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癱瘓也能可逆?慢性脊髓損傷的大鼠經治療恢復部分肢體功能

2020-12-03 前瞻網

全世界有數百萬人患有慢性脊髓損傷,每年有25萬至50萬新病例,其中大多數來自車禍或跌倒。

最嚴重的脊髓損傷會使患者完全癱瘓,超過一半的病情會損害患者的呼吸能力。

現在,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一項突破性研究表明,在慢性損傷的動物模型中,脊髓損傷對呼吸和肢體功能的長期破壞性影響可能是可逆的。

這項新的研究描述了一種治療方案,它可以幫助喚醒某些特殊類型的神經細胞,這些細胞能夠在受損的脊髓內再生軸突。

第二頸椎(C2)脊髓半切斷的大鼠經治療後,膈肌完全恢復,切斷側前肢功能部分恢復。

治療結束後6個月恢復效果良好。

「這是我們第一次永久性地恢復了呼吸和手臂功能,這是一種高頸、慢性脊髓損傷引起的癱瘓。」

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醫學院神經科學教授、資深作者傑裡·西爾弗(Jerry Silver)博士說:「嚙齒類動物在經歷了近一生時間的癱瘓後,會迅速完全恢復,尤其是呼吸。」

這種療法利用身體天生的能力,從神經細胞亞群中緩慢地長出新的軸突分支,而神經細胞亞群在受傷部位仍然完好無損。

這些新分支的活性完全被一類叫做蛋白聚糖的強抑制分子所抑制。

Silver說:「我們的策略是使用一種簡單的一次性注射一種酶,軟骨素酶,它可以分解抑制蛋白多糖分子。這種酶不是在病灶內部注射的,而是在脊髓內部注射的,那裡有運動神經細胞,它們把軸突送到膈膜和前臂。」

在脊髓損傷後立即接受治療的動物中,這種酶僅對恢復神經生長有微小幫助,功能恢復甚微。

但在損傷後較長時間的動物中,酶的治療效果明顯較好。

在長期受傷的大鼠接受治療僅一周後,新的神經軸突就開始恢復已經沉寂了數月的膈膜功能。

在長期使用這種酶的老鼠中,70%的老鼠也開始使用前肢來活動和探索周圍環境(相比之下,對照組的老鼠只有30%)。

「令人驚訝的是,這項技術在慢性階段比在受傷後的急性階段更有效,」Silver說。

癱瘓時間越長,這種酶的恢復作用越大。

Silver的研究小組發現,即使是在脊髓損傷一年半之後,這種療法也可以完全恢復大鼠膈肌的活動。

治療一周後,60%的動物膈膜功能得到改善。

兩周後,每隻老鼠都出現了好轉——儘管它們的癱瘓時間已經持續了大半生。

有趣的是,讓大鼠短時間處於低氧狀態(一種被稱為急性間歇性缺氧的呼吸療法),有助於增強不斷增長的神經軸突,提供了額外的好處。

然而,Silver的研究小組發現,當大鼠接受這種酶與過量的呼吸療法聯合治療時,大鼠一度癱瘓的膈肌出現紊亂活動。

研究人員假設,身體釋放抑制分子以阻止脊髓軸突功能再生的原因,可能是潛在性的高度異常活動。

他們現在正在努力優化聯合療法,以最大限度地恢復,特別是在前臂和爪子。

Silver說:「我們的數據表明,一個重要的運動系統在嚴重的脊髓損傷後幾個月到幾年可以相對容易地恢復功能。」

「我們研究中的治療方案與多種類型的慢性不完全脊髓損傷有關,我們希望它也可能有助於恢復人類脊髓損傷後的運動功能。」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脊髓損傷的可逆性發現,為疾病治療帶來新希望
    脊髓損傷的可逆性發現,為疾病治療帶來新希望 2020-10-12 1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脊髓型頸椎病會有什麼症狀?
    脊髓型頸椎病屬於頸椎病的一種,是由於頸椎椎體間的結構出現了變化所引起的,導致脊髓內受壓或者出現了缺血,從而造成功能性的障礙,屬於一種比較嚴重的顧客疾病。與先天性因素或者動態以及靜態因素有關,如果受到慢性損傷,比如神經細胞壞死或者出現能性的性變時,也容易誘發脊髓性頸椎病。對於長時間的低頭工作,以及中老年人或者先天頸椎發育不良的人,患病機率較大。若頸部受涼,也會容易引起頸椎椎管過於狹窄,從而引起症狀或者症狀加重,當過度疲勞時,頸椎處於長期的負荷狀態下,也會容易誘導脊髓型頸椎病出現。
  • 這些情況,可能導致亞急性及慢性脊髓壓迫症
    腫瘤發病初期,因脊髓的代償性可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或僅出現脊神經後根刺激症狀,主要表現為局限性疼痛,往往被忽視。隨著病情的進展,脊髓部分受壓可引起腫瘤平面以下部分運動和感覺障礙。可出現病變同側肢體運動和深感覺障礙,對側肢體痛溫覺障礙,即脊髓半切症候群。最終,由於受到腫瘤持續加重的壓迫,脊髓出現橫貫性損害,腫瘤平面以下的脊髓功能喪失,出現截癱。
  • 脊髓壓迫症的臨床診治
    脊髓受壓後的變化與受壓迫的部位、外界壓迫的性質及發生的速度有關。一旦外界壓迫超過脊髓的代償能力,脊髓受壓症狀可進行性加重,最終可造成脊髓水腫、變性、壞死等病理變化,從而導致脊髓功能的喪失,出現受壓平面以下的肢體運動、感覺、反射及括約肌功能障礙。脊髓壓迫症常見的原因有:椎管內腫瘤、外傷、感染、脊髓血管畸形、椎間盤突出以及先天性脊柱病變等。
  • JEM:腸道菌群或可幫助患者恢復脊髓損傷
    ,而且細菌類型的改變還會加劇個體神經性損傷和損傷修復的程度,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研究者指出,利用益生菌中和這些改變或許能夠幫助患者從脊髓損傷中恢復過來。
  • 癱瘓、失明、呼吸衰竭等,腦瘤手術這樣做,可避免不可逆性併發症
    這些併發症多是由神經組織受損而產生了的相應大腦功能障礙,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為追求更高質量的手術效果,他們甚至不惜代價選擇世界神經外科領極為擅長這一區域腦瘤手術的大師級專家親自手術,結果證明,他們的選擇是正確的,絕大多數通過INC國際神經外科醫生集團獲得手術最大程度切除的病人術後恢復良好,無神經功能損傷(癱瘓、失明、失語、面癱等),無神經系統新症狀出現,且大多在前三天內出ICU,兩周內出院恢復。
  • 馬尾神經損傷,擔心做手術的風險怎麼辦?怎麼治療才能有效恢復?
    現階段治療馬尾神經損傷主要藉助手術幹預和藥物治療,可是西藥運用到一定環節必定會出現藥物反應「開關現象」,並且西藥的不良反應較大,患者較為擔憂;手術治療又存在一定風險性,也非一勞永逸,因而許多患者不願意動手術,但是並不能因為手術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就不手術,只是需要在做手術前儘可能最大規避這些風險問題
  • 脊髓空洞症的症狀 如何治療脊髓空洞症
    脊髓空洞症並不是常見的疾病,這類疾病的病程比較緩慢,發病的病因也並不明確,如果不能及時的治療可能後果會越來越嚴重。最後可能會導致肌肉萎縮。那麼脊髓空洞症的症狀有哪些呢?脊髓空洞症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脊髓空洞症的症狀我們了解的並不是很多,所以需要詳細的了解,如果脊髓空洞症的症狀有表現出現我們就需要注意了,一定要及時的治療。
  • 城醫技術|脊柱關節外科應用經椎弓根骨水泥釘技術治療骨質疏鬆性...
    近日,城陽人民醫院脊柱關節外科成功應用經椎弓根骨水泥釘技術治療一例骨質疏鬆性骨折致脊髓壓迫病患者,取得滿意療效。劉阿姨今年68歲,13年前的腦出血使她左側肢體偏癱,僅剩右側肢體可以活動,隨著年齡增大,又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劉阿姨飽受病痛折磨。1個月前,劉阿姨突感腰背痛,疼痛逐漸加重,本來可以活動的右下肢也逐漸失去知覺,甚至大小便都有些費力,到脊柱關節外科就診,李亮副主任醫師接診後,經過詳細查體、詢問病史,結合胸腰椎MRI等檢查,診斷劉阿姨為嚴重的骨質疏鬆症並胸椎骨折。
  • 頸椎病不知道這些,就別亂治療!
    如果那些藥物真能溶解骨刺和突出的間盤,那麼為什麼不會溶解正常的骨頭呢?所以看廣告也辯證思維。總之,包括藥物治療在內的保守治療方法只能使你舒服一些,但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以往的經驗是,藥物治療滿意的患者,要儘量避免其病情進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再「犯病」。2. 頸椎病的按摩會導致癱瘓嗎?
  • 與傳統藥物相比,薑黃是一種治療脊髓損傷的更好,更安全的方法
    患有脊髓損傷(SCI)的患者最終可以有一種替代方法來緩解他們的慢性疼痛,而無需使用手術或藥物。他們可以通過香料薑黃的主要生物活性化合物薑黃素來有效緩解疼痛,而不是進行昂貴的手術或服用有毒的皮質類固醇。
  • 中藥新藥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臨床試驗 治療脊髓型頸椎病填補...
    「參芪麝蓉丸」將填補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中成藥藥物空白,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和社會意義。  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中藥新藥「參芪麝蓉丸」來源於全國和上海市名老中醫、龍華醫院施杞教授的臨床經驗方,由施杞教授和王擁軍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歷時10餘年研發而成。
  • 廣東小夥因手腳發麻就醫,卻差點癱瘓!醫生提醒:千萬別拖……
    可沒想到,手麻的感覺好一陣壞一陣,變成了一個長期的困擾。期間,他嘗試了很多緩解方案,做理療、吃中藥,可是情況似乎並沒有緩解。慢慢地,麻木感從手發展到腿,又從腿一直延續到背部,有時候還覺得從小腿一直到腰部都「冷冷的」。於是,他到當地醫院骨科做了檢查,沒想到自己竟然得了嚴重的脊髓型頸椎病!
  • 治療中風後遺症的中醫方劑
    中藥治療中風後遺症的效果還是比較好的,下面是常用的中藥方劑:大活絡丹:由白花蛇、烏梢蛇、黃連、天麻、虎骨、全蠍、人參、龜板、麝香、犀角、牛黃、硃砂、安息香等50餘味中藥組成,有活血通絡、溫經散寒等多種功效。常用於治療中風痰厥而致的癱瘓、足瘻痺痛、筋脈拘急、腰腿疼痛,以及跌大損傷、行走不便等,每次服3克,每日兩次,有良好效果。
  • 女白領頸部酸痛,去按摩店後竟四肢癱瘓了!
    「外傷並不會導致脊柱腫瘤,按摩也不會導致體內細胞發生癌變,但是 外傷或者不恰當的按摩會導致脊柱病理骨折或者受壓的脊髓損傷,引起症狀加重甚至癱瘓 。臨床工作中,不少脊柱腫瘤就是因為外傷原因才偶然發現的。」劉永皚提醒患者,轉移瘤常見來源包括: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甲狀腺癌等惡性腫瘤。
  • 從督脈論脊髓和腦病發病機制
    督脈循行路線與脊髓解剖部位密切相關,督脈反映或代表了脊髓的部分或絕大部分功能,督脈病證大多是脊髓和腦的病症,而督脈功能的正常發揮,與腎和絡脈的作用密不可分。 督脈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以下三點: 一是督脈為原氣所發,能溫煦臟腑,敷布命火。
  • 脊髓損傷是頸椎術後節段運動麻痺機制
    目前認為其原因為神經根損傷和脊髓損傷,然而具體的機制尚不明確。 磁共振T2相脊髓高信號預示著脊髓損傷,提示由於長期壓迫而致水腫、脊髓軟化和膠質過多。 日本松本信州大學醫學院骨科的學者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研究,提示術前T2相脊髓高信號提示的脊髓損傷為頸椎減壓術後節段性運動麻痺的機制
  • 醫師王貴懷談:脊髓腫瘤的相關知識
    多能見有肌萎縮,肌束震顫,錐體束徵出現較晚,多不顯著。括約肌功能障礙可早期出現,脊髓半切症候群少見,腦脊液改變多不明顯,壓頸試驗多不顯示蛛網膜下腔梗阻。  2、髓外腫瘤 包括硬膜下及硬膜外腫瘤。前者常見的是神經鞘瘤(包括神經纖維瘤)、脊膜瘤,約佔全部脊髓腫瘤的55%。後者佔25%。髓外腫瘤累及脊髓節段一般較少。多無肌肉萎縮,但馬尾區腫瘤晚期下肢肌萎縮明顯。
  • 揭秘幹細胞真能起死回生? 修復腦死亡者中樞神經到底靠不靠譜
    現在,該公司需要招募20名受試者,對他們開展一系列試驗治療。首先,在這些人瀕死階段,從患者自身的脂肪或血液中取出幹細胞,待病人腦死亡後,把這些幹細胞注入受試者的脊髓,時間是在6星期內,每兩周一次向受試者脊髓或腦部注射幹細胞,以促進新神經元的產生。與此同時,他們將每天用泵把混合肽輸入受試者的脊髓,為新神經元的生長提供養料。這個套餐稱為BQ-A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