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士大夫之學」

2020-12-27 手機鳳凰網

曾國藩之思想學術

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對「幹嘉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基於此,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於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至於關係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曾國藩認為,理財之道,全在酌盈劑虛,腳踏實地,潔已奉公,「漸求整頓,不在於求取速效」。曾國藩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他認為,「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受兩次鴉片戰爭的衝擊,曾國藩對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認為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並反對借師助剿,以藉助外國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

《治學論道之經》

曾國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學大師,學術造詣極深。他說:「蓋真能讀書者,良亦貴乎強有力也」,要有「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寫字或陽剛之美,「著力而取險勁之勢」;或陰柔之美,「著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寫作,需在氣勢上下功夫,「氣能挾理以行,而後雖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詳略得當,詳人所略,略人所詳,而「知位置者先後,翦裁之繁簡」,又「為文家第一要也」。為文貴在自闢蹊徑,「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清韻不匱,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

《持家教子之術》

著名歷史學家鍾書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無法抹殺,也無須抹殺。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

《疆場競鬥之計》

曾國藩以編練湘軍起家,書生治國,鎮壓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其軍事思想內涵極豐,確有過人之處。他認為,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兵少而國強」,「兵愈多,則力愈弱;餉愈多,則國愈貧」。主張軍政分理,扣負其責。他購買洋槍、洋炮、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的近代。治軍以嚴明軍紀為先,同時著意培養「合氣」,將士同心,他認為「將軍有死之心,士卒無生之氣」。選擇有四點要求:「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覘敵情,三曰臨陣膽實識,四曰營務整齊」。曾國藩軍事思想中最豐富並值得今人借鑑的是其戰略戰術。如「用兵動如脫兔。靜如處女」,主客奇正之術,「扎硬寨,打死仗」,水師不可順風進擊,善擇營地,「先自治,後制敵」,深溝高壘,地道攻城之術,水陸配合,以靜制動,「先拔根本,後翦枝葉」等等。

《處世交友之道》

曾國藩對交友之道頗有見地,他認為交友貴雅量,要「推誠守正,委曲含宏,而無私意猜疑之弊」。「凡事不可佔人半點便宜。不可輕取人財」。要集思廣議,兼聽而不失聰。「觀人之法,以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為主」。處世方面,曾國藩認為,「處此亂世,愈窮愈好」。身居高官,「總以錢少產薄為妙」。「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德以滿而損,福以驕而減矣」。為人須在一「淡」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曾國藩寫有格言十二首,基本上概括了他的處世交友之道。

《修身養性之訣》

曾國藩總結了修身十二款: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月無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門。他認為古人修身有四端可效:「慎獨則心泰,主敬則身強,求人則人悅,思誠則神欽」。曾國藩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不信地仙,守篤誠,戒機巧,抱道守真,不慕富貴,「人生有窮達,知命而無憂。」曾國藩認為:「養生之法約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恆,二曰懲貧,三曰節慾,四曰每夜臨睡前洗腳,五曰每日兩飯後各行三千步。」養生之道,「視」、「息」、「眠」、「食」四字 最為要緊,養病須知調衛之道。

曾國藩為自己立下課程十二條:

主敬:整齊嚴肅,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早起:黎明即起,醒後勿沾戀。

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

讀史:念三史(指《史記》、《漢書》、《後漢書》),每日圈點十頁,雖有事不間斷。

謹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養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保身:節勞、節慾、節飲食。

日知其所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無忘其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以驗積理的多寡,養氣之盛否。不可一昧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作字:飯後寫字半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課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積愈難清。

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劉嵩

相關焦點

  • 曾國藩的大智慧:集眾人之私成一人之公
    曾國藩的大智慧:集眾人之私成一人之公文 | 安靜的說歷史我們都知道晚清名臣曾國藩在為人處世上一直飽受讚譽,甚至被後世稱為半個聖人,但是曾國藩能夠在那個年代擁有那樣大的影響力,除了本身的才能之外曾國藩的府中有著很多幕僚,這些人各有各的才能,對曾國藩的幫助也是非常巨大的,但是在曾國藩前程似錦、風頭正盛的那段時間裡卻發生過一件讓曾國藩很鬱悶的事情,那就是大批幕僚離他而去。
  • 講座|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林乾:曾國藩家教之法
    張居正在培養萬曆小皇帝時,上午基本學的都是經學,即儒家的經典教義,到清朝為十三經做註疏,就是便於理解經義。下午讀的基本都是史書,也是印證歷史興衰的過程。自宋朝以後,司馬光主持編纂的《資治通鑑》,成為歷史教育特別是帝王必讀的「教科書」。曾國藩強調讀書要經世致用。
  • 曾國藩是怎樣成為成功學大師的?
    答案當然是曾國藩,從重印數十次的長篇小說《曾國藩》,到《挺經》、《冰鑑》等真偽莫辨的曾氏秘傳心法,再到《曾國藩智謀全書》、《曾國藩方圓之道》、《曾國藩陰陽謀略》等無數當代成功學著作,曾國藩一直是中國各地火車站書店裡地位最穩固的人物。
  • 曾國藩為了「戒色」,想出2個「笨辦法」,管用,值得年輕人借鑑
    他便是被稱作「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曾國藩一輩子鑽研實踐儒學,努力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上下功夫,實現了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的最高追求,世有「從政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的說法。但就這樣1個對自身修為髙度自律的人,卻在自己的日記中毫不避諱地公開承認自己有色心。
  • 曾國藩家書:不惜福,乃敗家之氣象
    嗣後諸男在家勤灑掃,出門莫坐轎;諸女學洗衣,學煮菜燒茶。少勞而老逸猶可,少甘而老苦則難矣。 至於家中用度,斷不可不分。凡吃藥、染布及在省在縣託買貨物,若不分開,則彼此以多為貴,以奢為尚,漫無節制。此敗家之氣象也。千萬求澄弟分別用度,力求節省。吾斷不於分開後私寄銀錢,凡寄一錢,皆由澄弟手經過耳。 溫弟殉難事,吾當另奏一折。
  • 曾國藩三次為其母寫壽序
    清代瀏陽人鄒焌傑,其母劉氏六十、七十、八十三次大壽時,都請曾國藩寫了壽序。三十年,三篇壽序,幾乎貫穿了鄒、曾兩人的後半生,由此可見他們交往之深,情誼之篤。鄒焌傑是何許人也?曾國藩為何如此給他「面子」?
  • 曾國藩:30歲立志學做聖人,一個習慣堅持30年,讓他脫胎換骨
    近代以來,中國大地上能與曾國藩相提並論的人物實在是少之又少,無論在做人治學方面,還是在治軍為官方面,他都堪稱「聖人」,對後人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蔣介石學習他,梁啓超推崇他,李鴻章繼承他……關鍵在於,30歲之前曾國藩只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普通的官僚
  • 伊家清風小講壇丨向曾國藩學家教家風第九期——兒女婚姻
    伊家清風小講壇丨向曾國藩學家教家風第九期——兒女婚姻 2020-09-30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書筆記:曾仕強《曾國藩的識人用人之道》
    本書清晰呈現了曾國藩一生堅持進德修業,終成閱遍大清舉國之才的識人大師這一非凡歷程。原滋原味的曾氏智慧與深刻透徹的曾氏解讀完美結合!評古論今,小中見大,通俗易懂,幽默睿智,微小細節中明大道理,平實講述中顯大智慧。
  • 曾國藩為了戒色,想了2個笨辦法,即使現在的人都知道,也難做到
    就是被譽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曾國藩一生都在鑽研儒家大學,努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了士大夫「立德、立功、立言」的最高追求。曾國藩早年時則是花心放蕩,少年時常出入煙花之地,尋花問柳。曾國藩建立湘軍以後,在髮妻已經年老色衰的情況下,他逐漸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有時看到下屬的小妾,心生齷齪心思。有野史記載,曾國藩曾經還給一些青樓女子寫過對聯,並因與煙花女子有染而生病,但很快病癒。其實曾國藩也是有欲望,在「色慾」方面,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但他是湘軍的統帥,朝廷的重臣,如若無法戒色,長此以往,必會釀成大錯。
  • 明代士大夫的「商人-商業」觀
    [14]卷46,明故王文顯墓志銘,p420王文顯早年棄儒就賈,此經歷或說明其本身便與士階層關係較近,而他不但由商肇家,且能站在士商相通互識高度理解義利之辨,仍屬難得。士商「異術同心」雖是出自李夢陽的轉述,不過其本人應不反對,只是他也許更看重只有在「利以義制」的規範下,身處「財貨之場」的商賈才可修成「高明之行」。  另外,王門後學也不乏有人就此發論。
  • 讀曾國藩不因止於《冰鑑》與《家書》,還有學習和評鑑書法之道
    曾國藩,是清朝晚期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歷史上對曾國藩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稱其為三代以下第一人,也有人因他鐵腕鎮壓太平天國,而稱其為曾剃頭,所以章太炎先生認為他「譽之則為聖相,讞之則為元兇」。但毛主席對曾國藩評價甚高:「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 曹德旺:曾國藩這12字遺言,掛在我辦公室50年,讓我逢戰必勝!
    在曹德旺的辦公室裡,有一副懸掛了50年之久的對聯,上面寫的便是曾國藩的12字遺言:「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曾國藩是晚清的四大名臣之一,被譽為中國歷史上三個半完人中的那半個,他用一生來鑽研、實踐儒學,做到了士大夫所推崇的「立功、立德、立言」,社會上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立業不讀曾國藩,閱盡詩書也枉然!」
  • 曾國藩的日課十二條,一個人的君子之志,你有沒有你的計劃
    曾國藩以一介布衣寒士,28歲時實現了許多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書生變蛟龍」的理想,躋身於翰林院從而拿到了傳統社會的敲門磚,打破了曾氏家族幾百年「寒籍」的歷史。進入京師後,曾國藩並未如常人一樣沾沾自喜,而是在內心深處充滿著君子之志的偉大抱負。
  • 曾國藩:世上有三種不祥之事,多少人因此失敗
    曾國藩從一開始就對此有深刻的認識,他強調「軍事是極質之事」,來不得半點虛浮的東西。他厭惡聽到高談闊論,只喜歡平實之言、平實之行。曾國藩在用兵中說道:帶兵一定要腳踏實地,勤勤懇懇,一步步地從小事做起,才能日積月累,見到成效。
  • 他的清代樸學大師中的特異之士,曾當面罵過曾國藩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稱他為「常州公羊學後勁者」,認為他以公羊家法闡釋《論語》,發掘《論語》中的「微言大義」,「在清經學史上當有重要之地位」。劉師培曾寫過《戴望傳》以記行,另一位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更是寫過《哀後戴》以做表彰。梁啓超先生在評價顏李學派史也順帶高度評價了戴望之學:"戴子高之《顏氏學記》,表習齋之晦;可謂振裘挈領,心知其意者矣。"
  • 曾國藩: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讓人終生受用的家訓值得收藏!
    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泉」,接著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故動員了當時廣大的知識分子參與到對太平軍的鬥爭當中,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曾國藩命褚汝航為水軍統領,塔齊布為陸軍先鋒,率大小船艦240艘,水陸大軍17000人,揮師東下。3月,嶽州戰事不利。
  • 攻陷天京的曾國藩,縱有自立之心,亦無自立之力
    清廷為了鎮壓叛軍,不得不啟用曾國藩和他領導的湘軍,結果雖然剿滅了太平天國,卻也讓曾國藩立下了不世奇功。 縱觀歷史上軍閥鎮壓起義成功後,往往順勢架空朝廷,甚至不乏有自立為王的人。那麼,曾國藩為何在局面一片大好之時,卻解散了湘軍,始終沒有割據一方,甚至自立稱帝呢?
  • 曾國藩:進德修業有智慧
    曾國藩,原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人,晚清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他與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曾國藩的一生可謂功名顯赫,成就非凡,梁啓超盛讚曾國藩說: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 馮唐:我讀曾國藩,滿紙背後都是2個字
    曾國藩眼中的成事在我看來,曾國藩是成事學的千古第一人。他為師為將為相,立德立功立言,救過中國幾十年,寫過幾千萬字(不確定多少是他寫的、多少是幕僚寫的)。這種精英意識,從曾國藩的時代一直延續到五四前期。他是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立功,結束了太平天國,開啟了洋務運動,給大清朝續命五十年。立言,這方面他不夠文藝,有點失敗,沒有名篇名詩流傳下來。古往今來的大成就者都是這樣。立德立功立言一邊做事,一邊嘮叨,一邊修煉著三觀和方法論(「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