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 劉加瑩)「今年,我們一家人可以在城裡過一個完整的團圓年了。」冉飛興奮地告訴中國商報記者。他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逢人就誇黨的政策好,是黨的政策讓他一家重新團圓了。據記者了解,貴州省銅仁市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以來,已經有29.33萬人像冉飛一樣享受到政策帶來的福利了。
「候鳥」飛回來
過去,冉飛是一名在北京打工的「北漂」,父親和弟弟也在不同城市打工,母親則留在老家種地。一家人四散在各地,每年只有過年才能聚在一起。過完春節,這一家子又像候鳥一樣,往不同的方向「飛」走了。
如今,家鄉變了樣,冉飛一家人也都回到家鄉,成為家鄉的建設者。冉飛告訴中國商報記者,他和弟弟目前在銅仁一家信息技術公司上班,是數據標註師,父親在銅仁市萬山區旺家花園安置小區當上了保安,母親在銅仁旺家微工廠的一家製衣廠上班。「我們一家人終於實現了同城上班」,這是最讓冉飛開心的事。
冉飛和弟弟在銅仁一家信息技術公司上班,從事數據標註工作。
不止是冉飛,他的鄰居們任晏妃、李雲福、錢曉琦、安景緒等人也受到易地扶貧影響,從不同的村子裡搬遷到銅仁市萬山區旺家花園安置小區。他們都有同樣的感觸:「以前想都不敢想能在城裡有房,現在不僅有房,環境還這麼好,這是以前做夢也想不到的啊」!
而他們這些人僅僅是銅仁29.33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中的一部分。隨著2019年11月20日銅仁市碧江區正光安置點搬遷入住19968人、銅仁高新區新興產業園安置點搬遷入住8578人,銅仁已經全面完成計劃易地搬遷29.33萬人。其中,跨區縣易地搬遷12.55萬,12.55萬人從深山區、石山區直接搬到銅仁主城區,數量之大、人口之多,相當於一個中等縣城規模,在全國地市中也屬罕見,創造了跨區域搬遷的「銅仁奇蹟」。
中國商報記者了解到,銅仁市地處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西部地區山高坡陡谷深,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較差,產業發展滯後,交通靠走、通訊靠吼,人民生活條件差,「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挪窮窩、斬窮根、奔富路,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的總體部署下,銅仁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中的重中之重和頭號工程,將貴州西邊五縣部分貧困人口搬遷到銅仁碧江區、萬山區、大龍開發區、銅仁高新區,為西邊五縣騰出更多發展空間,為貴州東邊四縣帶來人口紅利,實現移民群眾快步脫貧、搬出地減負前進和遷入地加速發展三方共贏。
斬斷窮根子
搬家容易,致富難,斬斷窮根子靠什麼?
在旺家花園社區易地搬遷微工廠產業園走訪時,中國商報記者似乎找到了答案。雖值隆冬時節,這裡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縫紉機、鎖邊機擺放整齊,機器發出嗒嗒的清脆聲響,工人們正在熟練地操作著,趕製訂單。看到一件件衣服從自己手裡縫製出來,工人臉上露出了堅定自信的笑容。
「以前都是到外地打工,如今能在家門口的公司上班,這是在過去想都沒想過的。」任晏妃告訴中國商報記者。
2019年初,任晏妃進城前心裡曾犯嘀咕「進城後收入從哪裡來」,但是當地政府想在了她的前頭。「我們通過政企聯動,把扶貧微工廠建在安置區,通過辦公用地補償、就業補貼、崗前培訓補貼等優惠政策,重點引進服裝、鞋業、刺繡等勞動密集型企業。」旺家花園社區黨支部書記羅煥楠說。
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李雲福在工作隊和社區居委會的幫助下,也很快在家門口的微工廠錦航服裝廠裡找到了工作。她以前在老家種地,不懂技術,政府就按每天50元標準給予培訓補貼,讓工廠以工帶訓一個月。現在,她成了產業工人,愛人在當地做零工,一家人生活基本無憂。
據羅煥楠介紹,目前已有貴州苗繡、華羽服飾、阿里大數據標註公司等七家企業入駐旺家花園社區微工廠產業園,安置了600餘名搬遷群眾就近就業,人均月收入在2600元以上。
在錦繡坊,記者看到一排排繡女們安靜地坐在繡案前低頭忙碌著,那一雙雙曾因常年辛苦勞作而變得粗壯的大手,拿起繡花針來卻也嫻熟自如。看到繡品上奼紫嫣紅、形態各異的花朵,記者十分好奇繡女們是怎麼做到完全不用畫底稿就能熟練操作的。「在當地政府安排下,我們都到錦繡刺繡坊免費學習刺繡,花色、技法已經熟記在心裡了。現在我有了技能,可以自力更生了,這種感覺特別好。」錢曉琦對記者說。
昔日在山裡手握鋤頭靠天吃飯,如今手拿繡花針描繪美好生活。
在當地政府安排下,繡女們都到錦繡刺繡坊免費學習刺繡,花色技法已經熟記於心。
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過來後,當地教育局還統一為搬遷子女安排了就近入學。錢曉琦滿懷感激地說:「我們一家五口原來就擠在一間木屋裡,村裡到鎮上要走一個多小時。現在孩子上學有了著落,離家又近,比在老家好太多啦!」
安景緒則在社區的幫助下經營著一家超市。「現在超市的營業額每天有2000多元,火爆時日營業額能超2.4萬元。」安景緒笑呵呵地說。安景緒的大兒子安東尼在隔壁開了一家理髮店,一家人每月收入逾萬元,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在銅仁,千千萬萬普通百姓因易地扶貧搬遷開啟了嶄新的生活。他們在家門口開起了農家樂、小超市、雜貨鋪、禮品店;在企業裡幹起了保安、保潔員、導遊、售票員;他們學習種植新技術,成了新型職業農民;他們利用政府提供的培訓平臺學起了刺繡、縫紉、裁剪等技術,成為工廠裡的產業工人。擺脫了背井離鄉漂遊不定的打工生活,回到家鄉照顧年邁的父母、陪伴年幼的孩童、建設美麗的家園,這些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臉上始終洋溢著幸福,眼裡充滿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