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豆總產量預計低於1000萬噸 自給率將低於15%

2020-12-21 中國網

中國曾是大豆出口大國,但最近10年來,卻出現了大豆進口量猛增、國產大豆面積減少、大豆主產區加工企業停工甚至破產等現象。國產大豆面臨怎樣的困境?國外如何推動大豆出口?我國大豆產業應當如何發展?就這些問題,人民日報「求證」欄目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大豆種植現狀如何?

【調查】價格低、銷路差、播種面積逐年縮減,預計今年大豆自給率低於15%

劉清財是黑龍江省綏化市明水縣崇德鎮民主村的豆農,今年種了30畝大豆。這個面積較往年少了很多,劉清財告訴記者,主要原因是大豆價格低、銷路不好。「玉米每畝可以收1300—1400斤,溼糧的價格是8角至9角錢一斤,投入大約500元。大豆一畝地可以收260—300斤,價格是2元零幾分,投入接近300元一畝。」裡外裡一算帳,種玉米比種大豆每畝要多掙約300元。

據了解,前些年,明水縣大豆種植面積最多時超過40萬畝,今年才4萬畝,不到高峰時的1/10。「老百姓按照市場規律,大豆種的少」,明水縣農委副主任王立春說,玉米銷路好、價格高,加上不斷採用新技術,增產明顯。

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說,近幾年黑龍江的大豆播種面積顯著縮減,2010年播種面積為6400萬畝左右,2011年縮減到5100萬畝,2012年估測不到4000萬畝。

中國大豆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劉登高介紹,全國的情況也是如此。我國大豆種植面積最近幾年一直呈現縮減趨勢,預計今年將下降到1億畝以下,總產量將低於1000萬噸,大豆自給率將低於15%。

大豆進口得多嗎?

【調查】 2011年大豆進口量是國產的3倍多,主要為轉基因品種

近年來,我國進口大豆數量呈持續上升之勢,2011年已達到5263.4萬噸,約為國產大豆產量的3.63倍,進口大豆主要是轉基因品種。劉登高說:「預計2012年大豆進口量將接近6000萬噸。」

為何要進口大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周立分析,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鄉居民肉禽蛋奶魚等動物源食品攝取量大幅增加,促進了豆粕飼料加工的擴張。與此同時,豆油已成為中國第一大植物油品種,食用消費佔總量的85%以上。在這種形勢下,中國開始大量進口國外大豆。

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薛達元認為,由於飲食習慣,中國對油料的需求很大,如果不進口大豆,中國需要額外增加20%的農田才能滿足需求,而這一點基本上辦不到。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今年年初在人民網的一次訪談中也舉例,近幾年,我國每年都進口5000多萬噸大豆,這些大豆按現有的品種和技術水平測算,需要4億多畝土地,接近了目前玉米或者水稻的播種面積。

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段武德表示,轉基因大豆與國產大豆相比具有以下優勢:一、含油率高2到5個百分點,加之可以同時加工有溢價的高蛋白豆粕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二、轉基因大豆因規模化種植,單位生產成本遠低於國內;三、轉基因大豆表觀與整齊度較好,品質易於得到保證。

加工企業境況如何?

【調查】沿海轉基因大豆加工企業發展迅速,主產區大量企業停工或破產

記者在採訪中聽到一種說法,認為明水縣大豆種植面積下滑,與縣裡沒有上規模的大豆精深加工企業有關係。

但王小語不這麼認為。王小語說,大量進口轉基因大豆,對自主大豆產業帶來了負面影響:一方面種植大豆效益低下;另一方面,加工企業的市場份額被壓縮在產區,南方銷區沒有市場。王小語說,黑龍江省油脂加工企業150家左右,日加工能力200噸以上的油廠有200個。目前粗略估算,開工的油廠也就一成左右,近期略有增加,但也不到二成。

談到企業,劉登高說,我國的大豆加工業主要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以進口轉基因大豆為原料的沿海大豆加工業,第二種是以國產大豆為原料的主產區大豆加工業,第三種是以國產大豆為原料的大豆蛋白及食品加工業。第一種大豆加工企業處於高速發展狀態,據估計到2013年底僅沿海大豆加工企業的產能將超過1.5億噸,是國內市場大豆擁有量的兩倍以上。第二種企業受沿海大豆加工企業的擠壓在走下坡路。第三種企業的產品和國內外食品需求相一致,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在北京等大城市,新型豆製品生產年增長20%以上。

劉登高說,國產大豆在油豆價格上和進口轉基因大豆相提並論甚至同等限價,壓制了國產豆油加工發展,在大豆主產區,大量加工企業停工待料或停業破產。

轉基因大豆為何能快速推廣?

【調查】美國等國家掌握專利、加大補貼,通過價格槓桿加速推廣

我國的進口大豆主要來自於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劉登高認為,美國將大豆列入國家發展戰略,用補貼支持本國大豆生產,並支持美國糧商到巴西、阿根廷開發土地、種植大豆。「美國對大豆的補貼、傾銷,造成了中國大豆與其他農產品價格的扭曲,這是中國大豆產業問題的根源。」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魏亮主攻方向是世界糧食問題。他認為,美國將轉基因大豆作為其重要出口產品,得到政府、育種企業和糧食生產商的追捧,並利用價格槓桿迅速推廣。一方面,在政策上,美國依靠政府補貼和信託資金,壓低從特定種子價格到田間護理、收穫等各環節成本,抬高合約收購價,提升種植轉基因大豆的比較優勢。另一方面,在銷售和深加工上,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等機構實施寬鬆的事後監管,同時,不含轉基因、激素等成分的有機食品價格顯著高於一般食品。如此,通過價格槓桿,轉基因食品的市場佔有率節節上升。

魏亮認為,在轉基因大豆推廣中,因為可收取高額專利費,一些生物技術公司和跨國糧商也扮演著推動的角色。當前轉基因大豆商用技術和專利多數掌握在美國及在美國註冊的孟山都、杜邦等公司手中。雖然此類公司在專利費收取問題上仍存障礙,但巴西等不少國家已長期按銷售額的2%向孟山都公司等繳納專利費。

中國農科院農業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敏說,截至2012年7月31日,全球共有轉基因大豆專利申請1310件,擁有轉基因大豆專利較多的國外企業是孟山都(374件)、杜邦/先鋒(201件)、MERTEC(82件)、先正達(41件)、巴斯福(25件)、拜耳(22件)等。

國產大豆如何應對?

【調查】實施播種補貼,發揮本土非轉基因、高蛋白食品級大豆優勢

在大豆貿易中,定價權是核心。魏亮表示,巴西、阿根廷、中國等大豆主產區的生產和消費市場漸次被轉基因大豆佔領,形成了轉基因育種、生產、加工、零售、品牌等全程產業控制。我國大豆市場定價權旁落他人,對外依存度極高,會影響我國糧食安全。

王小語說,近年來,黑龍江大豆播種面積急劇縮減,主要原因就是種植大豆效益太低。為使大豆播種面積保持在相對合理區間,建議對豆農實施播種補貼,使大豆播種面積穩定在6000萬畝左右。

劉登高建議,學習歐洲、日本等國家在國際化進程中保護農業的經驗,進口農產品的多少要以不危害自主產業為前提。其次,要發揮中國本土大豆的特色優勢。中國非轉基因大豆蛋白深受歐洲市場歡迎,在世界食品蛋白市場佔有率達50%以上。劉登高說,在國際市場,食品級大豆價格要高於飼料級大豆,一般價格相差30%到50%。在中國,非轉基因、高蛋白大豆的優勢難以發揮,這是制約中國大豆生產的重要原因。

近些年,東北大豆主產區盛行出售食品豆,國內市場食品豆的價格開始與油豆拉開距離,高蛋白含量的種子廣受農民歡迎,種種跡象表明,中國高蛋白、非轉基因大豆仍有頑強的生命力。劉登高說,目前大豆深加工產品國內外市場需求旺盛,中國應該扶持本國大豆的產業龍頭,以高質量深加工產品提高市場地位。(記者 孟輝 袁泉 王夢純 馮華)

相關焦點

  • 國家糧食自給率跌破90% 糧食安全標準或需調整
    「新形勢下,不能籠統地以糧食自給率衡量糧食安全是否存在問題。」他說。  201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實現9連增,達到58957萬噸(合計5895億公斤),比上年增長3.2%。但是,這一年中國進口的糧食超過了7000萬噸。這顯示中國糧食自給率已經下降到90%以下。
  • 糧食產需缺口不等於供需缺口 我國穀物自給率超95%以上 口糧自給率...
    供需缺口是指供給不足以滿足消費需求的情況,糧食供給量除了產量以外,還包括年度庫存的有效供應量和進口量,目前我國糧食不存在供需缺口。  我國糧食產需缺口擴大也並非始於今年,主要原因是中國大豆產能有限。我國大豆年需求量約1.1億噸左右,90%以上的大豆需要進口。進口大豆的80%加工成飼料,20%加工成食用油,對口糧安全幾乎沒有影響。
  •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9月份國內外大豆市場運行狀況
    &nbsp臨儲大豆拍賣持續進行,單周成交量維持在12萬噸水平,截至9月30日臨儲大豆拍賣累計成交165萬噸,出庫量預計在90萬噸左右,這意味著還有80萬噸左右的大豆將在下年度出庫並消費,未來臨儲大豆去庫存還將持續,這將抑制大豆進口需求的增加。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當前預計,2016/17年度我國大豆進口量在8500萬噸左右。
  • 中國早稻產量扭轉七年頹勢 三大主糧自給率超98%
    8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早稻生產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早稻總產量2729萬噸(546億斤),比2019年增加102.8萬噸(20.6億斤),增長3.9%,扭轉了連續7年下滑的態勢。此外,據農業農村部水稻專家指導組田間調查顯示,秋糧作物長勢較好。目前,我國糧食生產究竟是怎樣的局面?未來我國糧食安全如何保障?
  • 三季度國內糧食市場供給充裕 穀物保持較高自給水平
    截至9月30日,6個主產省累計收購小麥7076萬噸,同比增加2061萬噸。夏收期間,小麥收購價格低開高走。9月底,河北、山東和河南等地麵粉企業普通小麥入廠收購價在每噸2280元至2340元之間,低於上年同期180元至200元。「隨著市場糧源逐漸減少,預計普通小麥市場價格將回升到政策性小麥銷售成本附近,四季度小麥價格預計平穩略升。」國家糧油信息中心負責人說。
  • 中儲糧將與ADM、嘉吉、路易達孚等國際糧商籤約採購進口大豆
    據悉,當前我國玉米仍處於去庫存階段,國家手中尚有8000萬噸左右的庫存,而大豆則不同,由於國內產量有限,我國大豆每年的進口量現在都在8000萬噸以上,最高年份一年的進口量達到9500多萬噸,佔全國糧食年進口量的70%左右。
  • 國家糧食安全述評:三大穀物自給率超過98%
    1.1萬億斤、1.2萬億斤、1.3萬億斤,近年來我國糧食總產量連攀新臺階。從8億人吃不飽,到近14億人吃不完,中國人的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裡。看總量,從2004年起,我國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二連增」,2012年更是超過1.2萬億斤,此後連續多年穩定在這個新臺階之上。2018年雖略有減產,但糧食總產量依然達到13158億斤。看人均,我國雖然有著近14億人口,但目前我國糧食人均佔有量超過940斤,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 我國穀物自給率超過95%口糧自給率達到100%
    糧食安全是關係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特別是隨著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受阻,國內外困難挑戰增多的背景下,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更具有突出作用和意義。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農業農村部負責同志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主題通報相關情況。
  • 大豆進口大量減少 增加雜粕進口代替
    自從中美貿易戰開始之後,大豆進口量就大幅度減少了。最近,有記者走訪相關行業專家、綜合分析國內外市場形勢後發現,通過推廣低蛋白日糧配方、增加雜粕進口、擴大國內生產等措施,2018年內我國大豆進口量有望減少1000萬噸以上。
  • 我國食品大豆需求1400萬噸 東北國產豆卻只賣出了油豆價格
    在「第二屆中國大豆產業高峰論壇暨中國大豆產業可持續發展高端論壇」上,有關專家指出,當前我國食用大豆年消費量1400萬噸以上,而國產大豆年產量僅1200萬噸左右,食用大豆自給有近300萬噸缺口,專家們呼籲,面對龐大的食品豆市場需求,國產大豆產量目標2500萬噸才能基本滿足2020年以後我們對豆類食品的需求
  • 寧夏成為全國奶業優勢產區生鮮乳總產量達到183.4萬噸
    摘要:近年來,寧夏回族自治區逐漸成為全國奶業優勢產區,生鮮乳總產量達到183.4萬噸,其中人均生鮮乳佔有量達到了265.3公斤位居全國第一,引領了我國奶產業的現代化步伐。2019年,全區奶牛存欄43.73萬頭,生鮮乳總產量183.4萬噸,人均佔有量265.3公斤,居全國第1位;成母牛年均單產8500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000公斤,居全國第3位;每萬人佔有奶牛數635頭,居全國第2位。全區生鮮乳乳脂率3.8%,乳蛋白率3.2%,體細胞數低於29萬/毫升,達到歐盟標準。
  • 全年糧食總產量300萬噸、蔬菜800萬噸,青島口糧自給率達到200%
    主要農產品供給 持續保持自給有餘實施產能提升工程,打牢「地」的基礎。打造農業生產功能區。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在全市劃定建設300萬畝農業生產功能區,推動優勢產能向優勢區域集聚,將青島人飯碗牢牢端在手中。
  • 正確理解和科學看待我國糧食缺口
    報告預測,在「十四五」時期,中國有能力確保實現「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戰略底線目標,國家糧食安全有保障。我國糧食缺口主要表現為國內大豆產需缺口,而進口大豆主要用於加工和飼料,其對口糧安全的衝擊基本可以忽略。因此,人們應正確理解和科學看待糧食缺口問題,不必過分解讀。但在需求和消費層面,當務之急是將節約理念和危機意識納入國家糧食安全觀。
  • 產區降雨降至10年最低 厄爾尼諾或致FFB單產低於預期
    核心觀點  .預計7、8、9月馬來的FFB單產仍將逐漸上升,棕櫚油的產量壓力將會在今年3季度逐漸顯現。  .我們預計馬來FFB單產的重要拐點在今年9月。  .  此外,今年以來我國南方地區暴雨,多地內澇,廣州共遭遇13輪暴雨,比往年提前近1個月進入汛期;而近期美國遭受「洪水泛濫」使得大豆播種進度處於歷史最慢狀態,均顯示出了明顯的厄爾尼諾特徵。  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兩大棕櫚油主產區地處東南亞赤道太平洋以西,屬於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全年氣候並不分明,但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之分。
  • 低於市場價15%!南京將投放1800噸儲備凍豬肉,這些地方能買
    12月4日,記者從南京市商務局獲悉,為進一步加強市場供應,滿足市民消費需求,根據市政府要求,南京市商務局將聯合市發改等部門從12月初開始分批向市場投放1800噸市級儲備凍豬肉。圖/視覺中國投放分為三個階段,投放品種為凍豬前腿肉、後腿肉、肋排、肉糜、前腿骨、蹄髈等,共投放1800噸。
  • 專家建議控制轉基因大豆進入食用豆市場,並開發專用大豆品種
    2015年我國大豆產量僅佔世界總產量的5%,自給率僅12%左右。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已經整整15周年。15年前,按照承諾入世後實行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我國取消對大豆、油菜籽等進口關稅壁壘。相比於玉米、大米和小麥等糧食品種,在我國的入世承諾中,大豆是貿易保護程度最小、市場開放程度最高的大宗商品品種。
  • 俄羅斯暫停大豆出口後加拿大停了豬肉出口,中國農產品面臨危機?
    中國是農業大國,據統計,2019年中國各類糧食播種總面積174095萬畝,產量達到13277億斤,糧食總產量居世界首位。中國產豬的生存欄佔世界的55.78%,但是由於中國人口多,為了滿足國內食糧和豬肉的需求,中國每年從其他國家進口大量的糧食和豬肉。
  • 我國穀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 口糧絕對安全有保障
    穀物能夠自給嗎?百姓家裡要不要囤糧?本報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農業農村部有關司局負責人和「三農」問題專家。  國內糧食供應充足  糧食夠吃不夠吃,要看糧食產量究竟咋樣。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說:「我國糧食生產取得了『十六連豐』,國家米缸,充實無憂。」  重農抓糧,始終是「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