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抓魚新功能上線,探索更多二手圖書形態

2020-12-26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從養魚賣魚的漁夫,到嘗試做一個漁具用品的兜售商,多抓魚完成了從1-10的進步。未來,多抓魚還要探討更多的可能性,不斷完善二手圖書生態。

踩著2020新年的節奏,二手書店多抓魚最近也上線了一系列的新功能和玩法。

一、漁夫的自我修養:從捕魚賣魚開始

先簡單介紹下多抓魚,成立於2017年,是一個二手書交易平臺。

上線的時候以C2B2C模式推翻了原來二手書C2C的傳統玩法,賣書方以書籍品相獲得不同報價,經平臺消毒、整理和重新包裝後上架出售,盈利來源於一收一賣的差價。

多抓魚的書籍以人文社科類為主,在分類上還囊括了兒童圖書、教材用書、雜誌等不同種類。目的性較強的用戶可以直接掃碼賣書或直接搜索要購買的圖書,針對隨便逛逛的用戶,多抓魚在首頁也進行書單推薦,以及根據購買和瀏覽記錄生成書籍、作家推薦。

總體來說,多抓魚非常好上手,如果家裡書很多,或者預算有限要入手二手書的用戶可以嘗試下這款簡單易用的產品。

二、從漁夫到廠主:賣漁具也賣鍋

19年底的時候,多抓魚正式上線了第二個平臺——百貨商店。其實百貨版塊多抓魚已經運營了近半年,此次上線的可以說是基於0.5版本試錯後的1.0版本。

目前平臺只有首頁和商品詳情頁兩個界面,品類涵蓋從小家電、日用、餐廚具到數碼、母嬰等多個種類,選擇加入購物車後,百貨會和圖書商店下的二手書併入同一個購物車。

體驗下來,百貨商品的折扣基本在5折以下,目前還不支持直接在小程序上C2B或C2C直接賣二手商品。在「多抓魚百貨」上,僅支持北京地區的用戶上傳二手商品進行估價轉賣,但一律收回平臺由B端出售,SKU在2000左右,每周五會定期上新。

從商業角度來看,多抓魚百貨還處在萌芽期,但從人文角度看,多抓魚在講故事和傳達情懷方面已經爐火純青了。

在向用戶解釋他們為什麼要做百貨這個平臺時,他們這麼說:

「二手的好處不只是實惠,撕下了消費主義的標籤,我們得以審視物品的真正價值,和我們對商品的真實需求。「物質」這個詞似乎和享樂、欲望一樣,帶著原罪。作為文藝青年,也曾經覺得只要有書有電影就足夠了。畢業之後發現,在抽象世界之外,才是更複雜也更偉大的生活本身。……有了舒服的家,便開始探索更多。想用膠片記錄瞬間,用鋼筆寫封信,跟著視頻學吉他。也開始好好打扮自己,二手的包袋配飾,不像新品那樣散發著商業的光鮮,反而呈現出物件自身的審美價值。美這個東西,雖然沒有意義,但值得追求。……物質並不能塑造自我,它只是自我的延伸。如果試圖通過擁有物品堆積出一個自我,那終將是空心的。只有出於真正需求和個人審美的消費,才是讓人真正快樂的消費。」

物質是自我的外部體現,指向多抓魚的百貨平臺,而真正的自我要通過價值觀來體現,怎麼做?多讀好書唄,這又指向了圖書商店。

多抓魚做百貨,不是空穴來風,既是商業變現的推動,也是人文關懷下的必然。

三、漁夫間的流通貨幣

商城上線後,多抓魚又推出了「魚」的新玩法。

魚目前僅在圖書平臺上用於預訂二手書,但未來還會和百貨商城、線下商店做關聯,或者用於周邊換購,用戶可以通過賣書和買書兩種方式換得「魚」。

以我的購物車舉例,《不然你搬去火星啊》這本書的預訂需要0.6條魚,在賣書裡賣掉《你今天真好看》這本書則可以獲得1.5條魚,買的話暫時還不需要魚券。

二手書平臺上之前就有預定券的玩法,一張預定券對應一本想購買的圖書,但用法也僅限於此。這次預定券轉為魚券,也暗示了未來魚券將會在更多場景下流通。

四、如果,我不僅僅是個漁夫……

多抓魚曾在去年的時候開過短期的線下體驗店,反響不錯。

所以,不妨大膽猜測,實體書店也正在多抓魚的規劃中。而這個實體書店會以一種倉庫式的形態呈現,售賣圖書和百貨為主。

如果線上的魚券可以在線下場景使用,比如購書,那麼多抓魚還可以拓展O2O模式。在實體店同時回收和售賣二手書和百貨,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魚券可以在兩端充當虛擬貨幣使用。

不妨從用戶角度想像一下,我想買《賈伯斯傳》這本書,在多抓魚App或小程序端查看到附近門店就有,在線預約後我可以選擇到店提貨或者是就近送貨上門。而當我想快速賣掉一些書的時候,可以帶到店裡現場驗貨出售,幾分鐘後兌換的魚券就能到帳。

多抓魚的定位一直是「賣書+回收」,但近年來也湧現出不少二手書租借平臺,利用會員制或是低廉服務費獲取活躍用戶。典型如小木屋,年卡收費365,往返包郵24次,一次可以借閱3本,適合一年讀書50+的朋友。目前,小木屋除了租書外也開始支持買書。

那多抓魚未來會不會做租書業務?

我的猜想是肯定的,一方面租書和賣書業務並不衝突,之前只做賣書是為了精確定位,但生意做大了就可以把租書業務也提上日程。另一方面,如果線上線下能實現聯動,把書屋開進商場或社區也能增加舊書的流動性。

在提倡全民閱讀的時代下,難道只有捧著手機或者是人到書店才能接觸到紙質書麼?

既然有生鮮自提櫃,大膽設想下,未來圖書自提櫃能不能得到普及?

二手書店從一個點實現整個面的輻射,小區用戶足不出社區就可以賣掉或是提貨圖書,工作族在寫字樓樓下就能獲得讀一本好書的機會。

還可以做什麼?

做成頭條、做成豆瓣、做成知乎、做成小紅書。

但二手書店必須牢記的是,專業的平臺做專業的事情,我們做的一切都要圍繞「圖書」展開,做書訊、做書評、做書答、做書社。細分市場下的社交受眾雖然局限,但是精準。

未來,如果在某個二手書的線上線下平臺上,可以完成選書、購書、交流、賣書、交書友、開讀書會這一系列活動,也僅僅是圖書生態下的一個開端,而無限的可能性還要靠親身實踐走出來。

寫在最後

二手經濟崛起,是未來已來的初級形態。

但歸根結底二手書還是「書」,在深耕「二手」的路上,多抓魚也可以多挖掘挖掘「書」的百種可能。

多抓魚從養魚賣魚的漁夫,到嘗試做一個漁具用品的兜售商,完成了從1-10的進步。但這份答卷沒有既定的滿分終點,你可以說10分是一個滿意成績,也可以繼續進步到達50、60分。

站在更廣的角度來看,多抓魚要承擔的責任更多、更重。把魚賣到每家每戶去,這是時代的要求,也該是未來某日漁夫的恍然大悟。

本文由 @47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網上二手書店多抓魚怎樣抓住年輕人的心?
    都說實體書店難做,二手書店更難做,但偏偏有人不僅做成了,還做得風生水起。這就是多抓魚。多抓魚最初並不是一家實體店,而是一家網上二手書店。用戶只需通過掃碼賣掉家裡的閒置書,換來的錢再買別人賣掉的書。短短兩年多的經營,如今的多抓魚已經積聚了300多萬用戶,每天賣出2萬本二手書,頗受年輕人的追捧。
  • 線上成功了落地做實體,網上二手書店多抓魚怎樣抓住年輕人的心
    短短兩年多的經營,如今的多抓魚已經積聚了300多萬用戶,每天賣出2萬本二手書,頗受年輕人的追捧。線上的生意做得如火如荼,多抓魚為什麼開始做實體店了呢?多抓魚創始人貓助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多抓魚最初的靈感來自於日本最大的二手書連鎖店BOOK OFF,它更像是一個超市,內部光線通透,書像超市裡的商品一樣整整齊齊擺放著。
  • 說說多抓魚和多抓魚第一家線下書店
    電影產業園裡的多抓魚二手書店,如同千百年前鑿通通惠河的郭守敬,試圖重新激活圖書領域經濟流。圖片由拍攝者提供從園區入門開始,便可以看見立在一隻塑料熊貓旁的多抓魚書店標識引導牌,再直走又是一個引導牌,左轉再走不到三分鐘即可看見多抓魚第一家實體書店。
  • 最前線|走過路過,多抓魚上海快閃書店「施工中」
    繼北京店刷屏之後,多抓魚又在還沒正式開業的上海店搞出了新花樣。上周,二手書交易平臺多抓魚宣布了一則消息:8月1日起,多抓魚將在其尚未完工的上海店鋪開展「施工中」快閃書店活動,消費者需要提前線上預約購買10元門票或現場購買15元門票即可入店購書。
  • 或許你可以問問多抓魚
    若以這次新書首發為「孔」,我們能夠窺見多抓魚或將對出版業上遊產生影響。那麼,多抓魚這一舉措將怎樣重新定義「出版」與「人」的關係?他們未來的發展方向究竟為何?多抓魚圖書採購負責人林煌在接受《出版人》採訪時給出了答案。
  • 3周歲的多抓魚為什麼能年收入破億?
    「我用多抓魚最大的目的是為了買書,儘管經常使用多抓魚買書,但像我這種沒有賣過書的人,常常會有種被多抓魚拋棄的感覺。」當更多的用戶把多抓魚當作買書平臺而非買書平臺,它的政策只能儘量向供給方傾斜。 其實用戶不喜歡賣書並不是因為懶,我也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在多抓魚上賣書了,主要的原因就是收書的折扣越來越低。
  • 二手書店的智能化轉型分析
    新興二手書交易平臺的發展現狀從2017年開始,一批新興二手書交易平臺出現,以「多抓魚」「漫遊鯨」「熊貓格子」「閱鄰」為代表,雖然這些平臺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迅猛,並且頗得資本青睞。目前,多抓魚已完成來自經緯中國等投資機構3 000萬人民幣的A輪和騰訊的B輪融資。
  • 書店設計丨多抓魚線下空間設計
    二手書?多抓魚?我們在初識它的階段,當然也會被其輕鬆專業的線上出售和購買形式所吸引,在真實體驗了快捷有趣的二手書交易後,也算久違的一種感受。這次,多抓魚的朋友們要做一個不折不扣的「懷舊空間」,來展開和它的眾多書友們的線下交流,我們試著去除多餘的「設計感」,用最拙樸的設計語言給這個空間營造一份真正淘貨的舒適體驗。
  • GAP將關閉350家門店、人氣烘焙品牌FASCINO首入深圳、多抓魚開二手...
    3、二手書交易平臺多抓魚將在上海開二手服裝實體店   "書店販賣我們對世界的想像,服裝店販賣我們對自己的想像。"   2017年,多抓魚作為一家網絡二手書買賣平臺上線,收穫了諸多書迷的好評。2019年,多抓魚在北京開設了線下店。今年,多抓魚開始籌備服裝業務,計劃將線上回收來的二手衣物放到線下實體店去售賣,完成舊物循環。
  • 年輕的多抓魚和它的ego
    從位於上海安福路的循環商店開張以來,多抓魚的自來水越來越多了。多抓魚是誰?一家以二手書電商出道的網際網路公司,一個貓吃魚的icon,一個用「好品味」吸引年輕人的精神角落。1月10日,以二手書電商出名的多抓魚宣布了「輕鬆賣閒置衣物」的消息,讓喜愛它的用戶感到驚喜,好好住創始人&CEO馮老闆在朋友圈(激動地)分享了這一消息,很快他便不得不在留言區回復關心的朋友「我還在好好住,沒有入職多抓魚」。如今,隨著多抓魚位於上海安福路的循環商店開業,這個精神角落有了更多真實可感的細節。
  • 圖書+外賣 圖書+直播 實體書店探索經營新路
    原標題:期待實體書店探索經營新路上周末,上海新華傳媒宣布,旗下30家門店已入駐「餓了麼」。而在此前,北京的實體書店也加入外賣行列,首批72家實體書店陸續上線美團外賣。正如有的經營者表示,「多一個平臺展示,就多一個銷售的機會」。 與到書店現場購書或在網店買書相比,「外賣圖書」勝在了即時性。但是,對於以實體場景為核心的商業模型來講,線上賣書頂多可以作為補充的小支流。畢竟, 書店最大的意義就是「在場」,許多喜愛逛實體書店的人,更注重的是那種從一排排書架前走過、體會沉浸書海之中的「儀式感」。
  • 高溫天、施工中、賣門票,這家奇怪的二手書店為何讓上海人趨之若鶩
    「逛多抓魚的時候在想,二手書店的意義不僅在於便宜和驚喜,更多的是一本一本翻書之際,大概能知道周圍的人看了哪些書,又在買哪些書。這和在網上看人推薦或是在線下交流書單的概念還不一樣,畢竟大家都是陌生人,沒有誰想做誰的人生導師,感覺我們在無形之中交換了些什麼。 」一位微博網友這樣寫道。
  • 默片式書店&最繁華的路口——多抓魚地下書店真人體驗
    如果知道,那這是篇[多抓魚地下書店]快閃活動的真人體驗,感興趣的話,直接拉到下面跟我一起去逛逛~如果你不知道,那可以先通過這篇文章了解一下[多抓魚]CEO貓助在一席的演講。簡單來說,「多抓魚」是一個網上二手書店,上門收書、一鍵賣書,體驗非常流暢。我朋友圈裡有355位好友關注他們。
  • 北京多抓魚二手書店:人和人終相遇
    想到附近有一家多抓魚二手書店,於是跟朋友道別,獨自下了車。通惠河面上清涼的風,吹在身上,愜意舒爽,我沿著河岸走,不自覺地偏離了導航上規劃的路線。直到一位看守的大爺衝我喊道,「姑娘,你要去哪裡?」我才意識到即將進入禁區。
  • 寄一本書給那條「魚」
    她把整理書架後的照片發在微博上,不到5分鐘,一位網友在評論中留言,「幹嘛扔呀多可惜,可以在一個叫『多抓魚』的公眾號賣掉。」蔣方舟聽了建議在多抓魚上下了訂單,不久後,數百本書被多抓魚的一位員工上門收走了。在微信平臺裡,多抓魚是一個可以買賣二手書的小程序。賣家可以通過掃碼,將書賣到多抓魚,買家也可以通過相對低廉的價格,在平臺上買到經過翻新消毒的二手書。
  • 兩三折買到FENDI、ACNE和川久保玲,多抓魚在上海開了家服裝店
    ,多抓魚悄悄開出了它第一家服裝店。成立了3年的多抓魚,是現在最流行的二手書交易平臺。許多名人都曾在多抓魚賣書、買書。不過沒想到,有一天能在多抓魚買到衣服。現在,買Vintage和二手衣物已經在一些時髦人士中流行了起來。不少人去日本旅遊,第一件事就是奔去老店淘些市面上買不到的寶物。上海也有了越來越多風格迥異的Vintage店鋪。
  • BookOff上市十多年才盈利,二手商店在中國行得通嗎?|億歐解案例
    2014年,阿里巴巴旗下二手交易平臺閒魚上線,此時,中國社會零售總額達到27萬億元,同比增長12%,增速滑坡已經顯而易見。從產業圖譜上來看,由於電商以及數字經濟所帶來的紅利,目前大多數的二手交易還集中在線上,開展線下交易的並不多,品類主要集中在3C數碼、奢侈品箱包、圖書和母嬰用品等。
  • 在「施工中的書店」買二手書?快去這場「多抓魚」快閃體驗一下
    周末傍晚走在梧桐掩映武康路上,穿過一如往常拍照的人群,迎面撞見手捧裝滿書的多抓魚紙盒的姑娘,會心一笑。八月的第一周,多抓魚在安福路老相機博物館原址尚在施工的毛坯工地上開快閃,簡單直接就叫「施工中書店」。
  • 地鐵人多不多可在線查詢!高德地圖北京上線新功能
    2月12日,高德地圖緊急上線了地鐵客流滿載情況查詢功能。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了解到,即日起,北京市民使用最新版的高德地圖,就可以實時了解地鐵客流是否密集、乘坐是否舒適,有效幫助大家合理安排出行。據悉,相關數據由北京市交通委員會提供,已覆蓋全市所有地鐵線路和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