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於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實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大同古稱雲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為中國北方歷史名城和軍事重鎮。
一、大同地名為僑治而來
今大同秦時稱平城縣,北齊為恆州治,唐為雲州及雲中縣治。為什麼叫大同呢?大同一名來源於今內蒙烏拉特前旗,隋開皇年間(581-600)為防禦突厥進攻,在大同川即今內蒙烏拉特前旗北建大同城。唐乾符五年(878)沙陀人(我國古代部族名。西突厥別部)內徙,大同遂僑置於今大同地面,意為「天下大同」,自此大同之名沿用不改。
二、近二百年的西京大同府
公元936年11月,後唐大將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地區)地區割讓給契丹,契丹支持石敬瑭稱帝建立後晉(歷史上第一個兒皇帝)。從此,雲州(大同)被劃歸遼地。遼興宗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將雲州升為西京大同府。大同府統二州七縣:弘州(河北陽原縣)、德州(內蒙豐鎮西北岱海邊),大同縣、雲中具、天成縣(今天鎮)、長青縣(今陽高縣東南)、奉義縣(今大同市東北)、懷仁縣(今懷仁東,大同南30公裡)、懷安縣(今河北懷安鎮東南)。
至此,大同就成為遼代五京(上京臨潢府、東京遼陽府、南京幽都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之一。
早在遼太宗接受後晉所奉的「幽雲十六州」時,便於「會同元年( 938 年)十一月,升幽州為南京」,在最重要的漢人聚集地設立陪都,以加強對南境南境的控制。而與幽州並立的軍事重鎮雲州,由於當時西部的相對平靜,以及經濟和人口發展水平較為遜色等原因,並未引起遼統治者的足夠重視。但到了興宗時期,隨著遼夏關係的惡化,以及經濟發展、人口增加等原因,方使統治者感到了加強西境統治的重要性,便在大同設立了西京。
大同作為西京,有其他地方所不可比擬的條件,一是大同為易守難攻之地。大同周圍有白登、採涼等山環繞,北部地形總體較為平坦。南部恆山、寧武諸山高大,是守衛西京的天險。二是大同緊接北方草原,而北部地勢較為平衍,無大山阻隔,很利於遊牧民族的進出。而南部的大山阻隔,可以起到防禦中原王朝進攻的作用。遼選擇這裡建立陪都,可以兼顧塞外草原和中原統治區。三是大同人口眾多,交通便利,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較高,可以為都城提供所需的大量人力和物資,保證都城的正常運轉。
隨著陪都地位的確立,西京大同府不僅成為代北的區域政治中心,更上升為遼國最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有力的推動了這一地區的社會進步,加快了契丹族的封建化進程。
遼末天祚帝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大同為金兵攻陷。金沿遼制,大同仍為西京大同府。金朝大同作為西京是103年,即從金太宗完顏晟天會元年(1123)至金哀宗完顏守緒正大三年(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