園。市民沿著濱江岸線走來,或者從董家渡CBD走過來,可以隨時走進「靜謐花園」,感受喧囂城市中一份難得的愜意與休閒。即將施工的「靜謐花園」,場地前身是「萃豐木行」——一座存放木材的老倉庫。設計團隊從中獲得靈感,提煉木元素應用於場景中。木質結構的遮陽架、座椅,搭配層次豐富多彩的綠植;藉助地形波動,營造光影、水影、樹影交匯的場景,喚起多維感知。置身其中,市民既可感受大自然的四季變化,也可以透視南外灘百年的歷史演變。
「生態綠鏈」為濱江增華彩
沿著中山東一路,從外灘往南外灘走,過了東門路,進入了中山南路,可以感覺到道路的「氣質」發生了變化:外灘沿街的歷史老建築,到了南外灘變成了鱗次櫛比的現代化大樓;中山南路兩旁的色彩明顯多起來,行道樹色彩鮮明,街邊穿插著形態多變的綠地。
「位於外灘的中山東一路,多年前已經確定了街區風貌;但位於南外灘的中山南路,由於周邊地塊一直在滾動開發,沒有形成比較固定的街區風貌。在黃浦濱江公共空間貫通與開放後,隨著濱江空間的開放進一步向腹地延伸,我們對中山南路這條位於南外灘腹地中的主要馬路,也進行了大手筆的景觀改造與提升,形成了新的街區風貌。」黃浦區建管委相關負責人說。
在上海市政總院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設計團隊規劃中,中山南路(北起東門路,南至陸家浜路)將被打造成一條濱江邊的「生態綠廊」:通過道路兩側景觀形態變化,提升濱江周邊街區的面貌,創造更多可共享的街角公共空間,為不同的人群提供多樣的活動空間。
「中山南路將是一條色彩富於變化的主幹道。」鐘律介紹,道路上分布了五排彩葉行道樹。兩側是懸鈴木,中分帶種植了喬木特色樹種娜塔櫟。娜塔櫟,葉形美麗、季相鮮明、色彩斑斕,三季有花、四季有景,是上海市城市道路行道樹升級換代的首選樹種。在周邊樓宇旁,還會見縫插針地新增綠地,通過對種植風貌的合理布局,形成了春繁花、秋色葉、夏林蔭、冬勁枝的「季象變幻」。
中山南路還是一條會呼吸的主幹道,充分體現了上海建設海綿城市的理念。人行道及綠地硬質鋪裝,遵循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城市發展方式,採用陶瓷透水磚,瞬時的雨水通過透水鋪裝下滲,結合盲管串聯市政雨水管網,有效緩解城市雨洪壓力、可持續循環利用城市雨水。
「立體城市」創造更多可能
從軌交9號線小南門站穿過一段地下連廊,漫步走過董家渡「高大上」樓宇之下的商業廣場,經過中山南路地下空間,途經復興地塊地下商場,出來便是黃浦濱江……全長不到一公裡,可購物、可休閒、可駐留,所經之處正是建設中的南外灘地下空間中的一段。
大城市核心區寸土寸金,黃浦區便是如此。所以,黃浦區對濱江公共空間的貫通與開放,不僅僅限於地面,還拓展到空中與地下。「在黃浦濱江邊要打造一座『立體城市』,讓老百姓能更便捷地到達濱江,也給老百姓創造了更多濱江邊的高品質公共空間。」區建管委相關負責人說。
在董家渡地塊,未來將有一座空中八字形走廊花橋,從濱江橫跨到腹地。市民沿著花橋走,可以從董家渡老城廂腹地橫跨中山路、外馬路,直達南外灘濱江空間。
在中山南路上,上海市政總院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的設計團隊打造了便捷多維的慢行交通體系,構建起立體複合的道路空間。通過濱江通廊、開放綠地、下沉廣場、地下通道、地下商業空間以及二層平臺等有機銜接,形成立體化、多層次路徑,增加市民漫步濱江的體驗感。
有人這樣描述在黃浦濱江邊「立體城市」中的未來生活:樓宇與樓宇之間相互貫通,專用的交通系統讓人們可以自由抵達區域內的任何地點,白領下班後可以步行到濱江邊小酌一杯;白天,「立體城市」中有很多人在辦公,到了晚上,同樣會吸引很多人來這裡休閒……
本文來源:東方網 作者:唐燁 責任編輯:顧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