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生活往事:那年在陝北插隊,他穿著老鄉的羊皮坎肩回家過春節

2020-12-11 草根故事茶社

一九六九年三月九日下午,楊為民和十名北京知青乘坐知青專列到達銅川後,又轉乘汽車然後換乘毛驢車,經過三天的車馬勞頓,總算到達了陝北的趙家坪大隊。一路風塵僕僕,也吃了不少苦頭。

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在公社通往趙家坪的路上,還出了一點小插曲。當時楊為民和五名男知青坐在了最前面的毛驢車上,楊為民抱著他的一個黃帆布提包坐在毛驢車後面的一個木箱子上,毛驢車起步有點急,楊為民沒注意,一下子從車上栽了下來。車把式急忙喝住毛驢,跑到後面扶起頭栽地的楊為民。楊為民滿臉泥土,鼻子出血,這下可把車把式嚇壞了,他扯下頭上的白毛巾,就給楊為民擦鼻子。楊為民倒是沒啥大礙,可一塊嶄新的羊肚子白毛巾卻沾滿了血跡。

楊為民他們一行十一名北京知青被分在了趙家坪三隊,六名男知青住在了隊部的一孔破窯裡,五名女知青住在了趙明善隊長家的一孔閒窯裡。隊部的那孔土窯雖然破舊不堪,可窯裡挺寬敞的,一鋪土炕能睡下十多個人,還有現成的鍋灶,灶上那口十印大鐵鍋是頭一年搞農田基本建設時生產隊剛買的。

六名男知青年齡最大的是楊為民,十九歲,就他一人是六八屆高中畢業生,其他人都是初中畢業生,年齡最小的叫王敬忠,剛滿十六歲。五名女知青中年齡最大的十七歲,她叫陳秋菊,年齡最小的十六歲,她叫張蘭花,她們都是初中畢業生。

趙隊長家離隊部很近,五名女知青只在趙隊長家的土窯裡睡覺,到隊部和男知青們一起吃飯。當時知青們都不會燒炕,也不會做飯,趙隊長就安排一名社員臨時幫知青們做飯,給知青們做飯的這名社員不是別人,他就是趙隊長的大哥,去公社接楊為民他們的那位車把式,知青們都叫他趙大伯。趙大伯除了給知青們做飯,他還有一個任務,就是要在短時間內教會知青們自己做飯。

趙家坪大隊雖然周邊都是黃土高坡,可趙家坪大隊正處於盆地的盆底,一條河流自西流向看不到盡頭的東方,河流兩岸都是平坦的川地,川地佔耕地總數的三分之一還多。因為趙家坪大隊的川地多,糧食產量就高一些,社員們的生活水平也相對好一些。

雖然已是陽春三月(陰曆正月),可陝北的天氣還不暖和,河道裡的背陰處還有未融化的殘冰,山坡的背陰處也有未融化的殘雪。只有村口的那兩棵大柳樹和那棵老杏樹能看到春天的跡象,婀娜的柳枝泛起了新綠,杏樹的枝條也綻出了花蕾。

安頓好了知青們的生活,趙隊長正準備去隊部帶領男知青們上山打柴,大隊書記劉春明突然來到了趙隊長家,笑呵呵地說:「明善,我給你說個事情,咱們學校的馬校長調到公社中心小學當主任去了,學校急需補充一名老師,你們隊新來的北京知青中,有一個高中畢業生,我想讓他去學校教娃娃們讀書學習,過來徵求一下你的意見。」「好事嘛,你的意見就是我的意見。不過,人家北京知青去學校當了教書匠,這工分就不能記在我們三隊的頭上了。」趙隊長也笑呵呵地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這個事情好辦,明天你把人給我送到學校去,大隊以後再有派工,我給你三隊減少兩個名額。教師補貼大隊來出,溝頭那片屬於大隊的荒地,也給你們三隊了。」劉書記說完,倒背著胳膊離開了。

送走了劉書記,趙隊長扛著扁擔,拿著鐮刀來到了隊部男知青們的住處。趙隊長招招手把楊為民叫過來,笑著說:「楊老師,今天你就不用上山打柴了,在家好好準備一下,明天去咱們小學當老師。」「趙隊長,我也沒教過書啊,怕是不能勝任吧。」冷不丁聽到這個消息,楊為民喜憂參半,但他更擔心的是自己不能勝任。

「什麼勝任不勝任的,我跟劉書記都拉談好了,你只管去就行。教書可比出山勞動輕鬆,能掙工分還有現金補助,這樣的好事情你還有啥可挑揀的。」趙隊長的口氣像是在命令,又像是在邀功,楊為民撓了撓頭皮,沒再說什麼。

第二天早上還沒撂下飯碗,趙隊長就來到了知青們居住的地方,他站在窯門外,大聲喊道:「楊老師,走啦,我送你去學校。」「來啦,來啦。」楊為民趕緊撂下飯碗,衝著知青們笑了笑,拎起他的那個黃帆布挎包。匆匆跑出土窯來。

趙家坪小學是和鄰村聯辦的學校,一共五個班級,每個班人數最多的也不到二十名學生。楊為民是趙家坪小學唯一的一名高中生,五年級的語文數學由楊為民負責,美術課和體育課也由他負責。

楊為民雖然是高中畢業生,但他沒教過學,學生娃的陝北方言他又聽不懂,剛開始還真遇到了不少困難。五年級的劉鐵錘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學生,因為他有力氣,學生娃們都怕他,馬校長沒離開時,也拿劉鐵錘沒辦法。楊為民摸清了情況,找劉鐵錘談話一次,還把自己那個塑料皮的日記本送給了劉鐵錘,並讓劉鐵錘擔任班裡的紀律委員。

這一招真管用,劉鐵錘不搗蛋了,學習成績提高了,全班同學的學習積極性都提高了。年末考試,趙家坪小學五年級的考試成績全公社第一名。

1971年快過春節的時候,趙家坪小學放開寒假,大隊也批准楊為民回北京探親。那天楊為民離開趙家坪山時,天氣特別冷,他剛走到村口,只見十幾名學生等在了村口,等在村口的還有趙隊長和幾名學生家長。趙隊長把一個布口袋遞給楊為民說:「鄉親們和學生娃的一點心意,幾斤紅棗和幾斤小米,帶回北京讓你爸你媽嘗嘗咱陝北的土特產,記著替鄉親們問你爸你媽好。」楊為民本不想收鄉親們的東西,因為鄉親們的生活都不富裕,他不想給鄉親們添麻煩。可趙隊長根本不容他推託,硬是把大半袋子紅棗和小米遞給了楊為民。

就在這時,趙隊長的大哥看楊為民凍得瑟瑟發抖,他趕忙脫下自己身上的老羊皮坎肩,硬是給楊為民穿在了身上,楊為民想脫下來,趙大伯說啥也不讓。看趙大伯生氣了,楊為民不好再推託,他眼睛裡不由自主地轉動起了淚花。

從北京回來,楊為民給趙大伯和趙隊長還有鄉親們帶回了北京的桃酥和香腸,給學生娃們帶來了鉛筆橡皮和筆記本,還專門為趙大伯買了兩條白色的羊肚子毛巾。

1972年夏天,楊為民被招聘到縣裡當了一名文教幹部,端起了鐵飯碗。女知青陳秋菊頂替了楊為民的位置,到趙家坪小學當了一名小學教師。

目前,在陝北地區教育局退休的楊為民和他的陝北婆姨已回到了北京,他們和女兒在一起生活,共享天倫之樂。

時隔這麼多年,每當說起在趙家坪插隊落戶的那段日子,楊為民心裡就難以平靜,他說陝北的鄉親淳樸又善良,他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趙家坪的鄉親們。說起當年穿著老鄉的羊皮坎肩回北京探親的事情,楊為民老師眼睛裡又泛動起了淚花,他說當年多虧了那件老羊皮坎肩,不然在回北京的途中,他非被凍感冒不可,因為那年的臘月特別冷,被凍感冒的人特別多,他之所以安然無恙,多虧了那件老羊皮坎肩。

資料圖片來源網絡

聊天結束時,楊老師說明年中秋節他還去趙家坪看望鄉親們,每年農曆的八月是陝北脆棗上市的季節,趙家坪的老鄉用白酒燻制的醉棗,他最喜歡吃。最後,楊老師還邀請我和他一起去陝北。

作者:草根作家

相關焦點

  • 那年在陝北插隊落戶,她說苦累並快樂著
    北京知青於青荷是六八屆高中畢業生,1969年1月21日(陰曆臘月初四),她乘坐知青專列和北京知青一起從祖國的首都北京來到了陝西,又換乘汽車和毛驢車,最終到達了陝北的王家集大隊,王家集大隊是十六名北京知青插隊落戶的地方,他們將要在王家集大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體驗農村生活的艱辛和不易。
  • 知青往事;那年在陝北插隊落戶時,他曾偷摘過老鄉家半筐茄子
    我在中國鄉土文學論壇做版主時,通過網絡認識了北京的楊文昌老師,他的文筆很好,我喜歡他的文字,他的每篇文章我都認真拜讀並留評,一來二去,我們成了好朋友。楊文昌老師是六八屆高中畢業生,他曾在陝北的田家窪大隊插隊落戶四年多,每當說起在陝北插隊落戶的那段時光,楊老師都會感慨萬千,熱淚盈眶。
  • 知青生活往事:回想起當年離開陝北的那一幕,他就禁不住熱淚盈眶
    劉文成是北京某附中六八屆初中畢業生,曾在陝北插隊落戶生活了三年多,說起當年在陝北插隊落戶的生活往事,他還歷歷在目,記憶猶新。那天是1969年3月21日,劉文成和十一名北京知青來到了陝北的高家溝二隊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 留守陝北的北京知青,聽他講述自己的婚姻故事
    說起自己的婚姻生活,劉培仁老師那是一臉的幸福和滿足,他說他娶了陝北最漂亮的女子,他的婆姨不僅是陝北趙家溝的頭稍子,當時還是村裡的民辦教師,那可是村裡少有的文化人啊。劉培仁老師是六八屆高中畢業生,曾在陝北的趙家溝大隊第三生產小隊插隊落戶三年多,之後被招聘到縣裡任職,直至退休。
  • 北京知青生活往事:因為一頭耕牛,隊長打了他一鞭杆子
    剛聽完潘成軍老師的講述時,我一直在猶豫,潘成軍老師下鄉插隊落戶的那段知青歲月要不要寫出來?因為那段日子有感動也有心酸,讀者朋友都喜歡看充滿陽光和溫暖的文字,不愉快的事情我怕大家看了堵心。隨後又跟潘老師溝通了一下,他說事情真真實實地發生過,寫出來讓大家了解一下當時陝北農村的生活狀態,也沒有什麼不好,記住過去,才能更好地開拓未來。
  • 知青往事:第一次留在東北過年,他至今難忘老鄉送的黏豆包
    李根發是六八屆初中畢業生,曾在東北邊陲的南崗大隊插隊落戶生活了三年多,後來當兵離開了南崗大隊。說起當年在南崗大隊插隊落戶的那段生活經歷,李根發至今還感到自責和愧疚,當年他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情。1969年3月23日,李根發和三十名上海來到了東北地區的南崗大隊,他們十名知青被分派在南崗三隊插隊落戶,其他知青分在了一隊和二隊。
  • 「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 」——習近平的七...
    像繳公糧這樣的重活,「雙搶」這樣的苦活,還有像在水利建設工地、鐵路建設工地掄鐵錘打炮眼和點雷管爆破這樣的險活,插隊期間幹過不少。 由此想到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陝北插隊,他受過的那些苦、遇到的那些困難,根本不是我們那裡的知青能比的。總書記當年從首都北京來到陝北,生活環境等各方面的巨大反差,比我們這些在當地插隊的知青要大得多。
  • 陝北秧歌扭上了年味十足的「小慢慢」
    小年 是整個春節假期的序曲 小年一到 一場陝北味兒十足的列車聯歡活動 帶著回家的旅客一同開啟了鼠年倒計時
  • 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
    像繳公糧這樣的重活,「雙搶」這樣的苦活,還有像在水利建設工地、鐵路建設工地掄鐵錘打炮眼和點雷管爆破這樣的險活,插隊期間幹過不少。由此想到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陝北插隊,他受過的那些苦、遇到的那些困難,根本不是我們那裡的知青能比的。總書記當年從首都北京來到陝北,生活環境等各方面的巨大反差,比我們這些在當地插隊的知青要大得多。
  • 知青生活往事:多年後再回第二故鄉,老鄉還能叫出他們的名字
    2019年8月30日上午,東北邊陲的樺樹嶺村來了七位穿著樸實的陌生人,這七位陌生人三位男士四位女士,年齡有六七十歲的樣子,他們在村子周邊轉悠了大半天,才走進村來。在村委會值班的趙明義趙大爺看一幫人走進了村委會大院,他趕忙從辦公室迎了出來,走在前面的一位女士打量了一下趙大爺,笑著說:「這不是明義大哥嗎?」「哎喲!哎喲!
  • 陝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每一位知青的理想和生活方式不同,對農村生活的適應程度自然不盡相同。最初來到梁家河的時候,對艱苦的農村生活也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但他能夠調整自己,很快就在農村紮下根,與當地農民打成一片,融為一體。他在陝北黃土高原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跡,同時也給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印象。他是真正腳踏實地融入農村的知識青年。延安人民像當年慷慨接納那支精疲力竭的紅軍隊伍一樣,又慷慨接納了將近三萬名北京知青。
  • 陝北高原一抹動人風景,《山坡坡上開滿山丹丹花》,連載之二十九
    尤其是當她知道她的肚子裡有了她兒子的孩子後,擔心她會墜胎(她說她自己倒是想過墜胎。可是那年月打胎得有結婚證,我到哪裡去開手續,誰會給我開這樣的手續!),將她看得更緊。她說,將她當成玩物的縣革委會主任的公子為了向外界證明,她已失身,被他已經完全佔有,在我走後,乾脆將自己鋪蓋搬進了她住的窯裡。說他要向外人證明,她和他已經成了農村中不領證睡在一起的公開夫妻。
  • ——是陝北農民烈日下山風吹拂的玉米葉子(梅邵靜)
    1969年赴延安插隊。1970年到延安無線電廠工作。1977年考入陝西師大中文系,兩年後因病退學。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詩集《蘭珍子》、《噴吶聲聲》、《她就是那個梅》等。詩人從北京來到陝北高原插隊落戶,她和扎著羊肚毛巾、赤著雙腳的陝北漢子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和把夢裹在棉花兒卷裡紡線織布的陝北女子同住一個窯洞;她像窯洞裡的一架紡車,「黑夜裡紡出這窯窗上的金黃」(信天遊》),像山風吹拂的玉米葉子,「灌滿碧綠的血汗汁漿」(《山風才為玉米葉子歌唱》)。
  • 老鄉怎麼才能儘快富起來?習近平支了這三招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老鄉富不富,關鍵看收入。  習總書記一直關心農民的增收問題,並從農業科技、農村改革、基礎設施等方面,為老鄉增收支了三招,讓農民增收穫得新成效。  第一招:農業現代化    40多年前,習總書記曾作為知青到陝北農村插隊7年,他的第一個「官銜」,是村黨支部書記。此後,他在河北省正定縣也擔任過縣委書記。
  • 上海知青帶父母去曾經插隊的第二故鄉探訪,他的雙親決定再次插隊
    2005年8月份,上海知青王小明攜愛人和父母來到了他曾經插隊落戶的海蘭屯。時隔三十多年,曾經的海蘭大隊已今非昔比,寬闊平坦的村路,整齊的村落,一棟棟別具一格的朝鮮族民居格外醒目。看著這陌生又熟悉的地方,王小明思緒萬千、百感交集。當年來這插隊落戶的情景又浮現在他的眼前。
  • 「陝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每一位知青的理想和生活方式不同,對農村生活的適應程度自然不盡相同。最初來到梁家河的時候,對艱苦的農村生活也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但他能夠調整自己,很快就在農村紮下根,與當地農民打成一片,融為一體。他在陝北黃土高原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跡,同時也給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印象。他是真正腳踏實地融入農村的知識青年。  延安人民像當年慷慨接納那支精疲力竭的紅軍隊伍一樣,又慷慨接納了將近三萬名北京知青。
  • 2005回望那年春節(圖)
    那年我8歲,也是蔣家王朝負隅頑抗拼命掙扎的年頭,國民黨到處拉兵,時局極不穩定。臘月二十幾,鄉公所的一批爪牙撲進我家,見我們弟兄幾個都還小,便把我父親抓了去。見那陣仗,我們幾兄妹嚇得直叫喚,兩個母親也哭得呼天搶地,卻拿那批人沒法。父親是家裡的主心骨,沒了他,一家8口以後的日子怎麼過?兩個母親四處託人去向保長說情,希望能把父親放回來。那時地方上抓丁只是個幌子,保長的主要目的還是榨幾個錢過年。
  • 習大大火了「我婆姨」,陝北方言知多少?
    習大大近日來陝西考研調查,第一站就重回延安插隊村莊延川縣梁家河村,當地鄉親們激動歡迎這位當年「能吃苦、幹實事、好讀書的好後生」回來了,而習大大也親切的介紹這自己的夫人彭麗媛稱「這是我婆姨」。    網友紛紛直呼貼地氣兒,因為在這個情人節日子裡,習大大這麼親切稱呼也能感覺到他對「我婆姨」彭媽媽滿滿的愛。當然這麼一來,也引起人們對陝北方言的好奇,「婆姨」是不是就是對老婆的稱呼?
  • 上海知青生活往事:在延邊插隊落戶的日子,他們遇到了一位好媽媽
    去年九月二號,在上海返回長春的航班上,和我鄰座的是一位上海老知青,曾經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插隊落戶生活了五年多,他這次是專程到長春探親的。旅途中,這位上海老知青給我講述了當年插隊落戶的親身經歷,講述了他們知青生活的點點滴滴。
  • 湖北洪湖籍老鄉「回家」後,投入復工復產行列,當起社區防疫志願者...
    自3月18日起,松柏崗社區迎來大批返穗返崗人員,目前超過80%的洪湖老鄉「回家」,他們很快就融入到社區,投入到三元裡街復工復產的行列中來,這裡的生產生活秩序正在恢復正常。截至目前,已有超過85%的洪湖籍老鄉返回到三元裡街,開啟新的生活。「回來後發現,松柏崗社區和群眾還是那麼熟悉,他們還是非常友好,對我們也很關照。」劉全說,目前正在加緊趕製年前未完工的訂單,爭取儘快將貨物送到客戶手上。同時,受到疫情影響,年後的訂單有所下滑,「這是在所難免的,我們也會拓寬渠道,力爭早日恢復正常。」他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