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銀行間的外匯交易一直都在進行的,國內目前只是沒有開放針對個人投資者的外匯保證金交易。
注意,是保證金交易,也就是帶槓桿的。目前銀行的個人外匯交易,是沒有槓桿的,基本沒什麼人投資。
至於不開放保證金交易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國的散戶不是在投資,而是賭博。本來股票沒有槓桿,就已經讓那些賭徒虧的夠多的了,外匯加上50-500倍的槓桿,對於賭徒而言,只會死得更快!
如果中國的散戶投資者,有英美等西方國家投資者那麼高的素質,什麼市場都是可以開放的。問題是中國的資本市場才開放幾十年,英美是幾百年。
中國的散戶,不是把期貨外匯當作洪水猛獸,就是作為發家致富的快速捷徑。英美國家,散戶大部分都知道其中的風險,並不會像中國的賭博氛圍那麼重。
在我國,早在1992年到1993年,外匯保證金交易就曾經風光了一把,當時國內各種金融衍生品高度活躍,保證金交易也可以稱得上是盛極一時。當時,有過一批個人和機構參與保證金交易,既有盈利,也有虧損的故事。
然而,保證金交易留下來的虧損故事遠多於盈利故事,虧損客戶超過90%(根據多年經驗,保證金交易的散戶虧損概率是99.9%以上)。因此,1994年8月,國家外管局、中國證監會等4部委聯合發出通知,將保證金交易視為違法行為。
2006年11月,交通銀行開辦「滿金寶」保證金交易;2007年2月,中國銀行的上海分行、福建分行、浙江分行、廣東分行、深圳分行等5家銀行開通了外匯保證金業務;2008年2月,民生銀行在全國範圍內開通「易富通」。
上述銀行的外匯保證金交易都是按照2004年出臺的衍生品管理辦法,將此業務按照衍生品進行申報。按照該辦法,只要具備衍生品經營資格的銀行,在從事衍生品交易時,只需報備給銀監會,10天內監管層沒有異議,就可視為默許,即可開展外匯保證金業務。
2008年6月12日,中國銀監會在其網站發布了《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開辦外匯保證金交易有關問題的通知》,正式叫停外匯保證金交易。
銀監會通知稱,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相關管理辦法發布前,不得開辦或變相開辦外匯保證金交易業務。在本通知發布前已開辦外匯保證金交易業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再向新增客戶提供此項業務,不得再向已從事此業務客戶提供新交易(客戶結清倉位交易除外)。
叫停原因是目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客戶對此業務的風險認知能力、風險承受能力和銀行自身風險控制能力仍然不足。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開放和不開放的問題:
1、開放聚焦全球財經觀察報導,財經自媒體。
說外匯,聊財經,用通俗化的語言為大家解讀宏觀經濟政策
區塊鏈、外匯、基金等財經領域的知識。
解讀宏觀局勢,
梳理金融脈絡,
透視真假騙局。
目前1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