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場養魚的好處,除了增加收入外,還能改善水質,相信很多南方散養戶都在魚塘中投放魚苗,至於哪種魚適合投放,下面我先來講個例子。
我之前認識一個廣西的鴨友,他就是在魚塘裡投放了塘鯴魚苗,也就是中國的本土鯰魚。
按理來說,這種本土魚類適應能力很強,在富營養的水中也能很好適應和繁衍。 然而,投放魚苗後養的第二批青頭鴨就出了問題,開始的時候魚塘冒頭的魚見少了,他想著應該是被鴨子吃了,事實也是如此,時常能看到鴨子捉食這些小魚,本來也不心疼那幾條魚,畢竟自己主要是養鴨為主。
可是,到賣鴨的時候傻眼了,本來進的一千五百多隻鴨苗,自己也數過,養殖過程中死掉淘汰掉的也不過幾十隻而已。到賣的那天跟收購商說自己大概一千四百多的鴨,結果抓完才一千一左右,還有三百隻鴨上哪去了?
起初他還以為是有野獸偷吃了,或者有人偷的,可是幾個監控裡根本沒發現過,他決定找出罪魁禍首。
就在賣完鴨子放水清塘的時候,找到原因了。原來在他進的魚苗中摻入了幾十隻埃及鯰魚的魚苗,短短十個月時間就已經長到六七斤,塘底還篩出很多鴨的骨頭。
這種魚的主食就是肉,平時捕食其他魚類,甚至同類相食,一旦長到足夠大,就能一口吞掉一隻雛鴨。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適合投放的魚苗品種:
首先就是上面所說的本土塘鯴,最多長到六七兩,對鴨子夠不成威脅。這種魚適應能力非常強,在充滿鴨糞的水塘中依然能生存繁衍,而且是雜食性的,平時都是吃鴨子排出的糞便以及雜魚或比自己小的同類,它也吃藍藻。這種魚經濟價值高,批發能賣到七八塊錢一斤,零售都在十塊以上。而且繁殖能力很強,半年就達到性成熟。
其次,就是鰱魚鱅魚,這兩種魚類雖然肉質差,經濟效益不高,但是它們都喜歡吃其它動物的糞便,是最好的清潔工。但是這兩種魚適應能力不如本土塘鯴,所以投放密度很重要,要根據水質來決定投放密度。
最後是鯪魚,這種魚是雜食性魚類,肉味鮮美,適應力強,富營養化的水質也可以放養,雖然產能不高,但是很穩定,同一批的個體都很均勻。
個人建議:以上四種魚類都要投放,比例是:鯰魚30%、鱅魚40%、鰱魚20%、鯪魚10%
以上四種魚都可以在富營養的池塘中投放,還有草魚也可以,但是相對以上幾種適應能力相對差一些,對魚塘深度也有較高要求,如果水深達不到一米二以上不建議養草魚,因為天氣一熱,水底一翻塘,草魚就會大面積死亡,造成水塘二次汙染。
下期說說鴨場池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