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老字號加身,萃華樓如何變身「網紅餐廳」?

2020-12-26 界面新聞

文|觀潮新消費 辛夷

編輯|紫蘇

「你先坐著,我大概還有一個鏡頭。」

「去廚房搭個景,我一會兒直接過去補一個(鏡頭)就結束了。」

面前的人一邊張羅接下來的採訪,一邊還要顧著餐廳的廣告拍攝。這個嘴裡總掛著話,似乎總也忙不停的人,是萃華樓的總經理王培欣。

萃華樓成立於1940年,是名副其實的京城「老字號」。但因為體制裹挾,這家老飯館一度在歷史的坐標軸上走走停停。

直到2018年,經歷數次停業的萃華樓才迎來了王培欣,並在他的帶領下成為了連獲兩屆「米其林一星」榮譽的網紅餐廳。

「老字號+米其林」,這是京城裡的獨一份兒。

在位於崇文門的萃華樓新世界百貨店裡,觀潮新消費(ID:TideSight)同王培欣一道聊老字號、聊米其林,也聊王培欣這位餐飲從業已經30年的新任主理人。

1.老字號新事

說起老字號餐廳,免不了要想到國企食堂的威儀陳腐,但王培欣執掌下的萃華樓全然沒有「北京八大樓之首」的厚重。

萃華樓的裝修不似北方餐廳常見的開放格局,而是王培欣個人喜歡的南派風格——迴廊卡座,休閒隱私。連桌椅都精心挑了紅木花梨這樣的好材料,一個600平的店面愣是用掉了700多萬的裝修費。

果然,往來其間的客人個個輕聲慢步。王培欣說,這便是「環境塑造人」。

菜品更是講究。

老飯館評菜看「色香味皿」,到了王培欣這裡就變成了「色形皿味」。顧名思義,一道菜上來先觀色彩明麗,二看形狀精雅,三判器皿質感,最後才輪到舌尖賞味。

正所謂從感官順序推演的過程才稱得上機巧。如果看起來不怎麼樣,到吃的時候才擠出來一句「味兒還行」,那終究是差了點意思。

真到了味道這一步更是不含糊。學貫粵、魯兩大菜系加上將近30年的廚藝經驗,讓王培欣深諳融合創新之道。一言以蔽之,「新感覺,老味道」。

比如店裡的一道招牌菜「芙蓉雞片」,雞片薄如紙,算得上是開創性的「中餐分子料理」。

但菜裡用到的「吊清湯」,又是地道的傳統技法。「之前的湯吊完以後很白,但我們利用雞肉營養含量的一個特點,能把雞肉的白湯變清亮。像是融合了古法的分子料理。」

從環境到菜色的精益求精,這體現出萃華樓重啟後的定位:一家「網紅」餐廳。

「我們都說現在人吃飯不是用嘴吃,而是『手機先吃』。你的菜品裝飾漂亮,客人就會主動發朋友圈,這樣他的朋友也會來。這個廣告的裂變效應比任何形式都要更好。」

但這並不意味著萃華樓在有意「拋棄」老客。相反,萃華樓有足夠的能力成為一家有國民度的「百姓餐廳」。

「年輕人來了我們主推時尚好看的菜餚,比如我們的七味鹽黃金小豆腐、沙姜雞和烤花卷。如果是老客,我們會著重介紹經典招牌,幹炸丸子、芙蓉雞片、九轉大腸、醬爆桃仁雞丁、爆三樣等等」。

這才是真正的「見人下菜碟」。

至於貫穿就餐全程的服務細節,王培欣則主張不設刻板流程。變通的、讓所有人都喜歡的家庭式服務,才是萃華樓的標準。

「不管什麼年齡段的客人來,我們總是很親熱,讓大家感覺沒有負擔,到了這裡就和到了自己家一樣。」

侍者和食客彼此熟絡,在這裡吃飯才會成為習慣。

如果說萃華樓在迎合,與其說是在迎合某個年齡層,不如說是在迎合瞬息萬變的時代。這個時代的餐食基調是健康養生的「降油、降鹽、降糖」,而飲食的氣節則是匠心傳承中的多元進取,推陳出新裡的兼收並蓄。

「為什麼我們要在萃華樓後面加上了『小菜館』三個字,就是不想端著老字號的架子做正統大菜,同時這也意味著我們沒有就餐門檻,讓9歲到90歲的客人都能喜歡我們」。

當長嘆人心不古食材無味、到底舍不下心中滋味的老客,和更願意追逐各式榜單、徜徉在美食大觀裡的新人同聚於此,你會發現原來美食從來不是少數人才能享受到的權力。

美食應當是迎來送往的歡愉,是過日子的坦蕩。

2.入選米其林

開張的前幾個月就顧客盈門,重啟的萃華樓一切都很順利。就在運營一年後的2019年,「米其林」上門了。

「米其林發布的時候我們確實不知道,都在上班呢,還是別人發來告訴我得了米其林」。

王培欣說得雲淡風輕,但字裡行間還是難掩喜悅。最明顯的,萃華樓是米其林北京榜單中唯一一家老字號。

來自法國的米其林在國內餐飲界一向水土不服,尤其是在北京這樣一個美食自有淵源和線索的偉大城市。放眼米其林餐單,能體現京城文化的餐廳的確稀缺。

「據我所知,米其林的評審團隊中大陸人並不多,多數中國評委來自香港,在口味上更偏好清淡養生。這也是為什麼北京米其林餐單裡多為南方菜和素食」。

餐飲界當然渴望一份聲勢浩大的國際餐飲標準上能刻下屬於北京的味覺審美和城市肌理,於是,傳承京魯菜的老字號萃華樓得以在一片口誅筆伐中獨善其身。

除了適格的身份,另一個值得一提的點在於,萃華樓是北京米其林一星餐標裡客單價最低的餐廳。

在米其林的評選標準裡,出品、環境、服務的規格自不用多說,此外還有餐廳面積和人均消費的硬性要求。按照當前的形勢,米其林二星餐廳的人均消費已經升至800-1000元,如果是三星,人均至少要在2000元以上。

僅從餐標來看,米其林一定程度上是一套比誰貴重的餐飲標準,這也是為什麼大眾一想到米其林,就免不了要浮現出高門深院的富麗堂皇。大概任誰也想不到,米其林還能是尋常商超裡的一家親民小館兒。

「我們現在就是人均150元,全北京米其林裡唯一一家人均這麼少的(餐廳)」。

在王培欣眼裡,連續兩年入選米其林的萃華樓始終是一樁老百姓的生意,直到今年再次入選米其林,萃華樓也依舊不會漲價。

光環之下,萃華樓只會以更高的標準去填滿每個食客的期待。

按照王培欣的規劃,萃華樓每3個月就會推出一批新菜品,無論是裝盤、味型還是配料都要反覆把關、調試,最終通過廚師、員工、同行、食客甚至王培欣本人的驗證後才能上桌。

「我有時候會在店裡自己點菜,萬一(菜)被我嘗出來不行,投訴都會記過到個人,而不是菜不好就不了了之。如果在出品上把控不嚴,企業就別做了。」

服務也是同理。王培欣規定每個服務人員負責關照固定的臺數,考核時,關乎效率的翻臺率是基礎KPI,但大前提是確保服務質量。「只要被投訴,前面就是白幹」。

嚴苛的標準之下,萃華樓依然保持了米其林級別的出品和服務質量,這背後儘是管理的內功。

過去的老字號走向沒落,很多都要歸咎於特定的環境和制度。「大鍋飯和小鍋飯還是不一樣的,工作心態也是不一樣的」。王培欣很篤定,如果一個平臺沒有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很多有能力的人都免不掉要受困於此。

事在人為。為了釋放萃華樓經營團隊的潛能,王培欣將萃華樓的主要技術力量都納入股東體系,讓個人和餐廳的利益休戚與共。

當人人都成為這家店的老闆,立規矩才有了底氣。

「我們的任務細化到月,每個人都有對應的產值,如果超出預期自然多勞多得」。對於整個店,王培欣也做了更高層次的目標預設。「如果完成每月的利潤目標,超出的部分我們會給額外的獎勵。這部分其實很豐厚,提成很大。」

或許是得益於科學的激勵機制,即便是在每天必然出現的客流高峰期,也依然能在萃華樓裡感受到那種有條不紊。當然,更直接的體現還是業績。

如今萃華樓的單店月流水超過200萬,平效在同等規格的餐廳中已是上乘。

3.成為經營者

「我本人在公司是出了名的,一個是思維另一個是創新,敢想敢做。」

今天,萃華樓成就裡的每個細節都包含著王培欣的用心,但早年的他還不是這樣。

1991年,16歲的王培欣來到北京,等待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洗碗。或許當時的王培欣還不知道,這就是他30年職業生涯的起點。

王培欣記憶裡,因為初來乍到什麼都不會,只能洗碗,一洗就是幾個月,而且只有自己一個人洗。但他沒有抱怨。

「洗碗的時候師傅們下午2點就下班了,留下我一直洗到五點。洗完了我也不休息,趁這個時候就去涼菜房幫忙做涼菜,順道學習。用了2個多月,我就學會了做涼菜。」

有了這段邊幹活邊學習的經歷,王培欣被廚師長看中,順勢調到了廚房。去廚房的第4個月,王培欣學會了砧板,到了第8個月,他便成了粵菜大師周雪龍的徒弟。

成為廚師從來沒有捷徑,如果有,那只能是加倍的吃苦。

「當時學徒工連鍋都不讓摸,我就趁著別人都下班了,往鍋裡丟兩片青菜葉翻翻炒炒學學練練。晚上別人都下班了,我就一直幹到一點兩點。」

那個年代能出徒的情況很少,王培欣憑藉勤學苦練成就了一段佳話。從跟著師傅上火炒菜開始短短兩年時間,王培欣就已然可以獨當一面。做上廚師長的時候,他不過才20歲的年紀。

廚師長的職位令人羨慕,但理想者的志趣遠不只如此。趁著年輕,王培欣在一個地方幹一段時間就會想去另一個地方,潛心學習更多店的風格特色。1997年,他等到了一個機會。

「那時候有個朋友請我去豐臺馬家堡一家家常菜館掌廚,我剛去的時候馬家堡那片都是荒草野地,那家餐廳一天也就賣800塊錢。」

走馬上任後,王培欣開始重新設計菜品,嚴格把控出品和服務質量。雖然頂著廚師長的頭銜,但此時的他已然成為實際意義上的總經理。

一番調整之後,餐廳火了。「火到我們這邊搞裝修,圍擋另一邊的客人還照吃」。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有一桌客人沒有座位,索性就在收銀臺騰了地方吃。

廚房和外面是兩個天地,這樣一個管理上的高光時刻,讓王培欣徹底養成了經營者的自覺。

「廚房的視野很小,大多數時候就是專注於一道菜的匠氣,但進入管理層面的時候視野就要放大,它涉及內部的制度管理、人才儲備以及與外部的人際關係。講話時既要表意清晰又要周全圓融,箇中門道不是簡單幾句就可以概括的。」

結束了馬家堡為期三年的經營,王培欣又在2000年結識了人生中的另一位貴人——名廚崔玉芬。此後,他不僅時隔多年再從粵菜轉道而學做魯菜,而且還在學習新菜系後跟隨崔玉芬大師重新開啟了輾轉做菜之路。

「當時最有印象的是去了一家機場店。當時我們6個人炒菜,一天12個小時連軸轉。因為工作強度過大,我一度炒菜炒到手背腫起一個比橘子還大的包,但最後還是堅持下來了,這一堅持就是一年。」

還是初學時的那份苦功,王培欣展現出了難得的空杯心態。於是到了2004年,王培欣接觸到了老字號東興樓,這也成為他如今執掌萃華樓的序篇。

「在東興樓的時候我們是承包製,簡單來說就是約定營業指標,超額完成的部分由經營團隊和公司三七分成。」承包的牽頭人自然是王培欣,只不過這一次他的頭銜正式變成了「店長」。

成為經營者之後,王培欣將所有人員進行了重新整合,並創造了一套「捆綁式」激勵機制。

「我當時規定,每個月從大家的工資裡先暫時扣除一部分錢,只有完成任務才全額發放。當然,超額完成的部分我們會按比例獎勵,但完不成就不給了。」

激勵策略立竿見影,員工尤其是管理層的積極性馬上就提起來了。

「也是我點兒正,幾乎是籤完合同的第二天,飯店就開始排隊」,王培欣說。大概到了7個月的時候,他領銜的團隊已經超額完成了100萬的目標。

相比這些成績,王培欣作為引入機器人送餐的先行者,只能算其職業生涯裡一處不值一提的閒筆。

「那是2015年左右,我在南鑼鼓巷開了個茶餐廳,當時國內的機器人還比較少,我們算是京城首家。」

儘管噱頭大於實質,但王培欣的創意和理念依舊得到了業界肯定,甚至引得《華爾街日報》登門專訪。

到了2018年籌備萃華樓重裝開業時,距離王培欣踏入餐飲業已經27年。從學徒到廚師,從粵菜到魯菜,從傳承到創新,從匠人到主理人,27年來,王培欣時時勉勵自己,幾乎一日也不曾虛度。

「做餐飲,就要有頭腦,有策略,有交際,有想法,並且要有超越別人的想法才能做成。站在原地永遠沒有辦法成功,不斷有目標帶領大家往前走,才能算是合格的餐飲人。」

4.下一程

今天的萃華樓有50%的客人是80到00的青年一代,即便在工作日也能見到高峰期1小時起步的排隊盛況。「老字號+米其林」的榮耀為它帶來了20%-30%的客流增量,居高不下的綜合評分則讓它長期掛在大眾點評的「必吃榜」上。

無論是食客還是同行,這樣的萃華樓在他們眼中已經堪稱典範。

但王培欣是清醒的。「中餐說到底是一個非標產業,在今天人工荒的趨勢下,中餐未來的生存會越來越難」。

一個直觀的例子。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是獨生子,從小物質條件優渥,尚有勞動能力的父母也為他們攢下了退路。在他們面前,以辛苦著稱的餐飲行業早已失去了吸引力。

被樂觀者寄予厚望的人工智慧,現階段也解決不了中餐的問題。「現在餐飲機器人很普遍,已經不再能吸引眼球。其次它還無法有效節約人工成本,反而還會增加運營成本。」這也是萃華樓沒有繼續引入機器人的原因。

「或許數位化手段還是更適合標準化程度更高的西餐、簡餐」,王培欣說。對於用人量大、成本高昂,且還處在粗放經營階段的中餐,仍然要考驗人的功夫。

目前,王培欣想到的解決方法是在保留菜品特色的基礎上加快建設中央廚房,加強各環節的管理,儘可能做標準化。「在更進一步之前,我們很少做新媒體宣傳。我們不想用虛高的數據博眼球,要做得就做得實一點。」

未來,在技術管理有足夠儲備的情況下,王培欣計劃開拓新店,也許還會走出北京。「但速度不會太快,因為發展過快一定會有問題。到時候技術管理跟不上,對品牌來說就是在挖坑。」

談到更遠期的目標,王培欣笑言,「能在中國市場站住腳已經夠厲害了。」

的確,過往幾十家店的磨練,在王培欣看來不過就是輕描淡寫的一句——「摸爬滾打、有苦有樂」。

對於這位正值黃金期的主理人來說,論及終極理想未免還太早。

相關焦點

  • 老字號萃華樓海澱開分店,創新菜、時尚味吸引年輕人
    11月18日,餐飲老字號萃華樓在海澱區翠微路12號印象城的新店開業,在傳承經典魯菜的同時,融合了川菜、粵菜、私房菜等,創新推出潮式凍凍魚、石板鮮茅沙姜雞等菜品,以吸引消費主力年輕人走進老字號。「比如傳統菜南煎丸子,年輕人不太會點,我們就把它創新為『芝士南煎丸子』,讓丸子有了新口感,更有時尚味,迎合年輕群體的口味。」
  • 老字號萃華樓印象城店開業 萃華杯魯菜創意賽主打「傳承創新」
    憑藉醬汁桂魚、幹炸丸子、烤花卷等經典魯菜正宗傳承菜品「鎮店」,再加上芝士南煎丸子、流沙咕老肉等融入創新元素、西式吃法的新菜品,80歲的老字號萃華樓顯現出年輕時尚的一面。11月18日,老字號萃華樓印象城店正式開業,「萃華杯」精品魯菜創意交流展示會也於當日上午拉開帷幕,給年輕人留下老字號的「新印象」。創建於1940年5月16日的「萃華樓」,寓意為「薈萃魯菜之精華於一樓,以饗食客」,是一家馳名中外的正宗魯菜,也是富有歷史背景的餐飲品牌。
  • 米其林北京摘星餐廳人均消費最高1775元,京味美食為何難摘星?
    爭議二懂不懂北京美食和老字號?有網友調侃,米其林「到了上海捧粵菜館,到了北京捧浙菜館,米其林就是這樣『得罪』全國吃貨的」。北京榜單一出,網友們評論稱,米其林「不識」北京遍地老字號。去年,在米其林星級榜單中的北京老字號只有萃華樓,今年萃華樓又摘得一星。有很多網友表示萃華樓「給北京的老字號爭氣了」。新京報記者 張明璇 攝在星級餐廳中,萃華樓依舊保持著150元/人的大眾價位。相比於很多米其林餐廳「豪華」的地段,萃華樓所處的崇文門商圈也顯得更加貼近大眾。
  • 芝麻核桃粉成網紅 米其林餐廳做「外賣」……申城老字號在「追新...
    申城不少老字號也從滿足消費者的「追新夢」中,重新樹立起自身的發展信心。圖說:申城老字號在「追新」中重樹發展信心 受訪者供圖(下同)芝麻核桃粉一夜爆紅「不是已經過了冬天了嗎?為啥這裡的芝麻核桃粉依然這麼熱銷呢?」
  • 2021北京米其林榜單發布
    11月16日,米其林發布《2021北京米其林指南》,上榜餐廳包括米其林三星餐廳2家(新榮記新源南路店、京兆尹)、二星餐廳2家(屋裡廂、京季)、一星餐廳26家、米其林餐盤餐廳51家、必比登推介餐廳17家。
  • 2021北京米其林指南發布 京兆尹等獲評米其林三星餐廳
    2021北京米其林指南發布 京兆尹等獲評米其林三星餐廳
  • 米其林北京榜單引熱議:人均消費最高1775元,京味美食難摘星
    爭議二:懂不懂北京美食和老字號? 有網友調侃,米其林「到了上海捧粵菜館,到了北京捧浙菜館,米其林就是這樣『得罪』全國吃貨的」。北京榜單一出,網友們評論稱,米其林「不識」北京遍地老字號。 去年,在米其林星級榜單中的北京老字號只有萃華樓,今年萃華樓又摘得一星。
  • 祖傳四代老字號, 如何從一間麵館變身米其林食堂?
    1971年,第三代(爸爸)藤原千也,轉型做洋食,"富士屋"也成為大阪人氣餐廳。2003年,第四代藤原哲也,從歐洲學廚回國,接手家族生意,餐廳更名為 Fujiya 1935,70年老字號摘下米其林。雖然 Fujiya 1935 是備胎,一餐吃下來還是很喜歡,總結下我的個人體驗吧。
  • 2021北京米其林餐廳名單出爐 新增7家餐廳上榜
    聯商快訊:11月16日,2021北京米其林指南公布,這是北京第二年公開米其林餐廳。相比去年,2021年共上榜30家米其林餐廳,新增7家餐廳,新增餐廳中二星1家,一星6家。其中一星餐廳26家、二星餐廳2家、三星餐廳3家。值得關注的是,京季首次上榜便榮登二星,京兆尹由去年的二星升至三星。
  • 最新北京米其林餐廳全名單來了,你去過幾家?
    11月16日,北京米其林指南公布了2021北京米其林星級餐廳、米其林餐盤獎、米其林必比登推介獎。 據介紹,今年新增加了米其林綠星獎、米其林服務獎以及年輕廚師獎。 共有51家餐廳獲得了米其林餐盤獎,共有26家餐廳獲得2021北京米其林一星餐廳,2家米其林二星餐廳以及2家米其林三星餐廳。
  • 2021北京米其林指南發布 30家餐廳獲評星級
    原標題:2021北京米其林指南發布 30家餐廳獲評星級   昨天(16日),《米其林指南2021北京》正式發布,今年是米其林指南進駐北京的第二年,共有98家餐廳入選。其中,京兆尹新晉「米其林」三星,新榮記(新源南路)蟬聯三星:屋裡廂和京季兩家北京餐廳摘得二星;26家北京餐廳摘得一星。
  • 首版北京米其林指南23家餐廳摘星 欣和助力中餐走向世界
    2019年11月28日,首登北京的《2020北京米其林指南》在北京四季酒店發布。這份榜單上,最高等級的米其林三星餐廳一家,米其林二星餐廳兩家,米其林一星餐廳20家。同時米其林餐盤獎也有62家上榜。2020北京米其林餐廳完整榜單米其林三星(1家)新榮記(新源南路)米其林二星(2家)京兆尹屋裡廂米其林一星(20家)採逸軒 萃華樓大董(工體東路
  • 意外買到網紅蝴蝶酥,還是米其林餐廳的
    上次寫了篇文,記錄自己第一次去米其林餐廳打卡頻頻翻車的事情,最後也沒有吃到真正的米其林餐廳。倒是意外的進了一家米其林大廚開的連鎖店,其實故事還沒結束,因為當時之所以進入這家店是因為門口的麵包店。麵包店的裝修顏色是正紅配黑色,牆面上簡潔地寫著La Boutique de Joel Robuchon,後面人名就是大廚的名字,沒進去之前,我並不知道這個人。自己原本只想買兩個麵包帶走,後來意外地發現後面有餐廳 ,就順便去吃了一頓。
  • 深圳萬象天地將開業86家餐飲曝光:首店/網紅/米其林品牌餐廳來了!
    6、MORIZUMI森住--東京米其林一星拉麵館   首進中國,是一家連續5年獲得米其林稱號的餐廳。主打日本拉麵,搭配精緻的法式料理。在這裡吃東西,不僅可以感受日本的嚴謹,也能體味到法國的創意。特色菜有雞湯醬油拉麵。
  • 全球最強美食攻略|中國的米其林餐廳!收藏起來每年去一家就夠了
    就是那些傳說中的饕餮聖地,超級無敵迴旋爆炸好吃的餐廳~首先跟大家科普米其林餐廳的分級:★:值得一去的好餐廳,同類飲食中特別優秀★★:廚藝非常高明,值得繞遠路去造訪的餐廳★★★:零缺點服務+優質環境+手藝超絕,值得特別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訪
  • 米其林+網紅美食美宿精選推薦!
    走在臺北的大街上,「溫州大餛燉」「川香火鍋」「北京烤鴨」等等來自大陸的美食隨處可見,更別說那些意式料理之類的異域風味了~這次我們就跟著臺北米其林和網紅餐廳的推薦,一起來深度感受臺北及其周邊的美食美宿吧!
  • 老字號網紅店「合流」成上海美食新矩陣
    在「五五購物節·品質生活直播周」中,直播鏡頭在各家老字號品牌和各類網紅店之間來迴轉動,我們也欣喜看到,兩條「隊伍」殊途同歸,組合成這座城市的「美食新矩陣」。上海購物中心協會秘書長陸樹江表示,「打卡」網紅店早已成為上海新潮體驗消費的獨特風景線,也是滬上購物中心吸引年輕人的「殺手鐧」,它代表的是年輕消費者對潮流、對品質生活的獨特見解,也是潮流文化的風向標。在如今的上海,老字號、網紅店把美食的「排隊傳統」發揚光大。
  • 新版北京米其林指南:一家新米其林三星餐廳誕生,米其林綠星首次在...
    11月16日,2021北京米其林指南榜單正式發布。1家新晉三星餐廳、1家新二星餐廳和7家新一星餐廳誕生,第二版北京米其林指南繼續展現北京不斷進取、蓬勃發展的美食業態。
  • 北京2021米其林美食指南發布,有網友質疑米其林是否懂中餐?
    《2021北京米其林指南》在京發布,這是繼去年首屆米其林北京榜單之後的第二份指南,而北京從去年開始成為除上海、廣州外的第三個米其林進行餐廳評級的城市。第二版北京米其林指南繼續展現北京不斷進取、蓬勃發展的美食業態。
  • 北京最新米其林榜單發生了這7個變化
    新京報訊(記者 王萍)11月16日,《米其林指南2021北京》對外發布。今年的三星、二星、一星餐廳總數達到30家,比去年增加7家。其中,去年北京僅有1家米其林三星餐廳,今年增加到2家。此外,今年還新增了「年輕廚師獎」「服務獎」以及「綠星獎」。而「積極防疫」也成為今年榜單公布現場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