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以自營資金投資為主業,立志為國內金融市場提供投資幫助。普及外匯、貴金屬等風險交易知識,提高國內交易人員素養,培養出一批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交易人才。
目前,臺灣地區金融主管部門正在逐步開放外匯保證金交易,這點中國大陸的步伐趕不上對面的寶島。
不止十年了,外匯行業裡的主角仍像小孩一樣在跌跌撞撞地學走路。擁擠不堪的市場,習慣一聲令下的監管方,投資者呢,好像還是一無所知,只是被一張更大的網網住了而已。
為什麼在這混沌的十年裡,我們幾乎毫無建樹?
去年掀起的「內轉外」風潮不過是一場表面的繁盛,行業還沒來得及成長就被這股兇猛有力的風裹挾得盲目起來。辦更多的展會、圈更多的人,分更多的蛋糕。
根基不穩,這座城最終能不能壘成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無視行業自律、規則建設、漸進發展、監管推動,中途退場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也許,脆弱的市場根本承載不了那麼多熾熱的目光。
此時,讓我們冷靜下來關心一下與我們一峽之隔的初生兒——臺灣外匯市場吧
不過,臺灣地區僅允許銀行和極少數持牌公司開設外匯保證金業務。所有不在規定之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均被定性為非法。
臺灣外匯行業資深人士 Jeff的幾個問答就可見關於臺灣外匯市場的一切,我們來看看;
1.臺灣目前有幾家券商獲得外匯保證金交易商牌照了?
Jeff:據內部消息,自去年11月起,臺灣正式授予元大期貨、群益期貨等五家期貨商牌照,正式將外匯保證金交易合規化。目前還有一家公司處於待批狀態。
2.就投資素養而言,和大陸投資者相比,臺灣投資者有什麼不同?
Jeff:大陸投資者的賭性更強,而臺灣客戶就保守很多。為什麼說保守呢?因為臺灣客戶在過去幾十年裡經歷了多次投資洗禮,心臟比較大顆,也更謹慎。就投資比例而言,臺灣投資者的人均投資額是高於大陸投資者的。
還有一點是,臺灣客戶在投資時不像大陸客戶那麼易於選擇保本性質的投資方式,對於一些有欺騙性質的投資方式,臺灣客戶已經有了基本的判斷。但在臺北市以外的地方,投資者還是比較容易被騙的。
臺灣投資者的主要投資方式集中在房地產和股票投資,外匯投資還僅僅佔了極小的一部分,個人預估有3萬人做外匯投資吧。大部分的投資人對外匯交易還是比較謹慎的,尤其是高資產的投資者會更傾向於選擇花旗銀行和滙豐銀行等安全的大銀行。
臺灣的外匯市場潛力還是很大的,高資產客戶有向海外投資轉移以避稅的需求,而且海外券商在提供點差方面比本地券商有優勢。
3.臺灣政府傾向於先讓本地外匯券商發展起來後,再考慮對外來券商敞開大門嗎?
Jeff:其實在臺灣申請外匯保證金交易牌照並不難,只是需要在臺灣金管會放10億臺幣(約2.3億人民幣),這是一個蠻高的門檻,或者說有資金實力的海外券商有意爭取的話是可以的。
4.外來券商有沒有可能也接近獲得牌照,本地券商合規化後,臺灣海外券商的生存狀態是怎樣?
Jeff:對待外來券商,臺灣本地的監管並不是很嚴,但與對待本土合規券商一樣,現行法律也未允許外來券商可以在公共媒體投放外匯保證金交易廣告,大多是通過線下活動推廣。此外,本地券商是不被允許通過IB代理商來招攬客戶的,只有公司職員而且是具備相應資質的少數員工有資格直接與客戶辦理業務。所以,本地券商的業務不好推廣。
5.除此之外,本土券商和外來券商相比還有哪些劣勢?
Jeff:一點是,本土的期貨商僅提供MT5交易平臺,而在臺灣95%的客戶是做EA智能交易的,絕大多數的EA交易者不適應不易編寫交易策略的MT5。這是一大阻礙。
一點是,本土券商對客戶進行的投資培訓方面有欠缺,一味強調「Buy Limit(限價買)」、「Sell Limit(限價賣)」等傳統甚至錯誤的交易理念。例如:總是會聽到大家在介紹外匯市場時用日均交易量5萬億等表達,這其實與交易者毫無關係,強調這些沒有意義。本土券商應該加大對投資者教育的培訓,包括針對MT5平臺使用方面的。
6.那麼臺灣的外匯交易群體是什麼年齡階段的居多?
Jeff:20多歲的年輕人不少。20-50的群體吧。
7.您覺得臺灣外匯市場以後發展的理想模樣是像日本市場還是美國或英國的市場?
Jeff:臺灣市場更像日本市場,不過,我個人認為,雖然臺灣外匯市場還是相對封閉,但他未來的發展應該更具包容性,會融合香港市場、大陸市場、日本市場等多種風格。
據我的日本朋友反映 ,日本民間是有外匯交易補習班的,很多人去上課。而日本之所以能夠形成那麼成熟的市場,在於日本從根本上做得透徹,他們很重視投資者教育。反觀大陸市場,應該加大教育培訓方面的投入力度,從最開始的時候包括使用方法、觀念等都應該予以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多年以來,臺灣地區外匯保證金市場擁有廣大的投資者,交易規模也相當龐大。這也意味著一直處於管制狀態下的臺灣地區外匯保證金業務已經進入「破冰期」。
與中國大陸一樣,臺灣地區金融衍生品呈現爆炸式增長。國際場外交易市場衍生品交易量增長迅猛。
預期等待,不如積極參與到具有波動性,且高度客制化的國際外匯市場中去,這樣方能讓客戶有更多的交易機會。
從臺灣地區的路線圖似乎可以看到未來中國大陸的開放外匯保證金市場的路徑,即從本土證券、期貨及銀行等金融公司開始,再到國內民間資本及海外交易商。
相對於歐美等發達國家,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等外匯保證金開放步伐可能會相對謹慎,尤其是中國大陸,因人民幣匯率仍處於管制狀態。
處於開放中的臺灣地區外匯行業吸引力日益上升,除了本土公司之外,海外經紀商開始湧入寶島。從這兩年來看,海外經紀商在臺灣地區的線下講座明顯增多,他們期望能夠開發這塊擁有2300多萬人口的富庶之地。
從開發模式上看,海外經紀商更多的是採取「代理模式」拓展業務,而臺灣本土公司更多的是採用「直客模式」。
1980年後,中國臺灣地區經濟發展迅速,股市等金融產品交投活躍,民眾對各種金融產品需求大增,外匯保證金開始在臺灣地區逐日興起。
由於政府管制,針對外匯保證金交易並未有一套完善的監管體系,導致很多交易經驗缺乏的家庭主婦、學生等人士在外匯交易中損失慘重。
在查詢臺灣地區相關金融司法文錄發現,這點和90年代初的中國大陸非常相似,即這些外匯保證金公司很多都是香港或澳門地區的相關人員帶入到臺灣市場,並導致很多參與者出現嚴重虧損。
90年代初,臺灣地區逐步放開民眾匯兌的美元額度,同時也制定了期貨交易法。依期貨交易法規定,非期貨商或槓桿交易商不得經營期貨交易業務。
此外,早期臺灣地區證券經紀商在其經營所在地經營期貨交易,不適用期貨交易法的規定。不過,新版修訂的證券商管理規則作出了改變,明確證券經紀商可以在其經營場所經營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業務。
隨著臺灣地區政府逐步開放銀行外匯保證金業務及奉行外匯自由化政策,很多當地地下期貨公司遊走在「期貨」和「現貨」邊緣。
然而,臺灣地區司法機關對這種非法金融交易行為仍未明確的法律條文作為依據,來追究相關罪責,僅僅依據期貨交易法來追究責任人。
有趣的是,在相關法規方面,臺灣地區與中國大陸非常相似,均未有一部或一條有關外匯保證金的法規,這也說明金融主管單位在監管上的缺位。這種情況只會導致金融交易秩序更為混亂,甚至促使非法行為層出不窮。
目前,在臺灣地區,獲得許可的銀行和證券公司可以從事外匯保證金業務。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銀行與證券公司的外匯保證金交易槓槓最大為20倍;個人開設帳戶需要年滿20歲,並填寫諸多開戶文件及提供相關證明。
以臺灣遠東國際商業銀行為例:開戶金融為1萬美元以上;交易金額最少為20萬美元,或等值的其他貨幣,每一個帳戶設有最高額度;線上詢價交易,銀行報買賣價差5個點,免收手續費;限價掛單成交主要貨幣對收3個點差,作為交易成本;保證金比例為5%。就個人投資者而言,門檻極高,這些交易條件限制了多數人交易。
在傳統外匯業務方面,臺灣地區《銀行業辦理外匯業務管理辦法》規定,本辦法所稱的外匯業務,主要是進出口外匯業務、一般匯出及匯入匯款、外匯存貸款、外幣擔保付款的保證業務、衍生性外匯商品業務及其他外匯業務。
所謂的衍生性外匯商品業務,主要指涉及外匯,而價值由資產、利率、匯率、股價、指數等或其他相關產品所衍生的交易合約所衍生的合約交易、中介、代理等業務行為。
其中,前述講的交易合約主要是保證金槓桿式合約、期貨、遠期合約、交換、期權或其他類似性質的合約交易。
二、2016-2017年度臺灣地區外匯衍生品交易量
1. 2016-2017年臺灣地區全體OBU外匯交易量
2. 2016-2017年度中國臺灣地區衍生品交易量
3. 2016-2017年度臺北外匯市場交易量
本行為持續落實外匯自由化、國際化既定政策及促進外匯業務健全發展,2017年1月份許可或開放辦理下列業務:
1. 彰化銀行申請提供客戶臨櫃辦理外幣計價黃金存摺業務。
2. 臺新銀行申請發行外幣可轉讓定期存單。
3. 荷蘭商安智銀行臺北分行辦理代理買賣外國債券業務。
4. 霸菱證券投資顧問公司辦理外幣全權委託投資外幣有價證券業務。
5. 群益證券投資信託公司辦理「在國內募集或私募外幣(含人民幣)計價之證券投資信託基金」業務。
6. 截至2017年1月底止,累計指定銀行家數為3,427家,其中臺灣地區銀行3,389家(包括總行39 家,分行3,350家),大陸商業銀行3家,外商銀行35家。
可以想像,在不遠的將來,會有更多臺灣地區本土外匯公司出現,並與海外公司一起參與到國際外匯市場當中。
同時,也需要警惕更多打著外匯旗號的「金字塔模式」騙局向市場滲透,拒絕高收益低風險的投資誘惑。這些需要更多正規的外匯經紀商或第三方服務機構向民眾進行投資者教育,普及正確的外匯投資理財知識。
感謝您關注:
Logi-market加拿大公司,位於美麗的安大略湖畔。專注於優質金融信息分享、提供精品研究報告、專業的投資諮詢和資產管理服務。
Logi-market中文品牌「邏吉」立志於做最好的外匯綜合服務商,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投資及諮詢服務。
目前發展將以公眾號為平臺推廣官方品牌,無私的分享投資交易策略和心得體會,不定期的舉辦線下交流等活動,尋求第三方聯合承辦一些交易比賽,逐步完善客戶獎勵制度,更希望得到同行人士的指導和認可,幫助我們不斷成長。
Logi-market在此誠摯地邀請各界感興趣的人士關注我們,也期待有相關經驗,樂於分享的正規平臺公司聯繫我們!
微信同號手機:15383569059
郵 箱:dos00@126.com
公眾號掃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