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會吃的紀錄片導演」陳曉卿的新作《風味人間》這個周末即將歸來。從此前海報、先導預告到終極預告,很多觀眾被吊足了胃口:連預告都能下兩碗米飯!
今天(10月26日),晨報記者提前在影院觀看了第一集《山海之間》,50分鐘的時間,十幾種美食紛至沓來。
你問我感覺怎麼樣?坦白說,看,撐,了!
把火腿形容成廚師的「秘密武器」,菜餚的「無名英雄」,顯然是吃貨才會有的念頭。在第一集《山海之間》裡,《風味人間》就以這樣親切的口吻回歸了——
這邊安徽家庭在冬至日精心醃製火腿,通過一年的晾曬得到精製而成的火腿;那邊西班牙的哈武戈小鎮,伊比利亞火腿既有體系化的生產模式,也有窖藏的特色製法;
連切片都是一件特別有儀式感的事情。
更好看的是,在介紹中式火腿時,攝製組還科普了不同火腿部位好吃的做法,從煮乾絲到蜜汁火方,讓人饞蟲大動!老闆,再來兩碗米飯!
陳曉卿此前受訪時說:「東西方有很多不謀而合之處,國外的美食同樣能引起大家的共鳴」。而分集導演張平也表示:「我們特別驚喜地發現,勞動人民的智慧都是相通的,中國和西班牙的火腿,在古代雙方沒有溝通的情況下,選擇了非常相似的工藝和製作方法。同一種食材,有不約而同的智慧。」
另一種「異曲同工」,則與土豆有關。
甘肅臨洮人喜歡做土豆攪團,讓土豆在不失去原有風味的狀態下呈現出年糕般綿糯的口感;而在法國,廚師們則藉助奶酪、牛奶的幫助,烹調出很有黏性的「瀑布土豆」……芝士愛好者中招預警!
大閘蟹和禿黃油拌飯,此前曾在《風味人間》的宣傳中被反覆提及。
晨報記者現場鑑定的結果,是這個篇章的確非常「高能」,是黃潤油亮的蟹黃,色香衝破屏幕,令人口舌生津!
等變成香噴噴的禿黃油拌飯,殺傷力加倍……
來個30秒片段感受一下——
當然,大閘蟹在第一集也承載著連接海內外的功能:鏡頭捕捉到了太湖大閘蟹的生長故事,也聚焦了荷蘭最大淡水湖艾瑟湖裡作為入侵者的大閘蟹的命運。
這裡有一個特別令人髮指的鏡頭,荷蘭的漁民家庭一臉正經地告訴觀眾:「我們真的沒吃過大閘蟹,因為拆蟹肉太麻煩了!」
分集導演張平說,在拍攝這個片段的時候,攝製組也經常有「暴殄天物」的感覺,「當地的大閘蟹是野生的,捕撈上來規格非常大,大概能在400-600克。有些比這個小的,他們看不上眼就丟回去了,我們就覺得荷蘭人好奢侈啊,這麼好的東西就隨隨便便丟回去了!」
第一集《山海之間》呈現的第一份美食,其實來自新疆庫爾特——阿勒泰大尾羊製成的手抓肉,鮮嫩肥美,看著就餓;
隨後,鏡頭跟隨遊牧的腳步,捕捉到了哈薩克族人帶著羊群前往冬牧場的畫面。這裡的航拍鏡頭特別大氣。而在冬牧場製作馬肉闊爾扎克、馬腸的過程——絕對是肉食愛好者不可錯過的了!此次攝製組運用了超微觀攝影、顯微攝影等拍攝方式,將視角縮小到「分子級」,窺見食物細微的變化和紋理。
比如零下狀態下,新鮮的馬肉一夜凝出美麗的冰霜;
比如用鹽醃製馬肋排,剔透的鹽粒在鮮紅的肉上跳躍的變化;
完全沒想到顯微鏡下的食物可以這麼美!
最大氣又最微觀,據透露,遷徙的故事其實是第一集拍攝中最為艱難的一部分。分集導演張平說,在跟著牧隊從夏牧場轉到秋牧場時,由於缺乏足夠的馬匹,攝製組9個人只能共享5匹馬,「比如攝影師的馬是沒有馬鞍的,是臨時從牧民家裡牽來的;還有兩個助理共騎,沒有馬鞍,沒有韁繩,馬稍微跑動他們就會掉下來。」
一個年輕的鏢魚手,在狂風巨浪的顛簸中躍上船頭,手握魚叉,追逐一條旗魚……伴隨著緊張的鼓點,這是《風味人間》第一集《山海之間》中最為驚險的一個片段。
回憶在臺東成功港的拍攝經歷,分集導演張平說,當時的拍攝特別被動,攝製組足足等了5天才等到了旗魚。「第一天連影子都沒有,特別絕望,不知道要拍幾天才能找到機會,真的是風浪特別大的時候出海才能遇到旗魚。」而旗魚的美味,最終也沒有被辜負——無論是肥厚的旗魚魚生,還是臺東當地的人喜愛的三杯旗魚皮,看得超級有胃口!
看完這些第一觀感,有沒有很期待呢?其實還有內蒙古的奶桶肉、四川深山裡的冷筍、塔克拉瑪幹沙漠上的巴楚蘑菇轉等一系列美食在等你!
而在看片會上,我們還提前獲知了《風味人間》第一季的分集內容——
《山海之間》,從自然地理出發,講述在複雜的地貌與多樣的氣候中,人們如何因地制宜,用美味詮釋生活。
《落地生根》,講述因物種傳布而變的美食。當食物與食材走出國門,它們會發生怎樣的轉變?我們餐桌上的美味,如何漂洋過海,在異鄉落地生根?
《滾滾紅塵》,從時間脈絡追溯,中國歷史文化與吃密不可分。如今我們的食物是如何一路穿越演化而來,它們又有哪些前世今生?
《餚變萬千》,將視角集中在中式菜餚的「變」,這個字裡包含了對人們自然和生命的認知,寄託著審美,也折射出中國人「以食會友」的哲學。
《江湖夜雨》,美食的江湖是什麼樣的?無論身處何地,每一個愛吃的中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個江湖做出貢獻。
《香料歧路》,每一次香料與食材的碰撞,都是人因應環境的智慧策略,是對味道的一次新探索。
《萬家燈火》,食物承載著家庭的溫暖,也記錄著人與土地彼此呼應的關係,人創造食物,食物也塑造者我們。
聽說還有第八集?對,《風味之旅》記錄一部美食紀錄片的誕生,當他們在拍攝美食的時候,他們都在做什麼?
應該說,熟悉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的觀眾,應該會從《風味人間》找到親切感。畢竟,《風味人間》用的還是最熟悉的「下飯」配置,有李立宏韻味橫生的解說,有阿鯤驚豔四座的配樂,還有「吃貨」團隊對美食一如既往親切的口吻。
此外,如果想知道更多有關「吃」的話題,你還可以觀看明晚(10月27日)21:15在騰訊視頻上線的"風味」IP系列的美食清談節目《風味實驗室》。這檔別開生面的美食清談網羅各界文化名人,用一道菜的製作時間,暢聊世界各地有趣的飲食文化,揭秘《風味人間》的臺前幕後,講述許多與美食相關的「冷知識」。除《風味人間》導演陳曉卿以外,著名美食家蔡瀾,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脫口秀演員李誕,演員範湉湉,青年相聲演員張雲雷等三十多位美食愛好者齊聚一堂,帶給觀眾一場文化大餐。
當然,重頭戲還是10月28日21:00在騰訊視頻全網獨家首播的正片,每周日晚更新一集,迫不及待周末準備好零食開始看啦!