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青生活往事:在延邊插隊落戶的日子,他們遇到了一位好媽媽

2020-12-27 草根故事茶社

去年九月二號,在上海返回長春的航班上,和我鄰座的是一位上海老知青,曾經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插隊落戶生活了五年多,他這次是專程到長春探親的。旅途中,這位上海老知青給我講述了當年插隊落戶的親身經歷,講述了他們知青生活的點點滴滴。

上海知青在延邊(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這位老知青是六八屆高中畢業生,他姓李,叫李德成,祖輩都是上海人。一九六九年三月五日,李德成和二十三名上海知青一同來到了吉林邊陲的向陽溝大隊,他們是來這插隊落戶的。

當時的向陽溝大隊有三個生產小隊,每個生產小隊二百多人,朝鮮族和漢族人口的比例差不多一半一半,滿族回族人家也有,但很少。這二十四名上海知青來到向陽溝大隊後,大隊書記金正吉(朝鮮族)親自接待並舉行了簡單而熱情的歡迎儀式,然後把二十四名上海知青分派到了三個生產小隊,每個小隊八人。

李德成他們五名男生和三名女生被分在了第二生產小隊,因為二隊沒有適合知青們居住的房子,二隊隊長樸相春(朝鮮族)的嬸子樸大嬸就主動把八名上海知青都帶到了她家,讓三名女知青和她同睡一鋪火炕,五名男知青住她家的西廂房。

樸大嬸是烈屬,她的丈夫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光榮犧牲,當年樸大嬸才三十二歲,她的女兒十歲。一九六三年夏天,樸大嬸的女兒大學畢業後留在了長春,被分配在衛生局工作,一九六六年秋天和她的大學同學結婚,定居在了長春。樸大嬸享受烈士家屬待遇,女兒去了長春,她就一個人生活,和社員們一樣參加生產勞動,樸大嬸是隊裡唯一一名每天能掙八分工的女社員。樸大嬸雖然是朝鮮族,可她的漢語很好,說漢語的水平和漢族差不多。

被分在二隊的這八名上海知青,數李德成的年齡最大,他當時十九歲。還有一名叫劉桂茹的女生也是十九歲,她的生日沒有李德成大兩個月。另兩名女知青一名叫王雲一名叫張書靜,她倆都是十七歲。

知青們來到向陽溝的第一頓晚餐是樸大嬸親手做的,玉米碴子高粱米飯,裡面還有一點大米,有朝鮮族鹹菜和朝鮮族醬湯,雖沒有什麼菜,可知青們都說那是他們有生以來吃的最香的一頓飯。知青們也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喝朝鮮族醬湯,雖然有的知青不習慣朝鮮族醬湯的那種味道,可知青們都說朝鮮族醬湯那種特有的醬湯味道他們終生難忘。

吃飯的時候,樸大嬸笑著說:「孩子們,你們從大老遠的上海來到東北,住到了我家,就說明咱們有緣份,以後咱們就是一家人,我就是你們的阿瑪尼(媽媽),你們不要想家,有什麼困難就跟阿瑪尼說,我幫你們解決。」聽了樸大嬸的話,知青們都流淚了。

當晚睡覺的時候,樸大嬸把男知青居住的火炕燒的可熱乎了,幫知青們把木箱子和其他行李都擺放好,幫著他們把火炕打掃乾淨,又拿抹布擦了一遍,還告訴知青們鍋裡有熱水,讓他們睡覺前都燙燙腳。回到自己屋裡,樸大嬸幫三名女知青鋪好被窩,讓她們都用熱水燙了燙腳,說能解乏,有助睡眠。

第三天吃過早飯,樸隊長套了隊裡的牛車,拉著知青們去了公社,在公社糧站領回了知青們的供應糧,又領知青們到公社供銷社買了一些生活用品。樸大嬸說知青們吃飯的碗筷不夠,樸隊長又買了幾個飯碗和一把筷子,還買了一盞馬燈和兩斤煤油(洋油)。

領回了知青們的國庫供應糧,置辦齊了生活用品,樸隊長領知青們到溝北的山上打了幾天燒柴,還親自教知青們學會了挑水挑柴。雖是陽春三月,上海知青們卻體會到了東北的寒冷和道路的溼滑。什麼叫寒冷,他們有了更深的體會和理解。

吃住等生活問題都安排妥當了,知青們就正式投入到生產勞動中去了。兩年前,向陽溝大隊就開始利用農閒時節,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流經向陽溝大隊的那條清水河是三個生產小隊灌溉農田的唯一水源,為了擴大灌溉面積,大隊金書記一聲令下,三個生產小隊的社員們全部出動,一場轟轟烈烈興修水利的大會戰開始了。

當時二隊社員正在攔河築壩,加高河床,挖引水渠,樸隊長計劃利用三個冬季,把清水河上遊的那六十畝旱田變為水澆田。李德成他們八名上海知青來到水利工地,樸隊長就讓三名女知青往車上裝土裝石頭,讓男知青跟著社員們拉車抬筐,和社員們一起勞動。因為當時還處於冰凍期,泥土很堅硬,只能用鋼釺大錘,一層層打開,勞動進展緩慢,社員們的勞動熱情都不高。樸大嬸雖然五十歲的年紀了,可她還是和社員們一樣,在水利工地上不但能裝車裝筐,還能和女社員們一樣抬大筐。

那天中午,大隊書記金正吉讓李德成用普通話給社員們讀了愚公移山那篇文章,以鼓舞社員們的勞動熱情。還別說,聽了李德成讀的那篇文章,大家的勞動熱情還真得高漲起來。

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傍晚收工回到家,李德成和其他知青都累得不行了,樸大嬸放下勞動工具,趕忙生火做飯,等樸大嬸做好了飯,知青們都趴在炕上睡著了,吃飯都叫不起來。樸大嬸把湯飯都端到炕桌上,再把大家都叫起來,勸說大家洗手吃飯。看看知青們都累得無精打採的,樸大嬸心裡挺難受的。可人生都是這樣,不吃苦不受累咋生活呀?

等大家都吃完了飯,樸大嬸又來到男知青的住處,幫他們生火燒炕,三月的天氣還很寒冷,早晚都要燒炕。樸大嬸看知青們穿的棉鞋都弄溼了,她就把男知青們的棉鞋都拿到灶坑,一邊燒火一邊給知青們烤棉鞋,還把沾到鞋上的泥土都擦乾淨。看到那一幕,李德成哭了,哭得淚流滿面。

第二天一早,劉桂茹她們三名女知青起來的時候,樸大嬸已經做好了早飯,她們三人的棉鞋都放在熱炕頭上,乾乾淨淨的,就像新鞋一樣。那一刻,三名女知青都流淚了,張書靜來到樸大嬸身邊,哽咽著說:「阿瑪尼,謝謝您!」「傻孩子,跟媽媽還用客氣嗎?」樸大嬸把張書靜攔在懷裡,她那種和藹慈祥慈愛的面容令人倍感溫暖。

經過幾天的勞動鍛鍊,知青們漸漸適應了繁重的生產勞動,他們回到家,女生們就幫著樸大嬸燒火做飯,男知青們也學會了生火燒炕,他們也都爭搶著去挑水劈柴,吃完飯還搶著刷鍋洗碗,但凡他們能動手幹的,儘量不讓樸大嬸受累。每天出工收工的路上,知青們都搶著幫樸大嬸拿工具,樸大嬸也很感動。

看樸大嬸把家裡好吃的都拿出來給知青們吃了,李德成他們一商量,大家把從上海帶來的香腸、餅乾、糖果,還有午餐肉罐頭,都送給了樸大嬸,三名女知青也把她們的香腸零食都給了樸大嬸。看看那一大堆稀罕貨,樸大嬸笑著說:「謝謝孩子們!你們的心意阿瑪尼都收下了。」

從那以後,大家都有了一個共同的發現,醬湯的味道和以前不一樣了。樸大嬸每次做醬湯,都會拿一根香腸,切成肉丁,放到醬湯裡。有一次樸大嬸做了燉幹蘑菇,知青們都說那道菜太好吃了,太香了。原來,樸大嬸打開了一罐午餐肉罐頭,把午餐肉和幹蘑菇一起做了燉菜。那道燉幹蘑菇的香味,李德成說他至今難忘。

實際上,知青們送給樸大嬸的那些好吃的,樸大嬸啥也沒捨得吃,她都變著法放到了知青們的碗裡。

春耕春播生產開始的第二天,吃晚飯時,樸大嬸把飯端到了炕桌上,笑著說:今天農活累,咱們改善一下夥食。」

李德成看了看大家的飯碗,每人的碗裡都有一塊餅乾,一塊桃酥和一塊糖塊。再看看樸大嬸的飯碗裡,就有一點碎了的桃酥。李德成把自己碗裡的餅乾和桃酥夾到樸大嬸的碗裡,哽咽著說:「阿瑪尼,這些東西我們在上海時經常吃,好賴您也嘗一口啊。」「我吃,阿瑪尼怎能不吃呢。」樸大嬸說著,又把一半餅乾和桃酥夾到了李德成的飯碗裡。

之後的日子,樸大嬸待知青們就如自己的親生兒女,知青們也都拿樸大嬸當自己的母親一般看待。那年中秋節前一天,樸大嬸的女兒從長春趕回來看望樸大嬸,知青們見到樸大嬸的女兒,都管她叫姐姐。聽了那一聲聲親切的稱呼,樸大嬸的女兒都流淚了。

後來,大隊為知青們修建了住房,成立了向陽溝大隊知青點。樸大嬸捨不得知青們搬走,知青們也捨不得離開樸大嬸,他們也就沒去知青點居住。

轉眼就到了一九七三年的秋天,劉桂茹有幸被推薦上了大學。劉桂茹離開向陽溝之前的那幾天,樸大嬸總是眼淚汪汪的,她真捨不得劉桂茹走啊。劉桂茹離開向陽溝那天,大家一直把她送到村口,樸大嬸抓著劉桂茹的手說:「孩子,阿瑪尼捨不得你走啊,你還會回來嗎?阿瑪尼會想你的。」看著淚流滿面的樸大嬸和劉桂茹,知青們和在場的鄉親們都流淚了。

第二年秋天,李德成被推薦上了大學,他成了第二名離開向陽溝大隊的幸運兒。那天離開向陽溝大隊時,樸大嬸緊抓著李德成的手說:「你們都是我的孩子,阿瑪尼真捨不得你們走啊!」看著自己書包裡樸大嬸煮的雞蛋和親手做的大米餅,李德成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失聲痛哭。

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九日(陰曆)是樸大嬸八十歲生日,樸大嬸的女兒給曾經在她家居住的八名上海知青一一打了電話,除了王雲(當時在新加坡)外,其他七名上海知青全部到場,他們齊聚在長春,為親愛的阿瑪尼舉辦了一場隆重的生日盛宴。宴會上,樸大嬸動情地說:「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我有五個兒子四個女兒,我的孩子們都很孝順,我有福氣啊。」

去年九月初的那次長春之行,李德成老師就是專程到長春看望他姐姐(樸大嬸的女兒)的,樸大嬸去世十多年了,李德成老師一直和樸大嬸的女兒保持著密切聯繫。

時隔這麼多年,每當說起在延邊插隊落戶的那段日子,李德成老師就會動情地說:我們在延邊插隊落戶時遇到了一位好媽媽,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我們敬愛的阿瑪尼。」

作者:草根作家

相關焦點

  • 上海知青帶父母去曾經插隊的第二故鄉探訪,他的雙親決定再次插隊
    2005年8月份,上海知青王小明攜愛人和父母來到了他曾經插隊落戶的海蘭屯。時隔三十多年,曾經的海蘭大隊已今非昔比,寬闊平坦的村路,整齊的村落,一棟棟別具一格的朝鮮族民居格外醒目。看著這陌生又熟悉的地方,王小明思緒萬千、百感交集。當年來這插隊落戶的情景又浮現在他的眼前。
  • 知青生活往事:多年後再回第二故鄉,老鄉還能叫出他們的名字
    李淑紅、張美蘭、王、王寶山……」趙大爺愣怔了一下,突然認出了他們,原來這些人都是當年來樺樹嶺插隊落戶的上海知青。一陣寒暄之後,趙大爺把上海的客人請進會議室,趕緊給村主任和老支書打電話。上海來的這幾位老知青看著頭髮花白的趙大爺,當年來這插隊落戶的情景又浮現在了他們眼前。
  • 知青往事;那年在陝北插隊落戶時,他曾偷摘過老鄉家半筐茄子
    楊文昌老師是六八屆高中畢業生,他曾在陝北的田家窪大隊插隊落戶四年多,每當說起在陝北插隊落戶的那段時光,楊老師都會感慨萬千,熱淚盈眶。資料圖片來源網絡1969年3月21日,楊文昌老師和十幾名北京知青一起來到了陝北的田家窪大隊,他們到這插隊落戶來了。
  • 知青集體戶已解散多年,他至今還保留著吃玉米面餅子的生活習慣
    邵雨生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曾在東北邊陲的蛤蟆溝大隊插隊落戶生活了十年多,每當回憶起知青集體戶十幾名知青一同勞動,一起生活的場景,他心裡就感慨萬千,至今難忘那段青蔥往事。。1969年3月23日,如絲的春雨飄飄灑灑,邵雨生和父母淚別,跟隨幾百名上海知青一同來到了東北邊陲的蛤蟆溝大隊,他們十三名(七男六女)上海知青被分在蛤蟆溝大隊第二生產小隊插隊落戶。邵雨生和一名叫楊秋玲的女知青都是十六歲,他倆的年齡最小。
  • 北京知青生活往事:因為一頭耕牛,隊長打了他一鞭杆子
    剛聽完潘成軍老師的講述時,我一直在猶豫,潘成軍老師下鄉插隊落戶的那段知青歲月要不要寫出來?因為那段日子有感動也有心酸,讀者朋友都喜歡看充滿陽光和溫暖的文字,不愉快的事情我怕大家看了堵心。隨後又跟潘老師溝通了一下,他說事情真真實實地發生過,寫出來讓大家了解一下當時陝北農村的生活狀態,也沒有什麼不好,記住過去,才能更好地開拓未來。
  • 知青生活往事:回想起當年離開陝北的那一幕,他就禁不住熱淚盈眶
    劉文成是北京某附中六八屆初中畢業生,曾在陝北插隊落戶生活了三年多,說起當年在陝北插隊落戶的生活往事,他還歷歷在目,記憶猶新。那天是1969年3月21日,劉文成和十一名北京知青來到了陝北的高家溝二隊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 知青往事:第一次留在東北過年,他至今難忘老鄉送的黏豆包
    李根發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曾在東北邊陲的南崗大隊插隊落戶生活了三年多,後來當兵離開了南崗大隊。說起當年在南崗大隊插隊落戶的那段生活經歷,李根發至今還感到自責和愧疚,當年他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情。1969年3月23日,李根發和三十名上海來到了東北地區的南崗大隊,他們十名知青被分派在南崗三隊插隊落戶,其他知青分在了一隊和二隊。
  • 「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 」——習近平的七...
    另一種是到農村插隊落戶當農民,這是最主要的安置方式。同樣是上山下鄉,到兵團等單位的知青和插隊知青的境況有明顯差別。兵團知青,身份屬於國營企業農工,每月拿固定工資,多的30多元、少的也20多元,而且吃國家供應的商品糧、享受部分勞保福利,物質生活能得到基本保證,所以到兵團成為知青的首選。但是,兵團接收知青時政審標準比較嚴格,家庭出身不好或家庭政治背景不好的知青很難進入兵團。
  • 當年三兄弟一起插隊到延邊,留守在山溝裡的他生活很精彩
    1969年3月6號在彭浦火車站上車,想不到,送他上車的大哥,在開車後,也悄悄地來到他的身邊,告訴弟弟,他帶了四個人,也準備去琿春插隊落戶。大哥趙忠樵是68屆高中畢業生,已經分配到奉賢縣星火農場工作,有工資,離上海又近,但是當時就是抱著一股子革命熱情:年輕人就應該出去闖一闖,越是艱苦的地方越是要去的想法。大哥去琿春,家裡人誰都不知道。
  • 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
    另一種是到農村插隊落戶當農民,這是最主要的安置方式。同樣是上山下鄉,到兵團等單位的知青和插隊知青的境況有明顯差別。兵團知青,身份屬於國營企業農工,每月拿固定工資,多的30多元、少的也20多元,而且吃國家供應的商品糧、享受部分勞保福利,物質生活能得到基本保證,所以到兵團成為知青的首選。但是,兵團接收知青時政審標準比較嚴格,家庭出身不好或家庭政治背景不好的知青很難進入兵團。
  • 留守陝北的北京知青,聽他講述自己的婚姻故事
    趙隊長知道委屈了北京來的知青,他拍著胸脯說,等秋收後的農閒時節,一定為知青們打兩孔新窯洞。第二天在郭會計家吃完晚飯剛回到趙隊長家的土窯裡,趙隊長的婆姨正幫知青們燒炕,一位個頭高挑的女子在窯門口咳了兩聲,就走了進來,她看著知青們笑了笑說:「大家好!」
  • 放牛溝有三間草房至今還保留著,那是上海知青曾經居住的地方
    聽朋友說,東北的放牛溝村是電視劇闖關東朱開山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那裡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水源豐富,是一座很美的村莊。放牛溝村很有名氣,全國各地的遊客經常來旅遊觀光。放牛溝之所以有名氣,有人認為是那裡的自然風光好,遠離喧囂,幽靜秀美。也有人說是因為當年那裡來過插隊落戶的上海知青,因為知青的生活故事,讓人們都記住了放牛溝。
  • 一個名字難倒上海老知青 嘉興警察驅車千裡幫她解決
    秀洲區王江涇虹陽村有個趙炳惠趙阿姨,她是當年的上海知青插隊落戶去了安徽,後來因為跟王江涇人結婚,所以戶口又遷到了嘉興,不過上海前段時間出了政策,就是給收入不到三千的上海知青發放補貼,趙阿姨是符合標準的,她高高興興地跑去上海老家辦手續,結果不行,因為她的名字出了問題,因為她做知青去安徽的時候,登記的名字叫趙炳蕙,一個草字頭,下面一個優惠的惠,結果現在趙阿姨的戶口本和身份證上
  • 插隊時的那段感情令他愧疚了多年,未料想善良的村婦早已釋懷
    楊浦生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曾在東北的龍水大隊插隊落戶四年半,直至被推薦上了大學,才離開了那片黑土地,離開了令他牽掛令他留戀的第二故鄉。1969年4月11日下午,楊浦生和八名上海知青在公社知青點吃過午飯,乘坐龍水大隊的兩輛牛車,來到了東北邊陲的龍水大隊,他們是第二批到這插隊落戶的上海知青。
  • 那年在陝北插隊落戶,她說苦累並快樂著
    北京知青於青荷是六八屆高中畢業生,1969年1月21日(陰曆臘月初四),她乘坐知青專列和北京知青一起從祖國的首都北京來到了陝西,又換乘汽車和毛驢車,最終到達了陝北的王家集大隊,王家集大隊是十六名北京知青插隊落戶的地方,他們將要在王家集大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體驗農村生活的艱辛和不易。
  • 感人故事:上海女知青與朝鮮族丈夫一家的幸福生活
    1969年4月19日,作為上海知青的我和我的同鄉來到東北邊陲的延吉縣插隊落戶,那段苦澀美好的幸福時光銘刻於心,終生難忘。今逢下鄉51周年之際,公開發表這篇文章以志紀念這個不尋常的日子。1969年7月上海知青壽林娣帶領「鐵姑娘」戰鬥隊參加細鱗河水庫工地勞動(左一 壽林娣)  我們的婚姻與眾不同,從我與劉正允相遇的那一刻起,受到了百分之百的人強烈反對。原因很簡單,我是一個上海知青,他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民,我是漢族,他是朝鮮族。
  • 青生活往事:那年在陝北插隊,他穿著老鄉的羊皮坎肩回家過春節
    楊為民他們一行十一名北京知青被分在了趙家坪三隊,六名男知青住在了隊部的一孔破窯裡,五名女知青住在了趙明善隊長家的一孔閒窯裡。隊部的那孔土窯雖然破舊不堪,可窯裡挺寬敞的,一鋪土炕能睡下十多個人,還有現成的鍋灶,灶上那口十印大鐵鍋是頭一年搞農田基本建設時生產隊剛買的。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於是, 1969年1月28日, 我隨泉州第一批知識青年赴德化縣插隊落戶, 走進廣闊天地, 開始獨立生活。昔日知青點認識郝海庭, 在北京。當年, 她是泉州一中的高中生。我們都是各中學以十比一的比例民主推薦出來的學生代表, 赴京接受毛主席檢閱。
  • 幫幫團尋找當年的8位知青老友,已經有一對兄妹找到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詹程開前兩天,杭州的盧劍華向小時新聞「幫幫團」尋求幫助,40多年前,他們一共29位知青去到淳安插隊落戶,大家一起度過了那段單純而又美好的歲月。如今,這29位知青中,還有8位卻一直沒有音訊。
  • 知青往事:黑土地的衣食住行
    儘管是抽出人員建立食堂,但要在缺少肉食、缺少新鮮蔬菜的情況下,讓大夥吃得好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無論是在食堂幹的人員,或是其他知青和上海乾部,都會想方設法儘可能改善夥食。當地有一種主食——苞米大餷子飯,是用一粒苞米軋成幾瓣顆粒後燒煮的乾飯,有時會擱上些紅豆,於是便成了紅豆大餷子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