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反轉新聞的成因及輿論控制

2020-12-19 輿情頻道

摘 要:信息技術的發展讓媒介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反轉新聞頻頻滋生,吸引大量公眾參與其中,所產生的負面輿論擾亂社會秩序,消費新聞媒體公信力。探討反轉新聞的內涵,以典型案例為分析對象,從多個角度研究其發展脈絡及成因,思考如何控制反轉新聞輿論的負面影響,才能構建良好的媒介生態環境,維護媒體公信力。

關鍵詞:反轉新聞;成因;輿論控制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9-0000-03

2018年10月28日重慶萬州發生公交車墜江事件,短短五天內媒體報導經歷了讓人目不暇接的逆轉,伴隨著這場輿論風波,「反轉新聞」再次引發社會關注。業界一般認為,2013 年新華網發布的《盤點2013 十大「反轉劇」:有圖未必有真相》標誌著「反轉新聞」這一媒介現象開始進入公眾視野。之後,反轉新聞幾乎年年發生,並呈逐年上漲趨勢,從名人、公務員、醫生到普通人,從事故、醫療、教育到家長裡短,反轉新聞涉及的領域、發生的頻次、反轉的次數都在不斷增加。例如之前發生的西安某醫院手術室醫務人員自拍事件、湘潭婦幼保健院產婦死亡事件等,新聞反轉之快、網絡暴力之惡劣對媒體聲譽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對涉事主體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傷害。探討反轉新聞的內涵,分析典型案例,從多個角度研究其發展脈絡及成因,思考對反轉新聞引發的負面輿情進行控制,具有現實且緊迫的意義。

一、反轉新聞的內涵與特徵

反轉新聞是指「那些緊跟社會熱點、標註新聞熱詞繼而引發廣泛關注,但隨後被證實與事實主體或全貌不符,甚至與事件截然相反的新聞現象。」[1]

反轉新聞反轉了什麼呢?作為客觀存在的事件本身不會發生反轉,而新聞報導作為一種公共性話語,從對事實的選擇到對事實的認識,再到對事實的呈現,一系列過程都隱含著傳播者的社會立場和態度,加之新媒體時代的技術賦權讓傳播主體更加多元化,增加了信息傳遞的風險。種種主觀虛構拉開了新聞與真相的距離,一旦報導罔顧客觀事實,傾向於主觀情緒發洩,就極易引發輿論一次或多次反轉。因此,發生反轉的是相關新聞報導引發的輿論,反轉新聞更應該被稱為「輿論反轉現象」。反轉新聞具有共同的特徵:影響面廣具有公眾性;輿論焦點和矛頭指向鮮明;輿論指向會發生巨大的轉變,而且轉變非常迅速。

二、反轉新聞的演進脈絡

反轉新聞的演進脈絡可以劃分為六個階段:事件發生→輿情爆發→輿論形成→輿情反轉→輿論轉向→輿論衰退。如「萬州公交車墜橋」事件發生後,隨著網絡裂變式傳播及話題榜推送,知曉的民眾越來越多,輿情開始進發,網民紛紛聲討小轎車女司機;隨即媒體首次介入,輿情發酵為輿論,將事故原因指向「女司機」;事故發生約8小時後警方公布調查結果,大巴車乘客與司機爭吵視頻流出,證明小轎車與事故無關,輿情再次進發,民意轉而譴責鬧事的乘客;隨後媒體再次介入,事件有了定論,輿論轉變為更為理性的,對文明乘車的呼籲及公交司機應急機制的思考;隨著理性的回歸,輿論的喧囂歸於平靜。至此,人們意識到這又是一次信息不完整公開和情緒表達造成的新聞反轉,但無辜的女司機已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媒體的公信力又一次被消耗。

三、反轉新聞是媒介環境演變的結果

反轉新聞從傳統媒體時代的「新鮮」現象成為新媒體時代的常態,是媒介環境演變的結果。當前媒介環境對反轉新聞的影響主要體現為以下幾方面:

(一)官方、民間輿論場的博弈形成社會輿論新格局

反轉新聞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它體現了當前中國輿論場中不同主體之間的博弈。復旦大學童兵教授在《官方民間輿論場異同剖析》中明確了輿論場的概念,區分了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的異同。他指出「隨著新媒體的普及,中國形成了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兩個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輿論新格局。」[2]官方輿論場主要由傳統媒體及各級黨委、政府的政務微博等新媒體構成,發布權威信息、解讀公共政策等;民間輿論場則是由網民和社會公眾通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構成,就公共事件和社會事務表達意見[3]。

反轉新聞涉及教育、醫療、安全等社會矛盾,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所以大多在民間輿論場發酵、發展。兩個輿論場的博弈,經常表現為民間輿論場先爆發輿情,官方輿論場為控制輿情做闢謠或者是補充性說明的工作。如湘潭產婦死亡事件中,當激化醫患矛盾的負面輿情在民間輿論場喧囂塵上之時,是以人民網為代表的官方媒體介入,肅清謠言,科普「羊水栓塞」專業知識,扭轉了輿論。兩個輿論場之間的博弈並不是時時存在的,但反轉新聞則是這種博弈的一種直接體現。

(二)新聞產制發生重大變革

1、傳統新聞生產傳播流程的解構影響了新聞報導的客觀真實。

信息技術讓傳統新聞採、寫、編、播的生產傳播流程發生了劇變。一是網際網路讓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平等的發言權與媒介使用權,傳統新聞中單一的傳受關係被轉化為多元互通的交流關係,公眾參與信息生產已經成為網際網路信息傳播中的常態化現象;二是網絡的便捷、海量、覆蓋面廣讓其迅速崛起,成為重要的新聞來源及發布平臺;三是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缺乏新聞報導專業素養和對信息的甄別能力,不具備新聞把關的嚴謹性。這些變化解構了傳統新聞生產傳播流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聞報導的客觀真實,反轉新聞得以頻頻滋生。

2、傳媒產業的激烈競爭降低了新聞發布的門檻。

信息技術有效縮短了信息傳受的時差,也大大降低信息發布的門檻,讓多元的主體參與到真相的呈現中,「職業權威不再有絕對的話語霸權,各種媒體——專業與非專業、精英與草根一同在『真相市場』中競爭」 [4]。為了爭奪稀缺的大眾注意力資源,時效性成為媒體競爭的重要導向。傳統媒體之間、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新媒體之間、傳統媒體與融合媒體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白熱化」的新聞競爭,贏取獨家,搶佔流量,在無形之中消解了新聞操守,拉開新聞與事實之間的距離,促發了反轉新聞。

(責編:實習生、袁勃)

相關焦點

  • 輿論反轉研究的文獻綜述
    筆者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其中張相濤在《基於傳播學的角度看輿論反轉的構成因素》一文中提到:「受眾在獲得特定信息後對事件作出的相反論定,通常情況下輿論反轉會發生在事件發生後的不同階段,而受眾在各個階段表現出來的觀點也存在著巨大差異,輿論反轉往往藉助於特定的媒介載體進行傳播」,算是對「輿論反轉」提出較為規範的概念。
  • 反轉新聞的產生及其負效應
    摘 要:2013年以來新聞烏龍事件頻發,每年媒體都會評出「XX年十大反轉新聞」。當一個事件被曝出後網友似乎都在搜集信息,以待事件反轉來「打臉」新聞曝光者。本文通過對「羅爾詐捐門」事件以及2017年(1月—8月)部分網絡熱點事件中反轉新聞案例進行剖析的基礎上,來分析反轉新聞的傳播路徑、成因及其負效應。
  • 反轉新聞的再定義:倫理學的視角-虎嗅網
    綜觀現有文獻,大抵圍繞三個主題展開:第一,反轉新聞的現象及成因。往往是自媒體「反轉」了傳統主流媒體的首發報導,因此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危機如何化解、社會責任如何體現、如何避免反轉新聞不斷上演,也成為聚焦討論的議題。河南日報逯彥萃發表文章認為,主流媒體應當在「反轉新聞」中當好定音鼓,從關注熱點、調查核實、挖掘真相、倡導價值四個方面入手,做到解輿論、引導輿論、控制輿論、終結新聞繼續反轉。
  • 反轉新聞經典案例分析模版在此
    每當有熱點新聞發生時......別的專業學生:「吃瓜啦吃瓜啦吃瓜啦吃瓜啦....」新傳學生:「輿論反轉、主流媒體責任、議程設置、沉默螺旋......」學科使然,新傳考研非常非常看重新聞熱點,熱點分析類考題更是每年各新傳院校的考察重點。
  • 2018輿情反轉事件:基於十大新聞案例分析解讀
    無反轉,不新聞。針對一些引發網絡輿論高度關注的熱點輿情事件,部分網民已經構建了「坐等打臉」「讓新聞再飛一會兒」的理性自覺。可以看到,這種條件反射似的期許,正伴隨著越來越多的輿情反轉案例照進現實。然而,當下中國輿論場眾聲喧譁、瞬息萬變,絕大多數網民尚不具備去偽存真的信息辨識能力。
  • 2019十大反轉新聞大盤點
    【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讓新聞飛一會兒,這成了當下大多數人在看到某些「大新聞」時的第一反應。回首2019,有哪些「反轉新聞」讓你印象深刻呢? 一、英國「冷凍貨櫃車案」 英國當地時間10月23日凌晨,埃塞克斯地區的一輛貨車內發現了39具屍體,英國警方當時表示死者均為中國人。
  • 反轉新聞防不勝防
    基於2019年出現的部分反轉新聞案例,新浪輿情通多角度分析事件帶來的輿情反轉、傳播指數等,解讀的同時幫助網民釐清事實真相,並做出批判性思考。25日官方通報發出後,「打人」真相發生反轉,讓這起熱度有所回落的事件再次登上輿論高峰,7月26日事件聲量達到2.1萬條。直到7月31日,事件傳播仍有「餘熱」。
  • 盤點2016江蘇十大反轉新聞 堪比電視劇
    於是,一波波新聞「反轉劇」接二連三地上演。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裡,你有沒有被輿論套路過?有沒有身陷360度大轉彎的「劇情」裡眼花繚亂?你印象最深刻的反轉新聞是哪個?交匯點記者梳理2016年江蘇十大「反轉新聞」,2017年,讓我們擦亮雙眼,拒絕被套路!1.我的右腎去哪了?
  • 明安香:試論全球傳播格局
    試論全球傳播格局  明安香  摘要:筆者認為,正確地認識和分析當今全球傳播格局,是關係到中國在新世紀如何制定和實施一個與之相適應的、行之有效的全球新聞傳播、文化傳播、輿論傳播的發展戰略。美國這個超級傳媒大國挾其在經濟、政治、軍事、科學技術、流行文化、傳播媒介、英語語言等諸多方面的超強優勢,仍然具有向全球進行新聞、文化、媒介傳播和影響全球輿論的超強能力。而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中國(包括中國香港)、印度、日本等大國,則憑藉各自的語言、文化、歷史傳統等優勢,有能力跨地域部分影響國際輿論,是新世紀全球傳播格局中的跨區域文化語言傳播大國。
  • 新媒體輿論波及其運動規律分析
    本文通過研究新媒體時代輿論的傳播特點,得出新媒體輿論波的三種運動規律:一是在議題自然消解後輿論波止;二是新的刺激因子出現,輿論再現新波峰;三是相關議題的出現,輿論波呈發散式運動。掌握新媒體輿論波的運動規律,在突發性事件發生和發展時才能正確地引導和控制輿論。
  • 你知道嗎,這些曾經刷爆屏的「新聞」,竟是假的
    反轉結果:  其實是「熊孩子」玩火不小心燒到了自己,怕家人責罵,編出謊話。很多網友抱怨,新聞都得過幾天再看,免得被打臉。二  山東「14歲神童」籤約麻省理工的故事歷經多次反轉,「神童」被廣泛宣傳後也引發諸多質疑。
  • 隱秘的真相:兩起熱搜「大反轉」的背後
    短短四天時間,全國輿論關注的兩個事件都實現了反轉,這再一次說明,為博取關注,隨意發布未經證實的消息就像網絡「地溝油」,最終會人人喊打。11月21日,央視主持人白巖松在《新聞周刊》裡就「黑店」事件評論道:在網際網路上想發表批評的意見很方便,但如果不是站在事實基礎上的批評,被打臉可能也很方便。
  • 試論電視新聞敘事技巧和鏡頭語言
    新聞故事由事件、人物和環境三個基本要素構成[1],並通過聲音和畫面形式表現出來。因此,在電視新聞的敘事過程中,要將畫面和聲樂完美結合。新聞報導是記者將新聞內容原汁原味地展示給受眾,所以新聞事件的報導要進行結構構建、順序安排和內容重組等。
  • 從一個芒果引發下跪的案例,看輿情反轉
    近年來網絡輿情反轉事件頻發,事實的真相與最初的報導差別很大,甚至是完全顛覆,輿論的傾向也從一方轉向另一方。王鳳雅事件、80後白髮書記、都是輿情反轉事件,在個別輿情事件中充斥著網絡暴力,導致其負面效應傳播擴散,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
  • 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過好網際網路這一關
    習近平總書記對網上輿論工作一直非常重視,在2016年2月19日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過不了網際網路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可以說,網絡輿論工作一直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重中之重。為什麼說過不了網際網路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關?我們如何過好網際網路這一關?  第一,我國網民規模呈持續增長趨勢。眾所周知,網絡是新興產物,由於其具有傳播快、影響大、覆蓋廣、社會動員能力強的特點,易於為年輕人所接受。一個國家的發展,年輕一代是關鍵。
  • 食品安全輿情的特徵、成因與應對
    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資訊 > 食品安全輿情的特徵、成因與應對 2018-11-29 15:54:39 來源:中國檢測網 網絡轉載 閱讀: 次       近年來,儘管我國食品安全總體狀況不斷好轉,食品安全問題卻經常成為媒體熱炒的重點
  • 遵循新時代要求,提高新聞輿論 「四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這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著力點。   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以下簡稱「四力」)事關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是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尋突破的關鍵所在。
  • 價值50分的新聞傳播熱點案例分析,學姐幫你整理好了
    近期發生的周口嬰兒丟失事件絕對是2019新傳考研的熱門「反轉新聞」案例之一!除了在研究生課堂上被老師頻繁提起舉例,它本身觸發的輿論熱度也一度超過了中 美 貿 易 戰,所以面對這場從「全民救援」迅速演變成全民圍觀的八點檔狗血劇情,該如何從新聞傳播知識點的角度進行分析呢?
  • 三菱案例|如何使用正反轉控制電路轉換成PLC控制!
    【動作描述】(1)現有聯鎖正反轉控制電路一份,如下圖,SB1是停止按鈕,SB2是正轉按鈕,SB3是反轉按鈕,FR是熱過載保護我們嘗試把它改造成PLC控制的電路。#三菱PLC入門#【設備硬體】(1)三菱PLC :FX1S-10MR-ES-UL因為功能比較簡單,我們選擇PLC可以選擇最低配置的型號,繼電器輸出的可以直接控制交流接觸器
  • 反轉背後的反思
    最近,有兩則新聞中事情發生了不可思議的反轉。一則是廣東東莞的網約車司機為救嬰兒闖紅燈,事後聯繫家長作證想免於交通處罰的時候,被「對方」簡單粗暴地拒絕了。這個「對方」二字要打個引號,因為壓根兒沒找對人,才有了所謂的「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