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段性運動麻痺為頸椎減壓術後公認的併發症,表現為上肢肌力減退,主要為三角肌和肱二頭肌,文獻報導其發生率從0-30%不等。目前認為其原因為神經根損傷和脊髓損傷,然而具體的機制尚不明確。
磁共振T2相脊髓高信號預示著脊髓損傷,提示由於長期壓迫而致水腫、脊髓軟化和膠質過多。研究表明,頸椎減壓術後磁共振T2相脊髓高信號與運動麻痺的發生有關。然而,術前T2相脊髓高信號在運動麻痺的發生及嚴重程度中的作用尚未見報導。
日本松本信州大學醫學院骨科的學者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研究,提示術前T2相脊髓高信號提示的脊髓損傷為頸椎減壓術後節段性運動麻痺的機制,文章於2014年3月發表在Spine上。
該回顧性病例分析共納入181例頸椎病行頸椎減壓的連續病例,其中後路減壓152例,前路減壓28例,前後路聯合減壓1例。術後運動麻痺定義為,以徒手肌力測試,術後上肢肌力下降至少1級(表1),而下肢肌力完好。對磁共振T2相脊髓高信號影的位置、術後運動麻痺和JOA評分的關係進行評估。
表1肌力減退對應的頸椎節段
研究結果顯示,78%(142/181)的病例存在術前磁共振T2相高信號影,C1-T1均可見,最常見於C4/5(圖1)。術後節段性運動麻痺發生率為9%(17/181),10例為C5麻痺(圖2);平均發生於術後第3天,恢復期平均93天,7例恢復期超過1年。術前高信號影並非術後運動麻痺發生的顯著影響因素。
圖1 磁共振T2相高信號影於頸椎的節段分布,C4/5最常見。
圖2 術後運動麻痺發生的節段和徒手測試肌力,窄柱代表單側,寬柱代表雙側。
然而,術前高信號影對運動麻痺的嚴重程度有顯著影響(表2):可致運動麻痺發生率比為2.2,徒手測試肌力減退勝算比為8.4,恢復期延長風險比為4.0。T2相脊髓高信號影的病例,術前術後的JOA評分均低於無高信號影的病例。
表2 與節段性運動麻痺相光的因素
上述結果顯示,頸椎病術前磁共振T2相脊髓高信號影與減壓術後節段性運動麻痺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提示由於慢性壓迫而致的脊髓損傷為頸椎病減壓術後節段性運動麻痺的病理機制之一。
儘管術前有脊髓損傷的病例,其JOA評分總體低於無損傷者,但術後JOA還是有明顯改善,對此類病例仍提倡減壓手術治療。由於本研究基於磁共振表現,為間接依據,不能理解為導致麻痺的所有因素。高質量的薈萃分析有助於闡明頸椎病減壓術後運動麻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