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食俗:古韻今風話青團

2020-12-21 上遊新聞

04-06 17:07:07 來源: 團結報文史e家

古韻今風話青團

美  味  青  團

 星移鬥轉,朝代更替,清明節天上人間共享青團的習俗,代代傳承久久如新。


離清明還有半個多月,青團就已上市了,超市、食品店、糕團攤上比比皆見,城鄉人家還多有自己製作的,既是清明時節的傳統小吃,又是用於掃墓祭祖的供品,屬天上人間共享的節日美食。

青團的由來

 青團的由來,源於「禁火寒食」的傳說。春秋時期,忠臣介子推歷盡磨難,不惜「割股奉君」,力助晉文公復國,功成身退隱居介休綿山。晉文公放火燒山逼他出來做官,不料介子推寧可抱著樹木燒死,終未現身。晉文公傷心不已,以禮安葬,親臨祭奠,下令以後每年介子推抱木焚身之日禁火寒食,以示悼念。「禁火寒食」,就是禁止生火燒飯,吃先已做好的冷食,故這一天叫做寒食或寒食節。


由於清明與寒食兩個節日相鄰,至唐朝時合二為一,寒食節逐漸淡出,吃冷食也就成了清明節的習俗。是日不舉火為炊,只吃冷食,大江南北冷食中最為普遍的,就是青團,有多種古籍為證。


明朝郎瑛的《七修類稿》卷四十三《事物·饅頭青白團》寫著:「古人寒食採楊桐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白糰子,乃此義也。」


清朝顧祿的《清嘉錄》卷三《三月》中寫道:「市上賣青團、焐熟藕,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今俗用青團、紅藕,皆可冷食,猶循禁火遺俗。」


清朝袁景瀾俗的《吳郡歲華紀麗》卷三中有類似記載:「吳民於此時造稠,餳冷粉團、大麥粥、角粽、油饈、青團、熟藕,充寒具口實之,以享祀祖先,名曰過節。」寒具,餅,寒食禁菸時當乾糧用,故名。


再如民國《吳縣誌》:「清明,插桃柳枝於戶上,食青薴團。」青薴團,指取新鮮雛嫩薴葉與米搗爛黏合,做成青團。


明清期間文人墨客筆下,也有關於青團的吟唱。如清代中葉徐達源的《吳門竹枝詞》寫道:「相傳百五禁廚煙,紅藕青團各祭先。」因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為寒食禁火,故稱「百五」;祭先,即祭祖。說的是因清明禁火,用冷食青團、紅藕,來祭祀祖宗。


清人吳澄在《崇明竹枝詞·清明祭祖》寫道:「挈盒攜樽郊外行,新蓬圓子祭先塋。」「新蓬圓子」指的是以鮮蓬蒿汁染色的青團。

歷史上何時始有青團?

 歷史上何時始有青團?這多見於明清典籍中的記載。在介紹北宋都城開封風情的《東京夢華錄》中,清明冷食所錄的是稠餳、麥糕、乳酪、乳餅。在介紹南宋都城臨安風情的《武林舊事》中謂,祭掃上冢者,多用棗錮姜豉。兩種權威古籍均未提及青團,由此推測,青團的出現在元朝以後,《七修類稿》的作者是正德年間(公元一四九一至一五二一年)秀才,說明起碼在明朝中葉業已有之。


未出現青團時,老祖宗清明的冷食是染成青色的飯。如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染青飯》:「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採其葉染飯,色青而又光,食之資陽氣,謂之楊桐飯。」


《七修類稿》中也說:「古人寒食採楊桐葉,染飯青色以祭。」可知,青團由「染飯青色」演變而來,到了明朝「變而為青白糰子」。

為什麼清明要吃青團?

 至於為什麼清明要吃青團,《歲時廣記》作了回答:「色青,資陽氣」。按古代陰陽學說,人間為陽,鬼蜮為陰,清明節又稱鬼節,這一時段百鬼遊蕩,陰氣盛行。而青色標誌了陽氣滿盈萬物春生,吃了青團助陽壯陽,鬼不敢近。


青團的「青色」何來?《歲時廣記》介紹,採楊桐葉、細冬青葉染成。清代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也有載:「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可知青色來自可食的綠色植物的汁。


是哪些「青草」呢?除了《七修類槁》所說的楊桐葉、細冬青葉外,還有艾草、雀麥草、泥胡菜、艾蒿、鼠麴草等,都具有營養藥用價值、保健功能,有益身心健康。江、浙、滬地區鄉村則多用自家地裡的蔬菜汁,筆者家鄉上海崇明,民間將草頭、青菜、蓬蒿等蔬菜搗爛,過濾取汁,與米粉拌合,以豆沙為餡,做成青團。或是將草頭選淨,稍加切碎,拌入米粉,揉搓成扁圓形的草頭燒餅,這是青團的又一種,無餡,青白相間,玲瓏可愛。


前些年曾有豪華型青團上市,諸如豬油玫瑰青團、蛋黃肉鬆青團、豆沙百果青團、金針耳鮮肉青團等等,但好景不長。蓋因豪華型青團價錢貴,營養過多又油膩,不實惠,多數只是「嘗嘗」而已,內心還是喜歡傳統的豆沙餡青團。筆者日前觀察,超市裡供應的多家青團,幾乎全是甜味赤豆沙為餡。


雖說買現成的青團方便又省事,但多有人家不嫌麻煩不辭辛苦自己做,既為身體力行繼承清明傳統文化,以示對先祖的孝敬尊崇;還因自給自足的青團新鮮可口,沒有添加劑之類,吃得放心。


傳統的豆沙青團,看著碧綠油亮,青翠欲滴,入口糯軟細滑,豆沙的香甜,淡雅的草香,留在唇齒之間,正合了清明時節嫩綠如茵、花草芳菲的節令物候。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清明節食俗
    清明節食俗     每年的陽曆4月5日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吃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 清明節吃什麼 清明節有哪些食俗
    三月即將結束,而四月即將到來,四月初的清明節也即將到來。清明節不僅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而且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主要的風俗活動有掃墓祭祖和踏青遊玩。那麼,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啊?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清明節江南吃「青團」,你的家鄉又吃什麼?
    清明節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除了掃墓或者踏青外,貌似吃食上也有講究,有些傳統飲食風俗一直保持至今,比如說江南吃青團!【青團】青團,漢族傳統節日食品。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
  • 清明節,少不了的青團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青團,你吃的是哪種?
    昨天是清明節,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清明的糰子呢?但是各地的青團也是不一樣的哦!一起來看看吧!中國傳統節日食俗,味道清香可口。是新會,特別是,一定是沙堆梅灣村地區清明節必備的過節小吃。清明果清明果外皮綠色,多用艾草或鼠鞠草做成,較軟,久置後變硬。餡分鹹甜等種類,形狀有類「元寶形」和圓形之分。清明粿清明粿是由糯米和粳米製作而成的小吃。
  • 清明節吃什麼 清明節的傳統美食
    清明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說到清明節吃什麼,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飲食習俗,不同節日吃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那你知道清明節吃什麼嗎?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清明節吃青團代表什麼 寓意多營養好臨沂人不要多太多
    清明節最具特色的食物就是青團,但是很多人不是很明白清明節為什麼要吃青團,下面我們就多方面來了解一下。   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   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
  • 清明節吃什麼傳統食物?2019清明節習俗吃啥為什麼吃青團
    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每個節日我們都有獨特的食物來紀念慶祝,那麼清明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 清明節的青糰子來歷
    說到清明節,首先想到的就是青團了。青團是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裡,再包裹進豆沙餡兒或者蓮蓉製作而成。《本草綱目》中說:「艾葉能灸百病」。它可以抗病毒、止血、祛痰、平喘、鎮靜、抗過敏和護肝利膽,春季食用還能去除寒溼,預防感冒,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關於青團的來歷,有兩個傳說。
  • 清明節引爆「青團熱」 酸菜魚口味的青團你吃過嗎
    來源:中國商報作為清明節期間的時令小吃,過去青團向來只在江浙滬一帶盛行。這個青色的小糰子通常是用艾草的汁拌進糯米粉裡,再包裹進豆沙餡或者蓮蓉餡做成的,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不過,近幾年來,青團不再只在江浙滬一帶受歡迎,而是走向了全國各地。隨著清明節的臨近,青團成了新興「網紅」,近一個月,淘寶上的「青團」搜索量攀升至千萬。「青團是傳統的江南點心,如今賣到西北、西南、兩廣等地,受歡迎程度遠超想像和預估,一天賣出三天的量。」盒馬工坊負責人張千說,「青團」走出江浙滬包郵區後,俘獲了全國各地的吃貨,相比去年同期銷售量翻番。
  • 清明美食話青團
    此時,最應景的糕點當屬青團了。上海糕團店門口,顧客盈門,青團淡淡的清香,瀰漫到蒙濛霧氣中。青團,在我兒時印象裡,不是美食,而是寒食節的祭品。春雨淅瀝的江南早春。穿著雨鞋,撐著小傘與爸爸和伯伯走在去墓區的田埂上,給祖父和先輩的祭品裡一定有青團。我們在青松翠柏掩映的墳冢前鞠躬叩拜,念念有詞,回程途中大人會讓我把青團吃掉,說祖先會保佑我。
  • 清明節美食習俗大匯總
    清明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 吃青團畫彩蛋,重慶市民感受清明傳統習俗
    今天(4日)是清明節,在涪陵藺市鎮,美心紅酒小鎮工作人員呈上了兩道特別的小吃——青團和清明粑,和當天遊客一起感受清明傳統文化。青團,不僅是清明時節的傳統美食,吃青團也代表著緬懷先人的同時,寓意著迎接新生活。
  • 清明「食」節,品鮮百變青團、清明螺
    我們如今所過的清明節是與寒食節、上巳節「三節合一」的清明,在掃墓祭祖之外,其食俗也愈加豐富,成為清明的一抹亮色百變青團。「相傳百五禁菸廚,紅藕青團各祭先」。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地方的食材和當地的烹飪愛好讓「青團」有了各種演繹,清明粿、艾葉粑粑、菠菠粿、艾粄、艾草糕、暖菇包、茨殼粿、清明糰子……並非簡單的鹹甜之爭,餡料百變,千姿百態,就連外皮的綠都來源於不同的應季野生植物,吃起來皆糯韌綿軟,清香適口。清明螺。「清明螺,賽只鵝」。
  • 清明節快到了,雙手奉上「艾草青團」正確做法,清香又甜美!
    清明節快到了,雙手奉上「艾草青團」正確做法,清香又甜美!我國的大小節日也是挺多的,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美食可以吃。這也都是中國的傳統習慣,馬上就要到清明節了,清明節的時候我們都喜歡吃青團,可是很多人不知道清明節吃青團究竟有何意義,今天大家普及一下,青團之所以可以成為清明節的「寵兒」,這要從2000年前的周朝說起,《周禮》裡面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清明節在南方還有寒食節的說法。
  • 全國各地清明節美食「強勢登場」,看看你家鄉的美食上榜了沒?
    全國各地清明節美食「強勢登場」,看看你家鄉的美食上榜了沒?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祭祀節日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在這一天,人們會祭祖掃墓,緬懷先人。不僅如此,品嘗時令美食也是清明時節的一個特色,自古有「吃清明」的說法。
  • 清明時節話青團
    清明已至,煙雨朦朧,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到青團淡淡的青草香氣。青團是清明時節流行於江浙滬一帶的傳統特色小吃,碧青油綠,糯韌綿軟,甘甜細膩,清香爽口,從色彩到口感都有著春天的氣味。一、關於吃青團的傳說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李秀成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李秀成,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
  • 清明節前後為何要吃青團?還可以吃什麼?
    我們很多南方地區的人到了清明節這天,都會吃青團,但是很多朋友並不知道清明節為什麼吃青團?吃青團的由來:清明節吃青團是為了紀念大將李秀成,李秀成打仗的時候流落到偏遠的地方,沒有吃的很飢餓。這個時候,老百姓為了幫助他,就準備了一些艾草汁和糯米粉混合,做成了美味的青團,據說他吃了之後打了勝仗,正好又是在清明節時期,所以吃青團一直流傳下來了。
  • 2017年清明節吃什麼好? 清明節12種傳統美食盤點
    2017年清明節吃什麼好? 清明節12種傳統美食盤點時間:2017-04-04 19:47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7年清明節吃什麼好? 清明節12種傳統美食盤點 今天是清明節。清明節吃什麼好?
  • 清明節,吃什麼?
    清明節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起源於晉文公紀念介子推,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民間的掃墓祭祖活動也都定在了這一日。而寒食節在時間上正好是清明節的前一天。
  • 青團,寒食節和清明節有什麼關聯呢?
    江南有一種小吃它名為青團又名「艾團」青團香軟可口,可甜可鹹。傳說有一年清明節,李秀成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