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新零售(4):典型零售模式 – Costco

2020-12-21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介紹了以Costco為代表的會員倉儲量販模式,併集中介紹了它的亮眼數據、成長路徑以及商業模式分析。

會員倉儲量販模式:Costco(好市多)

會員制是CRM的一個重要手段,可以強有力地打造顧客忠誠度。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傳統行業的會員模式,比如航空公司,把顧客分為金卡、銀卡、普卡,根據裡程累計積分,到達一定門檻後可以升級,享受下一等級的更優質服務,如貴賓候機廳、優先登機、更好的座位和服務等。

在此激勵下,用戶會趨於選擇同一航空公司,不斷提升自己的積分,以獲得更高的會員等級。這個機制極其有效地打造了忠誠度,也有良好的體驗。

在零售行業,會員制運用最成功的典範應當是Costco。本篇對Costco的亮麗數據、成長路徑、商業模式特點做個分析。

1. Costco的亮麗數據

雷軍是Costco的忠實粉絲,他曾表示有三家企業的範例對他創建小米影響深遠:

一家是同仁堂,讓他知道要堅守品質;一家是海底撈,讓他懂得口碑要超預期;而第三家是Costco,讓他了解如何能夠將高質量的產品賣得便宜。到底Costco模式有何不同,讓雷軍如此欣賞?它又是依靠什麼成為傳統與網際網路結合的新零售樣本?

中國的消費者可能對Costco不太熟悉,因為截止到現在Costco還沒在中國正式開始線下店營業(不過也已近在咫尺了,中國首家Costco將於2019年8月在上海閔行開業)。然而它卻是目前是僅次於沃爾瑪的全球第二大零售商,全美最大的倉儲式連鎖會員制零售超市,2018年居財富500強第35位。

Costco創立於1983 年,目前在全球9個國家共擁有700多家門店,年銷售額超過1100億美元,會員數超過8800萬人(2017年財報數據)。近5年來,公司門店數量保持快速擴張,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基本保持穩健增長,營業收入同比增速保持在5%左右。

我們再看一下它與沃爾瑪對比的亮麗數據:

淨利率:沃爾瑪約為1.3%(2019年2月財報),Costco為2.2%(2018年底財報);庫存周轉率:Costco的庫存周期僅29.5 天,沃爾瑪為42 天(近5年);單店銷售額:1.7億美元,沃爾瑪是4300萬美元;單店利潤:300萬美元,約為沃爾瑪2 倍。這些數據也揭示著為什麼零售業界對Costco趨之若鶩,成為新零售模式創新的重要參考。

2. Costco的成長路徑

第一家Costco門店是吉姆和傑弗裡於1983年在西雅圖開設。(順便感慨下,西雅圖竟然誕生了這麼多牛X公司,波音、星巴克、微軟、亞馬遜,Costco……這個靠近加拿大的寒冷的美國西北部城市還真是有點邪門……大家開公司,可以考慮去西雅圖沾點仙氣)

當時,吉姆是Price Club的一位高管,該公司的特色就是以低價提供高品質商品,以及與同業相比更少的品類,並向會員收取小額年費。傑弗裡是一名剛從法國回來的律師,他發現法國有很多超市更像是一種折扣超市和百貨商店的結合體,於是傑弗裡考慮把這個商業模式搬到美國來。兩位小夥兒一拍即合,開始了創業。上面提到的低價高質精選商品、小額年費、折扣超市和百貨店合體這些模式,也就成為了Costco的先天基因。

初期經過短暫的困難,Costco迅速步入高速發展通道,第10周就達到了營業收入140萬美元。當時的客戶有七成都是小企業,他們為了採購辦公用品、電氣設備和食品飲料,通常都要跑好幾家店,Costco為他們提供了一站式解決的可能。

1984年底,開張僅一年的Costco已經在全美五個州擁有9個門店和20多萬會員,同時開張的沃爾瑪會員店山姆店給Costco造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

1985年Costco順利上市,並開始銷售1.5美元的熱狗+蘇打水套餐,該套餐至今都是Costco最經典的標誌性產品。

1986年底Costco發展到17家門店,130萬會員,市值突破10億美元,已經十分接近22家門店320萬名會員的Price Club。1993年,兩者合併。1995年,Costco推出自有品牌Kirkland。

2008年金融危機前,Costco已經成為全美第五大,全球第八大零售商,在全球擁有5350萬名會員,並在亞洲擁有8家門店。金融危機之後,受經濟低迷和消費者信心下滑的影響,沃爾瑪、塔吉特等老牌賣場增速下滑,2008~2015年沃爾瑪的年複合增長率降至2.5%,而Costco仍然保持7%的複合增速。

截止2018財年,Costco在全球設有762家分店,會員超過9600萬人,收入規模1416億美元,淨利潤31.34億美元,市值上漲到了1028億美元。

3. Costco商業模式分析

美國的零售業態主要包括:大型購物中心、廠家直銷中心(如中國人比較熟悉的奧特萊斯)、百貨商店(如梅西百貨)、綜合超市(如沃爾瑪)、量販式倉儲會員店(如Costco)和專業超市(如全食超市)等。Costco是典型的量販式倉儲會員店業態,也是該業態的領跑者,山姆會員店是第二名。

美國三大會員倉儲超市對比

來源:Costco年報,公開資料

從Costco的商業模式總結起來有如下特點:

1) 會員制,會員制,會員制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Costco對會員制淋漓盡致的發揮,是它制勝的絕對關鍵。下面重點說一下。

A. 顧客需要付費成為Costco會員,沒有免費會員一說。在習慣了免費午餐的中國,我最初對收費會員這一機制並不是特別理解。家樂福、沃爾瑪、麥德龍,都是免費申請會員資格。花錢買會員,這個錢還不能用來買東西,還只有一年有效期,多虧啊?當年在1號店深入討論收費會員項目的時候,我漸漸理解了收費會員機制帶來的威力。總結如下:

B. 高下單頻度和高單均價。付費會員體系一定要精心設計會員專享權益,如專享價格/折扣、專享商品、專享服務,等等。一旦買了會員,很多人都會有種心態,就是花了的錢一定要賺回來。因此,會更頻繁地下單,每次下單買更多的商品。

例如,非收費會員商品價格100元,會員價格90元,很多人會覺得不是花了90,而是賺了10塊。由此,多買多賺,一定要狠狠把會員費撈回來。這也保證了付費會員的人年均消費金額會遠高於免費會員。例如,根據亞馬遜公開資料,Prime會員每年在亞馬遜消費的金額在1400美金左右,而非會員消費只有600美金。

C. 付費會員的忠誠度會極高,流失率很低(當然啦,錢都交了,不來買東西多虧)。根據京東公布的數據,京東Plus會員忠誠用戶98%,續費率80%。非會員留存率數據暫時沒有,但對比電商平臺普遍的高流失率,98%的忠誠度等於顧客基本不會離開。會員權益的質量和性價比則是續費率的關鍵。

D. 毛利補貼。以Costco為例,8670萬會員,年營業額1180億,人均消費1361美元,會員年費60美金,60/1361=4.4%,考慮到Costco的毛利約為12~13%,這個4.4%的會員費收入就可以讓Costco把毛利壓低超過1/3進行商品銷售。在價格十分敏感的超市消費品領域,對比沃爾瑪這類非會員超市,該機制能建立強烈的價格優勢。舉個例子,當會員顧客從Costco買了個95元的商品,實際上Costco收入了100元,對比其它超市賣100元也收入100元,顧客會覺得Costco明顯更便宜—其實,並沒有。會員費實質上是Costco盈利的絕對關鍵。

E. 會員數據。當消費者成為付費會員時,會按要求填寫很多相關資料,會比免費會員資料填寫更加認真。而會員數據是經營分析和營銷的重中之重。由此,付費會員也是獲取會員信息資料的一個有效手段。

2) 少而精的SKU

Costco的SKU只有3700個左右,對比沃爾瑪的數萬種SKU,Costco的商品數量可以說是非常少而精。顧客消費絕大多數集中在頭部商品,記得當年我在做京東城市精選項目時,項目組做過一個統計,在近千萬的自營SKU中,頭部的2萬個商品佔到銷量的92%。選品的關鍵不在多,而在精。雖然沃爾瑪的銷售數據我沒有,但我相信在3~5萬的門店SKU中 ,銷售也應該大比例地集中在頭部3000~5000個商品。而剩下那些長尾商品,不但佔用庫存,佔用流動資金,也帶來更大的損耗。

精選SKU的好處是:

庫存周轉天數遠低於同行。因為商品少,所以銷量集中,庫存周轉快。極低的庫存周轉率帶來了資金運轉效率的提升,降低了經營成本。Costco和沃爾瑪的庫存周轉見下圖。

坪效提升。少而精的商品,在貨架的使用效率上可以極大地提升,避免了長尾商品對經營面積的佔用,從而在單店和單位面積產生更大的效益。

Costco & 沃爾瑪 坪效對比

議價能力出色。少而精的SKU保證了單一SKU的銷售量和進貨量巨大,這使得Costco在與供應商進行談判時具有出色的議價能力,甚至能夠買斷部分商品,而高性價比的商品維持了高會員滿意度,並有助於會員規模的壯大。

供應鏈把控。Costco按市場需要分批從生產廠商處訂貨,有效降低了庫存水平。如果某商品銷量超出預期,Costco會讓下面的供應鏈企業快速完成。為了維持供應鏈體系的良好運轉,Costco有專門的驗廠團隊。由於供應鏈體系十分龐大,Costco會把握供應鏈中利潤較高部分(如產品設計),而外包利潤相對較低的程序性部分(如驗廠)。

3)倉儲量販式

因為商品數量較少,Costco的商品都是大包裝量販式,帶來了銷售的規模效應,類似於批發。但實際上我在美國Costco超市消費的實際體驗,Costco商品也完全可以小量購買,比如當年我最喜歡從Costco買一隻煮熟的珍寶蟹加一瓶紅酒,或者早餐的一小盒muffin,大小靈活的彈性也保證了家庭消費體驗。而倉儲式經營的倉店一體機制,也同時有效減少了物流的二次運輸成本和商品缺貨率。

4)嚴控毛利率

因為通過付費會員機制先期回籠了資金,同時通過少而精的大規模單品採購壓低了成本,讓Costco有能力在嚴控毛利率的情況下保證較高的淨利率。Costco有兩條嚴格的規定:

第一,所有商品的毛利率不超過14%,一旦高過這個數字,則需要匯報CEO,再經董事會批准;第二,面對外部供應商,一旦在別的地方比Costco的價格還低,則它的商品將永遠不會再出現在Costco的貨架上。在這兩條規定下,Costco得以把毛利率控制在12%~13%左右(一般超市的毛利率在15%~25%),造就了Costco高質量商品的低價形象。

5)目標客戶群定位中產階級

不同於沃爾瑪的主要覆蓋中低端的定位,Costco將目標客戶群體精準定位於美國中產階級,普遍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和意願,擁有個人住宅和汽車,並不追求廉價商品,而是青睞高品質、高性價比的商品,並希望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一次性完成自己的購買需求,願意大批量進行購物。定位高質量用戶群體,也是零售商銷售和利潤的重要保證。

6)自有品牌

Costco在1995年創立了自有品牌Kirkland Signature,主打休閒食品、冷凍生鮮、清潔用品和保健品等。目前Kirkland已經成為全美銷量第一的健康品牌,是Costco吸引顧客和提高利潤的重要法寶。Kirkland普遍以「大包裝、高品質」為特色,定位中高端,設計上迎合中產階級會員的消費習慣,已經推出數百款明星商品。儘管Kirkland在SKU的佔比不到7%,但收入貢獻率高達25%。

自有品牌是個大概念,也是會員費以外Costco的另一個重大盈利點,容我在這裡稍用一些篇幅再做些論述。

我喜歡運動,以前常去迪卡儂逛,買些喜歡的運動商品,如恩寶或彪馬球衣、阿迪達斯足球鞋,Yonex羽毛球裝備等。曾幾何時,發現這些熱銷品牌從迪卡儂漸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什麼「Kalenji」、「Domyos」之類的莫名其妙的牌子。查了查,原來是迪卡儂的自有品牌。試了試,品質真心不咋地,就漸漸不去迪卡儂了。同樣情況幾乎出現在每一個大超市裡,當然程度不像迪卡儂這麼惡劣,自有品牌只是混雜在各大品牌之中,給了消費者選擇。那麼,是什麼原因讓迪卡儂放棄了流行的優秀品牌而只賣自有品牌,甚至不惜顧客流失呢?就一個原因,為了利潤。

細分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自有品牌。如果是賣別人的品牌和商品,供應鏈在別人手裡,自己沒有話語權(雖然沃爾瑪、Costco通過大規模採購取得了話語權,但最終決定權依然在別人手裡),在誰都可以賣的情況下,因為競爭,加價空間有限,不能把握成本,無法優化供應鏈,很難保證利潤。尤其對於中小零售商和細分平臺,賣別人的品牌很容易被大平臺衝進來,拿走最好的產品、最暢銷的爆款,在大平臺更優惠的採購價格面前,幾乎不堪一擊。

提升利潤,避開價格戰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自有品牌。自己做品牌的擁有者,自產自銷,大平臺無法以低價換銷量進行打擊,也不會被其他零售商壟斷渠道。在品牌背後植入品牌故事,打造品牌文化,是吸引消費者,形成記憶點的有效方式。在市場競爭勢態下,品牌成為差異化經營的關鍵。

自有品牌尤其適合在非標商品領域開發。比如酒類、保健品、食品、服裝,都是絕佳的自有品牌領域。因為非標品不存在一致性,價值定位空間大,生產替代品進行競爭的難度相對較高。

下面借用黃若列舉的「羅傑斯葡萄酒」自有品牌的費用數據,大家可以看到自有品牌對利潤的巨大拉動:

如果是採購渠道品牌的進口葡萄酒,大致費用結構如下:

例如經銷商採購進貨成本:26澳元,拆解如下:

生產成本:10澳元當地運輸成本:0.5澳元品牌廣告宣傳費用:2澳元品牌渠道道路費用:2.5澳元品牌當地酒類稅費:3澳元品牌其它運營成本及毛利:8澳元經銷商採購進貨成本:26澳元+ 進出口運費、海運、保險:0.2澳元+ 進口關稅、增值稅:9澳元= 落地成本:35澳元;

落地成本:35澳元+ 進口商銷售成本、毛利:14澳元= 正常售價:59澳元或299元人民幣。

上述同樣商品,如果以自有品牌方式運作,費用結構和定價為:

生產成本:10澳元直接在當地口岸裝運出口,不涉及額外送達澳洲倉庫的配送存儲費用,不涉及當地品牌宣傳和渠道費用,不涉及品牌方運營成本,不涉及當地酒類消費稅,整體進貨成本低,按金額比例,進口稅和增值稅也低,落地成本在15澳元左右。銷售定價:128~149元人民幣由上述例子我們看到,兩者相對比,自有品牌存在著巨大的毛利和低價銷售空間,從而在競爭上獲取巨大砝碼。

我們在盒馬、小米這些新零售先鋒以及很多精品電商的運作模式中,看到了相當多的Costco的成功實踐,比如定位中產階級、精選少量高品質SKU、倉店一體、以食品生鮮帶動全品類銷售,包括自產自銷的自有品牌,等等。理解新零售,對Costco的模式進行深度解讀會非常有幫助。

亞馬遜高級總監,產品、中央運營及增長團隊負責人,前京東、攜程高級產品總監。精通前臺產品、運營及用戶增長等領域。

本文由@產品遇上運營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漫談新零售(5):典型零售模式 – 7-Eleven
    無處不在的便利店大家都十分熟悉,在新零售浪潮中我們也看到了阿里零售通、京東新通路、蘇寧小店、盒馬便利店Pick』n go,以及各色各樣的無人便利店的嘗試探索。本文會深入解讀便利店龍頭7-Eleven的運作模式,以尋找新零售浪潮中的新型便利店應該或試圖解決的問題和方向。
  • Costco零售模式在中國
    全美第三大零售Sears,10年市值縮水96%;大型百貨連鎖J.C.Penney股價下跌86%;梅西百貨下跌55%。與之相應的,是電商巨頭Amazon的迅猛發展,10年市值增長近20倍。在這樣的環境下,傳統零售商 Costco頂住了電商衝擊,逆勢而上。過去10年間市值增長1.7倍。10年增長1.7倍。Costco穩紮穩打地以每年4-6%的營收增長,走的不急不緩。
  • 與新零售模式背道而馳,Costco可能在中國成功嗎
    從各個角度看,Costco的運營形式都與當前主流的「新零售」概念背道而馳,已經習慣了依靠全家、盒馬、美團來解決生活所需的都市中產們能否接受距離市區30公裡的」big box」 (超級大賣場),還有待觀察。然而,拋開運營形式,回歸零售本質來看,Costco又在「物美價廉」這一本質訴求上做到了當前的極致。
  • 新零售的包圍圈裡延續神奇,Costco模式的啟示在哪?
    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新零售的概念有很多,新零售的模式很有很多,如果缺少了渠道和供應鏈作為支撐的話,所謂的新零售只不過是一個虛假的概念而已。新零售帶來的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充滿想像空間。Costco在上海首家店開業帶來的瘋狂場面告訴我們,傳統零售業並不是無路可走,而是沒有找到真正可以與用戶結合的完美結合點。
  • Costco籌備中國線下首店 將全面借鑑天貓新零售方案
    天貓新零售「中國方案」正在席捲全球。近日,美國第二大零售商Costco與天貓加速推進上海首家線下店的消息再次傳出。而有消息顯示,美國最大運動零售商Foot Locker也正在和天貓國際探討新零售入華方案。
  • 什麼是新零售模式?
    我們通常將小程序與新零售聯繫在一起,因為小程序的O2O模式和新零售模式不謀而合都是線上線下連接,甚至很多人認為小程序就是新零售。那麼什麼是新零售模式?小編為你講解。什麼是新零售?通俗直白的講就是新的零售的方式,和以前傳統的零售方式不同的就是新零售,舉個例子,以前超市賣東西都是有收銀員的,現在有無人超市了,這就是新零售。當然還有小程序,線上付款線下消費,和以前的線下付款線下消費不同了,就叫新零售,也就是說線上和線下結合在一起能夠產生新零售。
  • 美國Costco入華 超低價模式能否攪局新零售
    分析人士表示,實體零售行業永遠不會被替代,以超低毛利模式著稱的Costco可能成為國內零售市場的一個攪局者?  超低毛利模式引關注  2017年9月初,Costco通過天貓加碼在華線上業務。在已有Costco天貓海外旗艦店基礎上,上線Costco官方旗艦店。
  • 炎帝新零售&美國Costco
    2017年,新零售的口號幾乎席捲整個直銷行業,炎帝生物也正好趕上這個風口。炎帝生物總裁董事CEO鍾總曾在美國工作生活過,對Costco情有獨鍾,把Costco的這種理念帶入到了炎帝生物的新零售模式中。為了推動炎帝生物的新零售模式,炎帝公司招了一大批有海外生活經驗的人,他們每個人都是Costco的會員,對炎帝生物的新零售模式天然地接受。炎帝新零售真正做到了線上,線下,百億物流對接, 因為公司2011年拿到了國家商務部頒發的第29張直銷牌照,所以可以真正做到線下體驗,線上購物,消耗積分消費。
  • 新零售商業模式是什麼?
    商家在尋求轉型的過程中,帶火了新零售商業模式。新零售這個概念,是馬雲在2016年提出的,他預言,純電子商務的時代即將過去,未來10年、20年將是新零售時代。新零售是依託網際網路,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和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通過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從而重塑業態結構和生態圈,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新零售商業模式,究竟是是什麼呢?
  • 從Costco熱看新零售
    如今,這種創新的模式給中國零售模式帶來了新的挑戰與思考,運用得當的話,也將成為對抗電商的利器。不僅如此,這其中的消費者心理學,更值得各行業借鑑、學習。馬雲與新零售關於新零售,比較簡潔的說法是——線上線下和物流結合在一起,才會產生新零售。
  • 新零售電商是什麼意思?新零售模式概念、運營技巧及意義
    在2016年的時候馬雲提出了「新零售」之後,該模式迅速發展。新零售電商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多人布局新零售模式呢? 新零售電商意義 賣家採用新零售模式之後,用戶可以在實體店掃碼了解更多,也可以選擇在家手機下單,信任力強,而且距離近,半個小時就能送貨上門,更快;還能通App參加會員積分等活動。對商家來說,可以拓展用戶半徑、產品品類等。
  • COSTCO 新經營模式能否適用中國新零售市場?
    2019年,對於零售行業是變新的一年,家樂福、麥德龍等老牌外資零售退出國內市場、內資品牌兼併收購頻頻發生。與此同時,新品牌超市 COSTCO、ALDI等新外資超市進入,帶來新的經營管理模式。作為會員模式的楷模,COSTCO在亞洲其他地區如日本、中國臺灣地區已經佔領一席,其中在中國臺灣地區零售業市場份額位列前三。同時,COSTCO 進入國內市場後也引發國內市零售商探索付費會員制經營模式,如盒馬會員、阿里 88VIP、蘇寧會員等,零售企業也開始試探會員制模式。
  • 解讀街都新零售的商業模式
    我想大部分人都知道淘寶、京東、天貓這些都是個人對個人(C2C)或者商家對個人(B2C)的商業模式。電子商務可以說改變了一代人,並且開啟了一個新零售的篇章。2016年的阿里雲棲大會上,馬雲的一句「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在業內泛起了軒然大波。人們一下子都在討論什麼是「新零售」這個網際網路風口。
  • 擁有8000萬會員的亞馬遜和「最牛逼」零售costco究竟啥區別?
    二、即將超越最強零售costco(好市多)?Costco(好市多)是什麼?成立於1993年,最開始與老牌零售沃爾瑪並不具備正面抗爭的能力,然而它選擇了一條與對手完全不同的道路「會員制」——之後,很顯然,沃爾瑪明顯已不是對手了。
  • 解析新零售的模式分類與優劣
    馬雲首提的「新零售」到底是什麼呢?至今,這個詞還是過於含糊,但它無疑是一個成功的Branding概念,方便給投資人講增長故事。本文暫且不討論它是什麼,通過模式的分類,間接定義一下。同時大致對比一下不同模式的優劣之處。
  • 新零售電商怎麼做?個人怎麼做新零售
    新零售電商模式的出現將線上和線下結合在一起,不僅減少了很多中間環節,還提升了顧客體驗。對於剛布局該模式的個人賣家來說,新零售電商怎麼做才能穩紮穩打? 1. 成熟的系統。要做該模式,就需要具備一套成熟的新零售體系,為自己如何轉型確定好方向。 2. 明確的商業模式。如何結合自身的特點來架構適合自己店鋪的商業模式?如何將商品、服務搬到線上,實現線上和線下相融合,方便消費者購物?這些都是需要賣家深思熟慮的。 3. 運營方式。想要實現多重的引流,就需要依靠一些新型多樣化的推廣方式。通過移動端豐富的營銷功能,與客戶建立良好的關係。
  • 為什麼說,Costco戳穿了新零售的謊言?
    其實無論是「性價比」,還是「新零售」,本質都是對傳統零售的差異化競爭。有傳統大賣場作對比,Costco的精選SKU、極致價格才有意義,所謂新零售的場景式陳列、更好的購物體驗才能被感知。這兩條路線之間的爭議,是零售人普遍面臨且十分緊迫的問題:到底怎樣才能讓流失的顧客重回門店?
  • ...盒馬鮮生|新零售|山姆會員店|costco|趙家鈺|新零售2.0
    業內專家認為,盒馬x會員店落地有望成為「上海購物」和外高橋新經濟、新消費的一張名片,也可為保稅區域新貿易、新零售等新型產業業態的集聚發展提供強勁動能。盒馬X會員店作為第一個新零售會員制超市,能否被中國消費者接受?能否作為本土會員制超市企業的「領頭羊」,改變中國零售業的商品和供應鏈的現存?都成為各界最為關注的焦點。
  • 什麼是新零售?新零售概念是什麼?
    主要打造出新零售場景化市場銷售的創辦人盒馬鮮生侯毅曾強調,盒馬模式的關鍵就是說根據新零售自然環境,重構新零售價值取向。應用場景當今消費的要求特性,他們再次設計方案了一整套包括「新鮮一瞬」、「所感即個人所得」、「一站式服務  買東西模式」、「讓吃越來越開心,讓煮飯變為這種娛樂」4個構成的消費價值取向,並落實入店。根據結構價值取向,盒馬鮮生讓對那份使用價值感認可的消費者更為依靠自身出示的服務,提高了留客能力。
  • 瑞幸咖啡「燒錢」背後的新零售商業模式
    本文以瑞幸咖啡的新零售商業模式為主題,並從現狀分析、產品分析等角度切入,具體分析瑞幸咖啡新零售的商業模式到底新在哪裡。本文重點對瑞幸咖啡的新零售商業模式進行分析,營銷方法的分享(基於流量池思維的裂變營銷),敬請期待下一篇文章~一、現狀分析對於現磨咖啡來說,傳統咖啡的商業模式大體以線下實體門店為主,更多的是對咖啡廳的線下體驗,以及社交需求,雖有線上外賣配送,但未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融合,存在著購買不方便、排隊時間長、價格較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