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不忮不求,克勤克儉

2020-12-22 亦然花開

今日讀《曾國藩家書》中《諭諸兒·不忮不求,克勤克儉》一篇。這是曾國藩寫給他兒女們的一封信,只因前途未卜,加上體弱多病,不知生死,讓這封信有點遺書的味道。其中也告訴了我們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01

「餘自鹹豐三年募勇以來,即自誓效命疆場,今老年病軀,危難之際,斷不肯吝於一死,以自負其初心。」曾國藩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對死也看得很開,但還不忘來時之路,大有不忘初心的意思。

「餘此行反覆籌思,殊無良策。恐邂逅及難,而爾等諸事無所稟承,茲略示一二,以備不虞」。

因為不知道這次公幹結果如何,恐怕遇到災難,所以將一些話留給了諸兒女。

「餘若長逝,靈柩自以由運河搬回江南歸湘為便。中間雖有臨清至張秋一節須改陸路,較之全行陸路者差易。去年由海船送來之書籍、木器等過於繁重,斷不可全行帶回,須細心分別去留。可送者分送,可毀者焚毀,其必不可棄者,乃行帶歸,毋貪瑣物而花途費。其在保定自製之木器全行分送。沿途謝絕一切,概不收禮,但水陸略求兵勇護送而已。」

這一段,曾國藩對自己的身後事進行了一些交待。從中不難看出,曾國藩自己清廉一生,對自己的後事交待得也很清楚,要求兒女們「沿途謝絕一切,概不收禮。」可見其清廉的本性。

02

「餘生平略涉儒先之書,見聖賢教人修身,千言萬語,而要以不忮不求為重。」

曾國藩在閱讀了眾多先賢所寫的書籍之後,總結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在修身上,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不忮不求」。

「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所謂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類也。求者,貪利貪名,懷土懷惠,所謂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類也。」

「忮」是嫉妒、忌恨的意思,有嫉賢妒能、爭功邀寵之意。懈怠的人不能修,嫉妒的人害怕別人修。

有一些人自己沒有本事卻不努力進取,只會嫉妒其他比自己優秀的人,或者到處說別人的壞話,或者不斷地向上級邀功爭寵,這些人就是犯了「忮」的毛病。

「求」是指過度地追求。貪名逐利,自己沒有得到害怕別人得到,自己得到了又害怕丟掉。

有一些人不滿足自己所得到的東西,總是覬覦那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拼命地追名逐利,又患得患失,這些人就是犯了「求」的毛病。

「忮不常見,每發露於名業相侔、勢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見,每發露於貨財相接、仕進相妨之際。」

這句話是告訴我們「忮」和「求」多出現在什麼時候,出現哪些人的身上。

曾國藩認為,「忮」和「求」都不是很常見,前者多存在於有一定地位和聲譽的人身上,後者則多出現在經濟、前途與他人衝突時。

「將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謂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想要獲得幸福,就要先去掉嫉妒別人的心。人如果沒有想陷害別人的心,那麼仁就會用不完。

「將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謂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想要樹立自己的品行,就要去掉追名逐利的心,人如果沒有了穿牆逾屋、奸利之心,那麼義也永遠用不完。

一個人如果想要使個人品德更加完善,就一定要戒除忮和求。只有戒除了「忮」,才能不再記恨他人,沒有害人之心,從而就可以達到古人所說的仁。只有戒除了「求」,才能夠不再有貪心,從而可以達到古人所說的「義」。

「忮不去,滿懷皆是荊棘;求不去,滿腔日即卑汙。」如果嫉妒之心不去,生活就會荊棘叢生。如果追名逐利之心不去,心裡就會日益受到汙染。

「餘於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掃除淨盡。爾等欲心地乾淨,宜於此二者痛下工夫,並願子孫世世戒之。」

曾國藩用自己一生的經歷,告訴兒女們,必須在去掉「忮」和「求」上下功夫,並希望子孫後代世世引以為戒。

03

「歷覽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致。其衰也,則反是。」

縱觀歷朝歷代,國家的興盛、家族的榮耀,都是由克勤克儉所致。其衰亡,正好相反。

「餘生平亦頗以勤字自勵,而實不能勤。故讀書無手抄之冊,居官無可存之牘。生平亦好以儉字教人,而自問實不能儉。今署中內外服役之人,廚房日用之數,亦云奢矣。」

曾國藩反思自己的一生,以勤勉鼓勵自己,但沒有做到勤奮;以節約約束自己,但也沒有做到節約。其實這是一種自謙的表現,實質上他是勤勉和節儉的代表人物。

「由儉入奢易於下水,由奢反儉難於登天。」由節儉到奢侈如同下水一樣容易,由奢侈到節儉比登天還難。這充分說明想要真正做到節儉,真得不容易。

「爾輩以後居家,須學陸梭山之法,每月用銀若干兩,限一成數,另封秤出。本月用畢,只準贏餘,不準虧欠。衙門奢侈之習,不能不徹底痛改。」

這是曾國藩對兒女的要求,要求他們用實際行動來做到節儉,對於官府的奢侈之風,一定要下決心去改正。作為官宦之家,對子女能夠提出這樣的要求,讓我們這些現代人情何以堪。

「餘初帶兵之時,立志不取軍營之錢以自肥其私,今日差幸不負始願,然亦不願子孫過於貧困,低顏求人,惟在爾輩力崇儉德,善持其後而已。」

曾國藩很高興自己能夠按照當初的志向做到了不損公肥私,但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過於貧窮,在別人面前丟臉,所以勸他們一定要力崇儉德,善持其後。

04

《詩經》中說:「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就是說,如果能夠做到不嫉妒也不貪求,那還有什麼不好的呢?相反,如果一個人心中充滿了嫉妒心和貪念,那麼他做什麼事都不會順利,更不可能獲得內心的幸福。

曾國藩所提出的「不忮不求,克勤克儉」,對我們來說,也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不管我們身處何時,身在何地,不嫉妒他人,不追名逐利,並力求做到勤勉、節儉,就一定能心胸寬闊,心懷天下,我們的生活也會越過越幸福,心情也會愈來愈好。

這就是「不忮不求,克勤克儉」給我的啟示。

相關焦點

  • 曾國藩:飯桌上,若發現一個人沾染了這樣的習慣,一定不可深交!
    文/人文歷史新浪潮曾國藩生於清朝末期,從小他就喜愛讀書,年紀輕輕便考中科舉,後來更是在太平天國戰役中取得了巨大的功績,被人們稱為四大名臣。最令小編佩服的是他取得了成功之後還能保持初心,嚴以律己,克勤克儉,簡直是官場楷模。
  • 曾國藩治家:清茶淡飯粗布衣,齊家治國平天下
    曾國藩的崛起,對清王朝及其後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其所創晚清古文的「湘鄉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清末及民初嚴復、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啓超等均受他文風影響。
  • 曾國藩的人格 「 外援 」
    曾國藩凡成大事者,必有異於常人之處,曾國藩自然也不例外。不說別的,就是一生所下的自省功夫,曾國藩就超出了同時代與後來的許多人。曾國藩的自省既見於家書,更見之於日記。道光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七日,曾國藩在日記裡痛斥自己見了美女心裡痒痒的:「同見海秋兩姬人,諧謔為虐,絕無閒檢,放蕩至此,與禽獸何異!」可以說,曾國藩的自省是全方位的。然而,曾國藩有一點更為一般人所不及,那就是他不怕露醜,為了人格完美,自覺引進「外援」。曾國藩的「外援」之一是聖人。
  • 曾國藩擁兵百萬,為何不稱帝?左宗棠送來密信勸說,曾國藩改一字
    1864年8月,湘軍攻破太平天國首都南京,曾國藩的個人威望達到了最高峰。此時的曾國藩擁有兵員人數,已經達到了百萬之巨,這已經是全國最大的軍事力量。此時的曾國藩完全可以來個「黃袍加身」,這樣極有可能推翻滿清統治,漢族重新統治中國。
  • 曾國藩日記和家風給後人留下的 太珍貴了 千金難買 失敗時候該讀
    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關於研究曾國藩的書很多,其中有唐浩明著的《曾國藩日記》、張雲著的《曾國藩與湘軍》、常峰瑞著的《曾國藩成就大事十八講》等等,其中對曾國藩研究最多的是《曾國藩家書》這一叢書。
  • 曾國藩借黃芽白傳遞親情
    這種白菜極為高產,且容易儲存,在曾國藩的故鄉多有種植,曾國藩也十分愛吃。  在曾國藩到京城做官之後,仍不忘多次在家書中提及黃芽白。  清道光二十一年,他專門搶在黃芽白播種之前,給老父親寫信:「七月初二發第十號,內有黃芽白菜子,不知俱已收到否?」(《與父親書》)  單單是郵寄種子還不算,曾國藩還不失時機地惦記著黃芽白的長勢如何。
  • 曾國荃勸曾國藩稱帝,曾國藩幾句話讓他啞口無言,難怪到死是臣子
    曾國荃勸曾國藩稱帝,曾國藩幾句話讓他啞口無言,難怪到死是臣子說到曾國藩,人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建立的湘軍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攻克了太平天國,結束了這場生靈塗炭。當時,曾國藩的湘軍已經達到了三十萬人,他成了滿清入關以來漢族官員中傭兵最多的人。於是,曾國藩的一些部下開始按耐不住了。曾國荃、彭玉麟、趙烈文等人聯合三十多位高級將領,在深夜求見曾國藩,請求他坐上帝位,推翻滿清政府。
  • 曾國藩的"狗骨頭"理論
    湘軍克復安徽後,水師將領彭玉麟曾給曾國藩上書"東南半壁無主,我師豈有意乎",曾國藩連呼"不成話,不成話"回絕了。其後更有以精通帝王學的王闓運以縱橫之術說服曾國藩起兵,曾國藩只是用手沾水寫了"荒謬"二字回敬,那麼,曾國藩真的沒有對造反動過心思嗎?
  • 細說曾國藩升官拜將
    單說曾國藩。有很多書上記載了,管他叫曾剃頭,怎麼叫曾剃頭呢?他是鎮壓殺太平軍的大劍子手!兩手沾滿農民起義軍的鮮血。說他殺那個人,跟剃腦袋剃頭差不多少,殺人如麻!這個話究竟正確不正確?我不敢做評論,咱又不是史學家,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曾國藩是太平軍的剋星,太平軍起義最終失敗了,其他的原因很多,但是也不排除是被曾國藩給平滅的。
  • 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差點惹出大禍來,嚇得曾國藩冷汗直流
    曾國藩 可是興師勤王這種事還不能忽視,也不能坐視不管。想來想去,曾國藩決定採納李鴻章的建議,拖了幾日後他才回復了一道奏摺,說皇帝指定讓他派遣回京的將領品級太低,不能勝任興師勤王的大任,應該由我本人或者胡林翼帶兵回去。 果然,還沒等到鹹豐再次發出回復,八國聯軍已經攻入北京城並且與恭親王奕訢達成和解協議。很快,曾國藩又接到皇上諭旨,告訴他不用派兵回去了。
  • 曾國藩:進德修業有智慧
    曾國藩,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他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曾國藩的一生可謂功名顯赫,成就非凡,梁啓超盛讚曾國藩說: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 曾國藩的「士大夫之學」
    曾國藩之思想學術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對「幹嘉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
  • 「雞湯文」動輒擺出曾國藩!曾國藩:我家沒燉那麼多雞湯……
    01前言自媒體時代,如果我們要評出在標題上露面最頻繁的歷史名人,我想曾國藩絕對排第一,並且遙遙領先。幾乎每天,筆者都能夠從微信朋友圈或者微信群裡看到《曾國藩:XXX……》之類的文章,並且多數都是「雞湯類」,不痛不癢的。筆者算得上博覽群書,對曾國藩極其著作都還是比較熟悉,哪裡就見到他有那麼多「雞湯」呢?
  • 如何評價曾國藩和左宗棠的關係?
    歡迎來到小發談歷史,清代的曾國藩和左宗棠,他們是平定太平天國的兩個功臣,當時人稱他們是「曾左」。之所以曾國藩在前面,左宗棠在後面,有三個原因,一是因為曾國藩年紀較大,二是因為曾國藩考的科名較高,第三是因為曾國藩進入仕途比左宗棠要早。
  • 曾國藩是怎樣成為成功學大師的?
    答案當然是曾國藩,從重印數十次的長篇小說《曾國藩》,到《挺經》、《冰鑑》等真偽莫辨的曾氏秘傳心法,再到《曾國藩智謀全書》、《曾國藩方圓之道》、《曾國藩陰陽謀略》等無數當代成功學著作,曾國藩一直是中國各地火車站書店裡地位最穩固的人物。
  • 曾國藩——孤獨的嘆息者
    ——《楚辭.漁父》正如詞懸日月的曲平一樣,曾國藩的世界裡裝滿了黎民百姓,江山社稷。最開始,他們都年輕氣盛,滿腔抱負,一腔熱血,試圖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一個屈原救不了楚國,同樣,一個曾國藩也救不了大清。
  • 曾國藩主題文化餐廳
    爺爺是老教育家,最喜歡曾國藩了,家裡一套曾國藩的書籍!這間曾府壹品,以曾國藩為主題的文化餐廳正合他老人家意!環境:整個餐廳的布置超乎想像,一樓進門就看到曾老的雕像,字畫,紅燈籠,古色古香!二樓用餐區好多人啊,幸好我們訂了一包間「平天下」,房間也是曾國藩的家書,字畫……爺爺很是喜歡
  • 左宗棠跟曾國藩交惡是真的還是演戲?
    曾國藩不是那種讓人一眼看上去,就十分驚豔的人,乍一接觸,並不會覺得他有什麼出眾的地方,甚至還會認為他有點笨頭笨腦。如果那個年代能測智商的話,曾國藩肯定是不如左宗棠的。曾國藩的智商可能就比普通人強那麼一點,並不是天才般的人物。左宗棠15歲就中秀才了,曾國藩前前後後考了七次,到了23歲才中(梁啓超說的)。
  • 曾國藩:中年人,應該具備福相
    曾國藩統軍十數年,與當時的皇親、攝政王奕訢卻無一私下聯繫。據說就緣於他曾見過這位親王的一張相片。看了他的相片,曾國藩徐徐地說:「聰明信有之,亦小智耳,舉目輕浮,聰明太露,多謀多改」,又說「這是一個翩翩美少年,舉目略嫌輕佻了些,看來難以負重任;身處周公之位,卻無周公之望,這也是國家的不幸。」
  • 曾國藩:人生,擇善而交
    曾國藩曾對其子說到:「擇友為人生第一要務」,後來,他又以更為直白精煉的語句說到:「擇友即是擇人,擇人為第一要務」。【微信公號:老子道德經】 曾國藩所交朋友,均是奮發有為,努力向上的人,曾國藩時常告誡自己的朋友親人,交朋友要遠離那些不思進取、碌碌無為的人。 曾國藩的弟弟曾要去衡陽讀書,曾國藩大力反對,原因便是那裡的人許多都是碌碌無為、不思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