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愛上釣魚已經5年之久了,從手竿開始,魚就是不欺生手,魚就是欺熟手。頭次釣魚狂拉漁獲後我徹底掉進深坑,後面就是經常打龜。在黑坑釣著發現口袋不再支持得起這麼奢侈的釣魚方式,只能改為野釣。每年回到老家後就經常到海邊釣魚,慢慢的換了海竿,發現海釣比河釣塘釣有意思。但是海釣更加的有挑戰性,釣魚環境也不比河釣的好。
海上的天氣變化快,也許出海前一刻是風平浪靜下一秒就是狂風暴雨,海釣的影響因素比較多,第一是天氣, 時間節點,釣早和釣晚不釣中,早上和晚上的魚口相對的活躍。特別是在夏天天氣悶熱,水底含氧低魚不活躍,很少開口吃餌料。早上和晚上溫度低魚口活躍,海上釣魚時間在早上5-9點,傍晚的5-10點魚口活躍,在這個時間段比較合適。這是在溫度高的時候的釣魚時間節點。 冬天天氣冷時候釣魚時間點又有所改變,早上7-10點,下午4-9點。還要結合當天的天氣情況,看海面風在多少級,風平浪靜合適釣魚,小風小浪魚的胃口最好。下雨前不釣魚,雨中釣魚魚口最猛,雨後也合適垂釣。
說個真實事,要是有關注我的朋友都知道前段時間,我和表哥在沙船上釣魚,垂釣中途遇到暴雨,我沒有帶雨衣跑進船艙躲魚,表哥帶了雨衣堅持在暴雨中垂釣,當時釣的是金鼓魚,下雨前表哥釣到一桶,雨後我回到釣位一看表哥已經釣了2桶半,也就是在我躲魚的時候表哥釣了一桶半的魚。他把我的竿全部拿過去,一共5把竿子,表哥把竿子全部放下去,全部擺完,然後往一邊收過去,每把竿都會中魚,還有很多是雙飛。
第二是大海這麼大我們怎麼知道哪個位置有魚,要到哪裡下竿。 釣位決定今天是否能爆桶,先說下岸邊怎麼樣選釣位,要是有碼頭的可以選在碼頭,找一處就算潮水退的時候,水位都保持在3米以上的地方,水裡不是很急的,如果水太急魚遊過都不會做停留,最好是周邊有石頭還長有貝類,這樣的地方有海洋生物藻類,貝類,魚都會在這些地方尋找食物。可以港口就選排水口附近,很多海岸線都會有排水口,或是港口的。
開船出海後選在一些海上燈塔,燈塔在海上時間長周邊都長滿藻類和貝類等海洋生物。要是海面上有養殖戶放養的魚排,生蠔排,燈光排,這些地方都是非常好的釣位,特別是魚排平時養殖戶給放養的魚餵食,小部分的食物會流出到外面,這就是一個巨大的餌窩,迎來非常多的魚。不過很多魚排不給上去釣魚,我們可以在魚排的外圍釣。選釣點就是要選這個水域有豐富食物,水底能藏魚。像海面有一些抽沙船長期停靠作業,這片水域較深,退潮的時候魚都會跑這裡來,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釣點。水底要是有石頭堆,沉船也是好的釣位,不過這些地方要調好水位,要不是掛底就麻煩。這些地方要請教經常在這一片水域的老漁民。
第三海水有漲潮和退潮,魚群都會跟隨潮水走,要出海釣魚就必須知道潮水什麼時候漲退。 其實這個要看你選的釣點,像我平時在岸邊的碼頭和排水口釣魚,就會選在漲潮的時候,漲潮魚會跟著潮水上來,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漲潮的時候岸邊的水位才能到一定的深度,才有一些上規格的魚。不是說水淺的時候沒有魚,只是水淺沒有大魚,都是一些小的雜魚。就像黃臘魚我們釣的時候一般會選水位在3米以上,這樣才有巴掌大的魚獲。
但是出到一些淺海的抽沙坑,釣的就是在開始退潮和開始漲潮時候,潮水會把魚趕到水坑中,魚平時也是要找地方停下來的,不可能一直在遊動。海底有坑就形成一個U型地底,下面的水流比較穩,魚都喜歡停留,特別是一些大魚。喜歡海釣的朋友可以下載一個海洋天氣的小程序,這樣就能清楚地看到什麼漲潮,什麼時候退潮。
第四就是餌料,在餌料方面我都是用海魚通餌蝦,蝦可以釣萬物,不過對一些魚來說是吃,只是中魚率不是很高。就像肉給貓也吃,但是貓的最愛是魚。釣臘魚(鯛魚)就有很多的餌料都可以釣,蝦餌,紅蟲,粉料,我覺得最好的是閘蟲(我們這邊的叫法)。鯛魚一般都不會成群,釣鯛魚好打窩。鱸魚,石斑魚用活蝦效果最好。
本人開始海釣也沒多長時間,以上說的這些就只是我在淺海和岸邊釣魚得到的一些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有幫助,釣魚們要是還有更好的方法,也給我分享,畢竟我是釣魚界的菜鳥,希望不斷的學習,爭取天天爆桶。
釣友你出海釣魚是使用什麼打法?路亞,到底靠手感,還是把浮遊機看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