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的寶島,我可愛的家鄉!
———美麗西沙令國人心馳神往
西沙石島標誌石碑。 本報記者王軍攝
在那雲飛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閃耀著光芒。綠樹銀灘風光如畫,遼闊的海域無盡的寶藏……
從1970年代起,伴隨著電影《南海風雲》的放映,這首描寫祖國寶島西沙的歌曲就傳唱大江南北,讓人們對南海上那個美麗的海島充滿著無限的嚮往:西沙,祖國的寶島,我可愛的家鄉!
翻開中國地圖,在南中國海那片蔚藍大海的深處,有紅色珊瑚礁和藍色海水圖標標註的地方,有如珍珠般散落的座座小島就組成了西沙群島,這是我國南海諸島四大群島之一,位於海南島東南方。
由於終年雨量充沛,島嶼附近海域的水溫變化小,優越的自然條件形成了西沙群島奇特的景觀,熱帶植物叢生,四季繁茂。如果從空中俯瞰,美麗的西沙群島就如朵朵睡蓮,漂浮在綠波萬頃的南中國海上。
西沙,祖國的寶島,可愛的家鄉!這個南中國海上的美麗海島,現在仍然作為國防前沿尚未對國人開放,在國人心目中,西沙依然只是心目中最美麗的寶島,也是海天外的秘境。
神秘的西沙
西沙群島,歷史上也叫千裡長沙。位於南海中北部,由34個島礁組成,海域總面積為3.17萬平方公裡。西沙群島主要由海軍部隊駐守,西沙衛士就駐守在永興、中建、珊瑚、琛航等7個島礁上。
西沙群島是中國大陸到東南亞和印度洋海上航線的必經之路。千百年來,無數滿載著陶瓷、絲綢、香料、胡椒等貨物的商船經此駛過,這一航線又被冠以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和香藥之路的美稱。
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達到空前繁榮,南海航線更為興旺發達。當時主要從廣州、泉州、寧波和揚州等地出發,途經西沙群島、南沙群島,經過南海,到達波斯灣、紅海,遠至西亞、北非、地中海沿岸的歐洲國家。
在這條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上,由於天氣和海況複雜,古代很多商船經過此地常被海浪捲入海底,這些商船裝載的陶瓷、黃金、絲綢等珍稀物品也因此沉睡在南海中,這使南海更加神秘,令人嚮往。
從1970年代起,我國考古工作者開始在西沙群島進行文物調查,一批重要的歷史文物資料浮出海面。僅上世紀的四次考古活動,就在西沙群島部分島礁發現種類繁多的文物,包括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石器、錢幣、象牙、石礁等品種,數量驚人,僅陶瓷器就達到六七千件,錢幣多達13萬枚左右。這為自古以來興旺發達的「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證。
現在,海上的船隻無論是東亞地區通往印度洋和非洲、歐洲、大洋洲,還是東南亞地區通往太平洋,還是必須要經過南中國海。南中國海依然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重要通道,是最重要的國際商業通道之一,素有「世界第三黃金水道」之譽。
在西沙群島中,永興島是面積最大的一個島嶼,面積為2.13平方公裡,也是南海諸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就像一艘永不沉沒的「航母」,默默地停靠在南中國海上,捍衛著祖國浩瀚無垠的藍色國土。鳥瞰美麗的永興島,如一面小旗在風中飄揚。島雖小,但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由於島上缺少淡水和蔬菜,每半個月會有一趟補給船從文昌清瀾港開往永興島。乘坐補給船是大多數人上島的主要方式,但由於西沙目前尚不對外開放,所以補給船的船票是不出售的,需要上島的人拿著介紹信才能換得一張船票。這讓西沙變得更加神秘而令人嚮往。
美麗的西沙
從文昌清瀾港到永興港距離180多海裡,補給船需要在海上航行15小時才能到達,而普通漁船則需要22小時甚至更長時間。
初次赴西沙的人,這十幾小時的海上航程並不輕鬆甚至是艱辛的。只有上了永興島後,已經在海上吐得天暈地暗的人們才會感到一路辛苦都是非常值得的。
由於西沙群島地處北回歸線以南,雨量充沛,島嶼附近海域的水溫年變化小。這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形成了西沙群島奇特的景觀。登上西沙群島的第一大島永興島,就如走進了一座熱帶植物園。那裡熱帶植物叢生,四季繁茂。環島沙堤以內的地區生長著以白避霜花組成的喬木林,越靠島的中心地帶植株越高,越靠近海岸,植株越矮。在島的外圍沙堤上,生長的是海岸桐和草海桐等熱帶喬木和灌木。
海岸桐主要分布在環島50米-100米寬的沙堤上,好像沿島的防風林一樣。它的材質較好,分枝多而低矮,抗風力強。草海桐是珊瑚島上熱帶常綠灌木,分布廣,面積大,除了潮水可以淹沒的地域外,島嶼其他地方都有生長。除了天然林,島上還有歷代我國軍民種植的椰子樹等,有些地方已經形成小片椰子林。
西沙群島海水清澈幽藍,海水由近及遠呈現出不同的色彩,組成了一個藍色的夢幻世界。看過西沙的海,再難對其他地方的海水發出讚嘆,只能生出「西沙歸來不看海」的驕傲或是遺憾。清澈湛藍的海水裡,在礁石和各色珊瑚礁的旁邊,一群群熱帶魚來回遊動。這裡除了種類豐富的熱帶魚外,還有海參、海膽、海鰻等生物。在這裡不需要藉助任何潛水用具,只要跳入水中,就可與魚兒共舞,周圍環繞著的是一個美麗的海底世界。
西沙的沙灘白得特別,其中尤以永興島為最。而且特別亮,閃閃地發著光。永興島四周有長達100多米的珊瑚礁灘,退潮的時候,也是島上的漁民收穫時,可以捉到各種各樣漂亮的海螺。而上島的客人往往喜歡把這些漂亮的海螺拿來製作標本,記錄下西沙的美麗。
除了豐富的自然資源,西沙還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
海軍收復西沙紀念碑。二戰期間,日本於1939年3月20日佔領西沙群島。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中國政府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精神,於1946年9月決定由海軍協助廣東省政府收復南海諸島,並派軍隊駐守。為紀念海軍收復西沙群島,1948年,在島上建起「海軍收復西沙群島紀念碑」,成為西沙群島一座歷史見證碑。
西沙將軍林。起種於1982年元月,此後,每位來西沙看望駐島官兵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共和國將軍以及相關部門領導,都會在西沙部隊營區種下椰子樹以做紀念。天長地久,就形成了今天的「將軍林」。如今,舉目四望,「將軍林」已是枝繁葉茂,像一顆璀璨明珠鑲嵌在西沙寶島上。
西沙海洋博物館。博物館內展出了頗具南海特色的熱帶海洋生物,如法螺、唐冠螺、硨磲、珠母貝、蠑螺、寶貝、豎琴螺、棘螺、海參、海膽等。從博物館可以了解到,南海豐富的珊瑚資源和珊瑚礁魚類資源,珊瑚礁生物中除了魚類、貝類、海參類、藻類資源十分豐富外,熱帶海洋的海底珊瑚礁景觀,色彩斑斕,五光十色,把熱帶海洋點綴得分外妖嬈,引人入勝。
神奇的西沙
南中國海是一個巨大的聚寶盆。科學工作者曾有一個形象的說法:礁石吞食「金葉」(海藻),經打撈是黃金;海沙埋住古船,挖出來是金錢山;海水裡冒氣泡,勘探後是石油;碳酸鹽巖是可燃冰,可以代替石油。
這裡是中國最大的熱帶魚場,魚類和各種海產十分豐富,有珊瑚魚類和大洋性魚類400餘種,是捕撈金槍魚、馬鮫魚、紅魚、鰹魚、飛魚、鯊魚、石斑魚的重要漁場。海產品主要有海龜、海參、珍珠、貝類、鮑魚、漁藻等幾十種。有世界最著名的珍珠———南珠、寶貝、麒麟等十幾種。尤其盛產海參,名貴的梅花參長達1米,被譽為「海參之王」。
這裡是鳥的天堂。西沙群島上棲息著鳥類40多種,常見的有鰹鳥、烏燕鷗、黑枕燕鷗、大鳳頭燕鷗和暗緣鄉眼等。在整個樹林的上層及其上空,海鳥成千上萬終日盤旋飛翔,自成奇觀,被稱為「鳥的天堂」。其中,有一種鰹鳥會在大海中給漁船導航,白天漁民根據鰹鳥集結和尋食方向,駕船揚帆前去撒網捕魚,傍晚跟隨它們飛回的路線,把漁船從茫茫大海駛往附近的海島停泊,漁民們稱鰹鳥為「導航鳥」。
這裡有神奇的海底生物。在西沙群島嵩燾灘,潛下到三四十米的水中,就可以看見黃褐色的粉沙質粘土的海底,有很多如羊屎般大小的疙瘩,不規則地鋪在海底。它們不同於一般的海石,呈黑褐色,不光滑,比一般的海石要重許多,有些還有暗淡質光澤,是石又像鐵,這就是嵩燾灘的著名特產———公螺。據說,這種海洋生物對當今人們富貴病高血脂、高血壓以及糖尿病等一些疾病具有神奇的治療功效,所以西沙當地漁民將這一海底「羊屎」稱為「金疙瘩」。
這裡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蘊藏量達20億-40億噸。外國專家鑑定後稱為「第二中東」。1998年,中國政府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要求,在南沙永署礁建立了第一個海洋觀測站。
這裡有世界上最大的可燃冰噴溢巖區。經我國科學家探索發現,在南海深海槽處,有世界上最大的可以替代石油等燃料的可燃冰噴溢巖區。中德科學家首次聯合對南海北部可燃冰的海上調查發現,南海北部可燃冰噴溢形成的巨型碳酸鹽巖,面積達340萬平方公裡,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生碳酸鹽巖區。
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物產豐富,舉不勝舉,擁有神奇神秘的海洋生物、海洋動物、鳥類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可愛的家園
西沙等南海諸島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東漢的揚孚在《異物志》中把南海的暗沙、暗礁稱為「磁石」;唐宋時期,我國許多歷史、地理著作中把西沙命名為「九乳螺洲」;明清兩代地方政府編纂的地方志中稱西沙群島是「千裡長沙」,南沙群島是「萬裡石塘」。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文字中就有南海諸島出產海龜和玳瑁的記載。1000多年以前,也有中國漁民在西沙居住並進行海上作業的記述。明清兩朝的時候,漁民們除在西沙海域捕撈海產品外,還在一些島上蓋屋、鑿井、植樹、養牛及生活。至今你在永興島等許多島嶼上還能看見不少房屋、水井、椰子樹、孤魂廟和墳墓等。
而中國歷代政府一直對包括西沙群島的南海諸島進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早在北宋時期,朝廷已開始把西沙群島置於自己管轄範圍之內,還有古代最有名的元代天文地理學家郭守敬,曾被元朝的元世祖委派到南海進行天文測量;清朝朝廷曾派遣海軍官兵100餘人前往西沙群島逐島查勘,命名刻碑,重申主權。
抗戰結束後,國民黨政府派海軍到西沙,從日本人手中接受了被佔的領土。1959年,人民海軍官兵正式進駐西沙永興島,成立「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直接對西、南、中沙群島及其海域進行管理。1974年,中國海軍又從越南當局手中一舉收復了珊瑚、甘泉、金銀三島,使整個西沙群島全部回歸祖國。
在保衛西沙、建設西沙中,西沙軍民不斷創造和豐富了「愛國愛島,無私奉獻,艱苦創業,樂在天涯」的西沙精神,用自己的雙手把一座座荒蕪的珊瑚島礁,建設成為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南海綠洲。守島戰士是西沙海洋資源的保護者,也是建島愛鳥的模範。東島、中建島,每年都有幾萬隻海鳥在島上安家,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海產區域。
「在那雲飛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閃耀著光芒。綠樹銀灘風光如畫,遼闊的海域無盡的寶藏……」這首傳唱數十年的歌曲,唱出了人們對美麗而神奇的西沙的無限嚮往和熱愛。隨著西沙的進一步開發開放,隨著海、陸、空交通的不斷發展,人們遊覽西沙美麗風光的願望或許可以在不久的將來得以實現。本報記者楊春虹
千裡長沙
西沙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據《舊唐書》記載,從唐朝起,中國政府開始正式管理海南島以南海域。古代這裡被稱為「千裡長沙」,是南海航線的必經之路。早在隋代,中國已經派使節經南海到今天的馬來西亞,唐代高僧義淨亦由此到達印度。古代那些滿載著陶瓷、絲綢、香料的商船在此駛過,這裡又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西沙群島,是中國南海四大群島之一,由永樂群島和宣德群島組成。主要島嶼有永興島、東島、中建島等。這片大大小小的珊瑚島嶼群漂浮在3萬多平方公裡的海域上,美麗而純淨。
西沙海產十分豐富,珍貴品種較多,每年吸引大批各地漁民來此捕撈作業。(南海網-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