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一個有IKEA的城市,周末就多了一個去處。我雖然不會經常去,但是一年裡總歸有那麼幾次,推著車車逛宜家。
宜家,佇立在城市邊緣的藍黃色建築,像一個大鐵皮盒子,裡面有家的溫馨,有平價的瑞典美食,有簡約精緻的都市風情,有蘊藏在細節裡的北歐文化。
如果說,平凡如我,能夠從宜家的存在中獲得點什麼,我想那就是,宜家拉進了我和家的距離,它讓每一個一無所有的年輕人,都能在這裡暢想關於家的樣子,然後朝著夢想一步步靠近。
新生活的第一件家具:拉克邊桌
畢業後,第一次離開家自己住,搬進了一個只有一盞燈一張床的房間,搬家後的周末,我轉了兩班地鐵到宜家,沒有特別的目的,只是想置辦點什麼,讓我的出租屋有一點「家的感覺」。
一層層逛下來,各種家具看得眼花繚亂,最後,我只買了一張黑色的拉克邊桌,49塊錢。
拉克邊桌是那種,你不會一眼愛上,說不出有什麼特別吸引人的地方,但就是知道不會買錯的東西。
當晚我回到家,一個人坐在地上,慢悠悠地擰螺絲,看著小桌子漸漸成型。
我不是吃什麼都要拍照的人,但晚上吃飯時,我耐心拍了照片:純白色的盤子放在黑色的桌面上,檯燈暖融融的光束打下來,很溫馨。
後來,換了更大的房子,添置的東西更多了,逛宜家的次數也頻繁起來。
shopping的概念從剛開始只看重使用價值,到後來照顧到審美和品質的需求,擺掛畫,用香薰,換更舒適的床品,在這一方小天地裡,始終有宜家的陪伴。
追求個性不是說說而已:艾格特
關注宜家的朋友,一定對「艾格特」並不陌生,它是一款開放式組合衣櫃,擁有豐富的尺寸和各種配件,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求定製,打造。
我對於一些非常確定、一本正經的事物,會本能地抗拒,比如傳統的衣櫃要六面圍合,有門有拉手,打開門裡面是木頭格子,用長寬大小告訴你,這裡掛衣服,這裡放被子…
這樣的衣櫃不見得不好,但總讓我有種人被衣櫃支配的感覺:它是固定的,不可改變的,我只能遵從。
而艾格特卻不一樣,我對它的第一印象是,簡單。
艾格特去掉了傳統衣櫃封閉的遮擋,只保留了框架結構,讓我第一次意識到,所謂「衣櫃」,重點在於能夠掛衣服,而不在於它是不是一個柜子。
原來,只要一個衣櫃結構,就完全滿足我整理衣服的需求。有時,看著家裡那一牆艾格特,偶爾會思考,還有什麼事,是我們一直以來不假思索地認定為理所當然,而實際可以靈活變動的呢?
第二印象是,靈活。
有時,我看日本人分享的收納心得,通過空間規劃和工具使用,將空間最大化利用,雖然會消耗很多心力,但看著排列得嚴絲合縫的物品,確實能感覺到「恰到好處」帶來的滿足感。
以前我習慣遷就一切,遷就他人的喜好和習慣,遷就物品的使用方式,是艾格特告訴我,可以放手追求想要的生活。
每個人心裡都有個小孩子,所以鯊魚布羅艾火了
前段時間,宜家的毛絨玩具鯊魚布羅艾突然火了,一時之間全網都在曬它的各種造型:吃飯、旅行、讀書、喝酒,這條張著大嘴、一臉呆萌的深藍色大鯊魚,一下子成了寵兒。
提到鯊魚,總是想到血腥殘酷的形象,和毛絨的柔軟觸感結合,起到了一種奇妙的中和作用,既不冰冷,又不太幼稚,這樣的組合碰撞出奇妙的吸引力,俘獲了眾多大孩子的心。
其實,追趕潮流,並不一定是盲目從眾,有時候,我們只是借著這個幌子,給童真的情緒一個釋放出口。
就像一個2、30歲的人,如果還玩小學時代的QQ寵物,讓人看到未免有點不好意思,但是旅行青蛙火了,大家可以毫無顧忌地分享自己的「蛙兒子」又遇見了什麼新朋友,一起去了哪裡。
鯊魚布羅艾也一樣,如果給一個布娃娃穿衣服,凹造型,恐怕讓人覺得奇怪,而布羅艾火了,我們可以借潮流的名義,光明正大地重溫兒時的幼稚遊戲。
說到底,潮流之所以能成為潮流,還是因為打到了多數人的心裡。
說不上非常好吃,但就是離不了宜家餐廳
每次去宜家,如果沒有在餐廳吃點什麼,就好像白去了一趟。
進門先去找冰淇淋,一元甜筒買一個,握在手裡就像拿著開啟宜家的鑰匙,接下來可以安心shopping囉~
逛宜家時,注意力一下被精美的家居用品牽著走,一會看看餐廚,一會看看床品...但無論思緒怎樣飄忽,宜家餐廳總能如定海神針一般,讓你回過神,繼續思考著,待會逛完去吃點什麼呢?
我喜歡一款三文魚沙拉,大片煙燻三文魚,配香草沙拉醬、蔬菜和土豆泥,味道不算濃鬱,可以和各種小吃完美搭配,每次去我都會先把沙拉放進餐車。
跟著餐廳的路線移動餐車,提拉米蘇要拿一塊,瑞士肉丸要來一份,小食要蝦餅還是雞翅呢,索性都拿上,最後在收銀臺再拿個杯子,接一杯會員免費咖啡,備餐工作就大功告成了。
吃下來,意粉、小食、蛋糕,其實哪一樣都不算特別好吃,但一定是不出錯、性價比又高的選擇,吃個心滿意足,這場宜家之旅才稱得上圓滿。
很多時候,我們生活在綿延不絕的溫吞裡面,作為一個不動聲色的成年人,要逐漸從追求刺激才能愉悅感官,轉變為享受一蔬一飯中獲得的舒適和安全感,這也就是宜家餐廳的貼心之處吧。
想要的生活有千萬種:宜家樣板間
偌大的宜家裡,我最喜歡逛樣板間。在這裡看到的不止是產品,更能觸摸未來生活的樣子。
宜家有一些樣板間,是附帶主人介紹的,印象很深刻的是一對小夫妻,都是自由職業者,因為在家工作時間長,所以他們設計了一個共同的工作室:兩套工作桌椅,兩臺電腦,互不打擾又相互連接,加上書櫃、軟木板、工作燈的擺設,整體簡潔雅致,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他們舒適工作的狀態。
溫馨的會員故事,讓樣板間的家具頓時鮮活起來,它們不再是冷冰冰的流水線產品,每一件都有存在的意義,它們為主人服務,共同打造一種理想的生活。
我自己裝修房子後,還會關注樣板間的色彩搭配和空間布局,多看看,多體會,會顛覆很多想當然的認知。
比如房間的色彩,原以為明亮的空間要用淺色的牆面打造,家具用原木的,但後來逛樣板間時發現,臥室裡刷上水泥灰的牆面,竟給人一種寧靜的安全感。
黑胡桃色家具,如果選擇合理,放在淺色調的房間裡不僅不會突兀,反而有一種錯落的設計感,色彩上的一點跳動,讓房間風格和音樂一樣,有了節奏。
原來客廳不一定要放三件套,原來臥室的一角可以做書房,原來有些書櫃裝好後可以隨時調整…宜家在家居上創造了無數種可能,又經由樣板間,給到我們更多靈感。
現在,想到宜家,第一印象不是商場,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它代表的,是我想成為的樣子:將家的每個細節做到盡善盡美,實用之中有巧思,以及構築小天地的過程中,請盡情舒展想像的翅膀。
以上,就是宜家教給我的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