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義
鼻腔乾燥指的是鼻腔內的乾燥不適的感覺,主要表現為鼻腔內發乾、鼻腔分泌物過少和鼻內有刺癢感、鼻腔內有痂皮等,可伴發鼻出血、鼻塞、嗅覺障礙等症狀。
一般是由於周圍環境過於乾燥、外界的物理化學刺激以及自身病理性因素導致。
類型
1.生理性鼻腔乾燥
當周圍環境過於乾燥時,尤其是秋冬季節,長時間吸入乾燥的空氣容易導致鼻腔內分泌物不足,造成鼻腔乾燥。
當周圍環境溫度較高時,鼻腔內的分泌物容易被蒸發,使鼻腔乾燥。
2.病理性鼻腔乾燥
鼻本身的疾病:如萎縮性鼻炎、乾燥性鼻炎、鼻中隔穿孔、急性鼻炎、鼻硬結病等。
全身性疾病:如乾燥症候群、維生素A或維生素B缺乏等。
二、原因
造成鼻腔乾燥的原因多種多樣,主要可以分為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
生理性因素包括高溫、乾燥環境因素的刺激。
病理性因素主要包括萎縮性鼻炎、乾燥性鼻炎等鼻本身的疾病或乾燥症候群等全身性疾病。
1.疾病因素
鼻本身的疾病
(1)、萎縮性鼻炎
通常認為這是多種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長期的營養不良、內分泌功能紊亂、自身免疫性疾病、特殊的職業和環境因素、鼻腔黏膜感染、醫源性損傷等,都可以導致該病的發生。早期黏膜僅呈慢性炎症改變,繼而發展為進行性萎縮。
主要表現為:
鼻、咽乾燥感,因鼻黏膜腺體萎縮、分泌減少或因鼻塞長期張口呼吸所致。
鼻塞,為鼻腔內膿痂阻塞所致,或因鼻黏膜感覺神經萎縮、感覺遲鈍,鼻腔雖然通氣,但患者自我感到「鼻塞」。
鼻出血,鼻黏膜萎縮變薄、乾燥、或挖鼻和用力擤鼻致毛細血管破裂所致。
嗅覺喪失,嗅區黏膜萎縮所致。
惡臭嚴重者多有呼氣特殊腐爛臭味,是膿痂的蛋白質腐敗分解產生,又稱「臭鼻症」。
頭痛、頭昏,鼻黏膜萎縮後調溫保溼功能減退或缺失,吸入冷空氣刺激或膿痂壓迫可引起。多表現為前額、顳側或枕部頭痛。
(2)、乾燥性鼻炎
可能與全身狀況、外界氣候、環境狀況等有關。在氣候乾燥、高溫或寒冷、溫差大的地區,易發生乾燥性鼻炎。工作及生活環境汙染嚴重、大量吸菸也易發病。全身的慢性疾病,如消化不良、貧血、腎炎等,也容易導致該病的發生。
此病以中青年多見,主要表現為:
鼻乾燥感,是本病的主要症狀。涕少,黏稠不易排出,形成痂塊或血痂。
鼻出血,由於鼻黏膜乾燥,黏膜毛細血管破裂,極小的損傷也可引起鼻出血。
鼻腔刺癢感,患者常喜揉鼻、挖鼻、擤鼻以去除鼻內的幹痂。
(3)、鼻中隔穿孔
常是由於外傷、手術、感染及鼻腔腫瘤導致本病的發生。穿孔過大者可出現鼻乾燥感、結痂和鼻出血。
(4)、急性鼻炎
病毒感染是其首要病因,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礎上繼發細菌感染。
病毒傳播方式主要是經呼吸道傳入,其次是通過被汙染物體或食物進人機體。機體在某些誘因影響下,抵抗力下降,使病毒侵犯鼻腔黏膜。
早期症狀多為鼻腔和鼻咽部出現鼻癢、刺激感、異物感或燒灼感等表現,可自覺鼻腔乾燥。然後出現疲勞、頭痛、畏寒、食慾缺乏等全身症狀。隨病情發展可繼而出現逐漸加重的鼻塞,夜間較為明顯,頭痛,打噴嚏或伴有嗅覺減退。同時可存在鼻涕增多,初為水樣,後為黏膿性。說話有閉塞性鼻音。
(5)、鼻硬結病
可能與鼻硬結桿菌有關,還可能與個人營養狀況和免疫力,以及環境衛生等因素有關。可分為卡他期、硬結期和瘢痕期。
早期表現為黏膜乾燥、萎縮、結痂、出血等,鼻黏膜輕度腫脹,但不充血。硬結期時可出現結節狀腫塊樣物,症狀為鼻塞、嗅覺失靈或外鼻變形。瘢痕期由於組織攣縮,產生阻塞和各種畸形,鼻孔狹窄、閉鎖、鼻翼內移等。
2、全身性疾病
(1)、乾燥症候群
本病與遺傳、感染、環境等多因素有關。
起病多隱匿,臨床表現多樣,主要與被破壞的腺體的外分泌功能減退有關,可以出現口腔乾燥症和乾燥性角結膜炎,累及呼吸系統時,表現為鼻幹、咽幹,可引起乾咳等表現,小氣道受累者還可出現呼吸困難。
(2)、維生素缺乏症
維生素A缺乏時,黏膜上皮發生退行性病變,腺體分泌減少,出現鼻腔乾燥。
維生素B缺乏時,可導致上皮細胞新陳代謝障礙,黏膜抵抗力減弱,誘發鼻腔乾燥。
(3)、環境因素
當周圍環境溫度過高或寒冷、溫差大,或空氣過於乾燥時,容易使鼻腔內的分泌物不足,導致鼻腔乾燥。
吸入甲醛等刺激性氣體或其他化學物質,或吸入粉塵等物理性刺激,當這些刺激因素持續存在時,可能引起乾燥性鼻炎或萎縮性鼻炎,使鼻腔分泌物減少,造成鼻腔乾燥。
(4)、生活方式
經常挖鼻、擤鼻涕等不良生活習慣容易導致鼻腔黏膜受損,使腺體分泌減少,造成鼻腔乾燥。
喜好抽菸飲酒,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患者,容易出現鼻腔乾燥。
三、就醫
如果是外界環境刺激造成的鼻腔乾燥,可不需就醫,脫離或改善環境即可。
如果是伴有鼻痛、涕中帶血、鼻內惡臭、嗅覺障礙、頭痛、眼乾口乾等症狀,或是鼻乾燥感持續不能緩解,建議就醫診治。
就醫準備
伴有鼻出血的,可以先通過局部壓迫進行止血;
頭部保持豎立或稍前傾,用手指壓迫出血側鼻前部5~10分鐘。
就診科室
如果鼻腔乾燥持續不緩解或是伴發鼻痛、鼻出血、頭痛等症狀,應在耳鼻喉科就診。
如果鼻腔乾燥還伴有眼乾、口乾等症狀,應在風溼免疫科就診。
相關檢查
實驗室檢查
鼻腔分泌物培養
可明確鼻腔分泌物的量、性狀以及是否有細菌感染等,可幫助診斷疾病。
自身抗體檢測
乾燥症候群
的患者中,80%以上的患者ANA陽性,抗SSA、抗SSB抗體陽性率分別為70%和40%,前者對診斷的敏感性高,後者特異性較強。
特殊檢查
鼻鏡檢查
通過鼻鏡檢查鼻腔內黏膜是否腫脹糜爛,是否有痂皮存在,是否有鼻中隔偏曲
或穿孔等情況,有助於診斷。
鼻內鏡檢查
觀察鼻中隔和鼻甲、鼻道的解剖關係,明確穿孔部位大小及鼻腔腫瘤病變,協助診斷。
唾液流率
將中空導管相連的小吸盤以負壓吸附於單側腮腺導管開口處,收集唾液分泌量。未經刺激唾液流量>0.5ml/min為正常,≤0.1ml/min為陽性。
用於檢測口乾燥症,輔助診斷乾燥症候群。
Schirmer試驗(施墨試驗)
將5mm×35mm長的濾紙一端折成直角,消毒後放入結膜囊內。濾紙浸溼長度正常為15mm/5min,≤5mm/5min則為陽性。
用於檢測乾燥性角結膜炎,輔助診斷乾燥症候群。
唇腺活檢
凡淋巴細胞聚集≥50個即為1個灶,每4mm2唾液腺組織中有≥1個灶,則為組織病理學檢查陽性,可作為診斷乾燥症候群的依據。
組織活檢
鼻硬結病的診斷金標準,Mikulicz細胞(米庫利奇細胞)和Russel小體(漿細胞內粘蛋白球形包涵體)為其病理特徵性表現。
四、診斷
導致鼻腔乾燥的疾病有很多,主要通過典型的臨床症狀及伴發症狀,結合鼻鏡、鼻內鏡了解是否存在鼻黏膜糜爛、潰瘍、充血等狀態,必要時可予行相關的實驗室、影像學檢查,多能明確診斷。
疾病診斷
(1)、萎縮性鼻炎
有鼻腔乾燥、鼻塞、鼻出血等表現,檢查可見鼻黏膜乾燥、鼻腔寬大、鼻甲縮小、鼻腔內大量膿痂充塞,黃色或黃綠色並有惡臭。
(2)、乾燥性鼻炎
有鼻乾燥的臨床表現,檢查見鼻黏膜乾燥、充血,呈灰白色或暗紅色,失去正常光澤。其上常有乾燥、黏稠的分泌物、痂皮或血痂。有時黏膜表面糜爛,出現潰瘍。
(3)、鼻中隔穿孔
患者自覺鼻腔乾燥,有膿痂形成,可伴有頭痛、鼻出血。檢查可見鼻中隔貫穿性穿孔,穿孔處結痂,穿孔邊緣糜爛、易出血。
(4)、急性鼻炎
初期表現為鼻腔乾燥感和噴嚏,然後出現鼻塞、流鼻涕、嗅覺減退。檢查見鼻腔黏膜充血、腫脹,下鼻甲充血、腫大等。
(5)、乾燥症候群
出現眼乾、口乾,鼻腔乾燥。
診斷有賴於乾燥性角結膜炎和口乾燥症檢測、血清抗SSA和(或)抗SSB抗體陽性、唇腺組織病理學檢查有灶性淋巴細胞浸潤。後兩項特異性較強。
鑑別診斷
(1)、外鼻梅毒
梅毒可侵及骨質,導致穿孔,易與乾燥性鼻炎導致的鼻中隔穿孔相混淆,需要進行鑑別。
梅毒導致的穿孔一般位於鼻中隔骨部,而乾燥性鼻炎導致的鼻中隔穿孔多在軟骨部。
梅毒螺旋體血清試驗可明確診斷外鼻梅毒。
(2)、C型肝炎病毒感染
可以引起口乾 、眼乾症狀,容易與乾燥症候群混淆,需要鑑別。
可以通過血清抗C型肝炎抗體陽性、抗SSA/SSB抗體陰性,可明確診斷C型肝炎病毒感染。
五、治療
應針對因進行治療
如改善環境中的溫度和溼度,減少粉塵以及化學物質等刺激。
對萎縮性鼻炎、乾燥性鼻炎、急性鼻炎、乾燥症候群等進行用藥或手術治療,能夠有效緩解鼻腔乾燥的症狀。
家庭處理
鼻腔衝洗:用37℃溫熱生理鹽水或1 :50000高錳酸鉀溶液進行鼻腔衝洗,每日1~2次。旨在清潔鼻腔、除去膿痂和臭味。
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特別是維生素B2、維生素C、維生素E。以保護黏膜上皮、增加結締組織抗感染能力、促進組織細胞代謝、擴張血管和改善鼻黏膜血液循環。
若因秋冬季空氣乾燥所致,可在居室內使用加溼器來改善空氣溼度;若為所處環境溫度過高所致,可適當用空調調整溫度;若所處環境空氣中粉塵過多,可使用空氣淨化器來改善。
專業治療
藥物治療 口服中藥或中成藥(如千柏鼻炎片、鼻炎康。。。。。。)
鼻內用藥
應用1%複方薄荷樟腦液狀石蠟、清魚肝油等滴鼻劑滴鼻,以潤滑黏膜、促進黏膜血液循環和軟化膿痂便於擤出;
1%鏈黴素滴鼻,以抑制細菌生長、減少炎性糜爛和利於上皮生長;
1%新斯的明塗抹黏膜,可促進鼻黏膜血管擴張;
0.5%雌二醇或己烯雌酚油劑滴鼻,可減少痂皮、減輕臭味;
50%葡萄糖滴鼻,可能具有刺激黏膜腺體分泌作用;
鼻內用減充血劑,首選鹽酸羥甲唑啉噴霧劑,亦可用1%(小兒用0.5%)麻黃鹼滴鼻液滴鼻能夠收縮黏膜,減輕鼻塞,改善引流。
系統用藥
對患有乾燥症候群的患者,應根據病情嚴重程度予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治療。
手術治療
對於萎縮性鼻炎,其手術治療的主要目的是縮小鼻腔,以減少鼻腔通氣量,降低鼻黏膜水分蒸發、減輕黏膜乾燥及結痴形成;
對於單純鼻中隔穿孔者,首先行全身和局部抗感染治療,再擇期行穿孔修補術。
六、日常護理
在日常生活中要維持乾淨整潔的生活、工作環境,注重個人衛生習慣,積極鍛鍊身體,提高機體免疫力,能夠有效預防鼻腔乾燥的發生。
飲食
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鮮水果,尤其是柑橘類水果。
生活習慣
注意個人衛生,每日清洗鼻腔,保持鼻腔內乾淨衛生。
不經常用手挖鼻孔,避免鼻黏膜損傷。
加強個人防護,如佩戴口罩等。
戒菸酒。
積極進行身體鍛鍊,提高機體免疫力。
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