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讀《曾國藩家書》中《諭諸兒·不忮不求,克勤克儉》一篇。這是曾國藩寫給他兒女們的一封信,只因前途未卜,加上體弱多病,不知生死,讓這封信有點遺書的味道。其中也告訴了我們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01
「餘自鹹豐三年募勇以來,即自誓效命疆場,今老年病軀,危難之際,斷不肯吝於一死,以自負其初心。」曾國藩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對死也看得很開,但還不忘來時之路,大有不忘初心的意思。
「餘此行反覆籌思,殊無良策。恐邂逅及難,而爾等諸事無所稟承,茲略示一二,以備不虞」。
因為不知道這次公幹結果如何,恐怕遇到災難,所以將一些話留給了諸兒女。
「餘若長逝,靈柩自以由運河搬回江南歸湘為便。中間雖有臨清至張秋一節須改陸路,較之全行陸路者差易。去年由海船送來之書籍、木器等過於繁重,斷不可全行帶回,須細心分別去留。可送者分送,可毀者焚毀,其必不可棄者,乃行帶歸,毋貪瑣物而花途費。其在保定自製之木器全行分送。沿途謝絕一切,概不收禮,但水陸略求兵勇護送而已。」
這一段,曾國藩對自己的身後事進行了一些交待。從中不難看出,曾國藩自己清廉一生,對自己的後事交待得也很清楚,要求兒女們「沿途謝絕一切,概不收禮。」可見其清廉的本性。
02
「餘生平略涉儒先之書,見聖賢教人修身,千言萬語,而要以不忮不求為重。」
曾國藩在閱讀了眾多先賢所寫的書籍之後,總結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在修身上,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不忮不求」。
「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所謂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類也。求者,貪利貪名,懷土懷惠,所謂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類也。」
「忮」是嫉妒、忌恨的意思,有嫉賢妒能、爭功邀寵之意。懈怠的人不能修,嫉妒的人害怕別人修。
有一些人自己沒有本事卻不努力進取,只會嫉妒其他比自己優秀的人,或者到處說別人的壞話,或者不斷地向上級邀功爭寵,這些人就是犯了「忮」的毛病。
「求」是指過度地追求。貪名逐利,自己沒有得到害怕別人得到,自己得到了又害怕丟掉。
有一些人不滿足自己所得到的東西,總是覬覦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拼命地追名逐利,又患得患失,這些人就是犯了「求」的毛病。
「忮不常見,每發露於名業相侔、勢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見,每發露於貨財相接、仕進相妨之際。」
這句話是告訴我們「忮」和「求」多出現在什麼時候,出現哪些人的身上。
曾國藩認為,「忮」和「求」都不是很常見,前者多存在於有一定地位和聲譽的人身上,後者則多出現在經濟、前途與他人衝突時。
「將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謂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想要獲得幸福,就要先去掉嫉妒別人的心。人如果沒有想陷害別人的心,那麼仁就會用不完。
「將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謂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想要樹立自己的品行,就要去掉追名逐利的心,人如果沒有了穿牆逾屋、奸利之心,那麼義也永遠用不完。
一個人如果想要使個人品德更加完善,就一定要戒除忮和求。只有戒除了「忮」,才能不再記恨他人,沒有害人之心,從而就可以達到古人所說的仁。只有戒除了「求」,才能夠不再有貪心,從而可以達到古人所說的「義」。
「忮不去,滿懷皆是荊棘;求不去,滿腔日即卑汙。」如果嫉妒之心不去,生活就會荊棘叢生。如果追名逐利之心不去,心裡就會日益受到汙染。
「餘於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掃除淨盡。爾等欲心地乾淨,宜於此二者痛下工夫,並願子孫世世戒之。」
曾國藩用自己一生的經歷,告訴兒女們,必須在去掉「忮」和「求」上下功夫,並希望子孫後代世世引以為戒。
03
「歷覽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其衰也,則反是。」
縱觀歷朝歷代,國家的興盛、家族的榮耀,都是由克勤克儉所致。其衰亡,正好相反。
「餘生平亦頗以勤字自勵,而實不能勤。故讀書無手抄之冊,居官無可存之牘。生平亦好以儉字教人,而自問實不能儉。今署中內外服役之人,廚房日用之數,亦云奢矣。」
曾國藩反思自己的一生,以勤勉鼓勵自己,但沒有做到勤奮;以節約約束自己,但也沒有做到節約。其實這是一種自謙的表現,實質上他是勤勉和節儉的代表人物。
「由儉入奢易於下水,由奢反儉難於登天。」由節儉到奢侈如同下水一樣容易,由奢侈到節儉比登天還難。這充分說明想要真正做到節儉,真得不容易。
「爾輩以後居家,須學陸梭山之法,每月用銀若干兩,限一成數,另封秤出。本月用畢,只準贏餘,不準虧欠。衙門奢侈之習,不能不徹底痛改。」
這是曾國藩對兒女的要求,要求他們用實際行動來做到節儉,對於官府的奢侈之風,一定要下決心去改正。作為官宦之家,對子女能夠提出這樣的要求,讓我們這些現代人情何以堪。
「餘初帶兵之時,立志不取軍營之錢以自肥其私,今日差幸不負始願,然亦不願子孫過於貧困,低顏求人,惟在爾輩力崇儉德,善持其後而已。」
曾國藩很高興自己能夠按照當初的志向做到了不損公肥私,但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過於貧窮,在別人面前丟臉,所以勸他們一定要力崇儉德,善持其後。
04
《詩經》中說:「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就是說,如果能夠做到不嫉妒也不貪求,那還有什麼不好的呢?相反,如果一個人心中充滿了嫉妒心和貪念,那麼他做什麼事都不會順利,更不可能獲得內心的幸福。
曾國藩所提出的「不忮不求,克勤克儉」,對我們來說,也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不管我們身處何時,身在何地,不嫉妒他人,不追名逐利,並力求做到勤勉、節儉,就一定能心胸寬闊,心懷天下,我們的生活也會越過越幸福,心情也會愈來愈好。
這就是「不忮不求,克勤克儉」給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