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人文守望——越地藏歌70年
8月14日,對杭州筧橋人高建法來說,是他生命中非常特別的日子。
82年前的今天,空軍第四大隊大隊長高志航率隊在筧橋上空大勝日本海軍航空隊,「筧橋精神」由此得名。
高建法,筧橋抗戰紀念館館長,浙江收藏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他用盡心血收藏的6000餘件藏品中,有近2000件和航空救國、中國空軍有關。
「我要把這樣的精神,告訴筧橋的子孫後代,告訴每一個華夏子孫。」
這是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由浙江省社科聯指導,都市快報與浙江省收藏協會聯合推出的「人文守望——越地藏歌70年」活動。記者夏裕
王力宏完美演繹的熱血飛行員原型就是筧橋航校的三期生
電影《無問西東》上映之前,恐怕很少有80後90後知道筧橋航校。
電影中,王力宏飾演的那位溫潤如玉、滿腹經綸的清華才子沈光耀,最後駕駛飛機撞向敵艦,27歲的生命戛然而止,這一幕讓無數觀眾落淚。
當年中央航空學校的所在地就在杭州筧橋,而沈光耀的原型,就是沈崇誨,筧橋航校的三期生,也是飛行教官,被稱為「筧橋之鷹」。
他和電影中的沈光耀一樣,出身名門,父親曾是民國政府司法院的大法官沈家彝。1928年,考入清華大學土木系。在學校裡,他是運動健將,足球、棒球、冰球、網球、籃球等樣樣精通,加上俊朗的外表,是當時的清華男神。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沈崇誨決心從軍救國。和電影中的沈光耀一樣,受到了家人的反對,1932年7月,他畢業後到綏遠工作。同年12月,他冒著大雪偷回北平,報考筧橋航校第三期。1934年12月,他以第一名的畢業考試成績完成了在航校的學習,留校任飛行教官。
在南京紫金山北麓的航空烈士公墓園裡,有一塊沈崇誨的墓碑,墓碑上這樣寫著:沈崇誨,中尉飛行員烈士,湖北武昌人。中央航校三期畢業,任空軍二大隊九隊分隊長。1937年8月19日於上海白龍港洋面駕機撞沉日艦,英勇殉國。時年二十七歲,追贈上尉。
八年抗戰4321名空軍將士以身殉國
其中1700位是從筧橋走出
「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這是中央航校校園裡被鐫刻在石頭上的誓言。
八年抗戰中,中國空軍擊落日本飛機592架,重創95架,4321名空軍將士以身殉國,其中,有1700位是從筧橋走出,他們鷹擊長空,以身殉國,平均年齡只有23歲。
「筧橋中央航校,不僅有沈崇誨,還有814空戰中筧橋上空擊落日本飛機的第一人高志航、筧橋獨臂將軍石邦藩等英雄。」高建法說。
石邦藩是筧橋精神的活化石,1932年淞滬戰役杭州灣上空的戰役中,他擊落一架日本侵略者的飛機,自己的飛機中彈68發,手臂被射成重傷,做完截肢手術後,斷臂一直泡在航校浸有福馬林的器皿中。
新生入學的第一課就是石邦藩開講,學員只要一看他那一隻空空的衣袖,即刻就明白了什麼叫用我們的身體炸彈來對付侵略者。
在筧橋航校抗戰紀念館中,翻開一套1938年和1939年的合訂本《中國的空軍》,戰火紛飛、為國捐軀的時代感撲面而來。沈崇誨的遺像便登在第十二期上。上面印著:與敵同歸於盡的空軍勇士。
在當時,每出一個犧牲的大英雄,雜誌便會臨時加印這些英雄的照片夾在裡面。更讓人震撼痛心的是,雜誌上留下鮮活文字的幾名撰稿作者,若干期後,發表的卻是他們光榮犧牲的報導。
虧本運營筧橋抗戰紀念館在收藏上花費近千萬
高建法是土生土長的筧橋人,從小聽著筧橋空軍英雄的故事長大,對家鄉文化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一開始喜歡收藏書畫,隨著藏品的日益增多,跟筧橋航校相關的實物和文獻資料漸漸納入他的收藏範圍。
他發現,對這一塊內容的收藏,才是他作為一個杭州人,特別是一個筧橋人應有的責任。
收藏空軍抗戰物件的難度遠比一般的收藏要大。
「歷史物件留存很少,一些珍稀藏品在少數專業藏家手裡待價而沽。」高建法舉例說,一位廣東的收藏家,知道他想要收藏其一本書,薄薄一本,就開價3萬元;兩張A4紙大小的空軍撤退令原件,在北京拍賣,也要3萬元……
高建法做點小本生意,在收藏上花費近千萬,連老家的拆遷款都投進去了。
2015年,他創辦筧橋抗戰紀念館。現在,紀念館一直是虧本運營。
不過,他的心血沒有白費。在他的紀念館裡,每年都有抗戰空軍的後代,從世界各地來到杭州,來到筧橋,來到紀念館,感受著祖輩當年血灑天空的壯烈,找到自己的根。
目前,筧橋抗戰紀念館已經成為杭州市黨員示範基地和杭州市紅色博物館。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