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新聞網獨家】
(記者 李倍)
紅瓦綠樹、碧海藍天,一直是形容青島西部老城區的詞句,成群坐落的德式老建築,蜿蜒曲折的小路,秋風起後飄落的黃葉,這些景色「合力」構成了青島獨具特色的「大地標文化」。
然而多年來,文化所衍生出來的「情懷」成了西部老城區的代名詞,區域發展在眾多老城區中漸漸處於尷尬地位。如何在「情懷」中走出發展之路?近年來,西部老城區在一次次嘗試中不斷總結問題、積累經驗,如今正在迎來一場「鳳凰涅槃」。
它將復甦的第一支接力棒交予百年裡院廣興裡的重建,隨後總投資超300億元的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區開工。而近日,中山路要打造全國首條直通大海的國際化商業步行街的消息讓西部老城區再次站在了區域發展的「聚光燈」下,緊接著,李村路建地下四層公共停車場的規劃接踵而至。在「情懷」中謀發展,西部老城區正展開一場涅槃重生的「接力賽」。
「縫合」東西部差距 「謀發展」成老城蝶變的關鍵詞
愛倫·坡在《致海倫》中曾寫道「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西部老城區的光榮,便在於歷史的延續,其曾經的區域優勢在於政治、經濟、商業、旅遊、居住的全面「統領」地位。
然而,當輝煌只能與曾經「並行」,在城市發展的潮流中或許註定會被落下。當青島的政治、經濟、商業、居住等領域全面向東部轉移之際,東、西部的差距開始顯現,謀發展成了西部老城區需要直面的問題。
老城復興的題目,青島已經「構思」了許多年。其中,中山路最早一次的改造可以追溯到1996年,當初的規劃是把中山路改造成類似於上海南京路那樣的商業步行街,但最終因為交通癥結而擱淺。隨後,市南區又歷經了多次「手術」,但與昔日相比,輝煌程度再不可同日而語,這片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的老城,急需一場真正的變革。
重建百年裡院、打造郵輪母港區 這是一場自我救贖的「接力賽」
老建築是青島的「魂」,但同時也是改造的「砍」。有知情人士曾透露,對老建築的保護成本高、改造難度大,且利潤微薄,開發企業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因此,實施起來困難重重。儘管難以得到「助力」,但老城復興的腳步卻不能停止,在「情懷」中謀求發展之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發揮出無限的價值?很快,青島西部老城區展開了一場涅槃重生的「接力賽」。
復興的第一棒,是百年裡院的重建。2019年,青島市啟動了四方路廣興裡片區改造工作,並於今年5月底正式開街。廣興裡,作為青島最大的老裡院,建築面積4000餘平方米,經過修舊如舊的改造,百年老裡院重獲新生,成為青島工業設計創新中心,打造「青島設計」新名片。
廣興裡的開街,引來人潮「圍觀」,這樣的「流量」在老城區已是多年未見。而就在廣興裡開街前不久,青島國際郵輪母港區建設開工暨全球招商推介儀式舉行,項目總投資超300億元,將打造集聚郵輪旅遊、金融貿易、智慧創新、商務文化四大產業板塊,布局文化消費、購物餐飲、商務辦公、郵輪旅遊和創新居住五大功能的新城。
「情懷」的提升加上經濟支點的引入,代表著西部老城區「修修補補」式緩慢發展的歷史已經結束,老城區復興的大幕已經拉開,但顯然,這樣的「開場」還不夠隆重。
「挖地」找車位、打造直通大海步行街 老城新貌不再遙遠
如何縫合現代化的東部和相對落後的西部?從這些年發展上的差距來看,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況且,再建一片現代化新城,這並不是西部老城區想要走的路。
差異化發展,留住青島「底色」,老城區結合自身優勢,以中山路為主線,打造全國首條直通大海的步行街。這條消息一出,瞬間「引爆」了青島人的朋友圈,沿著中山路一直通往青島的地標棧橋景區,沿街將青島特色「裡院」全部收入眼底。
根據規劃需要,國風大酒店正式拆除,而青島灣廣場的後續拆遷項目,還包括青島人熟知的自來水公司、華聯商廈、老「廣電局」等建築,「不破不立、破舊立新」,這道理是老城區經歷多次改造後「學」來的。
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姜德志介紹,國風大酒店所在的青島灣廣場項目地塊是中山路及周邊區域保護與更新的重要節點之一。青島灣廣場更新旨在優化區域的交通組織及城市風貌,增加公共開放空間,打通火車站至棧橋的視線通廊。地下空間將與地鐵1號線相銜接,建設地下商業、旅遊、停車等空間。
按照目前規劃,中山路步行街核心區將於明年夏天開放,也就是說,西部老城區將很快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與此同時,李村路社會公共停車場規劃方案也已進入批前公示階段,這處向地下「借」空間的停車場將建設地下四層,提供不少於450個公共停車位。
有人說老城區殘破,如今它正在革新;有人說老城區空間不足,如今它正在「掘地三尺」;有人說老城區改造難度大,如今它當機立斷,正在「破舊立新」,秉承著這樣的態度,我們相信老城新貌,不再遙遠。
「面朝大海,邂逅最美風景;揚帆起航,不負時代韶華。」配合著青島灣廣場啟動拆遷,市南區為項目設計了這樣一句slogan,這句slogan裡既有市南對未來的期望,也蘊含著青島對於老城復興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