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母親的離開,很久都不敢踏上故土陽城。最怕觸目傷懷,情難自禁。
清明回去祭奠,才發現小時候伴我長大的城被包裹在了藍色的鋼片裡,抬頭望去,依稀可辨的是「獲澤」的字樣,應該是獲澤飯店的舊址。被刻意壓下去的記憶翻騰起來,街角那間餛飩鋪子從腦海深處飄香而來。
在物質資源不足夠豐富的八十年代,這間餛飩鋪子幾乎承載了我所有關乎美食的記憶。
無論什麼時候去,這間鋪子都是熱鬧的,歡騰的。並沒有現在諸多特色餐館標新立異獨樹一幟的裝修風格。水泥的外牆門楹上寫「餛飩」倆字,一點虛飾矯作都沒有,屋裡是青磚鋪地,木頭的方桌子,繞圈擺著長條形的木頭凳子。勤勞的店家每天都會早早收拾停當,等候和晨曦一起醒來的食客,也十分奇怪,陽城人習慣的早餐並不是餛飩,但是每天早早地就會擠滿吃飯的人。來到店裡說一聲來碗餛飩,跟回家一樣,安靜地等,沒有一人催促。老闆極為麻利,很快地從竹篦上拿出十來個餛飩下鍋,在煮餛飩的當口,迅速地拿出一隻敞口的碗來,下頭鋪好紫菜,放上一小把蝦米,鹽、味精,盛入高湯,然後餛飩就可以出鍋了,用一把笊籬撈進碗裡,再舀湯進去,抓入一小把香菜,再點幾點香油,點香油的關鍵是適中,多了發膩,少了又激不活餛飩的鮮香,非得恰到好處不可,記憶中一直由老闆娘做這道工序,然後她就會微笑著把這碗鮮香撲鼻的餛飩端到你的面前。千萬別急著吃餛飩,一定要先喝湯,據說她家的湯是自己家秘制的雞湯,放在安陽的砂鍋裡一直在火邊煨著,特別鮮。暖暖的雞湯喝在胃裡,清晨最後一絲寒氣便盡數被驅散了。這時才去舀一隻餛飩在勺子裡,直到現在我都沒有找到能做出她們家餛飩皮的方法,媽媽試過,我也在各種美食課堂裡找,始終不得其法。餛飩皮特別薄,又韌而透,裡邊足足的餡料不用咬開就先跟你眼神交流過了。一口半個,含半口香濃,還有半口期待在勺子裡,像極了人生最美好的樣子,現在已經很好,未來更加值得期待!就這樣一口湯,兩口餛飩,像是預先量過似的,這樣子吃法,湯和餛飩不會缺失了那樣正正好好交替著完成了美味的早餐。付了錢,帶著享受佳餚的滿足愜意開始新的一天。那種對食物單純的熱愛至今想起都無比嚮往!
現在,街角的餛飩店沒有了,當時牽著我的手去吃餛飩的母親也隨著父親走了,留給我的只有這座承載我童年少年時代的城,如今成了我最不敢回去的地方,故鄉還在,記憶猶新,我最親愛的爸爸媽媽卻不在這座城裡了。
清明時節,我獨立在陽城街頭,起風了,餛飩鋪子和我最親愛的爸爸媽媽已不在了。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原龍梅,全民悅讀晉城閱讀會宣傳員。熱心公益,真誠友善,踏實勤勉。
朗誦:楊晉霞,全民悅讀晉城閱讀會副主席,晉城市朗誦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