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的發展讓媒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反轉新聞頻頻滋生,吸引大量公眾參與其中,所產生的負面輿論擾亂社會秩序,消費新聞媒體公信力。探討反轉新聞的內涵,以典型案例為分析對象,從多個角度研究其發展脈絡及成因,思考如何控制反轉新聞輿論的負面影響,才能構建良好的媒介生態環境,維護媒體公信力。
關鍵詞:反轉新聞;成因;輿論控制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9-0000-03
2018年10月28日重慶萬州發生公交車墜江事件,短短五天內媒體報導經歷了讓人目不暇接的逆轉,伴隨著這場輿論風波,「反轉新聞」再次引發社會關注。業界一般認為,2013 年新華網發布的《盤點2013 十大「反轉劇」:有圖未必有真相》標誌著「反轉新聞」這一媒介現象開始進入公眾視野。之後,反轉新聞幾乎年年發生,並呈逐年上漲趨勢,從名人、公務員、醫生到普通人,從事故、醫療、教育到家長裡短,反轉新聞涉及的領域、發生的頻次、反轉的次數都在不斷增加。例如之前發生的西安某醫院手術室醫務人員自拍事件、湘潭婦幼保健院產婦死亡事件等,新聞反轉之快、網絡暴力之惡劣對媒體聲譽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對涉事主體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傷害。探討反轉新聞的內涵,分析典型案例,從多個角度研究其發展脈絡及成因,思考對反轉新聞引發的負面輿情進行控制,具有現實且緊迫的意義。
一、反轉新聞的內涵與特徵
反轉新聞是指「那些緊跟社會熱點、標註新聞熱詞繼而引發廣泛關注,但隨後被證實與事實主體或全貌不符,甚至與事件截然相反的新聞現象。」[1]
反轉新聞反轉了什麼呢?作為客觀存在的事件本身不會發生反轉,而新聞報導作為一種公共性話語,從對事實的選擇到對事實的認識,再到對事實的呈現,一系列過程都隱含著傳播者的社會立場和態度,加之新媒體時代的技術賦權讓傳播主體更加多元化,增加了信息傳遞的風險。種種主觀虛構拉開了新聞與真相的距離,一旦報導罔顧客觀事實,傾向於主觀情緒發洩,就極易引發輿論一次或多次反轉。因此,發生反轉的是相關新聞報導引發的輿論,反轉新聞更應該被稱為「輿論反轉現象」。反轉新聞具有共同的特徵:影響面廣具有公眾性;輿論焦點和矛頭指向鮮明;輿論指向會發生巨大的轉變,而且轉變非常迅速。
二、反轉新聞的演進脈絡
反轉新聞的演進脈絡可以劃分為六個階段:事件發生→輿情爆發→輿論形成→輿情反轉→輿論轉向→輿論衰退。如「萬州公交車墜橋」事件發生後,隨著網絡裂變式傳播及話題榜推送,知曉的民眾越來越多,輿情開始進發,網民紛紛聲討小轎車女司機;隨即媒體首次介入,輿情發酵為輿論,將事故原因指向「女司機」;事故發生約8小時後警方公布調查結果,大巴車乘客與司機爭吵視頻流出,證明小轎車與事故無關,輿情再次進發,民意轉而譴責鬧事的乘客;隨後媒體再次介入,事件有了定論,輿論轉變為更為理性的,對文明乘車的呼籲及公交司機應急機制的思考;隨著理性的回歸,輿論的喧囂歸於平靜。至此,人們意識到這又是一次信息不完整公開和情緒表達造成的新聞反轉,但無辜的女司機已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媒體的公信力又一次被消耗。
三、反轉新聞是媒介環境演變的結果
反轉新聞從傳統媒體時代的「新鮮」現象成為新媒體時代的常態,是媒介環境演變的結果。當前媒介環境對反轉新聞的影響主要體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官方、民間輿論場的博弈形成社會輿論新格局
反轉新聞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它體現了當前中國輿論場中不同主體之間的博弈。復旦大學童兵教授在《官方民間輿論場異同剖析》中明確了輿論場的概念,區分了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的異同。他指出「隨著新媒體的普及,中國形成了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兩個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輿論新格局。」[2]官方輿論場主要由傳統媒體及各級黨委、政府的政務微博等新媒體構成,發布權威信息、解讀公共政策等;民間輿論場則是由網民和社會公眾通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構成,就公共事件和社會事務表達意見[3]。
反轉新聞涉及教育、醫療、安全等社會矛盾,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所以大多在民間輿論場發酵、發展。兩個輿論場的博弈,經常表現為民間輿論場先爆發輿情,官方輿論場為控制輿情做闢謠或者是補充性說明的工作。如湘潭產婦死亡事件中,當激化醫患矛盾的負面輿情在民間輿論場喧囂塵上之時,是以人民網為代表的官方媒體介入,肅清謠言,科普「羊水栓塞」專業知識,扭轉了輿論。兩個輿論場之間的博弈並不是時時存在的,但反轉新聞則是這種博弈的一種直接體現。
(二)新聞產制發生重大變革
1、傳統新聞生產傳播流程的解構影響了新聞報導的客觀真實。
信息技術讓傳統新聞採、寫、編、播的生產傳播流程發生了劇變。一是網際網路讓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平等的發言權與媒介使用權,傳統新聞中單一的傳受關係被轉化為多元互通的交流關係,公眾參與信息生產已經成為網際網路信息傳播中的常態化現象;二是網絡的便捷、海量、覆蓋面廣讓其迅速崛起,成為重要的新聞來源及發布平臺;三是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缺乏新聞報導專業素養和對信息的甄別能力,不具備新聞把關的嚴謹性。這些變化解構了傳統新聞生產傳播流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聞報導的客觀真實,反轉新聞得以頻頻滋生。
2、傳媒產業的激烈競爭降低了新聞發布的門檻。
信息技術有效縮短了信息傳受的時差,也大大降低信息發布的門檻,讓多元的主體參與到真相的呈現中,「職業權威不再有絕對的話語霸權,各種媒體——專業與非專業、精英與草根一同在『真相市場』中競爭」 [4]。為了爭奪稀缺的大眾注意力資源,時效性成為媒體競爭的重要導向。傳統媒體之間、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新媒體之間、傳統媒體與融合媒體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白熱化」的新聞競爭,贏取獨家,搶佔流量,在無形之中消解了新聞操守,拉開新聞與事實之間的距離,促發了反轉新聞。
(責編:實習生、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