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已至,煙雨朦朧,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到青團淡淡的青草香氣。青團是清明時節流行於江浙滬一帶的傳統特色小吃,碧青油綠,糯韌綿軟,甘甜細膩,清香爽口,從色彩到口感都有著春天的氣味。青團是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裡,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芝麻餡、花生餡等製作而成。
關於糯米,早在《詩經》裡就有記載:「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這裡的稌主要是指糯米。糯米味甘、性溫,入脾、胃、肺經,含豐富的B族維生素,營養豐富,能補中益氣,斂汗,止洩,為溫補強壯食品。而艾草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含有維生素和鈣、磷、鐵、鋅等多種礦物質元素,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其中《本草綱目》記載其 「溫中,逐冷,除溼。」
一、關於吃青團的傳說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李秀成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李秀成,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
回家路上,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李秀成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心生一計,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裡,混過村口的哨兵。李秀成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二、青團的做法
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汁,有的用雀麥草汁或其他綠葉蔬菜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一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來當作春遊小吃。
廣東這邊除了用艾草外,還會用到一種叫雞矢藤的葉子做出類似青團吃法的小吃,這種有著特殊香味的野菜可以祛風除溼,活血止痛,用於溼疹、皮炎等。傳統的青團多以細膩香甜的紅豆沙為餡料,然而隨著人們口味的日漸豐富,青團的餡料種類也在不斷變化新花樣:芝麻餡、鹹菜春筍餡、肉餡,甚至是韭菜雞蛋餡、鹹蛋黃肉鬆餡……
1.傳統艾葉青團的做法
食材:
艾草1000克,糯米1000克,玉米澱粉200克,白糖100克,食用油100克,花生300克,白芝麻100克。
步驟:
1、艾草去梗洗乾淨,放入開水中煮3分鐘後,放入涼水中;擠幹水分,放入料理杯中,加入適量清水攪碎成艾草泥;
2、將艾草泥,糯米粉,玉米澱粉放入盆中,慢慢放入溫水揉成麵團,加入食用油,繼續揉至光滑柔軟,放入蒸鍋蒸30-40分鐘;出鍋放涼。
3、分別將花生、白芝麻小火炒香,出鍋放涼,花生去皮後,與白芝麻一起倒入破壁機攪碎。
4、將放涼的麵團分割40克左右一個,雙手拇指把麵團捏成窩狀,將餡料放進窩口,收口即成。
2.椰蓉山藥青團的做法
食材:鮮雞矢藤葉200克,山藥泥100克,糯米粉100克,馬蹄粉10克,枸杞子10克,椰蓉20克,糖50克。
步驟:
1、山藥提前蒸熟;雞矢藤葉子用2碗的水,加點茶油焯至轉綠,關火晾涼。
2、用料理機把雞矢藤葉子加上1.5碗的水打至漿狀,過濾,取3匙左右的汁液加入馬蹄粉拌好待用。
3、餘下的雞矢藤葉子汁加入糖小火煮溶化,把調好的馬蹄粉漿倒入,小火煮沸,關火,晾至溫溫的。
4、把綠糊漿一點點加入糯米粉中,一邊加一邊拌粉,直至揉成粉團待用。
5、山藥按壓成泥,取一份山藥泥中間放上枸杞子,包好。
6、取一份粉團,壓開,放上山藥泥,包好成丸子狀。
7、沸水入鍋,碟子塗上山茶油,放上做好的糰子,大火蒸10分鐘即可。
8、沾好椰蓉的糰子上面點綴一顆枸杞子,即可食用。
三、吃青團的注意事項
1、製作青團的主要材料是糯米,極不利於消化。老年人和小孩以及消化功能不佳的人,儘量少吃。青團冷卻後變硬,食用之前最好加熱再食用。
2、對於愛吃肉的朋友來說,喜歡包各種肉餡。注意不要包肥肉,也不要和肥肉混合吃,青團難以消化的成份和油脂混雜在一起會加重腸胃負擔,極易引起消化不良。
3、食用青團後,最好吃一些助消化的食物,比如山楂、山藥等,這些食品可以減少胃腸道的消化負擔。
4、糖尿病人最好少吃或不吃青團,因為糖尿病患者對糖的代謝不正常,忌食多糖食物,青團是糯米食品,含糖量很高。
提到清明,仿佛總是伴隨著淅淅瀝瀝的春雨和縈繞於心間的一縷哀愁。然而在吃貨的眼中,清明則仿若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美好節日。對時令美食繾綣的思念之情,竟會讓許多饞蟲期盼著清明時節的到來。「寒食青團店,春低楊柳枝。」一千多年前,連白居易路過青團店時,也被這個糯糯的青糰子所吸引。做好的青團,一口下去,好像把整個春天也都吃了進去。再配上金銀花泡的茶,清熱,解膩。下雨的周末,有下午茶,有青團,有書,如此甚好。吃貨的清明節,少了一分香火繚繞下催生的肅穆與感傷,多了一絲柴米油鹽帶來的滿足與幸福。
參考文獻:
[1] 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935.
[2] 孟銑.食療本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0.
[3] 李真真,呂潔麗,張來賓,等.艾葉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國際藥學研究雜誌,2016,43(6):1059-1064.
註:文章圖片部分來自網絡,用於公益傳播。在此對圖片作者表示感謝,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朱莎
審稿: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魏理
編輯:廣東省藥學會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增城院區 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