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橋臨時停車場整治前
沈家橋臨時停車場整治後
本報訊(記者 史潔)緊鄰杭州東驊康復醫院,拱墅區康橋路旁有一個臨時停車場,這裡如今地面經過硬化平整,鋪上了綠色的土工布,停滿了一輛輛新能源車。最多的時候,這裡能停下1800輛左右的新能源車。
車輛經過停車場中央的通道進出,幾乎看不到什麼揚塵,停在這裡的新能源車有部分是還未上牌的新車,部分是待出租的車輛,看上去乾淨整潔。
可是,上半年,這裡還是一片塵土飛揚。
這個臨時停車場是一塊拆後地塊,2018年該地塊拆遷後,空置了一段時間。隨後,沈家橋經合社將地塊出租給一些企業,用來停放大型運輸車、渣土車。每天,大型車輛進進出出,噪音、揚塵擾民現象屢禁不絕。在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查中,群眾集中反映了該地塊的大型運輸車、渣土車噪音、揚塵擾民等情況。
拱墅區城中村改造辦公室迅速行動,第一時間與半山街道相關負責人聯繫,要求立即上報該地塊編號及噪音、揚塵情況的現場圖片,同時儘快擬定整改方案立即落實整改。後期通過實地督查,察看整改落實效果。
拱墅區城中村改造辦公室信息督查科科長姚偉忠介紹說,每次實地督查整改雖有效果,但易反覆,等停車場一開放,又變成了之前的模樣。
「2020年4月,根據各責任單位上報的拆後地塊用途,按照『三色地塊』分類管理規定,我們對全區127個拆後地塊開展全面摸排,對地塊管理中存在的真空、失盲和粗獷三種現象,立即發放督辦單,責令限期整改。」姚偉忠說。區城改辦與半山街道痛下決心,將該停車場暫時關閉,進行地塊硬化處理,待處理完畢驗收合格後正式開放,用於停放新能源車輛,禁止大型運輸車和渣土車進入。
整改後,停車場面貌煥然一新。後續區城改辦還將繼續做好對該停車場利用情況的實時動態監管。這也是拱墅區管理拆後地塊的一個縮影,姚偉忠坦言,拆後地塊容易成為城市管理中的盲點,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揚塵、噪音、盲流、垃圾亂扔等。拱墅區通過實時更新拆後地塊管理分布圖,詳細掌握地塊總數及有關信息,對拆後地塊進行動態管理,並牽頭起草發布了浙江省團體標準《拆後地塊管理規範》。11月3日,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召集專家對《拆後地塊管理規範》標準文本進行了審評,經過會議討論和研究,專家一致同意通過審評。
未來,有了《拆後地塊管理規範》,拆後地塊的管理將更加有章可循,將更有力地杜絕拆後地塊因管理不善而引起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
摘自: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