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情懷美食大熱 一起窺探舌尖2精髓(全文)

2020-12-23 網易旅遊

2012年,一部名叫《舌尖上的中國》的紀錄片大熱,成為年度話題。這「誘發」了一場全民美食熱潮,片中的人文情懷就最被人津津樂道。2013年年末,這部紀錄片繼續「前行」,為國人展示更多的美食情懷,下面不如和中奢網一同窺探舌尖2的精髓,提前探究那些美食。

美食大熱 一起窺探舌尖2精髓" src="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img1.cache.netease.com%2Fcatchpic%2FF%2FF9%2FF9C618676935CCC975568E719C3F328C.jpg&thumbnail=66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width="500" height="320" />

《舌尖上的中國》作為一部探討中國人與食物之間關係的美食紀錄片,以食物為窗口,讀懂中國——通過美食,使人們可以有滋有味地認知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也是有七集,分別是第一集,《時節》,中國人對自然的依賴與敬畏;第二集,《腳步》,汗水中的苦辣酸甜;第三集,《心傳》,即將消失的美味;第四集,《家常》,家中的甜酸苦辣;第五集,《秘境》,隱秘美食;第六集,《相逢》,食物與人的每次攜手;第七集,《三餐》,中國人的一粥一飯。

雖然現在此片仍未正式開播,不過根據已經公開的三條片花和總導演陳曉卿的「暗示」,大家仍能先睹為快,一窺舌尖上的美食。

中國傳統泡菜、遼寧盤錦蒲筍、臺灣東海岸旗魚等美食的故事在「舌尖2」中都會展開講述。而在已經公布的第一條片花中,「貢格爾河上的華子魚」讓人驚豔。

延伸閱讀:漂洋過海品嘗世界八大節日美食

  中國傳統泡菜

胭脂蘿蔔

中國傳統泡菜以四川等川蜀之地最為著名,也歷史悠久。四川泡菜「無所不泡」,肉食、果蔬都能成為原料,因此品種豐富,味道也多種多樣。泡菜不擇品種原料的貴賤,如蘿蔔纓、白菜幫、青菜莖等,甚至不少蔬菜的嫩皮了可物盡其用,這也是四川泡菜歷久不衰,流傳廣泛的原因之一。

四川泡菜隨著巴蜀飲食文化揚名,經過歷代烹調大師、飲食行家以及千家戶的家庭主婦們探索提高,愈顯風味獨特。四川泡菜以新繁泡菜富有盛名外,川東地區的涪陵泡菜最有特色。

涪陵地區的「胭脂蘿蔔」最為有名。顧名思義,「胭脂蘿蔔」是整個蘿蔔連心都是紅的,泡進壇裡,所有的泡菜都染上紅色,特別是四川特有的新鮮「子姜」(較老薑少辛辣,肉質脆嫩),泡好後,取出用手撕開盛在碟子裡,色澤鮮豔,甚為誘人,催人口誕。

遼寧盤錦蒲筍

遼寧蒲筍

蒲筍,又名蒲菜為香蒲科植物香蒲嫩的假莖。蒲菜不僅是美味佳蔬,而且是食療良藥。其味甘性涼,能清熱利血、涼血。烹製蒲萊最宜扒、燒、燴,也可用炒、熬。氽、煮等法。炒蒲萊應旺火速成,保持脆嫩;做湯則應湯沸後再放蒲萊。它既可單獨成菜如奶湯蒲菜、清湯蒲菜,又可與其他原料合烹,如雞粥蒲菜、升澤蒲菜等。而蒲菜吃法很多,或炒或燒或燴,都很相宜,總以清淡為好,吃的是它本身的清香味,不宜放醬油。

  臺灣東海岸旗魚

旗魚又稱為馬林魚,是多種海中大型掠食性魚類的總稱。每一年的11月,是臺灣東海岸海域的旗魚盛產的季節。新鮮的旗魚被捕撈上岸後,會吃的臺灣人民就會把旗魚製作成厚度適中的生魚片。魚片的味道鮮美、有彈性,而且不油膩,因此廣受人們的喜愛。

在臺東,常見的旗魚就有好幾種,例如劍旗魚,臺東俗稱旗魚舅,大陸人稱之為「劍魚」,就是英文常見的Swordfish。這種劍旗魚,每年4到6月的漁獲最高,也是我們外銷歐美和日本的主力旗魚,有不少也內銷國內市場,煎成魚排非常美味。

另還有白肉旗魚、紅肉旗魚,最適合做生魚片,白肉旗魚也是外銷日本的主力魚種,日本人很愛牠甜腴的風味,紅肉旗魚則主要進入內銷市場,很多海產店都吃得到。還有一種雨傘旗魚,不但可做生魚片,還可幹煎或煮湯。黑皮旗魚也很常見,不但常用來做生魚片、幹煎、煮湯,最特別的是用來做旗魚鬆,會有一種天然的芳香甘甜。

當然,除了生魚片、幹煎和煮湯之外,旗魚料理其實千變萬化。

旗魚魚鬆

臺東成功鎮的餐廳推出旗魚大餐,有各式各樣的旗魚料理。比方說,用旗魚肉、吉利丁、西紅柿做成的旗魚凍,酸甜中帶著魚鮮,非常爽口。

還有一道焰炙魚肚,用大小適中的魚肚,放進已加熱到180度的烤箱中,烤上8分鐘,帶著焦香的鮮味撲鼻而來,旗魚的油脂混著魚肉,入口即化,真是人間美味。

當然,到臺東參觀旗魚祭,不能忘記「伴手禮」,旗魚魚丸、旗魚鬆,鮮香爽口,不腥不膩。吃不到新鮮旗魚的時候,我最愛旗魚鬆拌白飯,配上魚丸湯加點青菜,就是幸福的一餐啊!

  貢格爾河上的華子魚

雅羅魚生魚片

央視公布的片花「貢格爾河上的華子魚」,就是一集以魚為主題的故事。裡面介紹的「貢格爾河上的華子魚」學名為雅羅魚,是一種跟著時節變化逆流而上產卵的洄遊型魚類。

內蒙古的瓦氏雅羅(華子)魚的體型較小,由於它們需要跟隨時節的變化逆著水流產卵,因此其肉質較為結實,脂肪含量較低。

雅羅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魚肉中蛋氨酸和賴氨酸等人體必需胺基酸含量比一般魚類分別高出29%和34%,還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腦黃金)和維生素A。現代研究證明,雅羅魚體內含有一種多醣粘蛋白質的物質,有促進細胞發育和提高機體免疫力的功能,對代謝性疾病和身體虛弱的有較好療效。

本文來源:中奢網-旅遊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石林 原汁原味的情懷(全文)
    不知從何時起,「吃」好似少了一份細細品味的情懷。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的火爆,這種情懷好似在慢慢的回歸併升溫。片中清雅綿長的旁白,讓人在吃的同時,回味更多的是食材背後的文化以及人在獲取食材的過程中發生的那些感人的故事。
  • 《舌尖3》徹底變味,不僅賣鐵鍋賣情懷,美食節目竟賣起了口紅
    如果說第一季的《舌尖》是還原最真實的中國美食,第二季講述的是美食間的人文情懷,那麼第三季的《舌尖上的中國》只是把第二季中的人文情懷再度放大,放大之後的結果卻只會讓觀眾覺得錯漏百出、矯揉造作。美食紀錄片淪為微商陣地從第一期開始,《舌尖3》就充斥著滿滿的商業氣息:章丘鐵鍋、淮陽菜刀、銀杏砧板……和第一季、第二季對於店鋪商家做了隱藏避嫌處理不同,第三季直接把潛在的網紅商家都介紹得十分詳細,包括招牌地址、家庭成員、生產廠家等等,甚至還做到一條龍服務,在某寶上搜索都能看到《舌尖
  • 主題化美食廣場設計案例蘊含人文情懷
    專業的美食廣場設計最主要的就是要為美食城項目帶來時尚、獨特室內外設計的同時,能夠賦予美食城更多當地文化元素、人文情懷,讓美食廣場設計主題化、個性化。今天,天霸設計就為大家盤點國內幾個主題化美食廣場設計案例,看看這些美食廣場設計方案背後的故事。
  • 「舌尖上的河北高速」:服務區美食彰顯服務情懷
    原標題:「舌尖上的河北高速」:服務區美食彰顯服務情懷 青縣服務區的毛氏紅燒肉。 周紅格 攝香河服務區的香河肉餅。周紅格 攝  長城網6月19日訊(周紅格 記者 張欣 通訊員 鄭曉飛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創造的收視奇蹟,讓人們重新思考了人與食物的關係。在河北省高管局所轄服務區,「食」成為廣大司乘停留的主要目的,也是服務區職工最重要的工作內容。如何把食物做好、做精、做細,讓司乘享受到美食之外的超值服務,成為一線管理者和職工思索的主要問題。
  • 用文化和情懷傳承湘菜精髓 湘菜根再開新店
    景中有菜,菜中有景,用文化和情懷傳承湘菜精髓,讓湖南民俗成為最流行的一種時尚。「呷遍湖南菜,還是湘菜根。」走在湖南民俗餐廳的發展前沿,老牌坊·湘菜根歷經四代傳承與積累,推陳出新,精緻出品,已然在長沙餐飲界佔據了一席之地,逐漸發展成為五一商圈美食地圖不可缺少的一角。正式開業之際,店內邀請湘菜大師張小春到店指導,只為嚴控出品,不辜負顧客舌尖上的期待與滿足。
  • 舌尖上的上海,米其林尋味之旅,餐桌上領悟粵菜精髓
    吃遍上海,米其林尋味之旅,在餐桌上領悟粵菜精髓本次樂玩君獲邀乘坐南航專機體驗銀聯62節,我們來到魔都 上海 ,開啟米其林尋味之旅!上海米其林尋味之旅榮登《舌尖上的 中國 2》和米其林星級餐廳的「惠食佳」自然是我們這趟米其林 上海 尋味之旅的不二之選!
  • 《舌尖2》被指"狗血" 股民掀"舌尖體"造句大賽
    《舌尖2》被指情節「狗血」成「故事會」 股民推「舌尖上的股市」造句大賽自嘲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自播出以來備受關注。但與此同時,這部曾風靡全國的品牌佳作,也因內容淡化美食、側重人物故事令一些觀眾感到失望。
  • 客家釀豆腐,享受的不只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一種情懷
    先看它的食材,水嫩爽滑的豆腐加上鮮美厚重的肉餡,一素一葷的搭配,可以說是非常完美了,再煎一會,外表被煎至金黃,口感稍稍有點酥脆,但豆腐的裡面還是很嫩滑的,最後的煮製,讓肉糜的鮮香充分釋放到湯汁裡,然後豆腐又飽滿地吸收了湯汁,鮮嫩的豆腐與肉的鮮美相互交融,咬上一口,豆腐嫩得一下子滑入舌尖,而且就是在不經意間的,然後帶著湯汁的鮮香在口中綻放,堪稱舌尖上的享受了。
  • 舌尖上的情懷
    舌尖上的情懷文/王文麗 「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是一個永不落幕的話題在家鄉眾多美食中,最具特色的是扶風臊子麵。它以「薄、勁、光、煎、稀、汪、酸、辣、香」九大特點而俗稱扶風「一口香」。 「千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是三秦飲食文化的地域特色。
  • 舌尖上的北歐,探索北歐美食精髓
    北歐餐廳用了大半年的時間籌備一頓北歐「味道遊」,挑選了來自挪威、丹麥、芬蘭、冰島、瑞典等多國的特色食材,創作出十多道美食,只要食客登上「美食快車」,在約2.5小時的旅程上,便可用舌尖探索北歐美食精髓。孕育自無汙染海洋的挪威海鮮、富現代美學的丹麥開放式三文治、來自芬蘭森林的優質野生食材、著重烹調手法簡單自然的冰島美食、散播快樂種子的瑞典派對食物,以及代表聖誕老人故鄉Lapland的甜點。為了一絲不苟地展現當地的時尚生活品味,餐廳特別邀請芬蘭殿堂級品牌合作,透過精美的餐具,讓食客大開眼界。
  • 山東日照:美食專題片《嵐山味道》出爐,講述「舌尖」背後的人文故事
    記者從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委宣傳部獲悉,這是嵐山電視頻道推出的一檔電視專題欄目,該欄目依託本地獨特的漁民飲食文化,多姿多彩的風俗習慣,運用現代化的拍攝手段,全方位展現美食製作的精湛廚藝和繁雜工序。旨在通過美食專題片,發掘嵐山美食背後的人文故事,以「小成本、大情懷」為追求,記錄人和食材的關係以及本地獨有的耕種養殖方式、製作工藝,用唯美的畫面,獨特的紀實視聽語言,展現嵐山濃厚的歷史人文,講述「嵐山味道」背後的人文故事。
  • 比《舌尖3》好看,這兩部美食紀錄片是你最好的下飯菜
    我們看美食節目,一方面是對於鏡頭裡呈現出的美食垂涎,另一方面,我們也想通過這些美食背後的故事,感受到人間溫暖,勾起自己的生活與回憶。可是《舌尖3》,把更多的功力用在了烹飪炫技,對器具的描繪遠超過了灶臺上的煙火氣,就連那些普通的家常故事,也被強加上華麗的辭藻包裝,反而變了味道。
  • 舌尖美食在家鄉:QQ瀏覽器家鄉美食大比拼正在進行中
    春節期間,曬家鄉的特色美食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尤其近日《舌尖上的中國3》火熱開播,美食話題再次成為熱門話題,觀眾對於美食的執著和熱情越來越高漲。QQ瀏覽器亦在話題圈發起了「舌尖美食在家鄉」的討論活動,引發諸多9095後為自己家鄉美食代言。
  • 《舌尖上的中國3》國內評分4.1,完美糟蹋中國美食之作
    舌尖上的中國3有多爛,觀眾有多不喜歡它?國內評分4.1,就爛到這程度。而第三部可以完美杜絕你的食慾,如果你想減肥,一定要看舌尖上的中國三。這次舌尖上的中國3完美的做到了,能不拍美食絕對不拍美食。拍美食做啥,拍美食多費力啊,直接幾個鏡頭擺擺,然後莫名其妙就完成了,菜名一放,完美無缺。
  • 七家灣鍋貼露臉《舌尖2》 老字號清真店都很歡騰
    日前,媒體曝光七家灣牛肉鍋貼作為唯一入選的美食,即將在下周五的《舌尖上的中國2》第二集《心傳》中亮相。南京幾家老字號清真館,這幾天家家爆滿,全都是跟風來吃牛肉鍋貼的吃貨們。隨著《舌尖2》的即將開播,各地上了《舌尖2》的美食們,也像春天的小草般,在各大媒體的版面上「欣欣向榮」起來。
  • 「人文雅舍」中的「公能」情懷
    【宿舍裡的文明】  「人文雅舍」中的「公能」情懷  ——南開大學學生宿舍文化建設紀實  開欄的話  對各類學校而言,宿舍是學生在校學習、生活、交流的場所,也是學生基礎文明教育、行為習慣養成  一直以來,南開大學十分注重學生宿舍的科學管理與文化建設,圍繞「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不斷探索以構築「人文雅舍」為重要組成部分的「養成性」教育,一代又一代南開學子從中汲取養分,健康成長。  宿舍管理張弛有度  當年,「南開校父」嚴範孫親自為南開學生立下「面必淨,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40字「容止格言」。
  • 舌尖上的金山老街 道不盡的美食情懷
    老街不老,美食飄香。自梅江區金山圩日首場活動啟動以來,人文底蘊深厚、美食文化豐富的歷史文化街區成了市民「夜生活」的打卡地之一,舌尖上的金山老街,蘊含著道不盡的美食情懷。 「美食暢享、盡在金山!」在昨日舉行的金山圩日第二場活動中,梅州日報社招募的「美食試吃團」在文化公園廣場集合出發,分為3組前往老街開啟美食試吃之旅,到金山牛雜、尚記食品、榮記湯圓、仲元羅記煲仔飯、呂伯超香粽專賣店(老肆粽店)、非常小食、油羅後廠、海石花、塗記華妹肉丸、洪屋雪花冰室等地「打卡」金山十大美食。在此過程中,11名來自各地的美食愛好者用心寫下試吃點評,並通過微信「朋友圈」傳遞出去,踴躍為老街美食「代言」。
  • 人文交流從「胃」開始 「舌尖上的中東歐」等你來吃
    浙江在線記者 南希 攝浙江在線寧波6月1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南希 何暢 朱驊超)6月9日下午,作為首屆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暨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唯一的人文交流活動——「舌尖上的相遇-中東歐美食與『詩畫浙江·百縣千碗』人文交流活動」在老外灘正式開幕。
  • 舌尖穿「粵」、五味聚「泉」,中華美食群英榜粵閩雙榜齊發
    千百年間,嶺南人挑剔的舌尖,在對本味的尊重和恪守、對創新的嘗試和包容中不斷傳承。 探尋中華正宗美食,復興華夏飲食文化。5月28日,由瀘州老窖特曲、中國烹飪協會聯合主辦的「濃香正宗·中國味道」中華美食群英榜在廣州和泉州同時啟動,閩粵一榜雙站齊發。這是繼中華美食群英榜成都、鄭州全國雙站首發之後,瀘州老窖特曲再次對話中華地道美食。
  • 味道人生,用一勺金浩茶油撬動舌尖情懷
    借用一句網絡流行語就是:「哥吃的不是餛飩,是情懷!」如此,有誰還會在意餛飩的調料配比呢?而這種飲食情懷,同樣也潛藏在每個人的舌尖心上,只是等待一個契機去撬動。尤其是當一種食材在烹調時還採用了某種特別的「料」,則更容易被人感知。不信,你可以回憶一下,加了茶油的鴨湯、放了香菜碎的魚湯、添了花椒粒的炸肉……是不是能令你想起兒時的媽媽味、外婆菜、放學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