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梗又名蘇梗、紫蘇莖、紫蘇杆、紫蘇枝莖、蘇莖、紫蘇草、老蘇梗、嫩蘇梗(方劑:蘇橘湯)《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2021-02-07 本草綱目大全



用於胸膈痞悶,胃脘疼痛,噯氣嘔吐,胎動不安,氣鬱,食滯,脾胃氣滯,脘腹疼痛,胎氣不和,水腫腳氣,咯血吐衄。紫蘇莖(銼)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二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半,大腹皮(銼)、旋覆花各一兩,半夏(湯洗七遍,焙)半兩。上六味,細切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分(拍碎),棗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蘇橘湯)紫蘇梗八錢,大蒜根三錢,老薑皮五錢,冬瓜皮五錢。水煎服。紫蘇梗莖:呈方柱形,四稜鈍圓,長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四面有縱溝及細縱紋,節部稍膨大,有對生的枝痕及葉痕。體輕,質硬而脆,斷面裂片狀。切片厚2-5mm,常呈斜長方形,木部黃白色,射線細密,呈放射狀,髓部白色,疏鬆或與木部分離形成空洞。氣微香,味淡。野紫蘇梗:莖表面淡黃棕色。餘與上同。以外皮色紫棕、有香氣者為佳。老蘇梗:本品呈方柱形,四稜鈍圓,長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四面有縱溝及細縱紋,節部稍膨大,有對生的枝痕和葉痕。體輕,質硬,斷面裂片狀。切片厚2~5mm,常呈斜長方形,木部黃白色,射線細密,呈放射狀,髓部白色,疏鬆或脫落。氣微香,味淡。嫩蘇梗:色淡或青綠色,質松,髓部較大。以老而粗壯、外皮紫棕色、分枝少、香氣濃者為佳。一年生草本,高30-200cm。具有特殊芳香。莖直立,多分枝,紫色、綠紫色或綠色,鈍四稜形,密被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3-5cm,紫紅色或綠色,被長節毛;葉片闊卵形、卵狀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4-13cm,寬2.5-10cm,先端漸尖或突尖,有時呈短尾狀,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具粗鋸齒,有時鋸齒較深或淺裂,兩面紫色或僅下面紫色,上下兩面均疏生柔毛,沿葉脈處較密,葉下面有細油腺點;側脈7-8對,位於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輪傘花序,由2花組成偏向一側成假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序密被長柔毛;苞片卵形、卵狀三角形或披針形形,全緣,具緣毛,外面有腺點,邊緣膜質;花梗長1-1.5mm,密被柔毛;花萼鍾狀,長約3mm,10脈,外面部密被長柔毛和有黃色腺點,頂端5齒,2唇,上唇寬大,有3齒,下唇有2齒,結果時增大,基部呈囊狀;花冠唇形,長3-4mm,白色或紫紅色,花冠筒內有毛環,外面被柔毛,上唇微凹,下唇3裂,裂片近圓形,中裂片較大;雄蕊4,二強,著生於花冠筒內中部,幾不伸出花冠外,花葯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裂。小堅果近球形,灰棕色或褐色,直徑1-1.3mm,有網紋,果萼長約10mm。花期6-8月,果期7-9月。這一變種與紫蘇的區別在於:果萼小,長4-5.5mm,下面被疏柔毛,具腺點;莖被短柔毛;葉較小,卵形,長4.5-7.5cm,寬2.8-5cm,兩面被疏柔毛。小堅果較小,土黃色,直徑1-1.5mm。花期6-8月,果期7-9月。分布於華東、華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陝西、臺灣等地。秋未,割取地上部分,除去小枝、葉片及果實,曬乾。或在夏末採收蘇葉時,切下粗梗曬乾,置陰涼乾燥處。前者稱為"老蘇梗",後者稱為"嫩蘇梗"。《本草崇原》:"主寬中行氣,消飲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得配本草》:"疏肝,利肺,理氣,和血,解鬱,止痛,定嗽,安胎。"《藥品化義》:"蘇梗,能使鬱滯上下宣行,凡順氣諸品惟此純良。其性微溫,比枳殼尤緩。病之虛者,寬胸利膈,疏氣而不迅下。入安胎飲,順氣養陰;入消脹湯,散虛脹滿。"《侶山堂類辯》:"紫蘇枝莖能通血脈,故易思蘭先生常用蘇莖通十二經之關竅,治咽膈飽悶,通大小便,止下利赤白。予亦常用香蘇細莖,不切斷,治反胃膈食,吐血下血,多奏奇功。蓋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濁氣歸心,肝主血而心主脈,血脈疏通,則食飲自化。《經》雲,陽絡傷則吐血,陰絡傷則下血,通其絡脈,使血有所歸,則吐下自止。"同屬植物白蘇的莖(白蘇梗)在江蘇、四川等地與紫蘇梗同等使用,並通稱為蘇梗。參見"白蘇梗"條。



- 本文結束 -


本文僅普及本草常識,不做處方

如需使用,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對於任何形式野生動、植物的使用

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


感謝您的鼓勵 👇

相關焦點

  • 神奇的紫蘇梗
    今天與大家共同分享下紫蘇梗的神奇微妙之處吧!  紫蘇梗紫蘇梗,別名:紫蘇莖、蘇梗、紫蘇杆,是一種中藥名稱。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紫蘇的乾燥莖。秋季果實成熟後採割,除去雜質,曬乾,或趁鮮切片,曬乾。   生長習性              歷史記載本品原名"蘇"
  • 紫蘇梗
    品       名:紫蘇梗 別       名:紫蘇葉,白絲草,紫菜,黑蘇,白紫蘇,尖紫蘇,回回蘇,紅蘇,紅香師草,赤蘇,蘇,蘇葉,蘇麻,青葉紫蘇,香蘇,桂荏,蚊草,臭蘇,臭草,皺紫蘇,野香,野豬疏
  • 蘇葉、蘇子、蘇梗,一藥三用話紫蘇
    (語音與文字不完全相同,可以互參) 紫蘇,是一種傳統中藥植物,也是一種家庭的園林植物。紫蘇最早記載在《本草經集注》中,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本草經集注》是梁陶弘景所著,是《神農本草經》之後又一重要的中藥著作。
  • 紫蘇是什麼,紫蘇的功效與作用
    紫蘇的叫法也有多種,古名荏,又叫做白蘇、赤蘇、紅蘇、香蘇、黑蘇、白紫蘇、青蘇、野蘇、蘇麻、蘇草、唐紫蘇、桂芢、皺葉蘇等。主要用於藥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葉(蘇葉)、梗(蘇梗)、果(蘇子)均可入藥,嫩葉可生食、作湯,莖葉可淹漬。紫蘇的功效與作用    1、紫蘇葉味辛、性溫,可理氣。人們常將紫蘇葉用於治療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等病症。紫蘇能散表寒,發汗力較強,搭配生薑一種,對感冒治療有很不多的輔助作用。
  • 岐黃專論 | 川芎、紫蘇梗效用奇觀(第308期)
    紫蘇梗,味辛、甘,性微溫。功能理氣舒鬱、止痛、安胎。適用於中焦氣滯所致的胸膈氣悶,腹脹不舒,嘔吐噯氣,胎動不安等症。此外,尚能通血脈治療吐血、下血,此多未細言,今用治斯症者亦少,特詳述於後。蘇梗,色紫入血,味辛善於行散,能理氣活血,溫通血脈。氣順脈通,血自歸經,故吐血下血自止。
  • 紫蘇(唇形科 紫蘇屬)
    紫蘇: 唇形科, 紫蘇屬別名:頭為蘇頭、梗為蘇梗、葉為蘇葉、藥材名:子為蘇子、興帕夏噶、孜珠、香荽、薄荷、聾耳麻、野藿麻
  • 綠色的紫蘇?
    紫蘇含有兩種主要的化學表型,即外觀上呈現紅色和綠色莖葉的品種。也就是我們皮昂常見到的紫蘇和標題中所提到的綠色的紫蘇。    其葉(蘇葉)、梗(蘇梗)、果(蘇子)均可入藥,嫩葉可生食、作湯,莖葉可淹潰。紫蘇在我國栽培極廣,供藥用和香料用。    入藥部分以莖葉及子實為主,葉為發汗、鎮咳、芳香性健胃利尿劑,有鎮痛、鎮靜、解毒作用,治感冒,因魚蟹中毒之腹痛嘔吐者有卓效;梗有平氣安胎之功;子能鎮咳、平喘、發散精神之沉悶。葉又供食用,和肉類煮熟可增加後者的香味。
  • 抑菌止癢 紫蘇芳香
    我給她解釋:「這不是花,這是紫蘇,是一種菜,做魚、燉泥鰍、炒辣椒都很好吃。」生活中,紫蘇能起到止血、抑菌、止癢的作用,還能促進腎小球膜細胞的增殖。紫蘇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腹瀉、嘔吐、尋常疣、子宮出血、鞘膜積液等疾病,尤其對因吃魚蟹而中毒的患者有非常好的療效。說到紫蘇解蟹毒的功效,這裡還有個名醫華佗與紫蘇的傳奇故事。
  • 紫蘇渾身是寶,但很多人忽略了紫蘇梗的妙用,這三點你知道嗎?
    然而,紫蘇梗其實也一樣擁有不俗的養生實力,但是卻並沒有紫蘇子和紫蘇葉那麼大的知名度,後世中醫常常把紫蘇葉和紫蘇梗放在一起使用,名之為紫蘇,但其實,紫蘇葉和紫蘇梗的作用並沒有太多共同之處,應該分開使用才能發揮紫蘇梗的妙用。紫蘇梗一般是等到紫蘇子成熟之後才會採割,除去雜質,曬乾切片,也可切片再曬乾後入藥使用。那麼,紫蘇梗究竟有一些什麼作用呢?
  • 紫蘇有哪些食用功效?推薦3款紫蘇食譜
  • 華佗巧用紫蘇草解魚蟹毒
    華佗讓他們等著,自己帶著徒弟到了荒郊野外,採了些紫草的莖葉回來,煎湯給少年們喝下。過了會兒,他們的肚子都不痛了。華佗問:「喝了這藥,覺得怎麼樣?」  「舒服多了。」             後來,華佗還把紫草的莖葉製成丸和散。他又發現這種草藥還具有發散的功能,可以益脾、利肺、理氣、寬中、止咳、化痰,能治很多病症。 本來,因為這種藥草是紫色的,吃到腹中很舒服,所以,華佗給它取名叫「紫舒」,可不知怎麼,後來人們把它叫作「紫蘇」了——這大概是音近的緣故,弄混了吧。
  • 農業養生丨可食用的葉子——紫蘇
    紫蘇既是餐桌上的奇特美味也是流傳千年的聖草名藥紫蘇,古名荏,又名白蘇、赤蘇、紅蘇、香蘇、黑等,味辛,性溫。紫蘇和野紫蘇的葉帶葉小軟枝。紫蘇古代則稱荏,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李時珍《本草綱目》:「蘇乃荏類,而味更辛如桂,故《爾雅》謂之桂荏。」紫蘇的食用和藥用價值,古籍中有不少記載。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蘇子雀甚嗜之,必須近人家種矣。
  • 自製私房菜譜 —— 紫蘇煎黃瓜
    夏天到了,黃瓜大量上市,特別是土黃瓜,矮胖青嫩,分外誘人。生吃涼拌都不錯,小炒個新鮮肉也挺好。今天演示一個做法,紫蘇煎黃瓜。這個菜是我老家的特色菜之一。先插個題外話,紫蘇是湖南、廣東常用的佐料,多用於做魚時去除腥味,因為本身有一種強烈的香氣,所以很多人特別喜歡。做海鮮也能放,反正愛吃的人怎麼弄都覺得好吃。
  • 紫蘇|散寒解表,理氣寬中
    這就是詩中提到的紫蘇。紫蘇在我國有近2000年的應用歷史了,它從頭到腳都有特殊的芳香,全身都是寶。葉叫「蘇葉」,是解表除風的要藥;莖叫「蘇梗」,有理氣寬中、止痛安胎的功效;子叫「蘇子」,可化痰降氣、平喘潤腸;全草入藥,叫「全蘇」,為治療胃腸型感冒的常用藥。
  • 能帶來美妙滋味的香料~紫蘇、畢撥
    紫蘇芳香特異,味微辛,所以又稱香蘇。紫蘇的特有香氣來自萜烯類物質紫蘇醛,散發特有的脂肪香、草本香和辛香。紫蘇莖葉清香撲鼻,主要用於藥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葉(蘇葉)、梗(蘇梗)、果(蘇子)均可入藥,嫩葉可生食、作湯或煎炒,莖葉可淹漬。紫蘇用於消減葷食的腥氣,尤其在河鮮上,表現最佳,腥味越重效果越好。紅燒魚或煮魚湯,最後加入點兒紫蘇葉,定是點睛之筆。
  • 每日一學草藥14:紫蘇
    我跟老先生抄方的時候,老先生的方子的時候,十個方裡頭有八個都是四逆散加蘇梗。這又是一個老先生的風格,在我還是大五的時候,那已經有8、9年了,是那個是四逆散加蘇梗。我問他,為什麼用這個組配這麼多?他說我用蘇梗用意很多,第一個他吹到了這個空調,他吃了這個寒氣會減輕。
  • 紫蘇子又名蘇子、野紫蘇子、黑蘇子、野麻子、鐵蘇子、任子,方劑:蘇子散、三子養親湯、紫蘇麻仁粥《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紫蘇麻仁粥)紫蘇子二兩,杵碎,水二升,研取汁,以蘇子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蔥、豉、椒、姜食之。紫蘇子(炒)三兩,蘿蔔子(炒)三兩。為末,每服二錢,桑根白皮煎湯服,日二次。《本草逢原》:"性主疏洩,氣虛久嗽、陰虛喘逆、脾虛便滑者皆不可用。"紫蘇子:乾燥的果實呈卵圓形或圓球形,長徑0.6~3毫米,短徑0.5~2.5毫米。野生者粒小,栽培者粒大。
  • 食藥同源中草藥之-- 紫蘇
    這「紫舒」在後世相傳時發生了誤傳,久而久之,就成了「紫蘇」了。紫蘇(學名: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是唇形科、紫蘇屬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蘇子、紫蘇葉、紫蘇梗均可入藥。【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肺、脾經。
  • 紫蘇是煮魚時最好的調料,但紫蘇也有好幾種?哪一種紫蘇最美味?
    在我們煮魚的時候,加點紫蘇進去,確實非常的香!但紫蘇的用途並不僅僅只是煮魚哈!它還是一種藥材!泡菜罈裡加些紫蘇,可以讓泡菜味道更鮮!並且有一股非常特殊的香味!紫蘇還是一種非常好的原生香料來源!比如我們做的紫蘇雞、紫蘇燜鴨、紫蘇黃瓜等等。更粗獷的吃法當數涼拌紫蘇了!我們日常見得最多的有3種紫蘇!按味道好壞順序排名!
  • 紫蘇,一物三用的治氣神藥,教你做古代高級「飲料」紫蘇熟水和3款粥療方
    宋元時期有一種高級植物飲料,叫作紫蘇熟水,或稱紫蘇飲。紫蘇熟水飲用後有消暑之妙,詩人們都紛紛讚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