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休在家,準備去買菜。問女兒:
「中午想吃什麼?」
「魚!」
「紅燒還是燒湯?」
「紅燒!」
這樣的時候,妻子最愛對女兒來一句:「這點像你爸!」
是的。我愛吃紅燒魚,女兒和我一樣。有空在家時,我喜歡按老家做法燒上一道紅燒魚。女兒吃魚肚,妻子吃魚背(妻子是北方人,鯽魚背肉沾醋,竟吃出螃蟹味),我倒上一杯酒負責魚頭魚尾,一家人津津有味。
在我的老家蘇中裡下河地區,紅燒魚是極普通的一道家常菜。記得小時候,鄉裡人一年到頭吃不上幾回肉,吃魚卻一點不為奇。門前屋後,上街下田,出門就是河,水連水,河通河,魚有十幾種,趟網子河邊推兩下、絲網往河裡一撒、手握魚叉在田裡的河岸邊轉轉……稍微想點主意,一家人的中飯菜、碰頭喝酒的下酒菜就不用愁了。常有人正撐著船,就有傻得可愛的大鯿魚,或是鰱子魚、鯤子魚,「撲哧」一聲跳上船來,惹得撐船人一陣驚喜。夏日稻田,打水船還在「突突」地往田裡打著水,一群泥鰍就迫不及待地鑽到打水塘裡打滾;幾場大雨過後,田邊壟溝水滿了,急急地往河裡流,三三兩兩的刀子魚(鯽魚)、鰺子魚會勇敢地逆流而上,到壟溝來探奇、覓食。這個時候,小夥伴們可以大顯身手了,一陣手忙腳亂之後,多少會有所獲,美美地回家煮魚吃。
村裡人家辦大事(蓋房上梁、婚喪嫁娶、慶生賀壽等),都要請來眾親戚、族人、好友,擺上幾桌席,吃喝兩三天,中午和晚上每桌必有一碗紅燒魚(鰱子、刀子或鯿魚),早就燒好了灑上蒜花盛在那裡等著,酒畢上飯時,才和菜湯一起上桌。紅燒魚都不算宴席的正菜!
老家人愛吃魚,吃法通常為紅燒、清蒸、燒湯。我們一家人尤愛紅燒。父親年輕時曾在一個叫「水產」的小漁村教過幾年書。水產村沒有田,家家戶戶打漁為生。父親常說,在「水產」吃魚當飯,不用碗盛,用盆。母親燒的紅燒魚,在老家鄰居中是有點名氣的,有的人家有事還特地請她去當師傅。我和妹妹飯碗裡泡點魚湯,什麼菜也不要,呼呼能吃兩三碗,父母愛叫我們「細饞貓」。冬天,紅燒魚一頓沒吃完,下頓就成魚凍,倒點醋,味更佳。
我19歲離開家鄉來到北方,迄今已有26個年頭。北方人吃帶魚、鮁魚、黃花魚等海魚的多。我的一位在海邊長大的同事曾說,淡水魚有土腥味,自己一般不吃。在菜場買魚,常有人指著鯉魚對賣魚的說:「要一條鯽魚。」我在成家前,一個人吃食堂,就沒正兒八經吃過我想吃的紅燒魚。結婚後自己開夥,一有空閒,最樂意的事就是買兩條鯽魚,或是一條花鰱紅燒(花鰱魚頭肥大,好吃)。有一年過生日,從老家來幫我照看小孩的父母,特地從超市買了一條大花鰱,晚上煮了兩大碗,父子對飲,家人同吃,一頓就吃光了。
紅燒魚做法簡單,我很小就會。油鍋燒熱,蔥、姜、辣椒下鍋過油,魚洗淨入鍋大火翻炒幾下,加適量老抽醬油再翻炒稍許,加水燒煮,開鍋後放點糖,稍後加鹽,七八分鐘後湯汁漸濃,加適量味精,小火燒一會兒即可。「鮮魚鹹煮」,「要解饞,辣加鹹」,紅燒魚好吃不好吃,鹽和辣椒是要夠量的。盛碗後,灑上點蒜花會更有味。小時候,農忙季節,父母有時在田裡顧不上回家吃午飯,我便儼然成了大人,在家淘米做飯,將釣來的魚紅燒,籃子一提,給父母拿飯,鄰居沒少誇我「有用」。
這些年,孩子漸漸長大,每年我都會帶妻女回老家和父母團聚些日子,常有鄉親笑著問她們:「來我們老家可吃得慣?」女兒會搶著答:「早習慣了,我爸在家做的飯和老家一個樣,不過——紅燒魚還是老家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