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派大軍」再添兩員小將!一個是「飯飯林」,專營川味蓋飯;一個叫「秦小賢」,專營紅油米線。
今年以來,海底撈加速「撒網」:繼「刷刷刷」開出幾家麵館後,馬上又推出米飯和米線項目......開啟全線作戰模式。
不過這次,海底撈主動回應,多番跨界嘗試的原因,是內部創業。
餐見君以為,這招兒確實高明,既能尋得新的業務增長點,同時又能培養出具備競爭力的人才團隊。
第647期
文 | 小倩 田果
海底撈又雙叒推新品牌
偏愛低客單、高效率、SKU少、投資小的快餐項目
9月20日,海底撈旗下兩家快餐店,主打蓋澆飯的「飯飯林」、主打紅油米線的「秦小賢」,均在北京開始試營業。
滑動查看更多
▲北京知春路秦小賢店內場景
同樣的街邊店、小面積、極簡風,高效率,在價格方面,也承襲了以往麵館的風格,做極致性價比。
比如主打陝西風味的秦小賢,60平的店面,24個餐位,一碗西安紅油米線9.9元,雞湯米線15.9元,此外還有肉夾饃、小食和甜品飲料。
▲秦小賢產品特點:標準化程度高,出餐快,價格便宜
就目前店面的經營情況來看,顧客多是周圍的上班族,接受度高,午餐高峰期會出現排隊現象。
此前,海底撈已悄悄地「進村」試水,推出「十八汆」、「撈派有面兒」、「佰麩私房面」(點藍字回顧)等多位選手。至此,看得出副牌基本都集中在米麵粉領域,是相對接地氣,客單價低、效率高、SKU較少、投資小的簡快餐項目。
對於海底撈為何持續不斷跨界開副牌,海底撈也首次回應:公司在鼓勵內部創業的同時也注重多元人才培養,飯飯林、秦小賢兩個品牌是內部員工嘗試的創業項目,目前仍處在探索階段。
海底撈戰略:縱橫交錯
縱向發展全產業鏈,橫向謀求多品類、多品牌布局
從海底撈的擴展軌跡,餐見君發現一些端倪:海底撈,正朝著綜合型餐飲企業邁進。
縱向看,海底撈先後自建了底料供應(頤海)、原材料採購和倉儲物流(蜀海)、公司財務及人力資源管理(微海)、裝修設計(蜀韻東方)、等各個環節,形成了較深的產業鏈壁壘。(相關閱讀:又出一家千億公司:起底海底撈資本帝國!)
橫向看,海底撈正在謀求多品牌、多品類、多場景、多業態的布局。投資、收購或者孵化的餐飲品牌,目前來看已有10個(公開並運營的),看下圖可見覆蓋品類之廣。
副牌策略:「遍地撒網」,接地氣、投資小。
海底撈孵化副牌的方式耐人尋味。
從上述表格來看,海底撈獨立孵化的新項目,基本都是「單打獨鬥」,從門面、店鋪裝修和宣傳上,絲毫沒有海底撈的痕跡。品類、業態來看,幾乎與主品牌沒有什麼關聯。
因此,海底撈試水、探索的意味更濃。讓子品牌去大海裡「遊泳」、「闖蕩」,接受市場的「弱肉強食」。
這種做法的好處就是全面撒網,低成本試錯,只要其中一個模型被驗證,就能實現快速鋪開。不排除未來海底撈會從中挑選出具有發展潛力的品牌,做重點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