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音樂當道還有人買實體唱片嗎? 京城專營店僅剩10家

2020-12-14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上世紀90年代是唱片市場的輝煌期,新街口是北京著名的淘碟一條街,最多的時候一條街上有二三十家音像店。近兩年來,新街口風光一時的音像店都已紛紛關門。盜版唱片的衝擊後,2005年迅速崛起的網際網路行業讓數位音樂成為當下的主流。包括黑膠、CD等唱片已漸漸成為過去的回憶,如今,誰還在消費實體唱片?

實體唱片成為過去記憶

有著20多年歷史、曾是北京文化地標之一的西單音像大世界因經營不善而停業整修後終於在去年更名為「大世界音像店」重新開張了,但已經由2000平方米的面積縮減到50平方米左右,經營的內容也從音像製品的批發變為零售,開始主營戲曲類音像製品。之前知名歌星韓紅、許巍、光良等都曾在大世界音像店舉辦過歌迷見面會,許多知名戲曲表演藝術家也在大世界音像店開展過作品籤售會,如今大世界音像店的風光已遠不及當年,這一地標性門店的變遷也正是實體唱片行業近年來發展遭遇窘境的一個縮影。

盜版並沒有切斷實體唱片行業的發展,但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高速發展,數字音像製品的下載日益便捷導致數位音樂已經成為音樂試聽形式的主流,這也讓實體唱片的銷售從業者倍感壓力。

外文書店音像區的工作人員表示,近幾年來,購買唱片的顧客數量基本上直線下滑,如果沒有政府扶持,傳統唱片店僅僅以唱片銷售難以支撐到現在。以前新年音樂會的唱片一個月能進貨500多張,但現在最高也就二三十張了。而大世界音像店的主要消費群體為年齡較大的老顧客,以戲曲類音像製品為主,有消費者表示,來店裡購買音像製品的同時,更是為了去回味過去的「老北京記憶」。

「FruityShop已經開店三年了,之前店面小,等慢慢積累消費者後,又換了稍大些的店面,仍以黑膠唱片為主,但銷售唱片僅能承擔1/3的房租成本,並不是主營收入,店面不可能完全依賴唱片維持盈利,還需要售賣其他音樂周邊產品作為補充。」FruityShop經營者翟瑞欣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90後」已難現唱片消費習慣

不同於上世紀90年代唱片業興盛時,熱門歌手的專輯能銷售上百萬張。「如今銷量已經很少了,即使是達到1000張專輯的銷量也不多了」。翟瑞欣說道。消費唱片的人主要是真正的樂迷,很多都是已經養成十幾年消費習慣的人,相對而言,三四十歲的人居多,但「90後」來買唱片的人已經很少了。

在音樂發燒友攸先生看來,如果把數位音樂看做是娛樂,那麼唱片就是質感與情懷。就好像攝影師永遠在推崇膠片攝影一樣,真正的音樂發燒友不會放棄購置實體唱片的。

還有少部分消費唱片的人以收藏為主,收藏也是一種回憶,手寫歌詞、歌手照片的剪貼畫等都成為收藏愛好者的選擇,有消費者表示,「CD比mp3更真實,書本比電子書更真實,鍵盤比觸控螢幕更真實。不小心摔了會碎,收藏肯定佔空間,這是實實在在的觸感,買到手以後還有滿足感」。在收藏唱片的人群中,更多人選擇黑膠唱片,「因為黑膠更具時代感,音質、封面設計都很有意思,其收藏意義早已遠遠超過了實用價值」。黑膠收藏愛好者表示。

2003年左右,僅新街口一帶就有幾十家唱片店,一個月能賣上千張CD,如今北京實體唱片專營店僅剩10家左右,除了大世界音像店、西單圖書大廈、王府井新華書店、王府井外文書店等銷售實體唱片專區外,還有地安門的福聲唱片、後海的搖籃、隆福寺的酷樂、東四的FruityShop、舊鼓樓大街的獨音、鼓樓的666搖滾店、798的萊蒎等為數不多的獨立音樂唱片店。

此外,很多音像店將實體唱片售賣轉戰到網上,北京圖書大廈音像官方旗艦店中最近銷量最多的是優惠價為49元的鹿晗2015新專輯,有111位消費者評價,但其次張信哲的《摯愛》評價數僅為2人,此外,楊鈺瑩、程琳、郭蘭英、韋唯、鄧麗君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歌手的唱片排名靠前。在淘寶網上,內地歌手李建、樸樹,港臺歌星鄧紫棋、Beyond以及韓國組合EXO、Bigbang等唱片銷量相對較好,但最高銷量也才300多張。

多元專業才能與眾不同

有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音樂產業市場總規模約為2851.5億元,比2013年增長了4.73%。其中數位音樂的市場規模達491.2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內地實體唱片產值規模卻持續萎縮,較2013年下降約5.4%。與此同時,黑膠唱片的銷售量卻逆勢增加,這說明實體唱片的商業價值更多體現在粉絲經濟上,其音樂傳播載體的角色從之前的大眾傳播者向小眾收藏品功能轉變。

實體唱片從消費品變收藏品,黑膠唱片的重新流行讓這一小眾市場也有了自己的春天。近年來,黑膠唱片的魅力猶如一些人眼中的「高級定製」、「手工造」,已經再度成為一種聆聽和收藏的時尚,這和紙質書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類似。誰都不會質疑電紙書的便利性,但是紙質書生命力猶存,很多讀者喜歡它帶來的感覺。目前,北京獨立音樂唱片店中有80%以上是從事黑膠唱片經營的。

小眾市場也有不同的消費習慣和模式,在分眾模式的凸顯下,作為實體唱片店,一定要比歌迷還要專業,國內外貨源更新速度快、覆蓋面廣、類別清晰並能細分,不只是金屬、搖滾、民謠這些獨特風格,對傳統重金屬、敲擊金屬、死亡金屬、黑金屬等再加以細分,也是在買方市場需求下所應該做的必要調整。

除了做成專業的黑膠唱片店,多元化也成為這一行業的必需品。「與其說是唱片店,不如說是音樂愛好者交流、聚會的地方,FruityShop第一家店以銷售音樂及生活周邊等綜合產品為主,包含咖啡、啤酒等飲品以及文化衫等音樂產品。即將開業的第二家店則會以室內演出為主,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去現場看演出,演出、活動、廣告將是唱片店的主要收入」。翟瑞欣表示。此外,多數實體唱片店大都有自己獨立的網店,網絡銷售更符合現在年輕人的消費習慣。  北京商報記者盧揚陳麗君

FruityShop:胡同裡老屋的味道與黑膠唱片的氣質不謀而合,近萬張黑膠唱片,以迷幻、電子、環境音樂和經典的老搖滾樂、民謠、爵士為主,黑膠配咖啡,還有室內演出、文化產品、文化展覽等。

666搖滾店:開業近十年,有國內外各種極端樂隊的CD、黑膠,還有樂隊文化衫,是追求正版金屬愛好者的不錯選擇。

萊蒎黑膠唱片:被認為是798裡視聽感受效果最好的店,有經典也有新鮮聲音的黑膠唱片,有很多籤名,也有唱片機,還有黑膠唱片式的杯墊和Beatles杯子。

相關焦點

  • 數位音樂時代唱片轉為收藏品,發燒友情懷「撐」起線下實體店
    蝦米音樂推出了「一定要去的中國唱片店」專題,獨音唱片、酷樂唱片、福聲唱片三家唱片店入選。記者對這三家京城樂迷心中的「聖地」進行了探訪。 記憶中的地標性門店 「想起老北京的獨音唱片,鼓樓大街姚記炒肝拐彎兒就到,現在換到鼓樓西大街了,唱片店真的是很浪漫的地方啊!」一位網友提到開店近10年的獨音唱片,幸福感溢於言表。
  • 數字時代,這些實體唱片店依舊是發燒友們的「精神聖地」
    唱片店曾是一個城市獨特的風景,如今,在這個數字聽歌的時代,還有哪些人對聽唱片情有獨鍾,唱片店又如何生存?8月29日,國際唱片店日。蝦米音樂推出了「一定要去的中國唱片店」專題,獨音唱片與酷樂唱片、福聲唱片這三家唱片店入選。記者對這三家京城樂迷心中的聖地進行了一番探訪。
  • 「影音堂」閉店之後,武漢還有唱片實體店嗎?
    冬季在江漢路口招搖,凌厲的風一吹,人就拐進了周邊的小巷裡。就這樣,你可以在江漢二路與這家看似尋常的小店不期而遇。Dragon Groove,其實已經是武漢僅剩的幾家CD唱片店之一。龔老闆對此沒有太多看法,在他的眼裡,一切都是順其自然,音樂也是流行的一部分,不太講情懷。出乎預料的是,在CD唱片逐漸淘汰的時代,龔老闆的生意反而越來越好。「在過去,掏碟其實算是一種亞文化,大多都是跑過來撿漏……現在都是張杰、毛不易、華晨宇……那些明星的粉絲組團跑過來買正版CD。」
  • 買紀文惠唱片送日韓機票 現在還有誰買唱片?
    實體唱片的銷售狀況到底有多差,某唱片公司的員工就曾告訴記者,「現在,能賣過1萬張,就算是大賣了」。這就是實體唱片銷售的現狀。  現在還有誰會買唱片?費玉清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有自己的一批忠實的聽眾,因為CD的音質很好,保存時間也很長,所以他們都會買來收藏,銷量即使不比從前,但也可以過得了及格線」。此外,不少經典的古典音樂唱片,也因為具有收藏價值,賣到絕版並不少見。
  • 在北京賣實體唱片的只有二十家左右,即將消亡
    酷音樂商店的老闆Ann Peng正在整理CD盒下的唱片。圖/艾張滿麗、財政和經濟社會「在東單,我早上10點開門,晚上10點關門。「營業時間到下午1點,有時晚一點,9天。」An Peng說,老顧客不再是學生了。他們不再需要靠近學區。那些曾經喜歡上酷我音樂的學生長大了,成了現在的老相識。
  • 發燒友情懷撐起線下唱片店
    唱片店曾是一個城市獨特的風景,如今,在這個數字聽歌的時代,還有哪些人對聽唱片情有獨鍾?唱片店如何生存?8月29日,國際唱片店日。蝦米音樂推出了「一定要去的中國唱片店」專題,獨音唱片、酷樂唱片、福聲唱片三家唱片店入選。記者對這三家京城樂迷心中的「聖地」進行了探訪。
  • 上海實體唱片店變遷 線上交易緊縮或刺激唱片店回暖
    原標題:上海城記|小記實體唱片店的變遷  淘寶新近加強了唱片交易的管理。但相關話題早就偏離了實體音樂。談實體音樂,就像討論全球唱片業臨危自救一般無解。  鬧情緒並不影響聽音樂。通過數字渠道,海外的新老專輯,一首歌都不會遺漏。線上交易的緊縮,興許會刺激實體唱片店的回暖。由此,想起了許多往事。
  • 網際網路大潮下的唱片店,不僅有「過去的CD」
    此情此景,是70、80和90後逛唱片店的集體回憶。然而,情懷終究難以阻擋時代潮流變革。伴隨著數位音樂崛起,唱片店的落寞一目了然。中國新聞周刊走訪北京僅剩的十幾家唱片店,發現已不再是街頭巷尾尋常可見,必須依靠電子地圖搜索。
  • 我所熟悉的實體唱片行
    昨天看到朋友在公眾號裡推送的有關實體唱片行的文字,令我想起那些年自己去實體唱片行「淘碟」的美好時光和身處在這座城市裡的音樂風景,雖然這些唱片行早已難覓蹤跡,但每每看到躺在我書架上的實體專輯,總會勾勒出我的難忘記憶,那些和唱片店老闆閒聊音樂的場景,冒著大雨騎車去唱片店拿回自己預購的歌手唱片,以及每個星期都會拿到唱片公司最新發行的試聽碟
  • 從唱片時代到數字發行,周杰倫式成功依舊難以複製
    來源 / 《說好不哭》MV老楊是幸運的,就在他下單後不久,大量用戶湧入《說好不哭》付費頁面,讓騰訊音樂的伺服器短暫宕機,群裡有不少人抱怨無法完成購買。這樣的盛況,老楊從沒見過,他打了個比方,這就像十五年前整個小縣城只有一家音像店,周杰倫新專輯到貨的那一天半個學校的人都跑去買,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晚到的根本擠不進去。
  • 實體唱片是如何衰落的?起因是一個包裝工人?
    《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顯示,中國音樂市場總規模達到2716.56億元,而實體唱片市場的規模僅為6.5億元,數位音樂市場是440.7億元,是實體唱片的67倍。格羅夫是第一批使用網際網路的人,90年代的網際網路唯一有趣的是聊天室,格羅夫驚喜的發現,聊天室不僅可以聊天,還可以相互傳文件。有一次,他被拉進一個叫mp3的聊天室,裡面的人相互分享音樂。
  • 珍藏6000張黑膠唱片 這個音樂圖書館贊
    馬勒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作曲家、指揮家,成就非凡,喜歡他的人很多。「他的音樂有當時的人面對工業時代來臨時的惶恐、不安,對應當下人們的焦慮和對現代社會的感知,有一種具象可感的呼應。」戚繆笛如此解讀。除了古典音樂,洛奇音樂圖書館也收藏有鮑勃·迪倫、科恩等人的音樂。「我們的收藏不局限於古典音樂。凡是能給我們帶來美好和感動的音樂,都有收藏。」洛奇說。
  • 10萬餘張黑膠唱片收藏者 堅守舊時光中的音樂本真
    中新網杭州8月24日電(胡小麗 趙夢佳)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聽歌的方式變得越來越便利,在音樂被數位化席捲的當下,誰還會喜歡「黑膠唱片」呢?然而來自浙江杭州的金方勇,卻收藏著10萬餘張黑膠唱片,他認為只有黑膠那充滿生命力的質感,才能真正承載音樂的本質。唱片店內擺放著的黑膠唱片。
  • 唱片店沒死!它變身為音樂文化綜合體,晉級城市新地標!
    你還記得多年前,省下半個月的生活費,只為跑進店,買一張心儀歌手專輯的興奮之情嗎?與書店一樣,作為幾代人心中情懷般存在的場所,唱片店也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而在千禧年的前10年中,隨著數位音樂的高速發展,唱片產業遭受了巨大的打擊,大量的實體唱片店消失,唱片店已經成為處在懸崖邊上的行業。
  • 編輯教你將實體唱片數位化
    編輯教你將實體唱片數位化筆者上大學的時候每個星期都要去市裡的音像店逛一圈,找找自己喜歡的碟片。小小的城市能買到國外搖滾唱片的音像店其實並不算多,幾年下來,市裡的靠譜音像店基本被我趟了個遍,成為店裡的熟客。CD碟也越買越多,畢業的時候裝了幾大箱才郵到北京,自己的心愛之物在搬家的那刻忽然成了甜蜜的負擔。後來搬了好幾次家,每次都要為搬運這堆CD碟煩惱,但終究還是沒捨得扔掉它們,走哪帶哪。
  • 看一群美國人如何議論黑膠唱片和古典音樂
    網友 phrate 你需要花費更多的錢買黑膠唱片設備,才能與價格相對便宜的數字設備匹配差不多的音質。網友rjove有不少人說聽古典音樂,黑膠唱片的音質更好,雖然這是完全的主觀臆斷,在技術上沒有過硬的依據,但在聽過很多數字和黑膠唱片的錄音後,我還是更喜歡黑膠唱片,它給我更自然的聲音。
  • 成都· 復古日記|黑膠唱片,不只是音樂
    不同於聽數位音樂的直接感,當你在聽黑膠時,光是看著唱針在轉動的唱片上下划動出一個個圈紋的時光,都是幸福的。黑膠唱片作為一種復古翻新的潮流,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傾慕,在快節奏的數字媒體下,罕見的帶著記憶的溫度。它承載著音樂和情感,溫暖、細膩、感性。
  • 最新數據顯示黑膠唱片和CD現在比iTunes音樂下載更受歡迎
    現在,CD和黑膠唱片正在捲土重來。這兩種音樂實體媒介現在的收入甚至超過了蘋果iTunes Store。 在大約四年前,iTunes Store曾主導著整個行業。 流媒體服務在繼續增長,推動著音樂產業的發展。 數字下載的音樂,包括iTunes,只佔去年美國唱片行業收入的11%。
  • 數字媒體時代黑膠也沒過時,美國黑膠唱片銷售收入快超過 CD 了
    科技圈的更新換代總是快得驚人,但在這個連 mp3 都已經罕見,流媒體大行其道的時代,音樂的各種載體生命力依然相當頑強,索尼近日剛剛為 Walkman 的 40 周年紀念推出限量版卡帶式隨身聽,歌手們的專輯銷量中仍有 CD 的位置,就連聽起來像是古董級別的黑膠唱片還有不少人購買。
  • 首創零門檻自助發行數字專輯,星曜唱片計劃收入100萬全歸音樂人
    網際網路預言家克萊·舍基曾在《人人時代》一書中道。如今,數位音樂平臺便在創造新的生態系統。近日,酷狗音樂人推出「星曜唱片計劃」,讓音樂人可以通過酷狗開放平臺自助發布數字專輯,並自行定價,這也是國內首次試水音樂人零門檻自助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