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哀公六年(前489),孔子一行周遊列國離開陳國、宋國,向楚國進發。楚昭王聽說孔子一行到了陳、蔡之間,打算卷派人去聘孔子。消息傳出後,陳、蔡兩國大臣紛紛給各自的國君出主意。他們說:「孔子是個賢能的人,如今他們久留於陳、迅蔡之間,這當然不會是孔子的原意。現在楚這樣一個大國,居故然前去聘孔子,如果孔子被楚國聘去,那麼我們陳、蔡這樣的以小國就危險了。」於是兩國都派出一些人,將孔子一行團團圍的在陳、蔡之間的曠野,使他們不明何故地被困荒郊,不能前進古一步。
本來有家難歸,四處奔波的孔子一行,如今又被別人圍困起來,有如雪上加霜。他們一連7天沒有生火做飯,有的弟子生了病,有的連發怨言,但孔子卻仍然不停地講解、誦詩、彈琴、唱歌,儘量穩定人心。同時派出能言善辯的子貢到楚國,請楚昭王派兵解圍,楚昭王當即答應,派兵給他們解了圍。孔子一行在楚軍的保護下,到了楚國的負函(今河南信陽)。據記載:孔子陳蔡絕糧的地點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城外西南隅。古籍記孔子雖被圍困絕糧,仍「弦歌不衰」,於是後世在當地建「弦歌臺」。成化六年(1470)知州戴聽又建祠,初名「厄臺」。《元和郡縣誌》記「後漢陳王寵善射,嘗於此教弩」。
故又名「弩臺」。嘉慶年間,巡按御史趙繼本將其更名為弦歌臺。此臺三面臨水,只東面有一小道可通。臺上原有樓閣、廊廡、齋室等建築。後屢修屢廢。現存大門、二門兩座,正殿七間,均為綠琉璃瓦蓋頂暈飛挑首。前門內有康熙五十年(1711)立石匾額,上刻「弦歌臺」三字。進二門為正殿,周有方形石柱14根。
近年來,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捐在殿前立銅質孔子行教像一尊,像之基座後刻湯書《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一段。因此臺三面臨水,故遊人只能從臺東小道進入。素有「厄臺四面平湖水,水面平臺臺欲低」之稱。臺之周圍,夏日荷香襲人,秋來滿湖葦。前人有詩曰: 書聲隱隱月溶溶,似譜弦歌寫素衷。」因而在當地又有「弦歌夜讀」一景。
古籍記孔子陳蔡絕糧前後,曾有「歸輿」之嘆。河南那城縣東40裡的召陵崗一帶,傳說,孔子在此思歸,並且吃了一頓冷飯,至今仍有「歸村」和「冷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