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園霸凌,是長在青少年成長之路上的毒草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段十分惡劣的校園霸凌視頻,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
在這段時長01:12的視頻中,一個身穿綠色T恤的女生遭到毆打和侮辱。一個穿灰色校服的女生和一個身著黑底白花連衣裙的女生先後用皮帶、拖鞋抽打受害者,又用手掌狂扇受害人的臉,並逼迫受害者下跪。施暴過程中,施暴者們不時發出一陣陣狂笑。
據爆料者說,這起校園霸凌事件發生在湖北省荊州市監利英才學校,打人視頻長達5分鐘!更可氣的是,施暴者不僅錄下了施暴視頻,還把視頻截屏發到了社交平臺上。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從視頻不難看出,綠衣少女絕非第一次受虐,她一動不動的樣子表明,她已被打怕了,被打得不敢有絲毫的躲閃、逃離,更別說還手。
霸凌者,令人氣憤!受害者,令人心碎!
2. 影片《少年的你》產生共鳴,皆因「校園霸凌」觸目驚心
百度百科對「校園霸凌」有詳細的定義:
校園霸凌實際上是指孩子們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它一直長期存在校園中。
發生這些間欺壓的行為,可能包括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也有可能是類似性騷擾般的談論對別人的性或對身體部位的嘲諷、評論或譏笑。
最早提出「霸凌」一詞的挪威學者Dan Olweus 則將校園霸凌定義為:
一名學生長時間並且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
霸凌並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性且多發性的事件。
霸凌是一種有意圖的攻擊性行為,通常會發生在力量(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不對稱的學生間。
校園霸凌有兩大特點:
第一,霸凌不是偶發事件,而是具有長期性,且多次發生的事件。受害者往往會遭到多次欺負。
第二,霸凌以多種形式存在著,可分為:暴力霸凌(肉體上的欺凌行為)、言語霸凌(辱罵、嘲弄、造謠中傷)、社交霸凌(團體排擠、人際關係對立)、網絡霸凌(通過網絡散播謠言、中傷等攻擊行為)。
有一部國產影片《少年的你》講述的就是校園霸凌的故事。
陳念(周冬雨飾)是一名性格內向,即將參加高考的優等生,她唯一的願望就是考上北大。
有一天,同班女生胡曉蝶在課間休息時意外墜樓,原來胡曉蝶是不堪以魏萊為首的三個女生的霸凌而跳樓自殺的。目睹胡曉蝶的慘狀,陳念默默地用校服蓋住了胡曉蝶的遺體,然而,這引起了魏萊的不滿,魏萊等人把霸凌的目標轉而對準了陳念。放學路上,陳念被打得頭破血流。為躲過魏萊的追打,陳念甚至被迫鑽進了街邊的垃圾箱。
一次偶然的機會,陳念與街頭小混混趙小北(易烊千璽飾)邂逅,兩個少年變得惺惺相惜,趙小北答應陳念暗中保護她免受魏萊的欺負。
然而,在高考前夕,魏萊等人還是找到了一個機會,陳念遭到殘酷毆打,頭髮被剪得稀爛,還被當眾拍了裸照。
當魏萊得知霸凌行為敗露後,纏著陳念哀求她不要報警。陳念為擺脫她的糾纏,卻不慎把魏萊推倒在地,魏萊從高高的樓梯上滾了下去……
為了保護陳念,趙小北偽造強姦現場,把魏萊的屍體掩埋在了工地。
範叔是以十分壓抑的心情看完這部影片的。
然而,這部令人壓抑的影片卻得到了世人的共鳴。
《少年的你》甫一公映,反響強烈,僅頭3天就斬獲了6億票房,豆瓣給出了8.3的高分,兩位主演周冬雨、易烊千璽人氣飆升。影片還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並先後在2019微博電視之夜、中國澳門國際影展、「光影中國」電影榮譽盛典上獲獎,尤其是成為第39屆中國香港電影金像獎上的最大贏家,斬獲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新演員在內的7項大獎。
有意思的是,在日本大阪亞洲電影節上,《少年的你》獲得的獎項為「觀眾選擇獎」。
由此可見,《少年的你》除了藝術成就可圈可點之外,能夠引人注目也從一個側面映證校園霸凌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3.陷入「校園霸凌」漩渦中的孩子,背後都站著心大的家長
既然校園霸凌現象不是個別存在,那麼社會、學校、家長就不可等閒視之。
新近曝光的荊州市監利英才學校霸凌事件,校方固然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畢竟這是一起發生在女生寢室的惡性事件,校方怎麼一無所知?可見其日常管理多麼鬆懈。
那麼,家長如何預防和制止可能發生的霸凌事件呢?
在範叔看來,身處霸凌事件中的孩子,無論是施暴者,還是受害者,他們背後都站著心大的家長。
就像影片《少年的你》中的孩子一樣。
施暴者魏萊同樣是一位成績優異,且長著一副人畜無害的面孔的女生。極具欺騙性的她,實則性格暴烈、心狠手辣。她最終落得個害人害己的下場,也與父母平時對她漠不關心有著直接關係。
受害者陳念是一個單親家庭孩子,媽媽忙於生計,常年不在家,她說得最多的就是「你好好考,媽全靠你了」,卻渾然不知女兒在電話那一頭忍聲哭泣。
於是,內向的陳念不得不一個人面對所有的一切。也正因為如此,當她遇上與她根本不是同路人的趙小北後,趙小北流露出的一點真情就徹底徵服了她。
4.「校園霸凌」中的施暴者長什麼樣?
校園霸凌現象的危害是巨大的。
研究表明,捲入校園霸凌事件的孩子發生自傷行為的風險是沒有捲入的孩子的兩倍,產生自殺念頭的風險則為四倍。而且,校園霸凌事件呈現向女生擴大化的趨勢。
哪些孩子容易成為校園霸凌的施暴者呢?
從心理上分析,施暴者大多空虛而自負,他們色厲內荏,既渴望獲得社會承認,卻又常常陷於自卑的恐懼之中。為了排遣這種空虛和恐懼感,便選擇了暴力,用別人的受虐來證明自己的力量,並從中獲得快感。
從性格上分析,施暴者大多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們遇事容易衝動,不計後果,在處理人與人關係時,根本不顧及別人的感受,顯得極為霸道。
從家庭關係上看,施暴者缺少家庭關懷或本身就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長期缺失來自父親或母親的親子關愛。
5、當孩子不幸成為「校園霸凌」的獵物時,家長該怎麼做?
作為家長,如何防止孩子成為校園霸凌的受害者呢?
第一,了解孩子的性格。
資料顯示,性格內向的孩子最有可能成為校園凌霸的受害人,這與學習成績優劣無關。
內向的孩子平常不願主動與人交流,知心朋友也不多,遇到不順心的事更多地是選擇自己扛,也就讓校園霸凌者有了可乘之機。比如,《少年的你》中的胡曉蝶、陳念都是性格內向的孩子。
因此,家長要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多與同學交往,避免離群索居、獨來獨往。平常要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關係,要反覆開導、叮囑孩子:無論好歹,遇事一定要告訴父母,父母是你最堅強的後盾。
家長還可以防患於未然,直接就校園霸凌現象和孩子進行交流,告訴孩子一旦遇上霸凌,要馬上向老師、家長反映,共同處置,至少要讓孩子明白,父母任何時候都是值得依賴的靠山。
第二,關心孩子的情緒變化。
孩子一旦遭受霸凌,必然會產生情緒變化,即便是在家裡,也會表現出眼光游離、坐臥不安、迴避家人、答非所問、食量減少等異常現象。
遺憾的是,很多家長往往漠視了孩子的情緒變化,即便有的家長注意到了孩子的情緒似乎不對,卻沒有深究,想當然地歸結於孩子學習壓力大,或被孩子似是而非的解釋搪塞過去了。
第三,關注孩子的意外受傷。
因為遭受霸凌,孩子的書包、課本、衣服可能出現破損,孩子的臉部、手臂一般會留下紅腫、創傷等痕跡,對此,孩子一般會解釋為不小心摔了、撞了。其實,這個時候如果家長仔細一些,檢查一下孩子身上別處有沒有受傷,就馬上可以發現情況不對。
至於有的孩子突然出現莫名的頭痛、腹痛現象,家長就更應引起重視。
如果孩子突然變得不願意在家長面前更衣,或者在炎熱的夏季突然穿起長袖、女孩子不願穿裙子,都可能是在刻意掩蓋什麼。
第四、注意孩子的日常開銷突然增多。
中學生除了吃飯、買學習用品,一般不會有更多的開銷。
但是,如果孩子突然變得頻繁地找家長要錢,而且理由十分充分,諸如學校門口有一家小吃特別好,就是有點貴;老師統一要求買什麼複習資料;班級組織集體活動每個同學都要交班費,某個好同學要過生日……等等。
遇到這種情況,十有八九孩子是被校園霸凌者控制了。
第五,陪伴孩子上學。
學生寢室、公共廁所、上學偏僻路段是校園霸凌事件的多發地,因此,家長不妨時而陪伴孩子上學、放學,觀察孩子的周邊情景,也幫孩子避開了可能出現霸凌事件的環境。
第六,與班主任保持密切聯繫。
對學生而言,班主任相當於「教父教母」,因此,家長應積極主動地與孩子的班主任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及時了解、反饋孩子的情緒變化、學習狀態。
很可惜的是,很多家長這一點做得特別不好,孩子讀了三年中學,家長連老師的姓名、電話都不清楚,更別說保持聯繫了。
面對校園霸凌,有的家長可能要問了:「如果我的孩子遭受了霸凌,要不要打回去?」
對此,有的家長、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是持肯定回答的。因為,在他們看來,一味的忍讓,不會換來施暴者的良心發現,只會助長他們暴戾心理。
知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在參加央視《開講啦》節目時,有觀眾提問:「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
李教授給出的答案是:「打回去,我支持!我們現在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問題先讓孩子自我反省;這反而縱容了一些不良行為,最終導致校園暴力事件不斷發生。」
但是,我與李教授的觀點相左。
因為,校園霸凌事件一般是多人欺負一人,而且受虐者大多屬於性格懦弱、身單力薄者,在這種孤立無援的狀態下,「打回去」基本沒有勝算,只可能激起施暴者更大的惡行。
比如,影片《少年的你》中,街頭小混混趙小北就曾告訴陳念:「挨打不重要,重要的是打回去」,可當他真的面對一群地痞流氓時,卻寡不敵眾,被打得皮開肉綻、倒地不起。
長得人高馬大、身經百戰的趙小北尚且如此,一個不擅拳腳的嬴弱學生何以打得過一群心狠手辣者?
俗話說「好漢不吃眼前虧」呢,此時,最好的辦法是躲避、逃離,以尋求外力保護。
治理「校園霸凌」,國家應儘快出臺專項法律
校園霸凌的確是一塊毒瘤,它不僅給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傷害,而且幹擾和破壞了教育環境、社會環境、家庭和睦,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多方協調一致,綜合治理。
對校園霸凌行為,除了在道義上予以嚴厲譴責,按照校規校紀予以嚴肅處理之外,最根本的還是要依法治理。
教育部曾就防範校園霸凌行為下發過專項通知,目前我國懲治校園霸凌行為主要是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的相關條款。
但考慮到校園霸凌行為的普遍性、長期性、危害性,我國應儘快出臺懲治校園霸凌的專項法律,從法治的高度把校園霸凌劃定為社會行為禁區。
只有手中有了堅實的法律武器,讓校園霸凌無處可藏,才可以讓孩子安心,家長放心,老師舒心。
(本文圖片、視頻源自網絡,一併致謝。若侵權請速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