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這些實體唱片店依舊是發燒友們的「精神聖地」

2020-12-14 北京日報客戶端

唱片店曾是一個城市獨特的風景,如今,在這個數字聽歌的時代,還有哪些人對聽唱片情有獨鍾,唱片店又如何生存?8月29日,國際唱片店日。蝦米音樂推出了「一定要去的中國唱片店」專題,獨音唱片與酷樂唱片、福聲唱片這三家唱片店入選。記者對這三家京城樂迷心中的聖地進行了一番探訪。

酷樂唱片

記憶中的地標性門店

「想起老北京的獨音唱片,鼓樓大街姚記炒肝拐彎就到,現在換到鼓樓西大街了,唱片店真的是很浪漫的地方啊!」一位網友提到開店近10年的獨音唱片,心中的幸福感溢於言表。

獨音唱片原店址就在「鼓樓一拐彎」的丁字路口處,來鼓樓遊覽都能看見這家唱片店。現在的獨音唱片雖搬遷至鼓樓東大街,但人們提起它,還是會想起它與鼓樓的關聯,這已經成為北京街景中的獨特記憶。

新址位於冰窖口胡同的福聲唱片,上下兩層的唱片店既有CD也有黑膠,記者停留的半個小時左右,僅有兩位顧客結伴而來。購買竇唯CD的徐同學說,他習慣了用手機聽歌,「買唱片是為了送給喜歡竇唯的朋友,查到只有這裡有賣,就來了。」福聲唱片是竇唯唯一認可的唱片銷售方,在樂迷心中有獨特的地位。

位於東四附近的酷樂唱片,不僅品類齊全,還有不少絕版黑膠,而且可以提供試聽,因此成為很多音樂愛好者心中的「聖地」。

「現在很多網友在線聽歌,根本想不起來城市裡還有唱片店,但實體唱片店連接著音樂與生活,是城市裡很浪漫的角落。」阿鼓是蝦米編輯部製作唱片店專題的編輯,也是個資深的獨立音樂愛好者,在她看來,很多經營數年、甚至十數年的唱片店,不僅為樂迷提供精神滋養,更成為了城市的獨特風景。

酷樂唱片

時代推動「立體化經營」

獨音唱片主理人郭誠是資深的音樂行業從業者,他曾做過統計,2005年時北京有大大小小的音像店3000家左右,十年之後僅有20家左右。唱片店數量的縮水,反映了大眾聽歌方式的變化,「碩果僅存」的唱片店也嘗試做出符合時代潮流的改變。

開設線上淘寶店或微店,一般是實體唱片店的第一選擇。獨音唱片的淘寶店已開設多年,受疫情的影響,獨音唱片僅2月沒有對外營業,線上店卻始終開放。最近《樂隊的夏天》熱播,五條人樂隊的專輯銷量在線上一路走高,購買者來自全國各地。與此同時,郭誠還將鏈條前移,經營音樂廠牌,給旅行團樂隊、反光鏡樂隊等國內眾多獨立音樂人發行唱片。

獨音唱片

還有一部分唱片店開始「立體化經營」,在出售唱片的同時經營咖啡、酒水,不少新開業的livehouse也會闢出專門的唱片區。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城市中經營唱片的場所較前兩年有所增加,也與此有關。

在郭誠看來,純做唱片店成本很高,採購唱片、房租運營都需要高昂的成本,唱片也從一種音樂的傳播載體,變成獨特的收藏品,銷量必然較唱片時代下降,「時代催生了這種立體經營的模式,行業變動推動了經營方式的變動。」

發燒友形成的穩定圈層

誠如郭誠所說,唱片在當代的意義已經不是音樂的傳播載體,更多的成為愛好者的收藏品,雖然小眾,但已成為發燒友們無法割捨的情懷。

一位唱片收藏愛好者這樣描述他對唱片的感情:「做一個不太恰當的類比,那些古玩字畫在網上下載圖片也一樣看,但實物本身的價值並不受影響,這個物質載體本身就有價值。」對他來說,逛實體唱片店也是「不能被替代的享受」。

「很多人都說唱片行業是個夕陽產業,但對我來說就是愛好和情懷,我不能天天想著它會死。」酷樂唱片的老闆安鵬已經經營唱片店20年,他經歷了實體唱片的光輝歲月,也親歷了數位音樂的浪潮,他的態度卻不悲觀。酷樂唱片也是少數沒有經營線上店鋪的唱片店,安鵬經常能找到絕版的「孤品」唱片,上架就很快被買走。

安鵬更願意把時間花在和顧客的面對面交流上。店裡有黑膠機,客人可以試聽,他會根據客人的要求做出精準的推薦,也會拿出自己珍藏的老唱片,「您聽聽這個聲音的質感,還有現場的還原感,數位音樂很難有這種感覺。」常來的客人和安鵬加上微信,以後想要什麼唱片就會問他,店裡上了什麼新的唱片,他也會向顧客推薦。

「這個圈子是不大,但都是朋友,非常穩定,喜歡的就會一直喜歡。」安鵬說,現在做傳統零售業都會壓力,但他相信術業有專攻。「我的客人找到這就是相信我,在我這能買到好的唱片,有好聽的音樂,這也是現在還有人喜歡唱片店的原因。」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韓軒

編輯:金力維

流程編輯:郭丹

相關焦點

  • 數位音樂時代唱片轉為收藏品,發燒友情懷「撐」起線下實體店
    唱片店曾是一個城市獨特的風景,如今,在這個數字聽歌的時代,還有哪些人對聽唱片情有獨鍾?唱片店如何生存?8月29日,國際唱片店日。 「現在很多網友在線聽歌,根本想不起來城市裡還有唱片店,但實體唱片店連接著音樂與生活,是城市裡很浪漫的角落。」阿鼓是蝦米編輯部製作唱片店專題的編輯,也是個資深的獨立音樂愛好者,在她看來,很多經營數年甚至十數年的唱片店,不僅為樂迷提供精神滋養,更成為了城市的獨特風景。
  • 發燒友情懷撐起線下唱片店
    唱片店曾是一個城市獨特的風景,如今,在這個數字聽歌的時代,還有哪些人對聽唱片情有獨鍾?唱片店如何生存?8月29日,國際唱片店日。蝦米音樂推出了「一定要去的中國唱片店」專題,獨音唱片、酷樂唱片、福聲唱片三家唱片店入選。記者對這三家京城樂迷心中的「聖地」進行了探訪。
  • 從唱片時代到數字發行,周杰倫式成功依舊難以複製
    老楊不知道的是,除了周杰倫之外,李宇春、蔡徐坤等歌手也一度打破數位音樂專輯的銷量紀錄。2017年,李宇春的數字專輯《流行》發布兩個月銷量達到120萬張,銷售額突破2400萬元,打破了最快獲得鑽石唱片、雙鑽石唱片、殿堂金鑽唱片認證的紀錄。
  • 北京小眾黑膠唱片店,復古氛圍爆棚,發燒友們必逛!
    來源:京城北京 ID:jcbjtt隱藏在東四的一家寶藏唱片店,1999年開業,搬過幾回家,聽說原來竇唯都經常過去轉轉。唱片有全新的也有二手的,20平米的小屋子在裡面找唱片本身就是一個淘寶的過程。唱片價格應該是北京最良心的唱片店了,基本普通的爵士也就60-80塊錢一張,一些在外面炒的很熱的唱片,比如樂夏火了的那些樂隊,動輒好幾百,這裡也價格也很實在。
  • 上海實體唱片店變遷 線上交易緊縮或刺激唱片店回暖
    原標題:上海城記|小記實體唱片店的變遷  淘寶新近加強了唱片交易的管理。但相關話題早就偏離了實體音樂。談實體音樂,就像討論全球唱片業臨危自救一般無解。  鬧情緒並不影響聽音樂。通過數字渠道,海外的新老專輯,一首歌都不會遺漏。線上交易的緊縮,興許會刺激實體唱片店的回暖。由此,想起了許多往事。
  • 數位音樂當道還有人買實體唱片嗎? 京城專營店僅剩10家
    上世紀90年代是唱片市場的輝煌期,新街口是北京著名的淘碟一條街,最多的時候一條街上有二三十家音像店。近兩年來,新街口風光一時的音像店都已紛紛關門。盜版唱片的衝擊後,2005年迅速崛起的網際網路行業讓數位音樂成為當下的主流。包括黑膠、CD等唱片已漸漸成為過去的回憶,如今,誰還在消費實體唱片?
  • 上海需要一家像樣的唱片店
    近10年來,在全世界範圍,實體唱片熱潮回暖,尤其是被人們遺忘的黑膠唱片,正在以每年8%-10%的速度持續增長。在中國,文藝青年們開始追逐復古的潮流,文藝中年們追憶實體唱片的情懷。
  • 你有多久沒逛實體唱片行了?唱片行聖地日本「澀谷」旅行攻略
    東京都澀谷的宇田川町、現今的澀谷中心街(渋谷センター街)一帶,曾被金氏世界紀錄認定為「全世界唱片行最多的街道」。從白手起家的中古唱片店,到海外大型連鎖旗艦店,如今的澀谷車站周邊,儘是五花八門的唱片行,成了樂迷們心目中的聖地。
  • 在北京賣實體唱片的只有二十家左右,即將消亡
    但是堅持聽實體記錄的人總是會聽。」初春時節,寒冷不散,剛過下午3點,太陽就有了西的動力。在那之前,酷唱片店的老闆安妮很晚才開門。21歲的小女孩在外面等著他走進店裡,問道:「今天晚了。」他們來這裡聽唱片。酷樂唱片店位於北京市東大街第四號。
  • 「影音堂」閉店之後,武漢還有唱片實體店嗎?
    這是習慣化繁為簡的時代。比起一遍又一遍尋找,或許更多人選擇跟隨各大APP推薦,卻找不出自己的「喜愛」。陪伴一代人青春的「影音堂」,不知何時從街頭巷尾消失……然而就在武漢,這幾家唱片店仍在「繼續播放」。令人心動的曲目,需要你親自來聽。
  • 數字媒體時代黑膠也沒過時,美國黑膠唱片銷售收入快超過 CD 了
    科技圈的更新換代總是快得驚人,但在這個連 mp3 都已經罕見,流媒體大行其道的時代,音樂的各種載體生命力依然相當頑強,索尼近日剛剛為 Walkman 的 40 周年紀念推出限量版卡帶式隨身聽,歌手們的專輯銷量中仍有 CD 的位置,就連聽起來像是古董級別的黑膠唱片還有不少人購買。
  • 唱片店沒死!它變身為音樂文化綜合體,晉級城市新地標!
    你還記得多年前,省下半個月的生活費,只為跑進店,買一張心儀歌手專輯的興奮之情嗎?與書店一樣,作為幾代人心中情懷般存在的場所,唱片店也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而在千禧年的前10年中,隨著數位音樂的高速發展,唱片產業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大量的實體唱片店消失,唱片店已經成為處在懸崖邊上的行業。
  • 編輯教你將實體唱片數位化
    編輯教你將實體唱片數位化筆者上大學的時候每個星期都要去市裡的音像店逛一圈,找找自己喜歡的碟片。小小的城市能買到國外搖滾唱片的音像店其實並不算多,幾年下來,市裡的靠譜音像店基本被我趟了個遍,成為店裡的熟客。CD碟也越買越多,畢業的時候裝了幾大箱才郵到北京,自己的心愛之物在搬家的那刻忽然成了甜蜜的負擔。後來搬了好幾次家,每次都要為搬運這堆CD碟煩惱,但終究還是沒捨得扔掉它們,走哪帶哪。
  • 破產14年後,傳奇唱片店Tower Records線上回歸
    當商業巨頭的體量大到壟斷某個群體的某方面生活時,它的破產則往往意味著一種情懷的消逝,像是一張死亡證明,隨之消散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和文化趣味,一個群體和一個時代。創立於美國60年代的Tower Records則有著更為複雜的表徵,它不僅是實體唱片時代的代言人,也是嬉皮士精神的商業載體。
  • 步入192kHz時代的索尼精選流媒體什麼樣?發燒友們很感動!
    索尼精選Hi-Res音樂(以下稱「索尼精選」) 在中國大陸地區率先推出192kHz/24bit制式的流媒體音樂服務,通過獨特的優勢,持續吸引音樂愛好者們,這與索尼的宗旨是「通過創意和科技的力量感動世界」不謀而合。
  • 試音:群星 -《2008十大發燒唱片精選》
    【IT168 資訊】《2008十大發燒唱片精選》CD唱片,它是由多家著名唱片公司提供版權及母帶,將2008年度最優秀的"十大發燒唱片"的精華曲目選入其中的"年度精選CD唱片",總共收錄19首年度最佳音樂作品。這CD是近來最值得購買,也是最抵買的一張超級精選唱片!
  • 網際網路大潮下的唱片店,不僅有「過去的CD」
    此情此景,是70、80和90後逛唱片店的集體回憶。然而,情懷終究難以阻擋時代潮流變革。伴隨著數位音樂崛起,唱片店的落寞一目了然。中國新聞周刊走訪北京僅剩的十幾家唱片店,發現已不再是街頭巷尾尋常可見,必須依靠電子地圖搜索。
  • 實體唱片是如何衰落的?起因是一個包裝工人?
    《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顯示,中國音樂市場總規模達到2716.56億元,而實體唱片市場的規模僅為6.5億元,數位音樂市場是440.7億元,是實體唱片的67倍。音樂人宋柯曾說,唱片將成為收藏品。實體唱片是如何衰落的?誰曾想到,一個唱片工廠的包裝工人竟改變了整個行業的命運?一.唱片業暴雨前的平靜:包裝工人格羅夫總部位於英國的寶麗金唱片公司,旗下有多個工廠遍布全球,他們生產的CD靠近中心圓圈的位置有一串代碼,代表著生產產地。
  • 珍藏6000張黑膠唱片 這個音樂圖書館贊
    「洛奇音樂圖書館」位於鄞州區四明中路旁的一個商業廣場。這是甬城音樂發燒友們在繁華都市裡的一個寧靜的家。約90平方米的房間裡收藏了6000餘張黑膠唱片與10000多張CD,大多屬於館主洛奇及其好友戚繆笛的私人收藏。他們把各自的寶貝放在同一個空間,與音樂愛好者們分享。當唱針划過黑膠唱片的密紋,古老的旋律在房間裡悠悠迴蕩,時光仿佛穿越到上個世紀。
  • 首創零門檻自助發行數字專輯,星曜唱片計劃收入100萬全歸音樂人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星曜唱片計劃」,那「進化」或許最適合不過。從簡化數專發行流程到探索自由的「市場經濟」,從緊跟直播浪潮到傾注資源扶持,「星曜唱片計劃」更契合數位化時代和年輕一代的玩法,它的出現,也象徵著從唱片時代到數位音樂時代,整個產業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