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驚奇與發現
我有一位朋友叫比爾,他的直覺在沉默了許久之後,最近才又重回他身上。上星期我和他聊天,他在描述自身經驗時說:「那就好像你在身上發現一塊肌肉,可是你連自己有這塊肌肉都不知道。你必須先找到它,然後就得使用它!」
沒錯。使用直覺就像使用一塊新的肌肉。
一開始你或許會抗拒,或感覺怪怪的,但慢慢練習之後,直覺感覺會變得愈來愈強烈,而且在你向直覺伸手時也會愈來愈自在。直覺是一種微妙的感覺,好比一瞬間恍然大悟。直覺是在你腦子裡一直亮著的一盞燈泡,每個人都會有過那一萬零一次「我就知道」的悸動,像羽毛輕浮臉頰的感受。
不過,就如許多事後才發現直覺的那群正人君子——姑且稱之為「會吧,可能會吧,應該會吧」俱樂部成員——所證明的,憑直覺知道某件事,和有信心依照那份直覺做事,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正如有人比爾所說:「有時候要使用自己的直覺很難,你會很怕做錯,這種焦慮感會讓你什麼也不敢做。」他說的沒錯。按照直覺做事,可能會讓人覺得渾身不對勁,尤其當事關重大決定時。犯錯之所以讓人焦慮,是因為我們常對自己要求完美。
避免阻礙直覺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如何自由使用這些直覺肌肉,而且不必受到譴責或必須接受後果。比爾提到的焦慮感,亦即怕犯錯的感覺,其實在孩提時期就已經建立了。孩子小時候,會有兩種情形出現:一是受到鼓勵,勇於探索,能有犯了錯也不必承受嚴重後果的機會,二是會因自己做錯事而受罰,於是變得畏懼承擔任何風險。孩子對探險的感覺,尤其是承擔直覺的風險,其決定因子,主要是你的行為。
如果你是一位非常目標導向的父母,習慣用自己的表現來評估你的自我價值,而且無法容忍錯誤,那麼你的孩子可能也會用同樣的方式,來努力追求成功,以贏得你的認可。這種情況會製造孩子的恐懼感,讓他們很難接觸直覺。只要我們感到害怕,這份恐懼感便會抵消或完全淹沒直覺。以上就是聽從恐懼而非聽從心的聲音長大的過程。
我注意到,有許多野心勃勃的戰後嬰兒潮父母,一心只想要孩子高人一等,他們不是要子女做有能力做的事,而是要子女做他們認為子女應該做的事。這類父母數目多得驚人。他們逼迫、誘使、威脅,甚至命令孩子凌駕他人。我曾見到才六七歲的孩子,就拿自己的成績和課外活動表現與人比較,甚至連哪個樂器彈奏得多好都要比。我認識一位很有天賦的鋼琴教師,她之所以停辦鋼琴演奏會,就是因為學生的這種競爭心和侵略心,另一方面也是擔心學生會在演奏時出糗。「你知道,造成這些壓力的就是家長,」她說:「孩子不是天生就會有這種表現的,這種行為是學來的。」
在這麼多孩子的小肩膀上,背負著父母的期望與野心的包袱,而且年齡層還有逐漸下降的趨勢,難怪恐懼會成為引導他們的聲音。為了確定孩子成長時所擁抱的動機,是內心有強烈的引導感,而非以恐懼感作為動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儘量多為他們製造機會,來活動他們的直覺肌肉。這表示要培養孩子玩樂、探險、發現與驚奇的感覺。我們需要利用愉快的事件,讓孩子喚醒自己的直覺感知,讓他們實驗他們喜歡的事、表達他們的感覺,而不必承擔被罵或失敗的風險,或更糟的是,失去了父母對他們的愛。
「我猜」遊戲
由於直覺在透過想像的門檻時運作得最好,因此接觸直覺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創意遊戲。我很小的時候,家中孩子眾多,經濟拮据,必須節衣縮食過日子。不過媽媽很會把平凡變特別,把日常生活的事變成製造神奇的時刻。她的作法之一,是玩一種叫做「我猜」的遊戲。「猜想是個神奇的字眼,」她過去常說:「猜想的時候,也就是和宇宙玩遊戲的時候!」
「我猜」就像猜測遊戲,不過我們不是單純猜測,而是又猜又想。電話鈴響時,我媽會問:「我猜這電話是誰打來的啊?你們覺得呢?」那時我們就會閉上眼睛猜想。是爸爸嗎?是我媽媽最好的朋友夏綠蒂嗎?是外婆嗎?然後我們閉著眼睛,試著去感覺打電話來的人是誰。讓腦筋經歷這麼愉快的探險,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接電話之前,我們會輪流說出打電話來的人是誰。等發現是誰之後,如果猜對了,我們會鼓勵自己,就算猜錯了,我們也會一笑置之。對錯並不重要,不過就是個遊戲嘛!
另一個玩「我猜」遊戲的機會是在雜貨店。我猜今天有什麼特價品?我猜最好的蘋果在哪裡?我猜爸爸晚餐想吃什麼?整天猜來想去,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會猜想學校午餐吃什麼;我們會猜小考會考什麼;我們會猜答案是什麼。猜東猜西,變成我們過日子的一種很自然的方式。
我這一生都在猜想,它開闊了我的眼界,數千次引領我往正確的方向。最棒的是,它有助於我用開放的思想和心胸處理事情。在猜想中成長,會使你養成用那種方式處理生活的習慣。這是個很難破除的習慣,因為它實在太好玩兒了,而且也會讓生活運作得更好。
猜想有助於你看清別人的真面貌,而非只憑外表判斷;它有助於你想出如何把工作做到最好的方法,而非只是墨守成規。最重要的是,猜想能將你的注意力引導到你原先可能會忽略的方向,也能幫你保持清新、敏銳的覺察力。
作者 | Sonia Choquette
節選自《讓孩子真正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