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不惜福,乃敗家之氣象

2020-12-26 騰訊網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惜福」的觀念,即對「福」要珍惜,不可濫用,濫用的惡果是福將變為禍,所謂「福兮禍所伏」也。什麼是濫用?驕、奢、懶、貪是其主要表現。曾國藩是這個觀念的篤信誠守者。

曾國藩致諸弟

鹹豐八年十一月十二日

澄侯、沅浦、季洪老弟左右:

二十五日聞三河挫敗之信,專安七、玉四送信回家。初五日,又專吉字營勇送九弟湖口所發之信。其時尚幸溫弟當無恙也。茲又閱八日,而竟無確信,吾溫弟其果殉節矣。嗚呼慟哉!

溫弟少時性情高傲,未就溫和,故吾以溫甫字之。六年,在瑞州相見,則喜其性格之大變,相親相友,歡欣和暢。去年在家,因小事而生嫌釁,實吾度量不閎,辭氣不平,有以致之,實有愧於為長兄之道。千愧萬悔,夫復何言!自去冬今春以來,吾喜溫弟之言論風旨洞達時勢,綜括機要。出門以後,至蘭溪相見,相親相友,和暢如在江西瑞州之時。八九月後,屢次來信,亦皆和平穩愜,無躁無矜。方意渠與迪庵相處,所依得人,必得名位俱進,不料遘禍如是之慘!迪庵一軍,所向無前,立於不敗之地。不特餘以為然,即數省官紳軍民,人人皆以為然。此次大變,迪庵與溫弟皆不得收葬遺骨,傷心曷極!

……去年我兄弟意見不合,今遭溫弟之大變。和氣致祥,乖氣致戾,果有明徵。嗣後我兄弟當以去年為戒,力求和睦。

第一要安慰叔父暨六弟婦嫡、庶二人之心。命紀澤、紀梁、紀鴻、紀渠、紀瑞等輪流到老屋久住,五十、大妹、二妹等亦輪流常去。並請亦山先生常住白玉堂,安慰渠姊之心。

二要改葬二親之墳。如溫弟之變果與二墳相關,則改葬可以禳兇而迪吉;若溫弟事不與二墳相關,亦宜改葬,以符溫弟生平之議論,以慰渠九泉之孝思。

三要勤儉。吾家後輩子女皆趨於逸欲奢華,享福太早,將來恐難到老。嗣後諸男在家勤灑掃,出門莫坐轎;諸女學洗衣,學煮菜燒茶。少勞而老逸猶可,少甘而老苦則難矣。

至於家中用度,斷不可不分。凡吃藥、染布及在省在縣託買貨物,若不分開,則彼此以多為貴,以奢為尚,漫無節制。此敗家之氣象也。千萬求澄弟分別用度,力求節省。吾斷不於分開後私寄銀錢,凡寄一錢,皆由澄弟手經過耳。

溫弟殉難事,吾當另奏一折。九弟在湖北若得悉溫弟初十日詳細情形,望飛速告我,以便入奏。紀壽侄目清眉聳,忠義之後,當有出息,全家皆宜另目看之。

至囑至囑。

唐浩明點評

鹹豐八年(1858)六月,曾國藩復出援浙。此時太平軍由浙江入福建,朝廷命曾國藩帶援浙之師由江西鉛山進軍福建崇安。九月上旬,曾國藩抵達閩贛交界的江西建昌府。

這時,曾國藩的六弟曾國華正和李續賓一道,統率七千湘軍在安徽廬州府一帶與太平軍周旋。太平軍在巢湖邊的三河鎮設下圈套,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李續賓、曾國華貪功心切,鑽進圈套而不白知。十月初十,兩軍決戰於三河,李續賓戰死,七千湘軍死了六千多,可謂全軍覆沒。戰爭結束後,曾國藩派人到處尋找曾國華的屍體卻找不到。直到3個多月後,才尋到他的無頭之屍。

李續賓統率的這支隊伍,是在5年多前湘軍草創時期省城「大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向為湘軍精銳之師,其人數之多也居湘軍各營之首。湘軍自創建以來,雖然也打過不少敗仗,但敗得如此慘重,還是第一次。三河之敗震驚朝廷,更給復出不久的曾國藩帶來了極為沉重的打擊。除李續賓是曾國藩眼中德才兼備的名將,他所領導的這支隊伍是一支打擊牽制敵軍的勁旅這些原因外,令曾國藩痛心的另一個重要緣故:死的人中有他的胞弟及其嫡系人馬。

曾國藩對六弟一向期許甚大。曾國華性格孤傲,自視很高,寫起文章來多牢騷鋒芒,也敢於做一些別人不敢做的事。這些都被曾國藩視為有豪傑之氣,只希望他將暴躁的脾氣改一下就更好了,故而為六弟取了一個「溫甫」的表字。溫者,溫和也。但曾國華科場屢屢受挫,連個秀才也未中,曾國藩便為他捐了個監生,以便取得做官的資格。捐來的功名並未給老六帶來多大的欣慰,他依舊鬱鬱寡歡,落落寡合。燒到湖南的戰火,給他帶來了出人頭地的契機。

在曾國藩還尚未受命做團練大臣時,30歲的曾國華便是湘鄉團練中的活躍人物了。曾國華算不上良將,但心高膽大。老九曾國荃打下吉安後,就吉字營三千人馬的去留一事與兩位兄長商量。曾國荃的意思是全部裁撤回籍,曾國華卻主張全部留下作為湘軍的基本隊伍,曾國藩取中庸之道:酌留一部分。後來老九採納了大哥的意見,留下一千人,其餘的都裁了。

但依筆者看來,老六的意見更值得採納。湘軍此時雖有數萬之眾,但真正屬於曾氏的嫡系人馬卻並不多,而最可靠的當然是自己兄弟所帶出的人。吉字營為老九所招募,又在圍攻吉安城的兩年中經受了戰爭的鍛鍊且取得了勝利,是一支可資利用的軍隊,實在不宜裁掉,而應畀以重任。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曾國華是個有心計、有長遠眼光的人,只是命運不濟,兵敗身死。倘若沒有三河之敗,其日後的勳績當與老九不相上下。

對於六千湘軍的戰死和弟弟的身亡,曾國藩十分傷心。《年譜》上說他「悲慟填膺,減食數日」。在給諸弟的家信中,他以一家之長的身份首先檢討自己的不是。在家守喪時期,是曾國藩心情極為沮喪的時候,他因而變得性格乖戾,脾氣暴躁,常常為一些小事責罵家人,兄弟之間多有爭執。

古人說「和氣致祥,乖氣致戾」,曾國藩認為,這次的大變故,便是前一年兄弟失和所招致的。所以他告誡家人要以此為戒,今後務必力求和睦。

其次為著父母之墳是否改葬之事,兄弟意見不一致。為了表示對六弟的哀思,不管改葬之事與三河之敗有無關係,都要改葬。

三是去奢華,行勤儉。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惜福」的觀念,即對「福」要珍惜,不可濫用,濫用的惡果是福將變為禍,所謂「福兮禍所伏」也。什麼是濫用?驕、奢、懶、貪是其主要表現。曾國藩是這個觀念的篤信誠守者。他認為三河之變與家中人不惜福有關,故應從戒奢華、行勤儉人手,保住「福」。曾國藩以身作則,向諸弟保證不給自己的小家庭私寄銀錢,所寄之錢,均由主持家政的老四經營安排。

面對家庭所發生的重大不幸,力主團結和睦渡過難關,並藉此機會整頓家風,將不良傾向杜絕於萌發之始。曾國藩的這種治家之方值得我們借鑑。

相關焦點

  • 官居一品,不忘耕讀本分,從3封家書看曾國藩持家之道
    曾國藩作為晚清中興之臣,雖然官居一品,但時刻不忘耕讀本分,我們可以從他寫的3封家書是看出曾國藩的持家之道。其拾柴收類等事,須一一為之;插蒔禾等事,亦時時學之。庶漸漸務本而不習於淫逸矣。」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的持家之道是教育家人要守先人耕讀家風,不要有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添茶,要拾柴收糞,學習插荷禾等等。曾國藩的如此家教既體現了他遠過世俗的眼光,也體現了他對子孫的深厚的關愛。
  • 《曾國藩家書》:早起是健康的妙方,飯後千步走是養生的第一秘訣
    曾國藩十分注重養生,他在給弟弟和兒子的多封家書中,都提到養生的一些要訣。包括早起、運動、修身養性等等。這可能與他一身的經歷有關,也與他長期被廯疾的病痛折磨有很大的關係。曾國藩一生比較自律。02少食補藥曾國藩在信中說:「吾生平頗講求惜福二字之義,近來補藥不斷,且菜蔬亦比往年較奢。自愧享用太過,然亦體氣太弱,不得不爾。」他對自己吃補藥深感不安,認為自己享用太過,但因為體氣太弱,才不得不如此。而在信中,曾國藩也提到了四弟吃補藥的事。
  • 「勤」「敬」二字為法 | 從曾國藩家書家訓看家風建設
    『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傲,更好全了。」在同治元年的家書中,曾國藩多次表達了對於自家鼎盛、盈滿之際的憂慮,「忝竊高位,又竊虛名,時時有顛墜之虞。」這固然是因為他深知「日中則昃,月盈則虧」的自然之道,也是因為他從祖父那裡繼承了「做不盡」和「善退財」的庭訓。所謂「花未全開月未圓」才是最合適的,所以他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求闕齋」,以時時自警。
  • 曾國藩治家八字訣:書蔬魚豬,早掃考寶
    曾國藩無時無刻不強調讀書的重要性,從其思想成就來看,在閱讀大量書籍的基礎上,他吸收了包括先秦儒學、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等在內的諸多思想。他有所揚棄,吸收其中的積極因素,不拘泥於思想的爭辯,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體系並運用於治家過程中。書,成為了曾氏家族的治家之要。
  • 曾國藩手書家訓家書首次亮相:內容坦誠之至(圖)
    中興名臣」之稱的曾國藩是晚清的重要人物,其家書家訓一直備受推崇。  古籍專家、嘉德古籍善本部拓曉堂昨晚對早報表示,這一段家訓徵集自海外,系曾國藩四弟曾國荃的後人收藏,內容是「位不期驕,祿不期侈,凡貴家之子弟,其矜驕流於不自覺,凡富家之子弟,其奢侈流於不自覺,勢為之也。欲求家運綿長,子弟無傲慢之容,房室無暴殄之物,則庶幾矣。右書詒沅弟並示家中子姪。鹹豐十一年八月十八日二更國藩識於安慶舟次」。
  • 曾國藩:治家八字訣,平淡家常育真知
    曾國藩無時無刻不強調讀書的重要性,從其思想成就來看,在閱讀大量書籍的基礎上,他吸收了包括先秦儒學、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等在內的諸多思想。他有所揚棄,吸收其中的積極因素,不拘泥於思想的爭辯,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體系並運用於治家過程中。書,成為了曾氏家族的治家之要。
  • 《曾國藩家書》句句經典,大智慧成就好人生!
    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洩盡真機;意乃心之足,防意不嚴,走盡邪蹊。獨處守心,群處守口。話太多的人容易遭受禍患。曾國藩: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群聚守口,獨居守心;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禁大言以務實。《周易》裡講「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禍從口出,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能說,否則禍患就會降臨。
  • 曾國藩家書中的故土風味:家鄉味道遊子至死難忘
    因為讀過曾國藩的家書,我知道自己喝的那些雙峰土茶,是曾國藩在家信中多次提及的「永豐細茶」。 曾國藩自道光十八年(1838年,是年二十八歲)中進士、入翰林後,宦海中浮沉三十餘年,除母親和父親去世後在家短暫丁憂外,他大部分時間在他鄉做官或帶兵。
  • 人說富不過三代,而曾氏家族卻累世顯赫,是因為曾國藩喜歡寫家書
    古語道:「君子之澤,三代而斬。」自古至今,高門望族三代以下能夠保得住祖宗基業的並不多見,這不是什麼新鮮事,可曾家卻顛覆了這一定律。有學者曾經對曾國藩同時代中興名臣的後代們做過調查,其他人家的子孫輩都衰落了,可曾家至今五六代,代代有英才。
  • 曾國藩寫在家書中的8字箴言:該如何為人處世,如何教子持家?
    清室能將這一特權交給一個漢人,這足可見曾國藩地位之高。而說到歷史功績,曾國藩的一生其實是毀譽參半、褒貶不一的。但無論肯定還是否定,人們莫不對他的家書推崇備至。因為《曾國藩家書》不僅記錄了一些家務事,還蘊藏著許多為人處世、教子持家的深刻道理。
  • 講座|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林乾:曾國藩家教之法
    他的家書多達1500多封,一百餘萬言。每一封家書,都婉言勸善,用心良苦。其中一部分提升為曾門家訓,世代相守,他的後代也人才濟濟。「勸學」是曾國藩家書中最為重要乃至核心的部分。曾國藩的讀書之法 曾國藩的讀書之法可以概括為四個字:「速、熟、恆、思」。
  • 曾國藩家書|如果你能做到這幾點,你也能收穫幸福的家庭
    《曾國藩家書》中,曾國藩認為家庭是我們的立足之本,如果家庭關係不和睦,會給我們的事業拖後腿。那麼怎樣才能擁有一個和諧的家庭關係呢,他提出以下幾點: 父母關係不和諧,又在母親的監控下生活,英子活得越來越壓抑,不幸的得了抑鬱症,有自殺的傾向。 如果父母關係穩定、緩和、互相尊重,母親對她管得不這麼嚴,我想英子一定不會走上這條路。 3、勤以持家 曾國藩家訓八字訣:書、蔬、魚、豬、早、掃、考、寶。
  • 紙與筆的「重量」:盤點歷史上有名的家書
    ,家書則有「抵萬金」的功效,而且家書更多的是體現家教的一種,長輩通過家書,把道德修養、人格風範等傳授給子孫,因此在歷史上產生了一些著名的家書,如《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梁啓超家書》等。那麼今天就和小編一起看看歷史上著名的家書有哪些吧。  《曾國藩家書》  如若說到「家書」界的百科全書,那一定非《曾國藩家書》莫屬。為什麼這麼說?
  • 曾國藩的「士大夫之學」
    曾國藩之思想學術曾國藩作為近代著名的在政治家,對「幹嘉盛世」後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洞若觀火,他說:「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對於「士大夫習於憂容苟安」,「昌為一種不白不黑、不痛不癢之風」,「痛恨次骨」。他認為,「吏治之壞,由於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誠為探源之論」。
  • 曾國藩八字家訓,深藏曾氏家族興盛密碼
    這一天早上,李鴻章實在想睡一個懶覺,就跟那人說,你去告訴我老師,就說我生病了,今天早上就不吃早飯了。沒有想到,曾國藩一聽,放下筷子,對身邊人說:少荃不來,我們大家都不吃啊。那人馬上跑去告訴李鴻章。李鴻章一聽,嚇得馬上從床上爬起來。他剛剛來到餐桌上坐定,曾國藩就站了起來,用手敲了敲桌子,說了一句話:少荃,在我這裡,就一個字:誠!說完,飯也不吃了,拂袖而去。
  • 曾國藩:讀書可以改變一個人氣質,讓你的命運大反轉!
    曾國藩,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進入仕途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被封為一等毅勇侯,成為整個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並在晚清惡劣、劇變的政治環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時獲得清廷國葬的最高優待。考察曾國藩的一生,基本達到了古人「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最高追求,雖然因鎮壓太平天國而存在爭論,卻已堪稱圓滿。
  • 讀懂「天下第一完人」曾國藩,成就自己的人生路!
    人逢喜事精神爽,得意忘形的曾國藩整天和好友及同窗們吃喝玩樂,並接父親曾麟書至京享受生活。 曾麟書在北京待了幾天,看到兒子如此放縱,很是生氣,便以不適應京城生活為由,僱車南下。 回到家後,曾麟書給曾國藩寫了一封長長的家書。在信中,曾麟書把曾國藩狠狠地罵了一頓,並且告誡他說,要「節慾、節勞、節飲食」。
  • 曾國藩:世上有三種不祥之事,多少人因此失敗
    曾國藩從一開始就對此有深刻的認識,他強調「軍事是極質之事」,來不得半點虛浮的東西。他厭惡聽到高談闊論,只喜歡平實之言、平實之行。曾國藩在用兵中說道:帶兵一定要腳踏實地,勤勤懇懇,一步步地從小事做起,才能日積月累,見到成效。
  • 湘軍與湘菜: 「一品宰相」曾國藩的樸素飲食觀
    總之,「無湘不成軍」可不是說著玩的,吃不了大苦,油嘴滑舌腦滿腸肥,還怎麼打仗! 在日常飲食上,曾國藩認為菜不必貴,適口則是養人,遠勝名貴藥物。他晚飯一般不用葷菜,但喜用肉湯燉蔬菜,燉得爛如雞肉,認為不但味道鮮美無比,對身體也大有裨益。其家族晚輩中,有些人晚飯只吃蔬菜,連肉湯也不用,曾國藩對此稱讚再三,認為這不但是適合養生的好方法,而且符合節儉之道。
  • 作為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為什麼曾國藩卻不相信中醫藥?
    中醫是中國傳統的國粹,而清朝的中興名臣曾國藩歷來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按道理他應該對中國的傳統國粹頂禮膜拜才對,但實際上,曾國藩卻一直不相信中醫藥,還要求子子孫孫都不要相信中醫藥。鹹豐十一年正月初四日的家書又提到:「弟若能謹守星岡公之八字(考、寶、早、掃,書、蔬、魚、豬),三不信(不信僧巫,不信醫藥,不信地仙),……則家中子弟日趨於恭謹而不自覺矣。」當年二月二十四日的家書又提到:「又謹記祖父之三不信,曰『不信地仙,不信醫藥,不信僧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