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做竹編40多年滿手疤痕,編織一個手提籃賣三千多元

2021-01-09 渦小胖說事

在安徽省皖南古徽州區的績溪縣,至今還殘存著一個古老的婚嫁習俗:家中閨女出嫁,嫁妝裡包括竹器、銅器、木器,一般分別是手提籃、火爐、梳妝櫃等,這其中手提籃就是職業篾匠用竹子手工編織而成的。時過境遷,依然遵循這種婚嫁習俗的家庭數量已不多,掌握竹編技能的手藝人也越來越少。和妻子守在這間不足十幾平米破屋的方德福今年58歲,從事竹編手藝至今有40年之久,並一直以此謀生。圖文 三金

做竹編的第一步:選材。用於竹編的材料品種有毛竹和水竹兩種,毛竹比較粗,比較硬,一般可以用來做骨架;水竹比較細、韌性大,可用來做竹篾。材料選好了之後,就用竹刀開始破竹。這是一項技術活,看著方德福操作起來輕鬆自如,輕車熟路,但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將一根竹子破成竹絲且不斷。「毛竹的厚度我可以剖出八層,水竹可以剖出四層,都取中間層使用,裡外層一般不用。」談話間,一根竹子就變成了竹篾。

將所需要的竹篾和骨架準備好之後,就開始進行編織。做竹編沒有圖紙,大小形狀全都在篾匠的腦子裡,他根據經驗和感覺,加之一些創造進行手工藝品製作。編織手提籃一般都是從下往上編,從籃子底部開始。竹篾和骨架都是邊編邊加,用竹鏟給竹篾打彎,用先鋒給竹篾穿插,每一根竹篾之間的距離相等,方向平行,互相咬合。

學竹編一般要三到四年才能出師,方德福跟自家大哥學了四年。「頭兩年,就是練基本功,破竹,削竹篾,基本功不掌握,也沒法繼續學。」竹編所用到的刮刀和竹刀都很鋒利,割到手是常有的事,剛開始當學徒,手上沒有不帶傷的。到了第三年,基本功紮實了,受傷的次數少了,師父開始教一些編織手藝,但大部分時間都是師父做徒弟看,然後徒弟靠悟性模仿自學。有些師父在傳授手藝時,還會有所保留,怕日後徒弟搶了自己

製作一件竹編製品短則一天,長則半個多月,價格幾十到幾千元不等。乍一看一個手提籃,外觀確實很精美,做工也相當精細,但要三千多人民幣,似乎有些不可想像。「做這樣的一個手提籃,需要花半個多月的時間,每天按兩百元的工資來算,其實真不貴,就是一點血汗錢,好歹它也是一項技術活。」方德福解釋道。

編織的過程中,還要在手柄處或者籃底編織一些圖案和文字,比如福祿壽喜或者人名拼音字母,這就比較複雜,因為字體或圖案地顯現需要藉助竹篾的顏色差異。大部分的圖案與文字都是自古傳下來的,寓意都十分美好。也有一些是現代的創新,比如編出人名和年份以作留念。圖為上漆場景。

編織好之後,最後一道程序就是上漆。所用的漆是由桐油加樹漆調和而成,不加任何顏料。上漆一般需要找專業的髹漆師傅幫忙,篾匠方德福自己幹不了。髹漆在績溪也是一項傳統的手工藝,程序也相當複雜,本篇不詳談。至此,一件手工藝品,更是一件藝術品問世。

圖為上漆後的成品。

相關焦點

  • 竹編提籃,承天地之清涼︱HOWCAN好看視頻
    一件竹編從破篾到成品,一般要經過二三十道工序。從一棵完整的竹到可編織的篾,竹子要經過分篾、分層、過劍門刀、刮青、蒸煮、過圓刀等一系列看起來極為繁複的過程。竹篾必須具備寬度一致,圓潤光滑不傷手,能防蟲蛀等特性才可為竹編手藝人編織。竹編的基本功______
  • 產品變商品,小竹編編出殘疾群眾「沒有煩惱」的新生活
    破竹、磨邊、起底、編織……12月初,走進曲靖市會澤縣雨碌鄉馬桑壩村竹編培訓基地,村民們正有條不紊地編織著手中的花籃、背簍、果盤。一旁的貨架上擺放著村民編織好的產品,標價從20~200元不等。以前村裡的竹子除了被作為燃料之外,大多被村民編織成背簍、簸箕等生產生活用具。由於編織技藝粗放、品種單一,村民的竹編製品大多自用,很難賣出好價錢。村民編織的產品 2016年底,馬桑壩村群眾寫信給雲南省殘疾人聯合會(下稱「省殘聯」),說明該地適宜開展竹編生產,尤其利於殘疾人就業,希望得到培訓方面的支持。
  • 竹編如何破繭成蝶
    竹編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早在新石器時代,就用竹來編織器具存放物品。為解決儲水問題,在竹藤編制的籃筐為骨架,外塗上糊泥,製成竹藤胎的陶培,成為最早的陶器。  到了秦漢時期,竹編工藝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湖北江陵馬山戰國楚墓出土過一些距今2400多年的竹蓆、竹扇、竹笥和竹筐。
  • 這位老篾匠做竹編40多年,他編的二維碼,掃一掃真的能跳轉
    「象山黃避岙」微信二維碼但是他做到了,他將碗口般大小的竹筒劈開起剖,將竹片經緯連貫,編織出了「象山黃避岙」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用手機掃一掃,片刻就跳轉到了「象山黃避岙」的微信公眾平臺。象山竹編非遺傳承人——張心榮打造這個新鮮玩意兒的不是別人,他就是象山竹編非遺傳承人——張心榮,一個從小就迷戀於傳統手工藝的手作師傅,一個少年時就投入竹編世界中無法自拔的老篾匠。
  • 編織在別處綴織與竹編
    不相交的緯線適宜於表現色塊等幾何圖形的設計。(這與竹編裡的細絲竹編編法相類似。依託經線,變換緯線的行進模式,來呈現圖案。只是綴織裡用的是柔軟的毛線,可以來回彎折編織。基本技法:是在排列好的經線上,壓一挑一(或壓二挑二)編織。只是,竹絲是不能彎折的。每換一行都是加進新的竹絲編織。除了表現簡單的素色紋飾,竹絲也能用來表現印象派的豐富色彩。
  • 雲南硯山建檔立卡戶用竹編編織人生
    杜其生如竹一樣,生活給予他致命的打擊,但他堅強不屈,用竹編書寫屬於自己的人生。杜其生1982年生於雲南硯山縣一個叫維摩糯邑村的村寨。糯邑村四周是竹,荊竹、黃竹、吊竹、綿竹,竹林似海。糯邑村人擅長用竹子編織生活用具,竹籃、提籮、筲箕、凳子,竹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杜其生小時候的玩具就是竹,是竹製的小風車,風吹風車,風車旋轉,杜其生手舞足蹈。
  • 竹編老李的經緯新天地
    「我一輩子不識字,幹了50多年篾匠,沒想過60歲了還能玩網際網路,讓這麼多人知道我竹編老李。」李年根感慨道。  從小做篾匠的「竹編老李」  李年根出生在江西新餘分宜縣洞村鄉。他3歲喪父,6歲跟隨伯父生活,8歲半就開始跟著伯父做篾匠,13歲就能帶徒弟,15歲自立門戶。  「做篾匠好苦的。
  • 寧德非遺|千磨萬礪走向世界 古田竹編手工工藝
    古田竹編是福建寧德傳統手工工藝,起源於清末。早期,竹編製品是一種務農、生活用品,比如提籃、豬籠、簸箕等,以「編工精細、色澤悅目、品種多樣、經濟實惠」著稱。20世紀30年代製作的竹枕在國際萬國展覽會比賽就獲優等獎。1959年古田竹編的花籃、花筐、提盒等被編入《福建工藝美術選集》。
  • 竹編老李的經緯新天地(新國潮)
    「我一輩子不識字,幹了50多年篾匠,沒想過60歲了還能玩網際網路,讓這麼多人知道我竹編老李。」李年根感慨道。從小做篾匠的「竹編老李」李年根出生在江西新餘分宜縣洞村鄉。他3歲喪父,6歲跟隨伯父生活,8歲半就開始跟著伯父做篾匠,13歲就能帶徒弟,15歲自立門戶。「做篾匠好苦的。
  • 非遺竹編「編織」美好生活
    楊昌芹是一個想了就要去做的人,她懷揣著打工時攢下的部分工資,找到當年最喜歡她的恩師,告訴老師自己還想讀書的夢想。在老師的多方奔走下,楊昌芹順利進入印江民族職業技術學校幼師專業學習。2007年,幼師畢業實習時,17歲的楊昌芹到全國十大竹鄉之一赤水市,向貴州竹編工藝創始人、貴州省竹編工藝美術大師陳文蘭學習竹編技藝。
  • 細說分類竹編的粗相——器物編
    他們更多的追求竹器的精緻、隨形和自然,複雜的染色髹漆工藝和彎曲手法是他們酷愛的表達手段。隨形,粗狂簡單隨意的製作手法,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竹的自然本色,這與他們在茶道上追求的簡樸,自然契合。所以,日本竹編製作出來的竹器多數是為茶道和花道服務的。而我們更多是為日常的生活起居準備的。
  • 「編織幸福的花籃」、「針尖上的藝術」-大世界竹編、刺繡體驗活動
    「編織幸福的花籃」    -大世界竹編體驗活動
  • 從手藝人到「守藝人」 重慶銅梁竹編老人的堅守
    喜歡琢磨、心靈手巧的劉玉國成了當地有名的竹編高手。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劉玉國外出打工多年,年滿60後才回到老家。這些年來,雖然很多竹編用具已被塑料製品替代,但老人並沒有丟掉竹編手藝。荷和原鄉文創街開街後,廣邀民間藝人,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抱著讓竹編工藝得到保護和傳承的想法,劉玉國也來到這裡,開始了新的創業。
  • 他用一雙「殘手」編出絕美竹編
    那是一雙「殘手」,彎曲著,自患小兒麻痺症就再沒伸直過;  那是一雙「繭手」,表皮粗厚,跟竹子打交道30餘年,老繭一層層;  那是一雙「巧手」,能把1釐米寬的篾絲細分64根,能把竹編做得像工筆畫。  手的主人叫宋美湖,身高不足1.6米,二級傷殘。
  • 竹編之美,細膩天成
    簸箕、籮篼、刷帚、 火棍、淘籮、蒸籠、 筲箕、塘畚、陽帽、 提籃以及暑天乘涼的 篾枕、竹蓆、竹床等等。
  • 抖音非遺竹編手藝人再度走紅:編出的二維碼能掃出來
    「我一輩子不識字,幹了50多年篾匠,沒想過60歲了還能玩網際網路,讓這麼多人知道我竹編老李。」李年根感慨道。    從小做篾匠的「竹編老李」    李年根出生在江西新餘分宜縣洞村鄉。他3歲喪父,6歲跟隨伯父生活,8歲半就開始跟著伯父做篾匠,13歲就能帶徒弟,15歲自立門戶。    「做篾匠好苦的。
  • 臨安這手藝人太牛了!
    這些篾片用來編織火熜的口子,一個直徑18釐米的火熜大約需要49根篾片。準備工作完成後,江安然便蹲在地上,將篾片一根一根搭在一起。篾片在他手中上下翻動,逐漸形成一個圈。江安然說,現在大多數人家結婚時才會編火熜,所以要把它當成工藝品對待,儘量編得好看。編火熜最考驗竹匠的手藝,雖然都會編,但不一定編得好看。比如每根篾片的竹節,要剛好圍在火熜口,這樣既美觀又牢固。
  • 雅瑤有條「竹編村」!7旬老人竟能用竹子編成這麼多工藝品
    古蠶村竹資源豐富雅瑤鎮古蠶村是一個以胡姓為主的村落,也是鶴山市境內最古老的村莊之一,這裡物產豐富,村民在山前屋後田野間,都種有大量的竹子。從前,村裡家家戶戶都做竹編,編織的竹製品,主要作為生活用品和勞動工具。但到如今已寥寥無幾,並且做竹編的都是些60歲以上的老人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蠶村,找尋和感受匠人在竹編路上的那份情懷與堅守故事。
  • 農村竹編用品,為什麼不受消費者待見?
    依靠豐富的竹林資源,村寨裡祖祖輩輩都有沿襲著竹編用品的編織手藝。然而,市場銷售卻不盡人意,原因是什麼呢?走進曾經小有名氣的坯坡寨(彝語,有竹林,會編織的意思),我背著相機沿村子走了一圈,發現村裡還有少部分的人在家裡做著蔑活,而這些人群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年紀偏大,基本都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 與竹「牽手」的「90後」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非遺竹編「編織...
    中新網貴陽5月14日電 題:與竹「牽手」的「90後」全國人大代表楊昌芹:非遺竹編「編織」節節高生活記者 劉鵬「一根竹子能編織出各色各樣手工藝品,還能編織出脫貧致富路。公司取名為『牽手』就是要通過竹編牽手更多的人,共同「編織」如同竹子一樣節節高的生活。」這是「90後」全國人大代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昌芹的最大心願。圖為楊昌芹在為竹片刮青。 王長育 攝一直以來,楊昌芹努力踐行著這一想法,將願望一點點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