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時常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比如一些自然奇觀,以及一些特殊現象,往往令人嘆為觀止。在大自然中,中藥也堪稱一個小宇宙,其中奇妙的事情也比比皆是,比如同一個植物,具有兩種相反的作用,如防風既能發汗、又能止汗;又比如同一種植物,它的葉片、根莖和種子的作用各不相同,如紫蘇,紫蘇葉、紫蘇子、紫蘇梗雖然都出自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蘇,但是它們仨卻是三種作用各不相同的良藥。
提到紫蘇,可以說它渾身是寶,但相比紫蘇的各個部位,紫蘇子和紫蘇葉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更深刻一些,而作為中醫來說,從運用頻率來講,也的確是紫蘇子和紫蘇葉運用得更多一些。然而,紫蘇梗其實也一樣擁有不俗的養生實力,但是卻並沒有紫蘇子和紫蘇葉那麼大的知名度,後世中醫常常把紫蘇葉和紫蘇梗放在一起使用,名之為紫蘇,但其實,紫蘇葉和紫蘇梗的作用並沒有太多共同之處,應該分開使用才能發揮紫蘇梗的妙用。
紫蘇梗一般是等到紫蘇子成熟之後才會採割,除去雜質,曬乾切片,也可切片再曬乾後入藥使用。那麼,紫蘇梗究竟有一些什麼作用呢?一般來講,紫蘇梗味辛性溫,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寬中、止痛、安胎的作用,可用於胸膈痞悶、胃脘疼痛、噯氣嘔吐、胎動不安等症,常規用法為水煎服,常規劑量為5~9克。
紫蘇這味中藥的藥用歷史比較悠久,早在《名醫別錄》中就有記載,認為紫蘇可以「主下氣、除寒中」,但紫蘇梗被獨立使用,則是在宋代的《本草圖經》中,之後,紫蘇梗漸漸被醫家們認識到它的獨特性,尤其在明清時期,紫蘇梗的運用已經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古往今來,眾多醫家對紫蘇梗的認識都是各有特色,明代醫學家賈所學認為,紫蘇梗「能使鬱滯上下宣行,凡順氣諸品惟此純良」,可謂一語中的;而清代醫學家嚴西亭將紫蘇梗的作用歸納為八類,即「疏肝,利肺,理氣,和血,解鬱,止痛,定嗽,安胎」,更是獨具慧眼。而清代醫學家著名醫學家張志聰進一步指出,紫蘇梗「能通血脈,故易思蘭先生常用蘇莖通十二經之關竅,治咽膈飽悶,通大小便,止下利赤白。予亦常用香蘇細莖,不切斷,治反胃膈食,吐血下血,多奏奇功」,更是將紫蘇梗的運用直抵化境。
紫蘇雖然渾身是寶,但很多人忽略了紫蘇梗的妙用,其實,要想真正讀懂紫蘇梗的奇妙作用,只需要記住三個字,第一個字是「通」,第二個字是「順」,第三個字是「宣」。關於紫蘇梗的這三點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