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式自救 - 專欄 - 創業邦

2020-12-24 創業邦

編者按:本文來源創業邦專欄商業評論,作者田巧雲。

秋風起,火鍋又成了中國人飲食當中的絕對擔當。下班沒事去火鍋店吃個火鍋,周末不想燒飯來個火鍋,總之,一到秋冬,想吃火鍋總可以找到N個理由。

不過,決定吃火鍋容易,去哪裡常令人糾結。尤其是近兩年,在海底撈之外,滿大街又興起了鴨血火鍋、毛肚火鍋、花膠雞火鍋、鮮牛肉火鍋、老北京銅鍋,等等,聞著味兒都挺香的。

今年8月,以麵食起家的九毛九宣布,正式創立「慫火鍋工廠」,進軍火鍋領域。前不久,盒馬也註冊了「盒馬火鍋」商標,熱鬧非凡的火鍋賽道又多了一個「新物種」。

事實上,火鍋行業進入門檻相對較低,行業集中度並不高。據36氪研究院發布的「2019火鍋行業研究及消費者調研報告」顯示,2017年,火鍋行業的CR5(行業集中度,指行業前5家企業所佔市場份額)僅為5.5%,到了2018年提升至7.3%,預計2022年才有望超過10%。

前不久,火鍋界的龍頭老大海底撈發布了半年報,以上半年收入97.61億元,淨虧損9.65億元的業績震驚業界——「別人學不會」的海底撈竟然首度虧損。要知道,上年同期海底撈的盈利曾高達9.11億元。

疫情影響是重要因素,但全部的鍋也不能只讓新冠病毒背,畢竟在疫情之前,海底撈同店銷售以及翻臺率已經開始下降。

海底撈顯然也清楚這一事實,並且積極尋求突破,只是海底撈式自救真的能救得了海底撈嗎?

當我們吃火鍋時,到底在吃什麼

在火鍋界,海底撈的服務曾經是當之無愧的行業標杆,甚至被其他行業當作最高服務標準,一度掀起了「學海底撈」的風潮。

以提供「變態的服務」俘獲消費者的心,讓海底撈有了一條獨特的護城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海底撈所向無敵。

當然,海底撈並沒有止步於服務。在不斷擴張的基礎之上,海底撈率先在行業內成立了蜀海(上海)食品有限公司,從而建立自己的供應鏈體系,以鞏固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而供應鏈體系的完善,又進一步支撐了海底撈的擴張。

從海底撈的招股書上可以看到,截至2017年底,海底撈的門店數僅為273家;今年上半年的財報則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海底撈全球門店數已經達到了935家,而在去年同期,這一數字是593。

也就是說,過去一年裡,即便受到疫情影響,海底撈的門店仍在大幅擴張。

門店增加帶給消費者的感受是很直接的。不妨回憶一下,早期吃海底撈是怎樣的一種體驗:幾乎所有的人第一次都是衝著海底撈服務去的,跋山涉水、呼朋喚友地去海底撈,吃什麼並不重要,排隊有多久,服務有多好,有多少談資才最重要。

所以說,在海底撈發展的早期,消費者去吃火鍋,吃的是一種儀式感,而海底撈恰恰通過服務,滿足了人們對於儀式感的需求。

除了儀式感,海底撈更聰明的地方在於它明白女性消費者的重要性。

隨便挑幾個海底撈的服務便可見一斑。首先是美甲,這是很多女性喜歡的事,在等位的間隙做個指甲,等位也成了一種享受;其次是樂園,很多女性是媽媽,在她們吃飯的時候幫她們帶孩子,誰還會拒絕來海底撈呢。

前不久,愛討好女性的海底撈在上海開了首家女性主題店。不過,零售君探店後發現,除了滿眼的粉色以外,和普通門店並沒太大區別,甚至在服務上還略遜一籌。

據店員介紹,這家店是去年底開的,因為疫情原因生意一直比較冷清。此次以女性主題店形式重啟,大約是希望能夠吸引女性消費者前來打卡。但選址寶山通河,並不便利的交通,又有多少人會為了粉色調去打卡,家門口的海底撈不香嗎?

事實上,隨著門店的增加,不少人發現海底撈不再稀缺,吃海底撈的儀式感也慢慢變淡了。

以零售君為例,十年前,家附近只有兩家海底撈,每次吃火鍋得開車輪流去這兩家海底撈碰運氣,看看哪家排隊的人更少。現在打開大眾點評,發現家附近5公裡以內的海底撈竟然多達7家,尤其是離家最近的這家,還是24小時營業。

這就好比,肯德基、麥當勞剛進中國的時候,吃一頓漢堡可以向小朋友炫耀好幾天,但現在滿大街的麥當勞,誰還會炫耀自己中午吃了個麥辣雞腿堡呢。

一二線城市的布局最終會有盡頭,所以,在單店銷售開始下降之後,海底撈也逐漸將新餐廳布局的重心向三四五線城市轉移,希望通過新的市場,為海底撈的業務增長找到新的動力。

然而,在新興市場,不僅人群與一二線市場有較大差異,消費習慣、消費能力也顯著不同。至少目前從財報上來看,海底撈在新興市場的翻臺率和客單價與一二線市場相比還有差距。

花式動作背後的焦慮

極致的服務到底能不能成為一個餐飲企業的護城河?

海底撈的過往發展,似乎證明是可以的。至少在目前來看,還沒有哪家餐飲企業的服務能夠超過海底撈。

但是,在新消費時代,僅僅依靠服務就想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無疑會遇到瓶頸。

海底撈的師徒制是很多企業學不來的關鍵,但這也成為了海底撈自身發展的掣肘。在快速擴張的時候,師徒制的方式顯然很難為門店快速輸送人力資源,人力跟不上,服務就會打折扣。

其次,以人為核心的服務體系,還為海底撈帶來較大的成本負擔,海底撈當年讓人學不會的一點就是對員工的「大方」。而從海底撈去年以及今年上半年的財報來看,人力成本的增加成了其淨利潤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底撈並非不明白這個道理。

2018年年底,海底撈在北京推出了首家機器人餐廳。對海底撈而言,這個餐廳本身火不火併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實驗,進一步探索餐廳智能化的可能性,從而提高海底撈的運營效率。

今年海底撈年報顯示,海底撈目前已有3家門店裝備了智慧機械臂,23家門店採用了「千人千味」智能配鍋機,還在全球餐廳運用了958臺傳菜機器人和385部小美電話機器人。

除此以外,海底撈還試圖通過小規模測試的方式,在小龍坎、巴奴、劉一手、譚鴨血、湊湊等火鍋連鎖品牌的圍攻下,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

今年4月,在北京酒仙橋地區,突然冒出一個叫作「十八汆」的麵館,一個月後,成都又出現了一個名叫「撈派有面兒」麵館。據企查查顯示,這兩個品牌均為海底撈旗下全資子公司「新派(上海)餐飲管理有限公司」100%投資。

對於海底撈的這個做法,業內人士認為,「主要在於麵條作為中式快餐,大眾的接受程度比較高。而且麵條大多是澆頭+面的組合,相對容易標準化,一旦模式被驗證可行,未來可以快速複製。」

除了親身下場實驗,海底撈還加快了併購的步伐。去年11月份,海底撈發布公告稱,擬收購高端麵館「Hao Noodle」和中餐品牌「漢舍中國菜」。

今年9月4日,海底撈正式宣布,其全資附屬公司四川新派已正式與這兩個品牌籤訂了收購協議。

從這兩個品牌的主營業務來看,海底撈收購這兩個企業分別看中了前者在海外市場的積澱以及後者在國內正餐市場的經驗。

餐飲業的兩件事

餐飲業有兩件事,一是產品,二是服務。

海底撈將火鍋的產品和服務都做到了高度標準化,但有意思的是,為什麼標準化的服務能讓人記住,標準化的產品卻顯得有些平庸?

這裡面得考慮一個市場背景。早期中國的餐飲行業和很多行業一樣,供小於求,那時候談不上什麼服務,尤其是那些生意紅火的餐廳。

因此,當海底撈的極致服務出現後,便迅速有了品牌識別度。消費者發現,去海底撈吃火鍋和去小肥羊吃火鍋,會有顯著不同的服務體驗。

此後,雖然不少餐飲企業開始學海底撈,都沒有學會。但不得不說,從那時起,餐飲行業開始意識到服務水平對品牌的影響,並在不知不覺中提升了自己的服務水平。

餐飲服務有最高標準嗎?似乎有,也似乎沒有。曾經代表行業最高水準的海底撈,如今也經常被吐槽服務過度。

試想一下,你想和朋友安靜吃個火鍋聊個天,卻不斷被服務員「要換個毛巾嗎」「要加點什麼飲料」等標準化的服務程序打亂,會是什麼心情。

曾經成為海底撈標籤的「標準化服務」,正越來越難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而此時,一些服務可能沒那麼標準化,但口味或者模式很有識別度的火鍋品牌,反而會吸引一些新興人群來嘗鮮。這也是近年來,一些火鍋店雖然規模不大,卻能在某個區域內牢牢佔據一定江湖地位的重要原因。

前不久,超市新物種盒馬被曝出已經註冊新的品牌「盒馬火鍋」。事實上,盒馬火鍋去年才試水。雖然有App下單送到家,以及到盒馬門店堂吃兩種方式,但基本屬於自助式,根本談不上服務。

相比海底撈近千家門店,盒馬目前在全國只有200多家門店,非要說線下堂吃火鍋業務會衝擊海底撈為時尚早。然而,盒馬將火鍋作為重要品類進行開發,並在App首頁為火鍋設置了單獨入口,未來成為火鍋業的一條「鯰魚」是極有可能的。

點開盒馬App,零售君發現,盒馬火鍋的鍋底已從去年的4種增加到了7種,單就鍋底來看,海南椰子雞、酸蘿蔔老鴨、內蒙古泉水羊肉、麻辣小龍蝦鍋底已令人耳目一新,更別提食材的豐富度。選擇火鍋外賣時,消費者可以單點食材,也可以根據人數選擇套餐。

據了解,基於數位化的優勢,盒馬還會不斷結合線下和線上的消費數據,研究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快速開發出更適合本地消費者口味的火鍋新品。

反觀行業老大海底撈,半年報裡對未來的發展是這樣描述的:

一是進一步提高餐廳密度和拓展餐廳覆蓋區域;二是繼續提升海底撈就餐體驗,包括不斷精進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增值服務;三是繼續加大技術投入,比如優化、研發業務管理系統、智慧餐廳技術,以及策略性地收購優質資源,進一步豐富業務形態和顧客基礎。

可以看出,這些發展策略集中在門店發展、服務質量、技術及併購上,卻唯獨沒有關於餐飲產品的研發及投入。

零售君不禁想起海底撈創始人張勇曾廣為流傳的金句——好吃並不是核心競爭力,不值得拿出來說!

但事實上,從餐飲企業角度來看,好吃可以不拿出來說,但必須拿出來做。只有這樣,才能在消費分級的今天,告別慣性生長方式,真正洞察消費者需求。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

相關焦點

  • 海底撈式自救真的能救得了海底撈嗎?
    海底撈顯然也清楚這一事實,並且積極尋求突破,只是海底撈式自救真的能救得了海底撈嗎?當我們吃火鍋時,到底在吃什麼在火鍋界,海底撈的服務曾經是當之無愧的行業標杆,甚至被其他行業當作最高服務標準,一度掀起了「學海底撈」的風潮。以提供「變態的服務」俘獲消費者的心,讓海底撈有了一條獨特的護城河。
  • 海底撈式自救:新開「十八汆」的麵館、加快併購步伐
    前不久,火鍋界的龍頭老大海底撈發布了半年報,以上半年收入97.61億元,淨虧損9.65億元的業績震驚業界——「別人學不會」的海底撈竟然首度虧損。要知道,上年同期海底撈的盈利曾高達9.11億元。  疫情影響是重要因素,但全部的鍋也不能只讓新冠病毒背,畢竟在疫情之前,海底撈同店銷售以及翻臺率已經開始下降。  海底撈顯然也清楚這一事實,並且積極尋求突破,只是海底撈式自救真的能救得了海底撈嗎?
  • 上海,彎道超車 - 專欄 - 創業邦
    編者按:本文轉自公眾號非凡油條,創業邦經授權轉載。直播第一城說起「直播第一城」,你會想到哪座城市?所謂的「兒童遊樂市」可不僅僅是展示和銷售兒童用品,還是個大型沉浸式體驗消費場所。兒童遊樂市整座城市的空間主要有兩條大道及五條大路所構成。兩條大道分別叫做「中山」和「國貨」,是在喚起孩子和家長的愛國意識,提倡購買國貨。五條大路分別叫做「喔喔」、「天真」、「活潑」、「跑跑」、「跳跳」,意在祝福兒童健康成長。
  • 海底撈「自救」:恢復外賣業務,但能夠撐多久?
    彼時,海底撈在非典時期通過發明了外賣火鍋向死而生,但如今在新冠病毒疫情中選擇了用「外賣」自救的它,自救效果有那麼好嗎?一2月15日,海底撈通過官方微信對外公布,北京部分門店2月15日恢復營業;上海部分門店2月16日恢復營業;西安、深圳、南京部分門店則在2月17日營業,而其他城市門店也將陸續恢復營業。
  • 喜茶、海底撈漲價:少數派的自救
    作為海底撈的老會員,張恆平日裡到店裡消費的頻次不低。有時跟三五好友一起,有時自己一個人。服務好、環境佳是他選擇到海底撈就餐的主要原因,價格自然也在其承受範圍內。但最近一次消費體驗讓他極度不適,因為海底撈漲價了。儘管海底撈已經公開表示,整體菜品價格調整控制在6%,但張恆卻對這一說法強烈質疑。
  • 海底撈漲價式自救輸給了麥當勞「虧錢」策略?後疫情時代餐飲啟示
    近日,海底撈官方發布了一則道歉信引起大量關注,直言漲價是「管理層決策錯誤」。原來,海底撈被曝漲價三天後(4月10日),官方正式道歉,並承諾恢復1月26日前的價格。從大眾點評提供的南京該店菜品價格來看,招牌蝦滑價格下降最明顯,比去年7月還低了6元一份。
  • 疫情下的海底撈和全聚德,如何自救?
    為了活下去,餐飲企業開始想盡各種方法自救:尋求信貸支持,發力外賣,探索半成品,嘗試直播……作為行業明星企業,傳統企業全聚德、連鎖企業的代表海底撈等的自救之路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也是餐飲企業的自救樣本。創建於1864年的「全聚德」,至今已經有156年的歷史。
  • 大眾點評沒有對手 - 專欄 - 創業邦
    編者按:本文來源全天候科技,作者姚心璐,創業邦經授權轉載。美容院老闆王雨濤面臨著兩個選擇——每年支付8500元進駐大眾點評,或者,以5500元的年費入駐口碑。這不是一個艱難的選擇。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
  • 千億美團的危與機 - 專欄 - 創業邦
    本文(含圖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布,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
  • 廣告的底層邏輯 - 專欄 - 創業邦
    站在客戶認知視角,我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小學生們其實不太在意文具的功能性與長久使用的品質,他們更在意文具的顏值與同學間的炫耀式消費(在小學生們看來,文具還是算低值易耗品的)。本文(含圖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布,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
  • 海底撈猛漲價,麥當勞狂打折!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餐飲老闆內參,作者陳重山,創業邦經授權轉載。中信建投的研報判斷,疫情造成海底撈司2020營收損失約50.4億元,歸母淨利潤損失約5.8億元。而這種損失還沒有算上——海底撈不得不終止2019年每1.2天開一家店的預期損失。所以,面對疫情的影響,海底撈只有採取簡單粗暴的方法——漲價。對漲價不理解的消費者,吐槽起海底撈來也毫不留情。
  • 尷尬式服務 「請勿打擾」的海底撈還是海底撈嗎
    不久前,一條「千萬別讓海底撈知道你生日」的話題被頂上了熱門,也讓以「熱情服務」聞名的海底撈陷入了尷尬之中。為了應對消費者的新需求,貼心的海底撈很快新增了「請勿打擾」服務。  根據海底撈提供的新服務,如果在桌上顯眼的位置放上「請勿打擾」的牌子,之後海底撈服務員就僅提供正常的上菜、清理空盤等基本服務,而用餐的消費者也可以避開被「海底撈式熱情服務」支配的恐懼。   對於推出新服務的初衷,海底撈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這個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不同顧客的個性化需求,部分門店嘗試製作了一些展示個性化需求的標識牌,方便員工快速識別顧客的需要。
  • 光刻機近況 - 專欄 - 創業邦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半導體風向標(ID: gh_256cabfe335b),創業邦經授權轉載。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editor@cyzone.cn。
  • 海底撈股價最新行情 今日股票價格多少錢
    最近幾天,海底撈的「自救式」漲價,成為了個網站的熱搜話題,不過,漲價的消息幾天後便恢復到疫情前正常價格了,甚至還發布了道歉信。就因為這個消息的影響,股民們又開始關注海底撈的股價,下面一起來看看海底撈股價最新行情,海底撈股票 根據資料顯示
  • 虧50億的海底撈恢復外賣,餐飲復工後該怎麼辦
    在1月26日大年初二,海底撈率先發布公告,稱受疫情影響,中國內地所有門店1月26日起至1月31日暫停營業。休市近一周後,海底撈再發通告延長暫停營業時間,後續營業時間將視疫情發展及國家規定另行通知。截至2月15日,海底撈門店已停業20天。海底撈只是縮影2月4日,中信建投發布研報就疫情對海底撈業績對影響進行分析。
  • 海底撈的狂飆隱憂丨聯商財評
    2019年,海底撈股東應佔淨利潤23.45億元,同比大增42.44%。近四年來,海底撈的淨利同比增幅均保持在39%以上。對於處於競爭紅海的火鍋行業而言,海底撈的這一戰績非常亮眼。這期間,海底撈也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自救:恢復外賣、瞄準半成品市場、推出生鮮直配便民服務、上淘寶直播開「深夜食堂」……當時有業內人士稱,唯有開放堂食才能真正挽救海底撈。為何這麼說?來看海底撈2019年的營收構成。
  • 部分知名餐飲企業漲價 海底撈漲價多少最新海底撈西貝菜單價格
    近日,海底撈、西貝等漲價的消息引發熱議。有消費者表示可以接受,但也有消費者表示漲價後就不會去吃了。目前,餐飲企業一直在突圍、自救。各地政府部門也拿出真金白銀,鼓勵消費。堂食剛剛放開,餐飲企業就漲價,難免讓消費者難以接受。  「本來海底撈漲價漲得就有點多了,轉眼看了下西貝的外賣菜單,發現它也毫不遜色。」
  • 海底撈爆發式註冊商標!網友高呼:學聰明了
    說到火鍋不得不說的就是海底撈,昨天晚間開始海底撈因註冊上千個商標,被頂上各大平臺熱搜前列,海底撈火鍋本身知名度就比較高,加上這上大量、多數商標註冊熱度的加持,點擊率直接破4億!不過,海底撈這次學聰明了,不給你們機會了。小編在企查查平臺查詢到四川海底撈餐飲股份有限公司在兩日爆發式申請註冊商標,其中包括「淮底撈」、「池底撈」、「黑海撈」、「海底撿」、還有「三每底手勞」等,目前狀態都為「商標申請中」。不僅「海域」的商標註冊完了,連「水域」的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 海底撈體:病毒式傳播的邊界在哪裡
    「海底撈體」的基本模版是:某天我在某海底撈吃火鍋,席間我無意間說了一句……(包括但不限於願望,情緒,抱怨,看法),在我結帳時……(願望成真,安撫情緒,例如送親制玉米餅,送賀卡文字祝福,送禮物,免單等)。隨著「圍觀者」從最初的驚喜,到懷疑,再到厭煩,甚至出現不想再去海底撈消費的情緒,營銷專家提醒,海底撈可能將面臨營銷危機。
  • 海底撈:我「貴」了
    疫情成本主要指的是受疫情影響,海底撈各家門店復業桌數、接待顧客數量都受到限制,導致人力和部分食材成本上漲。而差異化定價,則是按照門店地理位置、當地消費水平等因素對菜品進行綜合定價。對於餐飲企業漲價行為,有些網友認為是餐廳在疫情之下合理的自救行為,認為「嫌貴可以不去」;有些用戶卻認為,工資沒漲價格卻漲了,餐廳成本不該由消費者來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