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今年的大選卻使美國「看起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劇烈地分裂」。
2020年美國大選是一次共和、民主兩黨勢均力敵的選舉,新一屆國會格局也體現了這一特點。迄今為止,新一屆國會格局仍未完全明朗。
2020年11月3日,紐約時報廣場上的電子屏幕顯示美國大選實時計票結果。圖|新華社
普遍認為,在1月5日喬治亞州聯邦參議員第二輪選舉前,新一屆國會參議院將處於「懸浮」狀態——民主黨人保住在國會眾議院的多數黨地位,但席位優勢被顯著削弱。
新一屆國會將是美國歷史上最多元化的一屆,女性議員和少數性向議員數量雙創紀錄,少數族裔議員人數也有所增加。參眾兩院將共有134名女性議員,佔國會議員總數的四分之一。
在國會選舉中,「共和黨人的表現遠遠好於許多主流權威人士的預測」。麥康奈爾等國會共和黨領導人將之歸功於川普。大選結果不僅顯示了川普的強勢——普選票數現已比2016年多出915萬張,也反映出共和黨選民高度支持川普的意願。
爭取喬治亞州聯邦參議員席位、避免與共和黨選民疏離、力保共和黨在國會參議院多數黨地位,這些現實需要,是多數國會共和黨人默許或支持川普就搖擺州計票結果提起訴訟的重要原因。
《華爾街日報》認為,國會選舉結果表明美國民眾不歡迎民主黨的議程和願景,美國仍是一個中間偏右的國家。
文 | 徐劍梅 瞭望智庫駐華盛頓研究員
編輯 | 蒲海燕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參議院將短暫「懸浮」
大選後,總共100席的美國國會參議院暫時處於「懸浮」狀態。民主、共和兩黨目前各擁有48個議席(民主黨席位包括兩名與民主黨共同投票的獨立參議員)。北卡羅來納州和阿拉斯加州各有一席尚未公布最終結果,但預期共和黨參議員蒂利斯(Thom Tillis)和沙利文(Dan Sullivan)將分別贏得連任。換言之,共和黨在國會參議院可望至少擁有50席。
2020年11月1日,華盛頓美國國會大廈。圖|新華社
最後兩個席位均在喬治亞州,該州規定勝選者得票率需超過50%。目前共和黨參議員凱利 羅伊弗勒(Kelly Loeffler)與民主黨對手、黑人牧師拉斐爾 沃諾克(Raphael Warnock)得票率均未達標,已確定將於1月5日舉行第二輪選舉。共和黨參議員戴維·珀杜(David Perdue)和民主黨候選人、記者奧索夫(Jon Ossoff)的計票仍在進行,被認為很可能也將進行第二輪選舉。
如喬治亞州兩個席位中至少一個歸共和黨,共和黨便將在新一屆國會參議院擁有51或52席,從而確保多數黨地位。如喬治亞州兩席均歸民主黨,兩黨則將各擁有50席。但民主黨還將擁有美媒根據計票結果宣布勝選的副總統哈裡斯的一票,仍可憑此成為參議院多數黨。
多名美國朝野人士認為,民主黨要在傳統上由共和黨主導的喬治亞州連贏兩個席位,從而掌控白宮和國會參眾兩院,難度很大。共和黨有較大可能繼續控制國會參議院。
據美媒報導,川普和副總統彭斯預期年底前都將赴喬治亞州為共和黨參議員候選人助選。
多數美國媒體預期,現任參議院多數黨(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和少數黨(民主黨)領袖舒默將繼續擔任參院兩黨領袖。麥康奈爾現年78歲,任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時間已打破並一直在延長紀錄。他11月7日表示:「我不確定自己還會不會是多數黨領袖……這將由喬治亞州決定……如果民主黨贏得這兩個席位,查克·舒默將成為多數黨領袖。」舒默現年69歲。
由於新一屆國會將於2021年1月3日就職,喬治亞州第二輪選舉於2021年1月5日舉行,懸浮國會勢將歷時十分短暫。
新任總統的首次中期選舉通常對執政黨不利。如果這次大選民主黨不能奪回國會參議院,兩年後可能更為困難。
確保參議院多數席位對當選總統至關重要。因為,參議院確認新一屆政府內閣及政府高級官員提名,可推動或阻撓白宮議程,可啟動或終止各種調查。參議院各委員會也均由多數黨掌控。
目前國會參議院中,共和黨擁有53席,民主黨(包括共同投票的兩名獨立參議員)為47席。
2
眾議院被削弱
截至美東時間18日,民主黨總計獲得眾院219席,僅奪得3個共和黨席位;共和黨獲205席,已奪得11個民主黨席位,尚餘11席位歸屬仍未揭曉。不過很明顯的是,此次大選中,共和黨席位增加,民主黨領先優勢被削弱。從美媒報導看,這一結果出乎兩黨意料。
2020年11月3日,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基諾沙,選民在一處投票站填寫選票。圖|新華社
全美廣播公司新聞臺(NBC News)估計,在新一屆國會眾議院中,民主黨將擁有227席,共和黨擁有208席。即使預測數據會修正,也足以表明共和黨的進展。
《華爾街日報》預測,民主黨可能成為20年來優勢最小的眾議院多數黨。
2018年中期選舉中出現「藍浪」,民主黨贏得41個國會眾議院席位和7個州長職位。但今年,從總統、國會到地方選舉,「藍浪」均未出現。不僅如此,儘管投入遠多於共和黨的競選資金,實際上,民主黨在國會眾議院選舉中受挫。截至11月10日,民主黨失去9個議席,奪得3個共和黨議席,淨丟6個席位。
相形之下,共和黨人保住了在佛羅裡達、南卡羅來納、俄亥俄等州的席位,贏得大量沒有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選民和拉美裔選民選票,削弱了民主黨在少數族裔選民中的優勢。
新一屆共和黨眾議員中,不少是川普的堅決支持者。有兩名女性眾議員對反民主黨的網際網路陰謀論「QAnon」表示贊同或暗示支持(其中一人後來拉開距離)。
今年大選中,國會共和黨人在多元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今年共有23名女性共和黨人當選眾議院議員,其中僅10人是競選連任,新當選共和黨女議員人數創下紀錄。
1995年出生的麥迪遜·考索恩(Madison Cawthorn)當選北卡羅來納州共和黨眾議員,將成為最年輕的國會議員,也是美國首位90後國會議員。25歲是美國憲法規定的國會眾議員年齡下限。
新當選的國會眾議員中還包括第一位伊朗裔美國人——俄克拉荷馬州共和黨眾議員史蒂芬妮·比斯和第一位土著人血統的共和黨女眾議員。拉美裔共和黨女眾議員增加到兩人。
與此同時,非裔女性國會眾議員從22人增加到創新高的24人,均為民主黨人。參眾兩院少數性向議員從9人增加到11人,也均為民主黨人。新一屆國會還將出現第一位韓裔女性議員——來自華盛頓州的瑪麗蓮·斯特裡克蘭(Marilyn Strickland),她同時有黑人血統。
以左翼「小分隊」著稱的紐約州亞歷山大·奧卡西奧-科爾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明尼蘇達州的伊爾罕·奧馬爾(Ilhan Omar)、麻薩諸塞州的阿安娜·普萊斯利(Ayanna Pressley)和密西根州的拉希達·特萊布(Rashida Tlaib)在今年國會選舉中均輕鬆贏得連任。她們均為年輕的少數族裔民主黨女眾議員,倡導綠色新政、全民醫保等激進主張。
美媒預期凱文·麥卡錫仍將擔任眾議院少數黨(共和黨)領袖。11月8日眾議院民主黨推舉佩洛西連任眾議院議長。2018年中期選舉後,佩洛西面對黨內少壯派眾議員的質疑,曾經承諾不謀求連任,但今年選舉日前,她表示將競爭新一屆眾議院議長職位。
佩洛西擅長籌款,經驗豐富。但分析人士認為,78歲的拜登,將是美國歷史上最年長的新當選總統,再加上80歲的民主黨眾議院議長,就「太老了」。預計,佩洛西會再次遭遇部分黨內少壯派的「領導層換代」壓力。此外,由於選舉受挫,即便佩洛西連任眾議院議長,她約束民主黨議員和迫使各方達成協議的影響力預期也會下降。
佩洛西連任需眾議院218張多數票。11月8日,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凱文·麥卡錫宣稱,只需10名民主黨眾議員加入共和黨的反對陣營,就能阻止佩洛西再次當選眾議院議長。
共和黨不僅在國會選舉中表現強勢,還保住了大多數州立法機構的控制權。截至11月8日,民主黨人未在大選中推翻任何一個由共和黨掌控的州議會,這意味著民主黨試圖主導未來十年國會選區重劃的努力失敗。在佛羅裡達、德克薩斯和北卡羅來納等關鍵州,民主黨有可能在十年一次的國會選區劃分過程中被完全排除在外,而從2022年開始,這些州將佔據超過80個國會眾議員席位。
3
妥協和談判
首先,勢均力敵意味著妥協。
新一屆國會兩黨總體上勢均力敵、多數黨席位優勢較小的格局,意味著激進的立法議程難以通過,系統性改革的機會有限。拜登政府上臺後,這一格局勢必推動其走溫和派路線,與參議院共和黨人進行更多的妥協和談判,在政策偏好上向中間靠攏。「妥協在華盛頓將不再是一個骯髒的字眼」。
其次,改革行動會更困難。
美媒認為,在民主黨的弱勢勝利下,改革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制度、廢除參議院「冗長議事」規則、把華盛頓特區或波多黎各變成一個州等在民主黨內部也存在分歧的主張不可能實現。兩年來民主黨掌控的眾議院的「進步主義」議程將再次夭折。拜登如提名民主黨左翼進入內閣,可能會出現提名確認戰。
再次,有望推進凝聚兩黨共識的法案。
拜登、佩洛西和麥康奈爾都是老練的議員和談判專家,據美媒稱,拜登和麥康奈爾曾長期在國會參議院共事,有良好的私人關係和政治合作經驗,過去曾相互公開稱讚,麥康奈爾還是2015年參加拜登長子葬禮的唯一共和黨參議員。此外,拜登與多名共和黨參議員有著長期交往。
美媒認為一些擁有兩黨共識的立法措施,如被認為有助於增強美國與中國競爭能力的基礎設施法案有望獲得進展,這意味著美國將大舉投資基礎設施,包括農村寬帶、5G、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等領域。
此外,美媒稱,拜登與麥康奈爾也可能會就一系列醫保問題達成協議,但在移民改革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很難看到重大行動。
國會兩黨對大型科技公司的審查也將持續。共和黨人認為臉書和推特對保守派有偏見,而民主黨人認為這些平臺在阻止錯誤信息傳播方面做得遠遠不夠。
今年大選中,國會共和黨人遭遇經濟衰退、疫情肆虐和總統支持率低迷的逆風,籌集的競選資金顯著少於民主黨,但卻取得出乎兩黨意料的成績,國會共和黨領導人將之歸功於川普。
麥康奈爾認為,選舉日前川普進行的馬拉松競選集會是促使共和黨選民在選舉日大規模投票的關鍵因素,這幫助了艾奧瓦、北卡羅來納等州共和黨參議員勝選。
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凱文·麥卡錫則稱「川普總統的勢頭幫助我們擴大了眾議院共和黨聯盟」。
一個突出事例是,連任30年的明尼蘇達州民主黨眾議員科林·彼得森(Collin Peterson)的敗選。彼得森現任眾議院農業委員會主席,無醜聞,支持擁槍,反墮胎,立場保守,但是,在今年大選中以31個百分點的差距輸給以支持川普為主要賣點的共和黨對手。
顯然,2020年大選進一步表明了共和黨作為"川普黨"的特點。
多家美媒分析,不論大選結果如何,國會共和黨人可能繼續堅持川普主義,川普本人也將保持強勢影響,這有可能會增加拜登與國會共和黨人合作的難度。
《華爾街日報》稱,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和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是今年大選的最大輸家,認為民主黨人主張擴大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名額和廢除冗長的議事規則,川普執政以來國會民主黨人的通俄調查和彈劾調查,以及眾議院的一系列激進議程,導致民主黨人在國會選舉中受挫。而川普推行的稅制改革和放鬆管制為美國疲軟的經濟擴張帶來新動力,受到選民歡迎。
一些美國政治分析人士曾期望,2020年大選中能出現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或1980年隆納·雷根那樣的壓倒性勝利,使得美國在多年黨派衝突和僵局後,出現一個有能力帶領美國擺脫分裂、尋求共識的新的多數黨。
但今年的大選卻使美國「看起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劇烈地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