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那些高大上的民間技藝?自2008年,清徐老陳醋成功申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國家級非遺的「美食之路」便一發不可收拾:天福號醬肘子、涪陵榨菜、蒙自過橋米線、便宜坊燜爐烤鴨、王致和腐乳、金華火腿……
今天是我國第13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吃貨們,除了這些美食,138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你還知道多少?
少數民族愛舞蹈,沿海人民善文武
目前,138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浙江省、山西省和雲南省的數量名列前三。浙江省獲勝也許在於:許多聯合申報的項目中都能「分一杯羹」。從舞獅,到漢族傳統婚俗,再到琵琶藝術、石雕,浙江省都佔有一席。「梁祝」這一故事源頭在河南的傳說同樣也隸屬於浙江省非遺項目的範疇。山西省傳統音樂和民間文學的非遺項目數量居多,雲南的傳統舞蹈眾所周知。
在非遺項目的十個官方類別中,傳統技藝、音樂、戲劇和民間文學幾乎佔據了半邊天。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身影自然不能少,雲南、西藏及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成為申報傳統舞蹈類非遺最多的地區,曲藝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山東省成為民間文學的天下,且大部分為神話傳說。而河北省更擅長傳統體育及雜技,其中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太極拳和八卦掌。
更接地氣的是,飲食類的佔到3.4%。重慶的涪陵榨菜、浙江的五芳齋粽子、山東的德州扒雞都名列其中。北京為擁有飲食類非遺最多的省市,都一處燒麥,王致和腐乳,全聚德掛爐烤鴨……你吃過幾種?
上海人的「吃貨屬性」也暴露無遺:醬油釀造技藝、功德林素食製作技藝和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均榜上有名。
非遺繼承人都年過花甲
目前,全國共3068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 「高齡」、「男性」及「藝術」成為非遺繼承人的三大關鍵詞。在公開年齡的1981名繼承人中,83.74%的繼承人年齡高於60歲,75.85%為男性,且54.4%的繼承人繼承的項目與藝術相關,諸如傳統戲劇、傳統音樂、傳統舞蹈等。在所有非遺項目中,京劇的繼承人數量最多,為71人,其中僅有22名女性。按照非遺繼承人出生的年份來計算,目前最年輕的非遺繼承人為「剪紙(漳浦剪紙)」的陳秋日,也是唯一一個「80後」。
公認標準:文化認同、高超水準、瀕臨消亡
幾個月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鴻茅藥酒」引起了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評選標準的質疑和關注,究竟什麼項目才能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世界非遺的標準與國家標準又有什麼不同?目前,中國已有京劇、中醫針灸、活字印刷術等39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為什麼這些項目能突破重圍成為世界性非遺?
對比世界和中國非遺評審標準,不難發現「文化認同」、「高超水準」和「瀕臨消亡」這三點是公認的標準,除了國內公認的綜合性藝術和節日之外,媽祖信俗、蒙古族呼麥、貴州侗族大歌等來自中國的世界性非遺都具有以上三種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