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的這句話放在很多地方都具有強大的可適性,包括當下的苗木產業。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筆者參加了大小不少展會,明顯的兩極分化趨勢在會上體現清晰。有些苗圃整體水平不斷升級,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也有些苗圃原地踏步,寄希望於行業形勢的好轉。苗圃間分化愈發明顯,差距也越來越大。當然,這裡兩極不是以規模和資金為標準,而是指苗圃生產、管理、渠道、售後等方面的綜合實力,是專業化與非專業化的兩極
苗木行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曾被認為是門檻極低的行業,市場行情好時,從三五畝的小農戶到外行業的大佬紛紛湧入,苗圃面積一度呈井噴式增長。前幾年的龐大需求造就了「是苗就能賣出去,以質論價沒有吸引力」的市場怪象,讓很多人誤認為苗木行業「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這也成為如今苗木結構性過剩、市場陷入萎靡的原因之一
要擺脫當前的低迷期,升級並不是一句空談。一家專門生產小苗的苗圃,繁殖技術在業內領先,其明確定位就是給大苗圃繁育小苗,雖然苗價高於市場價,但大公司還是願意埋單。「我們能做好產品鏈條的一環就不錯了。」該企業負責人說。還有一家在業內摸爬滾打了30多年的知名苗圃,其苗木品質是很好的。面對行業低潮,他們選擇了和一家上市工程公司合作成立苗木公司,成為其定向苗木供應商,苗子徹底不愁銷了。當然,這些都是建立在有好產品、好技術基礎上的成功案例。品種、技術、管理決定了產品的品質基礎,渠道、售後服務等決定了產品銷量,綜合起來才能造就引領產業發展的龍頭。
事實證明,苗木行業的門檻並不低。所謂大浪淘沙,就是在艱難的時候看誰的含金量高,正如東莞的企業一樣,不具備核心競爭力的結果就是被淘汰,但也總有留下並崛起的強者。有波谷必然會有波峰,對於沉浮其中的從業者,需要認真審視一下自己處於行業的哪一極,確定下一步要往哪裡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