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魚鴨共生養殖模式

2020-12-17 菜姐夫

鴨場養魚的好處,除了增加收入外,還能改善水質,相信很多南方散養戶都在魚塘中投放魚苗,至於哪種魚適合投放,下面我先來講個例子。

我之前認識一個廣西的鴨友,他就是在魚塘裡投放了塘鯴魚苗,也就是中國的本土鯰魚。

中國本土塘鯴

按理來說,這種本土魚類適應能力很強,在富營養的水中也能很好適應和繁衍。 然而,投放魚苗後養的第二批青頭鴨就出了問題,開始的時候魚塘冒頭的魚見少了,他想著應該是被鴨子吃了,事實也是如此,時常能看到鴨子捉食這些小魚,本來也不心疼那幾條魚,畢竟自己主要是養鴨為主。

可是,到賣鴨的時候傻眼了,本來進的一千五百多隻鴨苗,自己也數過,養殖過程中死掉淘汰掉的也不過幾十隻而已。到賣的那天跟收購商說自己大概一千四百多的鴨,結果抓完才一千一左右,還有三百隻鴨上哪去了?

起初他還以為是有野獸偷吃了,或者有人偷的,可是幾個監控裡根本沒發現過,他決定找出罪魁禍首。

就在賣完鴨子放水清塘的時候,找到原因了。原來在他進的魚苗中摻入了幾十隻埃及鯰魚的魚苗,短短十個月時間就已經長到六七斤,塘底還篩出很多鴨的骨頭。

埃及魚(塘角魚)

這種魚的主食就是肉,平時捕食其他魚類,甚至同類相食,一旦長到足夠大,就能一口吞掉一隻雛鴨。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適合投放的魚苗品種:

首先就是上面所說的本土塘鯴,最多長到六七兩,對鴨子夠不成威脅。這種魚適應能力非常強,在充滿鴨糞的水塘中依然能生存繁衍,而且是雜食性的,平時都是吃鴨子排出的糞便以及雜魚或比自己小的同類,它也吃藍藻。這種魚經濟價值高,批發能賣到七八塊錢一斤,零售都在十塊以上。而且繁殖能力很強,半年就達到性成熟。

其次,就是鰱魚鱅魚,這兩種魚類雖然肉質差,經濟效益不高,但是它們都喜歡吃其它動物的糞便,是最好的清潔工。但是這兩種魚適應能力不如本土塘鯴,所以投放密度很重要,要根據水質來決定投放密度。

鰱魚(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鱅魚(胖頭魚,圖片來自百草錄)

最後是鯪魚,這種魚是雜食性魚類,肉味鮮美,適應力強,富營養化的水質也可以放養,雖然產能不高,但是很穩定,同一批的個體都很均勻。

鯪魚(圖片來自互動百科)

個人建議:以上四種魚類都要投放,比例是:鯰魚30%、鱅魚40%、鰱魚20%、鯪魚10%

以上四種魚都可以在富營養的池塘中投放,還有草魚也可以,但是相對以上幾種適應能力相對差一些,對魚塘深度也有較高要求,如果水深達不到一米二以上不建議養草魚,因為天氣一熱,水底一翻塘,草魚就會大面積死亡,造成水塘二次汙染。

下期說說鴨場池塘問題。

相關焦點

  • 魚菜共生:—個頗具推廣價值的養殖模式
    其次是生態養殖,即在大、中型天然水域中投放苗種或者亞成體,如山塘、水庫、湖泊等大水域養魚和大面積的淺海灘涂養殖蝦蟹、貝藻類,例如大水面增養殖和魚塭養殖等。再次是綜合種養,例如在稻田、藕塘、菱池、茭白田裡放養蝦、蟹、鱔、鰍、鱉等水產養殖動物,或者一造種植,一造養殖,實施輪作;魚菜共生,即在水面上種植蔬菜,水體中養魚。其中魚菜共生在該類型模式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力可見一斑,是一個值得大力推廣的模式。
  • 隴南武都區探索「魚菜、魚稻共生」模式
    武都探索「魚菜、魚稻共生」模式  每日甘肅網7月18日訊 近年來,武都區探索把養魚和種菜相結合、養魚與種稻相結合,不施肥,不打藥,既形成良好的生態鏈,又提高了綜合效益,這種「魚菜共生、魚稻共生」的養殖模式在該區龍江源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強軍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示範
  • 魚菜共生模式還需要在商業模式探索
    你可能聽到魚稻共生、鴨稻共生,但你聽過說過魚菜共生嗎?下面,我們梳理10個具有代表的魚菜共生案例故事,希望給農業朋友帶來創業和經營啟迪。當然,也希望大家透過這10個案例故事,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商業模式。
  • 海南澄邁永發鎮魚鴨混養帶頭人詳解養殖模式
    記者 楊振東 記者 汪德芬 攝  海南省澄邁縣永發鎮新吳村委會的魚鴨混養已成為海南全省的魚鴨混養示範點,經過了10多年的發展,該項養殖的模式已輻射周邊多個市縣,帶動了當地的農民群眾參與到魚鴨混養的發展中。
  • 「網紅模式」魚菜共生系統,是搖錢樹還是騙人的幌子?
    魚菜共生系統:種菜養魚兩不誤魚菜共生系統最初起源於美國,這種系統完美地融合了水下的水產養殖系統與水上的蔬菜栽培系統:養殖魚類產生的糞便等代謝廢物殘留在水中,形成豐富的懸浮有機質,而蔬菜的根系可以吸收養殖水體中的有機質
  • 羅仙村引進「魚菜共生」模式,打造安順城郊「世外樂園」
    目前,羅仙村引進「魚菜共生」發展模式,為鄉村旅遊增色不少。在羅仙村魚菜共生基地,18個鋼架大棚分兩行排開。棚內整潔清爽,池子裡種滿了各式蔬菜,顏色青翠,長勢喜人。西秀區羅仙村駐村第一書記 王海:魚菜共生就是種菜不用施肥不用打農藥,養魚不用換水,靠收集我們的魚糞,通過礦化池的礦化以後,進入我們的種菜槽,通過蔬菜水果的根系吸收的養分,把水質淨化乾淨,返回我們的養魚池。
  • 池塘魚菜共生綜合養殖種養技術
    技 術 概 述: 魚菜共生是一種涉及魚類與植物的營養生理、環境、理化等學科的生態型可持續發展農業新技術,就是在魚類養殖池塘種植蔬菜,利用魚類與蔬菜的共生互補,池塘水面進行蔬菜無土栽培,將漁業和種植業有機結合,進行池塘魚菜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
  • 魚菜共生 生態循環
    從2019年6月份開始,浙江省湖州市東林鎮的湖州吳興青蕪家庭農場開始嘗試進行魚、蝦等與蔬菜共生種養殖。該大棚佔地2000多平方米,通過水循環系統將養殖魚蝦產生的糞便、殘餘飼料等經過微生物分解處理,轉化為可被植物吸收的營養物質,實現了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綠色無汙染種養模式,擁有低成本、高效益、省資源等優點。
  • 乾旱地區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
    乾旱地區魚菜共生生態種養技術陳學洲1一、技術模式概述(一)模式概要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技術是一種涉及魚類和植物營養生理、環境、理化等學科的生態型可持續發展農業新技術,是針對養殖水體富營養化,基於生態共生原理,在魚類養殖池塘水面進行蔬菜無土栽培,利用魚類與蔬菜的共生互補,將水產養殖與蔬菜種植有機結合,進行池塘魚菜生態系統內物質循環,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資源可循環利用的綜合種養模式。
  • 「魚菜共生」生態種養
    2月7日,唐山市曹妃甸區六農場民悅生態園的工作人員在魚與蔬菜共生生態循環系統大棚內管理水培蔬菜。  近日,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六農場民悅生態園引進的魚與蔬菜共生生態循環系統項目投入運行。這個佔地2畝的魚與蔬菜共生生態循環系統大棚,預計年純收入可達20萬元。據介紹,「魚菜共生」是一種集蔬菜栽培與高密度魚養殖為一體的生態系統,魚產生的排洩廢棄物為農作物生長提供富足的營養,經農作物淨化吸收的水又可作為養殖水返回。物種之間和諧共生運行,雙方之間形成生態互利關係,是一種可持續循環型的低碳生產模式。
  • 魚菜共生能賺錢嗎?
    魚菜共生是將傳統的養殖和種植相互結合,剛好能夠結合兩者優點並改善缺點。在傳統的水產養殖中隨著魚的排洩物積累,水中的氨氮含量增加,毒性越來越大,需要定期換水,以維持水質乾淨,才能養好魚。魚菜共生是利用養殖尾水(魚糞便),經過微生物(有益菌)分解轉化為植物可以吸收的養分,植物在吸收養分的同時淨化了水體,水重新回流到魚池以此循環。 達到魚幫菜,菜幫魚的效果。
  • "魚菜共生"是朝陽產業,還是未來科技?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  這將是一篇乾貨滿滿的「魚菜共生」專題資訊。筆者力求一文帶你讀懂「魚菜共生」的概念與原理,分析該類模式優劣,探密其前世今生,一瞥它的知識寶庫及相關外延。  這種新型綜合種養模式不僅比土壤栽培時的病蟲害更少、節水節地、生態循環,還能發展天台農園、科普觀光等項目,產出綠色健康的農副產品。那麼問題來了,除了用於養殖池塘淨水的漂浮筏魚菜共生系統之外,其他類型的系統為何遲遲沒有得到大規模推廣呢?
  • 稻漁田綜合種養,鴨-魚稻田養殖技術
    但隨著現代化稻田養魚模式的發展,尤其是科學化稻田改造後,這一系列問題都得到了有效解決。近年來,根據生物多樣性的原理,在稻-魚模式基礎上加入鴨,形成稻-鴨-魚共生模式,能進一步利用土地空間,為種養殖戶帶來額外的收益。一 ,鴨-魚稻田養殖的優勢稻-鴨-魚綜合種養技術是在傳統稻田養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複合生態農業模式。
  • 唐山首個「魚菜共生」項目投運
    養魚不換水 種菜不施肥唐山首個「魚菜共生」項目投運河北新聞網訊(黃志山、李連君)近日,曹妃甸區六農場民悅生態園引進的魚與野特菜共生生態循環系統項目建設完工並投入運行,這也是唐山市首個「魚菜共生」項目。據了解,「魚菜共生」是一種集蔬菜栽培與高密度魚養殖於一體的生態系統,魚產生的排洩廢棄物為農作物生長提供富足的營養,經農作物淨化吸收後的水又可作為養殖水返回。物種之間和諧共生運行,雙方之間形成生態互利關係,是一種可持續循環型零排放的低碳生產模式。
  • 魚菜共生智能溫室大棚項目
    魚菜共生循環圖這種立體栽培模式中,蔬菜年產量可比傳統種植模式增加4茬。中盈玖州農業承建的一處太陽能恆溫大棚,魚菜共生項目每畝地一年可以產出1-2萬斤魚,超過3萬斤蔬菜。新鮮蔬菜富含維生素植物工廠+商超合作:魚菜共生模式中,著重蔬菜或魚類的種養殖
  • 「魚菜共生」築就綠色養殖環境 佛山市新榮水產有限公司探索健康...
    「魚菜共生」築就綠色養殖環境 佛山市新榮水產有限公司探索健康養殖新模式2018-10-30 10:23:00&nbsp&nbsp&nbsp&nbsp種苗是養殖的第一步,種苗存活下來後生存的環境也同樣重要。在魚塘中,魚的糞便、餌料的殘渣等都會產生氨氮,從而影響水質。如果通過頻繁地換水排水來解決,這樣的方法太過「簡單粗暴」。&nbsp&nbsp&nbsp&nbsp為此,新榮水產開始探索「魚菜共生」的模式。
  • 魚菜共生種植 拓寬增收路
    迎著初冬暖陽,近日,記者前往河北省邢臺市邢東新區祝村鎮唐家莊村,先是看到大片閒置廠房,在路的盡頭來到唐家莊村魚菜共生基地,一片閒置廠房的圍繞中,幾個鋼架大棚依次排開。「在2019年5月份的時候,開始發展魚菜共生種植模式。魚菜共生就是用養魚產生的糞便用來種植蔬菜,種植過程中全部用水培種植,就是把菜種植在水面上,魚菜共生,是個新興的農耕模式。」唐家莊村村支部書記唐會君向記者介紹說,這種模式是把水產養殖與水耕栽培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微生物分解法的水循環系統,達到科學協同共生。
  • 海鹽小夥探索魚菜共生循環模式
    12月18日上午,走進位於沈蕩鎮的浙江朱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佔地5畝的基地內,擺放了24個碩大的魚桶,近萬條鱸魚在水中嬉戲,魚桶旁是196個種植床,當季果蔬長勢喜人。 「這是我們今年嘗試的魚菜共生模式。」技術負責人章華告訴記者,傳統的魚菜共生一般採用泡沫板等把蔬菜苗固定,放到魚塘裡進行水培種植,但養魚水需要鹼性,種菜水需要酸性,傳統模式只能將水調配成中性,無法實現種養效益最大化。
  • 魚菜和諧種養 綠色循環共生
    近日,海鹽縣沈蕩鎮朱高家庭農場的5畝大棚鱸魚經過八個月的養殖迎來豐收,與此同時,大棚裡的綠色蔬菜長勢喜人,供不應求。這讓首次嘗試綠色循環養殖的「80」後農場主章華欣喜不已。今年初,在農技專家的幫助下,章華嘗試「魚菜共生」標準化種養。「一個養殖桶有40立方的水,可承擔3000尾魚,相當於一畝地的魚塘產量。」章華告訴記者,高密度養殖方式,魚類不僅不會缺氧,反而因為頻繁遊動使得水體流動,溶氧量高,更符合魚生存環境。「最關鍵的是,這些水實現綠色循環利用,魚類產生的糞便、殘餘飼料等廢水,作為養分循環至具有過濾功能的蔬菜栽培系統,吸收過濾後的水又流回魚池供魚生長。」章華說。
  • 「魚菜共生—維基百科」想學魚菜共生嗎?從這本開始:魚菜共生自學...
    魚菜共生,又稱養耕共生、複合式耕養,指的是結合了水生動物中的糞便和水中的雜質分解過濾,主取氨(尿素)成分供應給飼養箱上的蔬菜,同時蔬菜的根系把飼養箱內的水淨化供給水生動物使用,結合水產養殖(Aquaculture)與水耕栽培(Hydroponics)的互利共生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