煥然一新的醫療隊駐地。 第24批中國(寧夏)援貝寧醫療隊供圖
中新網銀川1月11日電 題:援外醫療隊員喬光偉:援助貝寧是值得驕傲的事
作者 楊迪
1月11日,第25批中國(寧夏)援貝寧醫療隊將赴貝寧執行為期一年半的醫療援助任務,而第24批中國(寧夏)援貝寧醫療隊也即將回國。回顧一年多的援外經歷,第24批中國(寧夏)援貝寧醫療隊洛克薩分隊隊長喬光偉告訴記者,援助貝寧是一件值得驕傲、自豪的事情。
打造「新家」
在貝寧,主要由蚊蟲傳播的瘧疾是當地常見的一種傳染病。由於醫療隊駐地建築是1997年建設的,紗窗、門帘等設施老舊,隊員們面臨著被蚊蟲叮咬而感染瘧疾的風險。
醫療隊開展遠程會診。 第24批中國(寧夏)援貝寧醫療隊供圖
喬光偉說,為了消除隊員們的後顧之憂,醫療隊聯繫了貝寧當地的一家中資機構幫助進行駐地改造。
在中資機構的幫助下,醫療隊員粉刷內外牆,安裝新的紗窗,清理建築垃圾,完善排水系統,用40天的時間打造了一個「新家」。
「現在駐地的環境變好了,蟑螂很少,幾乎看不到蚊子,大家回『家』後心情也很愉悅。」喬光偉笑言,隊員們出差後,都盼著早點回到駐地。
「更重要的是,後續的醫療隊也可以享受到『新家』,這也是我們為之自豪的一點。」喬光偉說。
建立3A遠程會診模式
「在援助貝寧期間,我們建立了3A遠程會診模式,即將遠程會診做到任何時間(anytime)、任何事情(anything)、任何地點(anywhere)。」喬光偉說,醫療隊利用微信平臺,實現了遠程會診的「隨時隨地」。
醫療隊為中資機構開展防疫培訓。 第24批中國(寧夏)援貝寧醫療隊供圖
而這一模式的建立源於2020年初的一次遠程會診暨學術交流會。「當時我們在洛克薩中心醫院遠程會診中心連線國內的專家,討論貝寧兩位罕見病例患者的病情。」喬光偉說,因為參會人數較多,場地有限,醫療隊便創新在醫院會議室利用微信平臺多方視頻功能完成了此次會議。
「此後我們又通過微信平臺嘗試在不同場景下進行了遠程會診工作的演練,均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喬光偉說,在建立完整的跨國遠程會診流程後,醫療隊員甚至只用一部手機就可以進行跨國遠程會診,完成診療任務。
築造「抗疫防線」
醫療隊員實施手術。 第24批中國(寧夏)援貝寧醫療隊供圖
「在2020年3月貝寧確診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前,我們就制定了相應的培訓方案。」喬光偉介紹,醫療隊主動聯繫駐貝寧大使館及部分中資機構人員,為300餘名華人進行防疫知識培訓,為當地華人構築了一道「抗疫防線」。
此外,醫療隊還為貝寧駐點醫院開展防疫培訓,建設完善了當地醫療機構的院感防控流程。「在我們的協助下,洛克薩醫院的防疫工作從無到有,貝寧醫生戴上了口罩,所有科室門口設立洗手裝置,所有門急診和住院患者需進行登記和核酸檢測……。」喬光偉說,洛克薩醫療隊所有14名隊員還收到了貝寧衛生部門頒發的抗疫榮譽證書和榮譽獎章。
「在新冠疫情下,洛克薩中心醫院的收入不降反增,2020年1至9月份同比增長了56.83%,作為支援該醫院的中國醫生,我們感到非常驕傲。」喬光偉說。
收穫友誼與認可
援助貝寧的一年多時間,醫療隊三個醫療點門急診共接診8000餘人次,實施手術1000餘人次,圓滿完成了援外任務。
中國醫師用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贏得了貝寧民眾的尊重,也與受援醫院的同事建立了親密的友誼。
喬光偉認為,得到貝寧同行的認可非常有成就感。「現在從院長到醫生、從護士到司機,見到我們都會親切地稱呼一聲『阿蜜』(法語中「朋友」的意思)。」喬光偉說,「得知我們馬上要離開貝寧後,司機窪賽(音譯)對我說:『你們走後我會哭鼻子的』,我告訴他:『我們還會再回來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